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五国行 —— 波兰篇(下)

老龙王

在上篇里,我用“华沙 ---- 一座涅槃重生的古城”为题介绍了波兰首都华沙,本篇将接着介绍波兰的克拉科夫老城和奥斯维辛集中营。<div><br><div><b><font color="#ed2308">二、克拉科夫老城 --- 戴着中世纪光环的旧都</font></b></div></div> 克拉科夫位于华沙以南250公里处,人口74万,是波兰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城市。 克拉科夫建城历史要比华沙早,它始建于公元700年,曾在华沙之前担任波兰的首都500多年,直到1609年国王齐格蒙特三世下令迁都华沙‌。 二战期间波兰全境陷入战火,唯有克拉科夫因被纳粹作为驻军和指挥部所在地而免遭战火摧毁,使大多数古老建筑得以完整保存,那些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中世纪老城景观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克拉科夫历史中心”之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波兰获得的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可惜我们在克拉科夫只有半天的参观时间,只能抓住重点直奔世界文化遗产而去啦。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瓦维尔城堡】</b><font color="#333333">又叫克拉科夫城堡,</font>是波兰最大的中世纪王宫建筑群,位于维斯瓦河畔的瓦维尔山上,我们从大巴车上已远远看到它那雄伟的身姿。 城堡始建于公元8世纪,至10世纪成为波兰王宫,后历代续有修建,多位波兰国王曾在此加冕,是克拉科夫市最著名的古迹之一。 欧洲的城堡,一般都兼作国家防卫和王室寝宫,瓦维尔城堡也不例外,四周都筑有高大的城墙,妥妥的易守难攻啊! 参观的线路是北进南出,沿着这条缓缓的坡道,我们往城堡里走,脚下的石铺驿道还是中世纪时修建的。 左手边的城墙上密密麻麻镌刻着6328位克拉科夫市民的名字,以纪念他们在1905年个人出资从奥地利人手中赎回了这座城堡。 这道门是通往城堡的三个大门中最古老的一个,从外观上看,它更像是一个要塞的大门,上沿还保留着封闭大门的铁栅栏。 大门上方的骑马勇士是波兰民族英雄柯斯丘什科,他曾于1794年领导了克拉科夫的广场起义,抵抗波兰被俄罗斯、匈牙利和普鲁士瓜分,他死后就安葬在他身后的瓦维尔主教座堂里。 柯斯丘什科还是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的英雄,被授予大陆军的上校军衔,据说在华盛顿的白宫对面也矗立着他的铜像,真是英雄不分国界啊! 瓦维尔城堡自始建以来,先后经历了罗马式、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的多次扩建,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已是经过多国著名设计师之手、融合了多种风格建设的混搭作品啦。 进入城堡,左手边就是瓦维尔主教座堂建筑群,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瓦维尔大教堂一直是波兰历代君主举行加冕仪式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波兰国王和民族英雄的安葬地。它的东侧就是瓦维尔王宫。 教堂的西侧是古罗马风格的瞭望塔楼和瓦维尔城堡展览馆。 穿过多道厚重的拱门,进入瓦维尔王宫,眼前出现一个宏大宽敞的长方形庭院。 红顶黄墙,气魄宏伟,国王的宅邸、办公接见厅、参议员议事室、珍宝馆等就分布在庭院四周合围的建筑内。 导游说,这座多层带拱廊的王宫庭院是整座城堡最值得一看的亮点,圆拱式立柱,雕花围栏,宽敞明亮的内部构造以及它源自古老艺术的建筑风格,被称作波兰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昔日的王宫如今已是博物馆,设有东方物品陈列室、皇家珍宝馆和军械馆等,展出历代名家油画、金银线壁毯、古老家俱、古代兵器、国王衣饰用品等,成为瓦维尔无价的艺术宝库。可惜我们没有时间一 一参观哦。 王宫的拱门外,为纪念齐格蒙特国王而修建的镀金穹顶小教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故又被叫作金顶教堂,据说这座教堂也被称为“意大利以外最纯净的文艺复兴建筑”。 <div>教堂旁有罗马教皇约翰.圣保罗二世的雕像,他是克拉科夫的骄傲:1963年至1978年任克拉科夫教区大主教时就负责瓦维尔主教座堂,1978年10月当选为罗马教皇后,成为唯一的波兰籍罗马教皇、455年来首位非意大利籍教皇,他去世后也被安葬在这座瓦维尔大教堂里。<br></div> 正在维修的高塔是瓦维尔主教座堂的钟楼,里面悬挂着1521年铸造的八吨重的齐格蒙特一世大钟,据说要8个人才能敲动,可惜不巧没法一睹真颜了。 王宫前的空地上,是修剪得十分整齐的硕大草坪。 草坪四周簇拥着高低错落、风格迥异、色彩丰富、历史悠久的城堡建筑群,看上去真是赏心悦目哎! 当我们从南侧的城门离开瓦维尔城堡时,仍能看到黄墙红顶的王宫旁那座四方型碉楼上高高飘扬的波兰国旗。 瓦维尔城堡的山脚下,就是连接圣・弗洛瑞安城门的主街。 <h3><b><font color="#ed2308">【圣</font></b><font color="#ed2308">・</font><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弗洛瑞安城门】</font></b><span style="color: inherit;">是克拉科夫老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当年数座城门中仅存的一座。城门的塔楼高33.5米,一个绿色巴洛克风格的尖顶就像城门上的皇冠。</span></h3> 城门始建于1307年,是克拉科夫在1241年遭鞑靼人攻击后建立的城防系统的一部分,用克拉科夫的守护神圣·弗洛瑞安为它命名。 城门南面墙上装饰有圣・弗洛瑞安的浅浮雕画像。 城门东西两侧各保留着一段中世纪的城墙,还各有一个红色尖顶的塔楼,就像童话王国里的小精灵。 古老的城墙上如今挂满了许多五彩缤纷的绘画,水彩、油画、素描,风景、人物或静物,成了艺术家展示才华的新天地。 圣・弗洛瑞安城门外也有一座叫巴比肯的瓮城,建于1498年左右,专用于防御和设置关卡对进入老城的人进行检查,是欧洲仅存的三座同类型防御前哨之一,也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弗洛瑞安城门正对着的弗洛瑞安斯卡大街,是克拉科夫最热闹的大街,历史上曾是皇室成员进入皇宫的主要通道,故也被称作皇家大道。 不过千米长的大街上,餐厅、旅馆、咖啡厅、服饰、艺品店等应有尽有,中间还有个小广场,是克拉科夫新市政厅所在地。 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有饱经沧桑的教堂与钟楼。 钟楼下的圣彼得圣保罗教堂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罗马天主教教堂,建于1597年至1619年之间,教堂正门前围栏立柱上的12圣徒雕像,个个都栩栩如生。 沿着主街一路向北,我们来到克拉科夫老城中心广场。 <b><font color="#ed2308">【老城中心广场】</font></b>也叫中央集市广场,是游客最为集中的地方,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广场始建于1257年,经过数次扩建,面积足有4万多平方米,号称全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2005年12月,它还被评为世界最佳广场。 广场四周遍布各式华丽的历史建筑,几百年来基本没怎么改变。广场中间的纺织会馆交易大厦是一座文艺复兴建筑,在15世纪的黄金时代,这里曾经是国际贸易的主要中心,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座综合商场。 如今一层大厅里依旧是各式各样的商铺店家,售卖各种土特产品、琥珀金银饰品、服装鞋帽和小纪念品。 外围长长的廊柱下则摆满了小资情调的餐桌或咖啡座。 广场南侧有着两个不同高度尖塔的圣玛丽教堂(又称圣母大殿)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兴建于1355年,最高处离地80米,她的地位在克拉科夫仅次于皇家的瓦维尔大教堂。 教堂内部极其富丽堂皇,从墙面的壁画,到穹顶,到祭坛,讲经坛,唱诗班座椅,任何一处似乎都在散发着令人炫目的光彩。 每隔1个小时,教堂钟楼顶部都会响起号角声,以纪念13世纪的著名号手,他在鞑靼人袭击城市时,发出警报,而被弓箭射中牺牲。 广场中央矗立着波兰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的雕像。 广场一侧的老市政厅建于13世纪末,1820年因拓宽广场而拆除后仅留下这座70米高的钟楼。 我们几经周折才买到钟楼顶部观景平台的票,爬完100级狭窄陡峭的台阶,终于登上楼顶,欣赏到四周那绝美的景色。 从高处俯瞰广场,完全是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风景啦! 眼前满是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见证了克拉科夫几个世纪以来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图片中央这座造型独特的绿色圆顶白色方墙的小教堂,叫圣亚德伯堂,是波兰最古老的石砌教堂之一,已有1000多年历史。 这些色彩艳丽、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非常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再现了克拉科夫延续了几百年的骄傲与奢华。 沿着广场边摆开的阳伞,宛如朵朵盛开的莲花,装扮得广场典雅而又精致,温馨又充满活力。 放眼远眺克拉科夫的市容市貌,在夕阳与秋景的双重村托下,更是美得不可方物啦! 如此完好保存了中世纪辉煌与神韵的地方,难怪导游说,"宁可错过华沙,绝不能错过克拉科夫"。 几个同行的波兰小伙子很佩服我们这把年纪也能爬完这些陡峭台阶成功登顶哦! <div><div>当我们回到地面时,广场上有上百名波兰青年戴着统一的黄头巾,正围成一个圆圈,跳着欢快的民间舞蹈,原来自1025年波兰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国算起,今年正好是1000年,他们正在庆祝这个千禧年呢!<br></div></div> <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雅盖隆大学】</b><font color="#333333">是波兰的第一所大学,</font>被誉为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与华沙大学并列波兰最高学府,它的主楼就在瓦维尔城堡的山脚下。</h3> 这所由卡齐米日三世国王创建于1364年、并在1400年由雅盖沃国王复兴的大学,是天文学家哥白尼、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丝卡等诸多名人的母校,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个直译为玛乌斯学院的楼房是雅盖隆大学最古老的建筑,现在已是博物馆,曾被用作学生宿舍,几乎每一个房间都曾居住过举足轻重的传奇人物。据说哥白尼在这当住宿生时,常半夜爬到屋顶上,躺着看星星。 也许只有庭院中央的那口水井可能会记得,它曾滋润了多少赫赫有名的学子。 可惜我们的时间太有限了,很多景点还来不及参观,天已经黑了。 我们入住的酒店就在波兰的母亲河维斯瓦河边。 <div>感谢同行的队友发来夜景中的瓦维尔城堡,那么神圣,那么辉煌,令人难以忘怀......</div><div><br></div><b><font color="#ed2308">三、奥斯维辛集中营 --- 灭绝人性的死亡工厂</font></b> 早已在《辛德勒的名单》等多部电影里认识了可怕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但既然来到了波兰,来到了克拉科夫,就应该去实地看一看。在去参观集中营之前,导游先带我们参观了两个地方,一个就是真实事件发生地 ---“辛德勒的工厂”。 这栋白色的三层厂房,就是当年工厂主辛德勒利用它作掩护,想方设法营救了1200多名犹太人的地方,如今大门两边的墙上依旧保留着那些幸存者的姓名和照片。 另一个就是位于市中心的英雄广场,是二战时期犹太人被迫在此集合、然后被运送去集中营的地方。如今这里建有68张铜椅组成的雕塑群,代表着曾在克拉科夫生活过的6.8万犹太人。空旷的广场,空荡荡的椅子,椅背上照片中的犹太人绝大多数都已被害,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感到无限悲凉。 奥斯维辛-比克瑙是距离克拉科夫60公里的一个小镇,因纳粹德国于二战期间在这里修建了1000多个集中营中最大的一个而闻名于世。当看到集中营的大门时,就觉得跟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点相似唉。 长长的、令人压抑的白色通道,指引我们先来到一号营区。 进入营区的大门上用德文写的是“劳动带来自由”---- 多么令人讽刺的标语! 奥斯维辛集中营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共分3个营区:1号营区是最先建立的,2号营区由于火车可以直接停留,故成为收容人员筛选地,也是关押囚徒最多、最大的营地,目前3号营区已不复存在。 按官方口径,二战期间大约有110万人在这里被害身亡,9成以上是犹太人;但导游说这是指有名有姓的死者,还有更多不知名的死者,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负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犯鲁道夫·胡斯曾供认,多达300万人死于这里。 曾经的囚室现在用作展览馆,分别展出实物、图片等,揭露纳粹德国曾犯下的反人类罪。 这里展出的是犹太遇难者的行李箱,有的箱子上还有主人的姓名、年龄和住址,谁能想到这是一条不归路啊! 死者的鞋子堆成了山,其中很多是儿童鞋哦。 当年囚徒们用过的饭盆茶杯。 照片上的孩子们穿着这样的囚衣,在铁丝网后面哭泣。 还有更多的照片记载着纳粹德国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 两侧墙壁上密密麻麻的贴着死难者的照片。 其中还有孩子们的照片与遗物。 两栋楼之间的这个墙壁也是我们多次在电影中见过的,是枪杀囚犯的刑场。 为了不让楼里的囚犯看到杀人现场,楼房的窗户全部是封死的。 这就是被纳粹叫作洗澡房的毒气室,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直接送进去毒杀,死者的所有财产连金牙也不放过,头发则剃下运回德国织进毛毯里。 据说四间毒气室曾创造过每天毒死6000人的高效纪录。 听到这些毛骨悚然的事,看到这些血迹斑斑、壁垒森严、电网密布的现场,真让人不寒而栗唉。 2号营区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这条通向恐怖死亡之路的铁轨了。 多次在电影里看到一列列闷罐车装满了犹太人,从这里驶进营地,铁门就关上了。 铁门后的站台上发生了什么,这张照片就是最好的注释:犹太人已经被筛选完毕,各自被带去不同的归途,站台上的纳粹们正在搜罗犹太人那成堆的财产...... 当年2号营区修建的300座木板房关押犹太人,大多已风雨飘摇,只剩这几栋还站立着。 这只是其中的一座,可见其关押人数之多。此外,2号营区还有更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储尸窖和焚尸炉等,一次可屠杀12,000人,包括3号营区的人体化学实验室等,在纳粹投降前,为消灭罪证都被炸毁了。 站在铁轨的岔道上,腥风血雨似乎还在眼前翻滚,低垂的乌云和阴风冷雨也在为300万无辜的亡灵哭泣。重温历史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牢记这段历史,让纳粹的罪恶行径永远不再重现。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在即将告别波兰的时候,我想用这张早晨在克拉科夫酒店拍摄的图片作为波兰篇的结束:阳光总在风雨后,历经磨难依旧不屈不挠、最终涅槃重生的波兰人民,永远值得尊敬!<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