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南京天妃宫

一鳴俊人

南京城北的仪凤门附近不远处,有一座天妃宫。南京有这样的地方也是没想到的。 天妃宫就在明城墙脚下,阅江楼似乎就在眼前的山上。 <p class="ql-block">来到天妃宫的大门前,这里的门厅建筑连着两侧的辅房而不是围墙,也是比较特别的设计。</p> 相传郑和下西洋,从南京下关惠民河出发,沿长江顺流出海,远航宝船穿过台湾海峡时,遇上狂风恶浪,有人巅落水中,天妃林默娘娘(妈祖)驾舟踏浪前往相救,得以化险为夷。郑和西航顺利返回后,将海上转危为安的事迹上奏皇帝,海神娘娘林默即被封为天妃,并于明成祖永乐5年(1407年),在南京大兴土木建造天妃宫。 天妃宫门前柱子上一副对联:以行义得尊崇八方共敬,惟福民能不朽千载长誉。 《明实录》有几段记载:“永乐五年九月戍午,新建龙江天妃庙成,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时太监郑和使古里、满加剌诸国还,言神多感应,故有是命”。“永乐七年正月初六,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庙额弘仁普济天妃之宫”。永乐十七年,重建天妃宫于南京仪凤门外”。<br><br>正德十二年(1517年)首次大修:“天妃宫前后殿宇房屋碑亭楼,共七十九间座,计一百八十一丈余。肇工于正德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毕工于次年十月十九日”。 <div>天妃宫门匾。<br></div>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南京天妃宫全部建筑被毁,仅存天妃宫碑。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2004年7月,南京市开始重建天妃宫,2005年5月3日,天妃宫落成,5月4日对外开放。 复建的天妃宫,采用明代官式建筑的型制和风格,主要由东西两轴线建筑院落组成。其中西轴线为两进院落,设有天妃宫大殿、玉皇阁及两侧配殿等。东轴线为双进院落,主要设有观音殿和两侧配殿。 走进天妃宫的大门,里面又是一道门,上面挂着写有观音寺的匾。这是东轴线的建筑群。 观音寺大门的左侧,有一座石雕观音像。这样的布置有点罕见。 观音寺的山门里,供着四大金刚,而且分别放在玻璃柜里,也很少见。 <p class="ql-block">走过天王殿,看到在靠近城墙脚下,是一排长长的配殿,这里有地藏殿,还有客堂。</p> 地藏王殿前开阔的广场上,有一座碑亭。 这是一座重檐四方亭,明显的斗拱结构,亭柱有外八柱及内四柱,十分讲究。上层檐下有匾“碑亭”。 碑亭中,石雕的赑屃驮着一通石碑。这是一座天妃宫碑,全名“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不过是一件复制品。 天妃宫碑的原件现在放在旁边的静海寺内,那是明代南京天妃宫的遗物(网络图片),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时所立,以纪念船队在航行中所受到的妈祖庇佑,为直接反映郑和下西洋事迹的明代碑刻之一。清咸丰年间天妃宫毁于战乱,唯存此碑。 碑以青石刻制,高5.48米,宽1.5米、厚0.5米,原龟趺头部已断裂,为今人修复,碑额为阴刻篆书,两面均刻双龙缠球纹,碑文为阴刻楷书,四周刻缠枝莲纹,全文共699字,现已风化严重、日渐模糊。 观音寺里的主要建筑观音殿。 观音殿里的观音像,盘坐在莲花座上。 配殿里供奉的三圣像。 接着到西轴线,这里是天妃宫大殿,殿前有影壁,书有国泰民安的大字。 <p class="ql-block">天妃宫大殿就是妈祖殿,这里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建筑,上层檐下有匾“正殿”,下层檐下有匾“弘仁普济天妃宫”。</p> 殿前的石狮子。 走进正殿里,正中间是端坐的妈祖像。像前的供桌十分讲究,且摆满了各种供品。 仔细看,妈祖像前还有缩小版的妈祖像。 走出正殿,看到旁边是天妃宫的围墙,波浪形的线条很漂亮。 围墙一直延伸到城墙,一条小河也通到城墙脚下。天妃宫的环境还是很美的。 这是天妃宫的边门,石拱桥下就是通城墙下的小河。 从天妃宫到静海寺之间的广场上,有一座古戏台, <p class="ql-block">这“戏台”二字的落款是“朴初”,即赵朴初。</p> 戏台后面,可见阅江楼高耸于狮子山颠。 静海寺前的钟楼,大门关闭,应该也有铜钟。 静海寺正面对着一座石牌坊,上面当心间大字板上书有“静海沧桑”四个隶书大字。 走到静海寺前,已是大门紧闭,过了参观时间。<div>只见门前檐口挂着是“南京静海寺纪念馆”的匾,并有一副楹联“古寺历沧桑奇耻殊荣关国运,大江流日夜雄风豪气铸民魂”。</div> 静海寺是明朝的十大律寺之一,也是狮子山景区的一部分。<br><br>明朝永乐年间,朱棣皇帝下令建造静海寺。1842年,英国侵略军与清朝政府在长江岸边的这座静海寺里进行两国之间的谈判。就在这座寺庙里,议约了《南京条约》,决定割让香港。<br><br>五百多年间,静海寺历经灾难与战火,解放之后仅剩下偏殿数间。1987年在旧址复建628平方米的仿明建筑,由于不是原貌的修复,故称为“古静海寺旧址”,1990年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网络资料) 静海寺导游图,里面主要是郑和纪念堂、潮音阁、天妃宫碑、三宿岩等。 在阅江楼是看到的静海寺全景。 静海寺里郑和纪念堂的郑和像(网络图片)。 静海寺里,中英南京条约议约场面复原(网搜图片)。 1840年(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国对清朝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br><br>1842年7月,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和海军司令威廉?巴加率舰队攻破吴淞、镇江,溯长江而上。<div>8月初,英舰队进逼南京下关仪凤门外草鞋峡江面,扬言攻城。道光以杭州将军耆英、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钦差大臣,连同两江总督牛鉴作为谈判代表向英军求和。经过交涉,8日英军答应暂缓攻城。<br><br>8月11日,英军在南京城东北的燕子矶登陆,分兵占领迈皋桥、钟山,在钟山上架炮威胁城内。自12日起,中方盛京佐领塔芬布、张喜与陈志刚,同英方小马礼逊、罗伯聃(Robert Thom)、巴夏礼连续三天谈判条约内容,谈判地点就在不久前重建的静海寺内。<br><br>8月20日,耆英、牛鉴等与英方在静海寺进行更高级别的谈判,接受了英方提出的全部条件。<br><br>8月24日,耆英、牛鉴等在静海寺设宴招待璞鼎查等人,并向舰上的英军送酒食“慰劳”。<div>8月29日,耆英、牛鉴等登上英舰康华丽号在《南京条约》上签字,条约规定中国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并赔款2100万两白银。<br><br>9月6日,条约得到道光皇帝批准。(以上网络资料)</div></div> 静海寺内,中英南京条约谈判场景复原。(网搜图片) 静海寺里的警世钟。<div>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外来可能的侵略,一定要警钟长鸣!</div> 静海寺左边有一个井亭,该是一口老井。亭柱上有对联“一脉清泉远,五洲乡梦长”。 离开静海寺、离开狮子山。以后再有机会去南京,再来静海寺里仔细参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