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

黄河

<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保护区,于2011年11月7日正式开馆,该馆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于一体,为国内首家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博物馆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批准,始建于2009年1月,2011年10月28日竣工。该馆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关肇邺领衔设计,占地43亩,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5130万元。2015年9月24日,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2年7月25日,仰韶文化博物馆全面封顶。</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4日上午,经过一年多的闭馆升级后,位于渑池县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仰韶文化博物馆重新开馆。</p> <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百年考古 前言: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王朝的统治,<span style="font-size:18px;">打开了封闭的国</span></p><p class="ql-block">门。五四新文化运动,让中国学者在反思传统与追寻新知中,急切地叩问文明源头,追寻国史真识!</p><p class="ql-block"> 以1921 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掘为开端,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应运而生。几代考古学者担负起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在中华大地上孜孜以求,薪火相传,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p><p class="ql-block"> 走过百年,中国考古学以坚实的考古实物资料辟开鸿蒙之初的混沌,构建起史前考古的时空框架,揭示出中国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延续无断的百万年人类史文化谱系,极大地延伸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轴线,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走过百年,中国考古学以田野考古实践结合悠久详密的文献记载,多维求索、证经补史,明晰地解读出中华文明从史前社会到夏商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发展进程,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阐释和活化了历史场景。</p><p class="ql-block"> 走过百年,中国考古学正融合相关学科,丰富了考古发现的信息含量,开拓前所未及的领域,加快走向世界和未来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凭将一掬以观沧海,足可感念累世风采,这里汇聚着中国考古的先贤导师和重大发现事件,正是考古百年历程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  渑池仰韶村文化遗址:位于河南渑池,1921年安特生主持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存,标志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端。</p> <p class="ql-block">  后记:中国考古学以1921年仰韶村的发掘为开端,开启了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历程。期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起步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步发展期、“文革十年的停滞期和恢复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快速发展期和十八大以来的蓬勃发展期等几个发展阶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展示中华文明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揭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渑池县文旅局和仰韶遗址博物馆在中国考古学会等单位的支持下,策划、创作了展现考古百年历</p><p class="ql-block">程的大型浮雕墙。列举了中国考古学百年来的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以及为中国考古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一辈学者的群像,以此致敬百年中国考古!致敬老一辈考古学家!</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仰韶发掘百年暨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之际,我们更要向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做出贡献的几代考古人致敬!向所有支持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机构和人士致谢!我们要坚持老一辈考古学家所开创的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不辞辛苦,甘于奉献的情怀;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意志:团结一心,攻坚克难,不断进取,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世界考古学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中国考古学的独特贡献。</p><p class="ql-block"> 王藕</p><p class="ql-block">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p> <p class="ql-block">  考古圣地</p><p class="ql-block">1921年的仰韶村遗址</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考古学在这里诞生</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支史前文化在这里命名</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起源的第一个假说在这里形成</p><p class="ql-block">中国古史重建的第一块蓄石在这星奠定</p><p class="ql-block">中国故事的讲述从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  安特生(1874-1960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本名约翰·贡纳尔·安德松。较早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学者之一,发掘河南涌池县仰韶村遗址。</p> <p class="ql-block">  仰韶村文化遗址发掘的意义:仰韶村文化遗址发掘是得到中国政府认可、以探索中国史前文化为目标的中国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虽然安特生是瑞典学者,但他的身份是中国农商部雇员,也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成员。</p><p class="ql-block"> 因仰韶村遗址发掘命名的仰韶文化,是第一个依靠现代考古技术、方法和理论确立的中国史前文化,在万众瞩目中,开启了以科学方探索和重建中国古史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引发了第一代中国考古学家主持一系列对中国考古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掘,激发了中国学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以考古资料构建中国文明史前基础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北约5千米,中心遗址区地理坐标为东经34°4837.9",北纬111°4638.4",分布于仰韶村南的台地上。遗址北靠韶山,东西两侧分别为东沟(饮牛河)和西沟(干沟河)。现沟深达50余米,汇合于南部的刘果水库并向南汇入涧河,地势北高南低,南北最大高差近50米,三面环水,土地肥沃,是古人生息繁衍的理想场所。遗址从东北到西南长约900米,从西北到东南宽约300米。</p><p class="ql-block"> 自1921年仰韶村遗址被瑞典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安特生与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发掘以来,已经历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p><p class="ql-block"> 仰韶村遗址的首次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圣地”,在中国考古学史和仰韶文化研究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筚路蓝缕: “中华文明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激发出中国学者通过考古实证资料重建古史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自1921年中国考古学诞生到</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第一代考古</p><p class="ql-block">人李济、梁思永、徐旭生、夏琪、苏秉琦等肩负重建古史的使命,</p><p class="ql-block">后对西阴村、殷墟、城子崖、斗鸡</p><p class="ql-block">台等遗址开展了考古工作,初步</p><p class="ql-block">了解了各地史前文化的面貌,在</p><p class="ql-block">黄河流域建立起仰韶文化一龙山</p><p class="ql-block">文化一般商文化的年代序列,培</p><p class="ql-block">养了一批从事考古研究的专门人才,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考古学的</p><p class="ql-block">发展做了准备。</p> <p class="ql-block"> 小口尖底瓶</p> <p class="ql-block">  文化坐标:仰韶文化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学文化,距今7000一4700年:长达2000余年,它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被称为“仰韶时代”。</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大体可分为初、早、</p><p class="ql-block">中、晚四个时期;共中仰韶中期即</p><p class="ql-block">庙底沟时期,是仰韶交化的鼎盛</p><p class="ql-block">期。仰韶文化彩陶十分发达,尤其</p><p class="ql-block">是仰韶中期庙底沟时期出土彩陶频</p><p class="ql-block">多,其富有特色,线条柔美流畅的</p><p class="ql-block">彩陶图案在周边诸多支化内大范</p><p class="ql-block">围传播,达到史前艺未巅峰,被称</p><p class="ql-block">判“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p> <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彩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彩陶,达到了史前彩陶艺术发展高峰。</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为中心,东至豫东一带,西至甘、青接攘地带,南达江汉,北抵内蒙,凝聚地理文化、华夏精神、彩陶艺术等多个领域,有其强大持久的生命力,在我国分布广泛、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这种传播,不仅仅是“中国史前文化的第一次艺术浪潮”的扩散,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文化共识”,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融合,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一统格局。</p> <p class="ql-block">  仰韶时代 :仰韶文化以晋陕豫交界地区为核心,占据几乎整个黄土高原,成为覆盖范围最广、人口规模最大的文化群体,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积蓄了最深厚的人力和基础。</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的中期,即庙底沟类型时期,正是中国史前时代灿烂的转折期。各地区多元并进,选择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迸发出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闪烁。 </p><p class="ql-block"> 仰韶社会采取了注重宗族集体利益的发展道路,影响深远。庙底沟类型彩陶传遍各地,成为各地区一体化、“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形成的最亮丽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 舞蹈纹彩陶盆</p> <p class="ql-block">  陶醉仰韶: “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考古学者对仰韶村出土的尖底瓶进行植物残留物分析,结合淀粉粒和植硅体结果,发现了仰韶先民酿酒的直接证据,证实早在7000年前,仰韶先民以黍为主要原料,掺合薏苡和山药块根等植物酿造出了谷芽酒和曲酒。</p> <p class="ql-block"> 陶杯</p> <p class="ql-block">  韶华再现 古韵新生</p><p class="ql-block"> 仰韶村古人面貌复原介绍</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正脉,是点亮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仰韶古人到底长什么样子,相信我</p><p class="ql-block">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好奇,心之所向,行之所往!</p><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和仰韶文化研究以及相关成果的转化、传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公安部鉴定中心、河南省公安鉴定中心等单位,通力合作,联合攻关,充分结合体质人类学鉴定、碳十四测年、古DNA研究,运用颅面复原技术,对仰韶村遗址古人开展了科学的面貌复原工作。</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取样提取和测序了仰韶村遗址的古人DNA,研究发现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相关人群之间具有高度的遗传连续性,并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遗传贡献。研究成果表明,各地汉族人群有57%-92%的遗传成分来自以仰韶村古人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古代人群,而这一比例在西藏藏族人群中也高达70%-80%,华南地区的苗瑶和壮侗语人群也有大量血统来自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古人。</p><p class="ql-block"> 科研团队成功复原仰韶村遗址仰韶古人和龙山古人面貌各一例。</p><p class="ql-block"> 仰韶古人:男性,40岁左右,距今约5600年。</p><p class="ql-block"> 龙山古人:男性,50岁左右,距今约4000年。</p> <p class="ql-block">  花开中国: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中以鲜花盛开般的“花瓣纹”彩陶最具有代表性,向周边地区的强势扩张和四方流传,使得广大地区出现文化面貌上的统一。是当时各地考古文化密切交流以及“中国相互作用图”形成的最靓丽的符号,被誉为华夏之花。不少学者认为华夏族名称由来与此有关,此相互作用图影响深远。可以看作中国历史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最终形成的史前文化基础,因此又被称作“最初的中国”或“文化上的最初中国。”</p> <p class="ql-block">  彩陶之路:距今约5000年,庙底沟人群向西迁徙,进入甘青地区,发展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先民将彩陶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距今4000-3000年,这一新空间成为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驯化的绵羊、山羊、牛、小麦以及金属治炼技术从欧亚草原地带传入,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新鲜因素。横跨欧亚草原地带和中国的史前文化在彩陶上的相似性引人注目,为中西交流增添了绚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表明可能存在一条“彩陶之路”。</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仰韶文化谱写了中华文明形成这一波澜壮阔的史诗中最灿烂雄浑的简章。</p><p class="ql-block"> 黄河培育了仰韶先民质朴刚健的精神风貌。他们辛勤稼穑,励精图治,在5000多年前,就建立了重视宗族团结,公共事务的社会发展横式,产生强大影响,彩陶之花绽放四方,成为“最初的中国”形成的最强劲动力。仰韶人群的扩散,开启了西北地区动荡整合和中西交流的壮阔历程。中华文明形成的伟大历程从此在欧亚大陆这一更辽阔的背景下展开。</p><p class="ql-block"> 在古史记载的尧舜建邦立业的晋南地区,催生出陶寺文化;在河洛平原,孕育出中华最早广域王权国家夏;在黄河中游建立起商王朝,又在黄士高原腹地孕育出周人,夏商周一脉相承,完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宏大政治抱负,首次实现了中国核心地域的政治一统。</p><p class="ql-block"> 彩陶之花一 一华人一一中国人,这就是仰韶文化展示的中华文明形成之路。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强壮的根系,永远传输着来自远古的文化精粹,哺育着中华文明之树,迎风傲雪,参天挺立,万古长青。</p><p class="ql-block"> 一一大哉仰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