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专题展观展记

小满梧桐🌿

<h1>  大概再没有比看“中国古代玉器”这个专题展更匆忙的一次观展经历了。5点39分,才刚刚走到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二楼,而6点博物馆就要闭馆了。实在没办法,只能快速地拍下展厅中看上去一眼吸引自己的展品,然后留待现在整理笔记时,才有时间慢慢欣赏。<br></h1><h1> <font color="#ed2308"><b>【前言】</b></font><br>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以玉作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虽然中美洲的古印第安人、新西兰的毛利人同样对玉器十分倾心,西伯利亚、欧洲和日本列岛等地区也都有早期玉器的考古发现,但是,只有中国人不间断地保持着对玉的热爱,并延续至今。<br> 在古代中国,玉被用来沟通神灵、敬天崇祖、辟邪殓葬、祈求祥瑞,不仅代表财富、权力和地位,甚至被当作长生灵药。玉温润、洁白、坚韧等自然属性更被赋予仁、义、智、勇、洁等高尚品德,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而独特的标识,玉文化已经融入民族之魂。<br> 专题展设计别具匠心,在展览一开头,就由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人作为“迎宾员”,来了一段欢迎词:小玉人恭立于此,与其身后的九件展品一起,为您奉上“中国古玉器极简史”。</h1> <h1>  【玉神人】<br>  石家河文化时期。神人头戴平冠,耳佩环饰,双手交于胸前,再现史前巫师或部落首领举行祭祀仪式时虔诚与神沟通的形象。</h1> <h1>  【玉璋】<br>  夏。玉璋萌芽于史前山东半岛,与山川祭祀仪式有关,是夏代重要的礼仪用器。出土者散见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是早期中国的发展见证。</h1> <h1>  【龙形玉佩】<br>  商。商人藏礼于器,玉器与青铜器一同承担着“礼”的功能。此玉龙与甲骨文“龙”字造型几乎相同,寓示着文明全盛时期的到来。</h1> <h1>  【龙形玉佩】<br>  战国。仇大健先生捐赠。西周宗法制度严格,贵族以组合式玉佩的繁简区分身份高低。至东周,纷争不息,秩序不再,儒家提出玉有“德”,倡导君子佩玉,借以重申法度。组佩再次流行,以龙形为主体。</h1> <h1>  【蝉形玉琀】<br>  汉。蝉蛰伏数年,一鸣惊人,生命历程与汉代人希冀灵魂复活、得道升天的期望不谋而合。被置于逝者口中的蝉形玉琀,与玉衣等各类丧葬用玉共同使用,标志着丧葬用玉的巅峰时代。</h1> <h1>  【胡人饮酒纹玉带銙】<br>  唐。有唐一世,繁华如织。此件玉器正面雕饰一位手持来通杯的西域胡人,是彼时开放包容的社会缩影。</h1> <h1>  【鹦鹉蕉石纹玉饰】<br>  宋。两宋玉雕延续唐代,多从浮生万物、祥瑞符应中汲取题材,贴近大众的朴素情思。此类玉饰精致写实,似院体画中一景,人称“玉图画”。</h1> <h1>  【春水玉带饰】<br>  元。“春水”是金元时期流行的玉器装饰题材,由辽代契丹族的春季渔猎活动衍生而来,更是草原民族风情与汉族传统玉文化的完美融合。</h1> <h1>  【双龙耳乳丁纹玉簋】<br>  明。明代工艺美术多受文人审美志趣影响,北宋始兴的金石之风在器物上多有体现。此件玉簋器形、纹饰模仿商周青铜器,气韵质朴,表思古之情。</h1> <h1>  【农事图玉山】<br>  清。玉山多以山水人物及历史故事为题材,布局有清初山水画之风,雕琢集历代大成,代表了中国古代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h1> <h1>  看完这个“中国古玉器极简史”,下面开启了飞快的打卡拍照模式——已经来不及细看展厅布置了。</h1> (原石) <h1> <font color="#ed2308"><b> 新石器时代玉器。</b></font>距今约9000—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具有各自区域特征的大量玉礼器和玉饰件。以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动物形和几何形器物,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玉钺,以及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玉璋、玉刀等为代表,或造型独特,或饰纹神秘。这些珍贵的玉器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是早期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实物见证。</h1> (神人兽面飞鸟纹玉琮,良渚文化[距今约5400-4300年],上海市青浦区福泉山遗址出土) (神人鹰纹玉斧,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4000]) <h1> <font color="#ed2308"><b>夏商西周玉器。</b></font>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和实行礼治,沿袭史前文化并创新制作了系列化的玉礼器,逐步确立了系统的用玉制度。同时,佩玉获得较大发展,造型多为大自然中的动物或想象中的龙、凤等灵物,纹样变形抽象,组合繁复,是贵族阶层不可或缺的身份标识。尤其是西周时期以璜为主体的玉组佩,具有浓郁的等级色彩,与圭、璧以及青铜鼎、簋等一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礼器主体。</h1> (兽面纹玉戚,商) (龙凤纹玉柄形器,西周) <h1> <font color="#ed2308"><b> 春秋战国玉器。</b></font>公元前770年一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玉礼器逐渐衰落,多种具有新造型、新寓意的玉器出现。在儒家“玉德”思想的助推下,由多件玉器灵活组合而成的组佩成为“君子”必备,玉带钩和玉剑具也逐渐增多,蕴含品行规范和道德教化的含义。纹饰方面,形体蟠曲或虬结交缠的各种龙纹流行,奇姿异态,自由浪漫,与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相呼应。</h1> (龙凤纹玉璏,战国) <h1> <font color="#ed2308"> <b>汉晋玉器。</b></font>公元前206年-420年。汉代人创造出一种逍遥自在、玄幻多彩的精神世界,并企望长生不老、羽化升仙。受此影响,汉代玉器常蕴含阴阳五行、谶纬神学等观念,普遍用于辟邪厌胜,被神化到了巅峰。加之厚葬理念的驱使,葬玉的使用规模远超以往。<br></h1><h1>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分裂,战争频仍,导致交通阻塞,玉材来源受限,琢玉手工业短暂走向低迷。</h1> (龙纹玉珌,西汉) (螭纹玉珌/螭凤纹玉珌,西汉) (双螭纹玉珌,西汉) <h1> 【“尚方”铭玉璏】<br> 西汉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尚方,汉少府署官,“主作禁器物”。史载有“尚方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学者据此“尚方”铭玉璏推测,尚方可能也曾制作玉剑具,是汉代官方琢玉机构。</h1> <h1> 【龙纹玉鲜卑头】<br> 晋,公元265年-420年。“鲜卑头”为自铭,意即腰带扣。此器正面透雕一躬身盘曲、满饰鳞纹的龙,背面两侧各有一列铭文,记载了该器的名称、制作年代、制作机构、制作工时、监造官姓名等。<font color="#ed2308">学者考证认为,此带扣或曾为晋代皇帝御用。</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b>唐宋辽金玉器。</b></font>公元618年-1279年。隋唐以来,玉器逐步朝着世俗化发展,题材上多见鸟兽、花卉、人物、山林等,清新绮丽,开创了以实用为中心、以玩赏佩饰为主流的新气象。此外,唐代玉带板上的伎乐人像等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两宋花鸟纹玉佩和持莲玉童等传递纯朴的生活气息,辽金以渔猎为主题的春水、秋山玉饰等显示了北方民族的独特风情,呈现出多元的审美情趣与时代风尚。</h1> (胡人击钹纹玉带銙,唐) (人物吹笙纹玉带銙,唐) (胡人吹笛纹玉带銙,唐) (上:伎乐纹玉带,唐) <h1> 【玉飞天】<br> 唐,公元618年-907年。飞天对应佛典八部护法中的“乾闼婆”,是能歌善舞、满身香馥、造福人间的仙人,东汉末年随佛教传入中国,或因与我国传统的羽人传说相合而广受喜爱。玉飞天盛行于唐代,是人们对极乐祈求的缩影。</h1> (骑凤人物纹玉簪首,唐) (凤纹玉簪首[一对],唐) (双凤纹玉饰,唐) <h1> 【鱼形玉饰】<br> 宋,公元960年一1279年。此类玉饰,有学者称“玉屏花”。宋金时期巾帽盛行,汉人束收巾帽的玉质环和金代贵族裹首蹋鸱巾上的玉屏花、玉逍遥等成为重要装饰,题材常见禽鸟、竹枝或花卉。</h1> (云鹤纹玉饰,宋) (龟鹤纹玉饰,宋) (莲鹿纹玉佩,宋) (鹅形玉佩,唐/象形玉佩、狗形玉佩、鸟形玉佩,宋) <h1> 【持莲玉童】<br> 宋。宋代起,持莲童子题材十分流行,寄寓“连生贵子”,渊源或与“鹿母莲花生子”的佛教传说相关。童子形象多似佛教弟子“摩睺罗”,常作折荷叶、玩荷花之态。</h1> (玉飞天,宋) (摩竭形玉耳环[一对],辽[916年--1125年]) <h1> 【玉迦楼罗】<br> 辽,公元916年-1125年。迦楼罗又名金翅鸟,为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毗湿奴的坐骑,佛教中则为八部护法之一,常见人首鸟身或全鸟身形象,传递吉祥安宁。</h1> (玉舞人,金,上海市嘉定区法华塔地宫出土) <h1> 【春水玉带饰】<br> 金,公元1115年-1234年。春水、秋山玉流行于金元时期,以北方游牧民族春、秋渔猎活动为纹饰主题。春水玉常见鹘攫天鹅,秋山玉多表现秋天山林中鹿、虎等动物悠闲共处景象,且善用“俏色”工艺,即巧妙利用玉材天然的颜色来设计雕琢,使得物象浑然天成、生动鲜活。</h1> (秋山玉饰,金) (虎纹玉饰,金) (葡萄纹玉饰/犀牛望月纹玉饰,金[1115年-1234年]) <h1> <font color="#ed2308"><b>元明清玉器。</b></font>元明清时期的玉器琢制规模不断扩大,皇家贵族用玉的品类和数量超越此前任一时期,民间用玉也非常普遍,金、玉、宝石等复合技艺的器物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清代乾隆年间,来自昆仑山脉的和田玉料供应充足,新材质如翡翠、新品种如痕都斯坦玉,亦被充分接受。诸多优秀玉匠效力于宫廷或活跃于民间,创造了中国古代玉雕的巅峰。</h1> (双螭纹玉饰,元) <h1> 【凌霄花纹饰】<br> 元,公元1271年—1368年。“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凌霄花别名陵苕、紫葳,可喻女子之美,颂古代女性美好品德。凌霄也有凌云之意,寓意平步青云。</h1> <h1> 【莲鹭纹玉顶饰】<br> 元,公元1271年一1368年。上海市青浦区任仁发家族基出土。玉顶饰器用尚存争议,或称帽顶,或称炉顶。帽顶为缀于冠帽顶端以示身份之物,流行于元代。明代废止元人冠服制度后,珍贵的玉帽顶常被改作仿古彝器的盖钮,即炉顶。装饰之余,兼具实用。</h1> (螭凤纹玉饰,明,上海市闵行区北桥镇明墓出土) (铜框龙纹玉带饰/龙穿牡丹纹玉带板,明,上海市松江区圆应塔(西林塔)地宫出土) (龙纹玉带板/鹿纹玉带板/婴戏纹玉带板,明) (人物纹桃式玉杯,明) (玉渔翁,清) <h1> 【玉觚】<br> 清。觚本为酒器,现以黄玉仿制,用作陈设器。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论古玉器》载:“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统计清宫玉器材质发现,黄玉占比最低,足见其稀有珍贵。</h1> (“三羊开泰”玉摆件,清) (梅竹纹玉花插,清) (莲荷形玉摆件,清) <h1> 展览最后是对<font color="#ed2308"><b>玉仿古彝器</b></font>的介绍。北宋时期,金石学兴起,以青铜器及石刻碑碣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考据以“证经补史”。由此,为满足文人复古、怀古的心理,各类仿古器物层出不穷,其中就包括玉质仿古彝器。它们大多效仿商周青铜器的造型或纹样,又根据材质特征及时代风尚进行艺术再创作,既古色古香,又清雅新颖。</h1> (兽面乳丁纹玉觯,明) (兽而蕉叶纹玉杯,明/玉牺尊,清) (鹌鹑型玉盒[一对],清) <h1>  5点55分。在工作人员“下次早点来参观嘛”的催促下,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展厅。心里羡慕身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不会像我这一早飞机过来,只有半天到博物馆看展。不过心里还是感谢上海博物馆(东馆)从9月才修改的入馆规定——因为东馆场地够宽敞,因此不用提前预约,到馆门口刷身份证即可入内。这一措施真是方便了我等外地临时来沪,没法提前约票的人。如不是这措施,可能这次出差虽有半天空闲时间,也参观不了心心念念的博物馆啊。</h1> (闭馆前的博物馆二楼) (距离闭馆还有三分钟) <h1>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再没有哪个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这样精致地做生意了——入馆,先经过文创馆,才到展厅。文创馆的布展很漂亮,很好地体现了上海人的精致与细腻。</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文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