民国时期的“法币”是怎么回事

人在旅途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从使用银两改为使用银元,叫作“废两改元”,从使用银元到使用纸币叫“废元改币”。“废元改币”是在民国22年,即1933年开始推行,并于1934年全部完成用银元兑换纸币的任务,白银和银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市场上商品交换实现了全部使用纸币。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币制改革。这样的纸币被称作“法币”,意思是法定货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川铸造的银元</span></p> <p class="ql-block">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件后,日本人在中国收购白银,不论是“大条”、银锭、碎银、银元还是“角子”,不管成色如何,他们大量收购,一律装船运回日本。这种情况日益引起南京政府的注意,于是下令不准白银出口。不过命令并不能阻止白银外流,日本人用军舰照样运输,所以这种现象很难彻底制止。</p><p class="ql-block">由于以上原因,造成国内白银紧缺,就连银楼打制银器需要使用的原材料也紧张起来。日本人把从中国收购去的白银,打制成一种名叫“银片”的东西,就是在银里加进铜等其它价格便宜的金属,压制成很薄的长条,宽度有6寸、9寸和12寸几种,卷成一卷,再返销回中国。银楼无奈只好用“银片”代替白银使用。银楼业者感叹说道:“以前用白银,一两才一元四角,现在用银片,倒涨价到了一元六角。”日本人就是这样吸中国人的血的。</p> <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接受经济顾问英国人鲁斯劳滋的建议,决定废止银元流通,改用纸币代替。</p><p class="ql-block">1933年3月9日,中央政府颁布统一币制的法令,内容是以法币的“圆”作为本位,用纸币取代银元,这叫作“废元改币”。所有白银收归国有,不再作为货币流通。这项法令得到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一批批银元和白银迅速流向中央银行,而法币流通量逐渐增多。</p><p class="ql-block">不仅是钱庄和银行储存的银元和白银一律要交到中央银行和另外几家指定银行兑换法币,而且私人家里收藏的各种白银,例如,有历朝历代铸造的各式各样的银元宝(二百两)、“大条”(一千两的长方体银锭),以及近代以来流通的各种银元,包括龙洋、袁大头、鹰洋(墨西哥)以及各地方政府铸造的杂牌银元和银饼等,源源不断地被政府收回。钱庄和银行用大条、元宝和银元换回法币或公债券。凡是正式的钱庄和银行没有一家不执行的。政府规定,钱庄和银行存有的白银和银元,必须列表向中央银行报告,写明存有大条和元宝以及银元的具体数目,不得隐瞒。</p><p class="ql-block">居民个人不必去银行兑换法币,他手里的银元一经流通,就会落到钱庄或银行手里,钱庄和银行一定会去中央银行和另外几家指定银行把银元兑换成法币。政府规定的兑换时间很宽裕,所以一般人根本不用着急。这样,经过大约一年多时间,这项用银元兑换法币的工作就完成了。可以说,这是一次完全成功的币制改革。</p> <p class="ql-block">这次币制改革,全国各地,包括各大城市都很积极,不过也有例外,一个是广东,一个北平。广东是因为地方政权割据一方,对中央政府法令执行不积极。北平主要是因为日本势力的操控,以北平的文物不能外流为借口,尽力拖延阻拦这件事。北平为此所找的借口是,有许多白银是历朝历代遗留下来具有收藏价值的文物,不能当做普通流通货币对待。实际上是日本人要把这些白银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p><p class="ql-block">这次币制改革,把社会上流通的或不流通的银元、元宝和大条,统统收归国有,取代它们的是纸质的法币。这样一来,银楼打制生活中需要的各式银器,例如银镯子和各种银首饰,以及银烛台、银碟子银碗银筷子等等,所需要使用的原材料,自己无法随便采购,只有向中央银行打报告,并写明每月所需数量,由政府批准才能购买。</p> <p class="ql-block">这次币制改革,开始只发行了“圆”,即以“圆”为面额的纸币,并没有发行辅币。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定会用到辅币的,最初仍旧是全国各省自行铸造辅币,各种辅币成色极不统一,品质各异,由此带来许多问题。这个阶段,各地方政府发行的辅币有两种,一种叫“角子”(或叫“毫洋”、“毫子”),是用银铸造的,一种是铜元(又叫铜板)。其中,数“角子”最乱,因为各地都有铸造,规格不一,成色也大不一样。</p><p class="ql-block">面对如此混乱局面,中央政府在1936年1月21日公布“辅币条例”,并预先由中央造币厂制造一种十进制的全国统一发行的辅币。辅币分为“角”和“分”,由“分”到“角”十进位。它们都是用金属制作的,就像现在的硬币一样。面额有20分一枚的(成分是纯镍,重6克),有10分一枚的(成分是纯镍,重4.5克),有5分一枚的(成分是纯镍,重3克),有1分一枚的(成分是95%的铜和5%的镍,重6.5克),有半分一枚的(成分是95%的铜和5%的镍,重3.5克),各种辅币里边都没有一点银。</p> <p class="ql-block">中央银行采取的办法是,事先把辅币铸造完成(铸造时间一两年),然后运到各省的省会城市,一个命令下达,全国立刻开始使用。这种辅币名字叫“大洋”,以前那些不统一的辅币上海叫“小洋”,现在统统被淘汰了。不过,以前的“小洋”是含银的,现在的辅币完全没有银。钱庄和银行积极用“角子”兑换新辅币,没有人对此表示不满,发行辅币这项工作进行的十分顺利。镍币制作的比“角子”精细,看起来很漂亮,所以,大家还抢着兑换。</p><p class="ql-block">银元废除,只用纸币替代,中央银行和另外几家指定银行回收的白银数量非常可观。具不完全统计,仅1934年一年之内,中央银行回收白银8500余万两,中国银行13600万两,交通银行5700万两,中国实业银行3300万两,其它各地方银行数量无法统计。</p><p class="ql-block">外商银行也有用银元兑换法币的,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银行兑换法币三千余万元。日本也兑换了一千多万元法币。</p> <p class="ql-block">各省交到中央银行和另外几家指定银行的银元数量十分可观,例如,浙江达两三千万元,江苏达六七千万元,湖北达两千多万元。其它各省也都有大量银元交到中央银行,这种现象反映出这时的中央已经几乎统一了全中国。这次币制改革并没有引起物价波动,在此后的若干年里,物价没有出现大的变化。这件事是抗战之前中国发生的一件重大好事,尽管不久抗战爆发,大半个国土沦陷,可是法币已经实实在在站稳了脚跟。</p><p class="ql-block">至于抗战胜利后几年,法币大幅贬值,物价飞涨,那是其它原因造成的,与币制改革无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