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汾城古镇原来并不在我们的游览规划内,李亚林老板推荐本地旅游景点时说:“汾城古镇值得一看。”这句话吊起了我们游览的胃口。</b></p><p class="ql-block"><b>上网搜索,古镇不仅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而且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汾城古镇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更加坚定了去游览的决心。既然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必然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肯定值得一游了。于是,我们四人告别了大槐树,老许便设置导航目的地,驾车出发。</b></p> <p class="ql-block"><b>抵达古镇,已是中午。古镇逢集,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我们只能开车绕行,行至古城西北角,歪打正着看到了保存完好的古城墙。据史料记载,古城周长1508.3米,高13.3米,城门5处,城墙深5米。</b></p> <p class="ql-block"><b>城墙上嵌着一块碑记,大意是修这段城墙13丈。西城墙外的路上,村民们晾晒的玉茭铺满路面,阻断了交通,我们只得寻找小巷进入古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汾城古镇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地位:战国时期,汾城古镇曾是魏国的城邑;西汉时期设置了临汾县;北魏时期更名为“泰平县”,做县治长达1000多年;北周时期因避讳改名为“太平县”;唐代贞观七年(633),太平县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镇。唐初,汾城古镇曾是尉迟恭的封地,名为鄂公堡(俗称敬德堡)。民国时期改称汾城县。1954年,与襄陵县合并成襄汾县后,原汾城县的县城成为汾城镇。可见其历史之厚重。</b></p> <p class="ql-block"><b>古镇位于三晋大地南隅,汾河西畔、姑射山东麓,在今临汾市襄汾县西南16公里处。我带了无人机却来不及使用,网上下载一张古建全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经历朝历代的建设,在汾城留下大批古建筑,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4)到清末的建筑遗构共12处40余座。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堂、古楼、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等,拥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驾齐驱、光彩夺目。</b></p> <p class="ql-block"><b>我们从北面进入东西向街道,古建筑古色古香,排列在街道两侧。</b></p> <p class="ql-block"><b>汾城古镇区域不大,目前免费开放的主要是文庙和城隍庙,社稷庙和县衙不开放。</b></p> <p class="ql-block"><b>城隍庙是城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现存山门、戏台、献亭、大殿、钟鼓楼、配殿及厢房等建筑。</b></p> <p class="ql-block"><b>街北的城隍庙山门尤为引人瞩目:门楼为四柱三楼木构牌楼式,重檐歇山顶,豪华而不失灵巧,木雕工艺令人叹为观止。</b></p> <p class="ql-block"><b>从山门的侧门进入,与庙门相距1米多就是戏台。戏台坐南面北,面阔3间,进深4椽,长10米,高10.34米。悬山式主体建筑,琉璃屋顶,其平面呈“凸”字形。戏台中间为从庙门走向大殿的过道,宽2.45米,演戏时铺板成台,故亦称过路戏台。</b></p> <p class="ql-block"><b>戏台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房梁上有彩绘,上书“大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辛巳月辛卯日辛丑时知太平县事归安朱光绶重建”。台顶外观3层,层层有挑檐。管理员说,观众区场地保留古代看戏时男女分区的格式,其总宽为18.81 米,总深17.44米,面积328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献亭、大殿、钟鼓楼等建筑各具特色。各个建筑的屋顶有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和悬山顶居多,高低错落有致。</b></p> <p class="ql-block"><b>精致的木构件局部,木雕技艺之精湛,彰显了木雕之美、木雕之魅。</b></p> <p class="ql-block"><b>从细节看,无论是戏台顶部的藻井,还是六抹格扇都是原汁原味的古迹。柱础石两层,底部为八角形柱座雕刻莲叶,上置石鼓,柱脚加铁箍防裂,尽显清代柱础式样。</b></p> <p class="ql-block"><b>城隍庙山门对面是彩色琉璃照壁,中间为团形麒麟,显威猛状。两侧还可以看到一副有趣的对联: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人化物物化人变化无穷。上联写生死,下联写变化,“化”字正是生死的写照,通俗地道出了天地造化无穷的朴素哲理。</b></p> <p class="ql-block"><b>城隍庙对面就是文庙。</b></p> <p class="ql-block"><b>文庙则是古镇的另一重要建筑,其建筑面积为六千平方米,始建于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复。</b></p> <p class="ql-block"><b>城隍庙和文庙之间的街道立有两座明代的木牌坊,分别为“鉴察坊”“翊镇坊”,当地人骑着车穿行其中,仿佛诉说着“金襄陵,银太平”的岁月。</b></p> <p class="ql-block"><b>“鉴察坊”木牌坊被选为古镇文旅标志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b>我们步行了1个多小时就打卡完两处古建筑。游览后有三点感触:一是作为一个县级古建群,建筑规模之宏大,应该与当地是黄河文明发源地关系密切;二是古建式样之丰富,十字歇山顶的重檐阁楼,琉璃瓦顶,木斗拱层层叠叠,翼角上挑风铎叮当,无不昭示着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称之为古建奇葩;三是古建遗存保护之完好,令人肃然起敬。同样经历过破四旧的浩劫,汾城镇的古建筑群却能幸免于难,当地流传着尉迟敬德、王勃、郑板桥、董其昌等名人轶事,不能不说与当地深厚的人文底蕴有极大的关联。</b></p> <p class="ql-block"><b>汾城古镇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古建筑遗存,入选“国保单位”,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当之无愧,这次短暂的游览不虚此行。告别古镇,继续前行。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要知下站何处,请听下篇讲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