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2024.11.2,周六,晴</b></p> <p class="ql-block"><b>武汉真正留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史称文物建筑九大景点,即“四塔二桥一牌坊,外加一城门一陵寝”。</b></p><p class="ql-block"><b>这9处武汉历史建筑,都是原汁原味古代留存至今的文物,乃真正的原件。</b></p><p class="ql-block"><b>起义门就是其中一处。起义门又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起点,今天我们也从这里出发。</b></p> <p class="ql-block"><b>第一站:武昌古城起义门</b></p><p class="ql-block"><b>城门高7.1米,宽5米。城门洞幽深,是武昌古城九个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b></p><p class="ql-block"><b>现在起义门所在的位置是楚望台遗址公园,内有首义碑林。</b></p> <p class="ql-block"><b>起义门原名中和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武昌古城的九大城门之一。最初修建时,它是武昌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b></p><p class="ql-block"><b>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打开中和门,城内外革命力量会和,炮轰湖广总督府,占领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b></p><p class="ql-block"><b>武昌起义对清政府产生了沉重的打击,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武昌起义胜利后,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为了纪念起义的胜利,1912年中和门改名为起义门。</b></p> <p class="ql-block"><b>今天第二站:粮道街</b></p> <p class="ql-block"><b>追溯至明代,这里有勺庭书院,清代有江汉书院。到了民国初期,这里更是学校众多,有一所大学、两所中学、三所专业学校等。例如,清朝被民国取代后,原粮道署被改造成私立中华大学,这所大学因出了革命家恽代英而誉满天下;1920 年,董必武在粮道街东端现 261 号创建了武汉中学,该校培养出了一批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革命者。</b></p><p class="ql-block"><b>在近代,众多学术讲座、文化活动在粮道街区域的学校举办,这里成为当时湖北的学术中心。泰戈尔、杜威、孟禄、杜里舒、伯克赫斯特等世界级文化大咖来此讲学,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黄炎培、张君劢、张伯苓、马寅初、黄侃等一大批本土大师在此地演讲、执教。</b></p> <p class="ql-block"><b>如今的粮道街依然充满活力,吸引着大量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前来。街道上店铺林立。</b></p><p class="ql-block"><b>粮道街有“武汉小吃第一街”的美誉,是武汉最具特色的美食街之一。这里美食云集,各种特色小吃让人目不暇接。比如油饼包烧麦,这是一种独特的碳水炸弹组合,外酥里糯的油饼包裹着香软的烧麦,口感丰富;还有热干面,面条筋道,配上芝麻酱、葱花、萝卜干等调料,香气四溢;三鲜豆皮也是不可错过的美食,糯米的香软、豆皮的酥脆以及丰富的馅料相得益彰。</b></p> <p class="ql-block"><b>漫步粮道街走到中华路口,中华路小旁有三大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参观毛主席旧居</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原建筑1954年拆除,现建筑为1967年按原貌重建。</b></p> <p class="ql-block"><b>武汉毛主席旧居位于武汉市武昌都府堤41号。这里是毛泽东1927年上半年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居住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老物件见证毛主席在武昌和家人团聚生活</b></p> <p class="ql-block"><b>中国共产党五大会议旧址</b></p> <p class="ql-block"><b>中共五大会址暨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动旧址,位于武昌都府堤20号,始建于1918年,是中西合璧的武汉近代教育建筑,原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伐军攻克武昌后,更名为国立武昌第一小学。</b></p><p class="ql-block"><b>1922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湖北地区共产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在此居住。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开幕式在此举行。</b></p><p class="ql-block"><b>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中共五大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中国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紧急时刻召开的。</b></p> <p class="ql-block"><b>今日第五站:武汉长江大桥</b></p><p class="ql-block"><b>武汉长江大桥是由茅以升担任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苏联专家西林等人组成的专家组提供技术指导,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等单位设计,于1955年9月1日开始建设,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b></p> <p class="ql-block"><b>武汉长江大桥从桥面到江底的高度约为80米左右,而桥塔的高度约为35米 。其高度设计既满足了大型轮船通航的要求,又保障了铁路和公路交通的顺畅运行。</b></p> <p class="ql-block"><b>在桥下的江边,可以观赏到大桥的桥墩和桥梁的底部结构,感受大桥的坚实稳固。桥下空间宽敞,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b></p> <p class="ql-block"><b>但是,因为南京长江大桥高度才24米,后来的长江上的大桥都没有高于24米,这就造成了长江上大轮船无法通过,航运能力大大降低。</b></p><p class="ql-block"><b>重要的是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自主建成在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有着非凡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我们从长江上的大桥就能看到,我们原来要依赖外国专家,到现在,我们国家被称为“建筑狂魔”。 我们的国家带领人民迈向新的高度!</b></p> <p class="ql-block"><b>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毛主席对武汉长江大桥的由衷赞美。</b></p> <p class="ql-block"><b>长江大桥桥墩原来是黄鹤楼的遗址</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当年一建长江大桥的苏联专家认为,只有把桥抬高桥面,大桥下才有空间过船,所以为了抬高这个桥面就拆了黄鹤楼,把黄鹤楼往后移了1公里</b></p> <p class="ql-block"><b>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 年)始建黄鹤楼,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这里地势较高,可作为瞭望守戍的地方。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黄鹤楼的军事价值逐渐降低,演变成了著名的名胜景点。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1868 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 年)。</b></p> <p class="ql-block"><b>长江大桥桥头堡:</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是大桥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桥头堡位于大桥的两端,高约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具有浓郁的俄式风格。建筑外观雄伟壮观,装饰精美,是当时苏联政府支持与帮助下修建的。</b></p><p class="ql-block"><b>走上武汉长江大桥,微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脚下的桥面宽阔而坚实,奔腾的长江水在桥下汹涌流淌,气势磅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力量。远处,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鸣笛声此起彼伏,为这座繁忙的都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律。</b></p><p class="ql-block"><b>凭栏远眺,武汉三镇的美景尽收眼底,古老的黄鹤楼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b></p><p class="ql-block"><b>这座大桥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枢纽,更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名片,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列车与黄鹤楼同框</b></p> <p class="ql-block"><b>第四站:黄鹤楼</b></p> <p class="ql-block"><b>各个角度先看看黄鹤楼</b></p> <p class="ql-block"><b>这就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它被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最早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此而来),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b></p><p class="ql-block"><b>黄鹤楼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毁坏与重建。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于1985年重建。</b></p> <p class="ql-block"><b>黄鹤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b></p> <p class="ql-block"><b>关于黄鹤楼名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较为流传的是与一位姓辛的女子开的酒楼和一位贫穷道士的故事有关。道士在墙上用橘子皮画了一只黄鹤,黄鹤会跳舞,使得辛氏的生意兴隆。道士后来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称为黄鹤楼。</b></p><p class="ql-block"><b>黄鹤楼是文人墨客登高远眺,吟诗作赋的地方,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陆游等等都有来过,其中最有名。那呀,就是唐代诗人崔颢留下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绝唱。</b></p> <p class="ql-block"><b>走进楼内,一层大厅正中的藻井高达十余米,在大厅里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幢“白云黄鹤图”。黄鹤楼之所以名震天下,是因为它背后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这个传说呢,就藏在这幅画的里面。</b></p><p class="ql-block"><b>这幅巨大的彩色瓷画《白云黄鹤图》,画面中白云缭绕,黄鹤振翅欲飞,栩栩如生。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七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字体苍劲有力,气势磅礴。</b></p> <p class="ql-block"><b>我沿着楼梯逐层而上,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展示。</b></p> <p class="ql-block"><b>二层大厅内陈列着唐、宋、元、明、清和现代 6 个时期的黄鹤楼模型,这些模型精致逼真,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黄鹤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模样。</b></p> <p class="ql-block"><b>三层的组画《人文荟萃》,再现了李白、崔颢、岳飞、陆游、辛弃疾等文人墨客登楼赋诗的情景,让我感受到了黄鹤楼浓厚的文化底蕴。</b></p> <p class="ql-block"><b>各人名诗</b></p> <p class="ql-block"><b>不要钱拍黄鹤楼的最佳位置,就在司门口地铁C出口处,每天晚上都是人山人海,我们只能在夜幕降临前在这打个卡</b></p> <p class="ql-block"><b>离开黄鹤楼时,我回头望去,黄鹤楼依然静静地矗立在蛇山之巅,仿佛一位智者,见证着武汉的发展与变迁。这次黄鹤楼之旅,让我对这座历史名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相信,黄鹤楼将会继续屹立在长江之畔,成为武汉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参观游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