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历史的见证—沙州故城(二) 原创:任可《走长城》第二百二十六站 2023年9月14日

任可

敦煌市文物管理局不仅在维修保护遗址,并在遗址周围设置了介绍古城的历史文化标牌,并创新的将古城的由来及历史沿革、历史故事等有九块黑色大理石刻的方式镶在地面上,让游客环绕古迹,翻开一卷卷历史的画卷,静静的感受沙州古城历史的风云。 <p class="ql-block">  一、沙州古城简介及平面布局示意图</p><p class="ql-block">二、西汉:沙州的创建。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以“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 徙民以实之。”沙州城的初建,就开始于这一时期。据《沙州城土境》记载:“沙州城:将军赵破奴奉命领甘、肃、瓜三州人士筑造”。</p> 三、东汉:经营西域的前哨。东汉延光元年(122),张挡冒死上书,苦谏不能放弃西域,不能封闭玉门关、阳关。汉置西域副校尉常驻敦煌,敦煌郡城成为汉经营西域的军政中心。<br>  四、魏晋: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东汉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河右扰乱、隔绝不通”,只有敦煌较为安定。敦煌太守吾彦、仓慈期间,身耕力行,劝民生产,保护胡商,民族和睦,中西贸易繁荣,使敦煌地区呈现“家给人足、晏然富庶”的繁荣局面,史称“华戎所交一大都会”。沙州城的规模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五、魏晋: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东晋隆安四年(400),晋昌太守唐瑶移檄六郡,推李翯为沙州刺史、凉公,这就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西凉初期以敦煌城为都城,当时的敦煌“郡大众殷,制御西域,管辖万里”,“一时于阗致玉,鄯善前部王遣使贡其方物”。西凉时期,对敦煌故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新建了靖恭堂、谦得堂、恭德殿、嘉纳堂等建筑,并在城中设有泮宫,是“高门学生”学习的场所。 六、北魏:宗室治理。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 ),沮渠无讳率领北凉的残余势力离开敦煌,西奔鄯善的吐谷浑,敦煌遂为北魏拓跋氏所占有。北魏封李宝为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域校尉、沙州牧、敦煌公。同时封其弟李怀为敦煌太守,共镇敦煌。北魏孝昌( 525〜527 ) 中,敦煌罢镇置瓜州,首任刺史是北魏宗室东阳王元荣,在任职的20年里,推进了莫高窟的营建活动,使敦煌的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 七、隋唐:盛世都市。隋代敦煌郡辖三县,敦煌、常乐、玉门,郡治敦煌故城。敦煌在此期间显示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裴矩在《西域图记》记载:“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在唐开元天宝以前的一百多年中,敦煌“村坞毗连,鸡犬相闻,佛塔遍地,市场广大,家给人足,晏然富庶”。唐代敦煌城可分为子城和罗城两部分。子城又叫小城,位居罗城西南,为官府、 衙门、官员和世家大族的居地。罗城又叫大城,为商业和主要的居民区,城中驻豆卢军。沙州城成为当时仅次于长安的国际大都市。 八、西夏元明:日渐衰微。西夏统治敦煌期间,地方行政组织和宋一样,也分州、县二级, 敦煌仍称沙州。元太祖二十二年( 1227 ),敦煌归蒙古统治。至元十七年( 1280)将沙州升为沙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九年“沙州、 瓜州民徙甘州,诏于甘、肃两界,划地使耕,无力者则给以牛具农田”,经此迁徙,敦煌只成为军屯地区。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冯胜、李文忠出兵西征,沙州遂为明朝所有。明朝先后设立了关外“七卫”。在敦煌境内设有罕东和沙州二卫,其中成立于永乐二年(1404 )的沙州卫,卫址在敦煌故城。正统十 一 年(1448 ),沙州卫由于人口迁入塞内(甘州一带),沙州卫遂废。嘉靖十八年(1539 ),明王朝封闭嘉峪关,从此时起,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敦煌地区无中原王朝建置近200年。 九、清代:另筑卫城。清康熙时,开始经营西域,才使嘉峪关外的疆域逐渐恢复。雍正元年(1723 ),“复立沙州所”,三年,“旋升所为卫”,同年,因沙州卫城受党河水侵蚀,东墙坍坏,“于故城东另筑卫城周围三分三里,开东西南三门”。雍正三年(1725 )在今党河东岸筑卫城,即现在敦煌市沙州镇所在地。乾隆二十五年,改沙州卫为敦煌县,隶安西直隶州。 坐落在党河西岸的古沙州城的兴衰,还受战乱和党河的摧残。公元400年,李暠在此城建都,称西凉王。西凉建初十三年(417),李嵩病卒,终年65岁。他的二儿子李歆继任。李歆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对内繁刑峻法,大兴土木,闹的人怨沸腾,百姓憔悴。公元421年,北凉王沮渠蒙逊派兵攻打酒泉。李歆死于沮渠蒙逊之手。酒泉失守后,沮渠蒙逊又派兵攻打敦煌城。敦煌太守李恂带领长史宋承、武卫将军张弘等将士坚守此城。随之,蒙逊又亲自率兵两万余众来攻城。围攻数月,损兵折将,久攻不下,只好令将士在城东党河上筑起高三丈,宽三丈五的大坝,拦聚党河水淹城。 李恂挑选了一千壮士,搭板为桥,偷偷地潜出城外,意欲决堤放水,保护城池。不料,这一行动被敌兵发现,壮士被杀害,目的未能实现。最后,水淹州城,宋承、张弘只得开门投降,李恂自杀身亡,百姓尽遭杀害。《十六国春秋》·卷九十四北凉录中记载:“蒙逊自率众攻敦煌,乃筑长堤,以水灌城,数十日不下,恂武卫宋承、广武张弘等,举城出降,杀恂而屠其城”。西凉国灭,敦煌一时成为城破人亡,满目疮痍的地方。无独有偶,在856年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蒙古大军灭西夏,也是用水淹的办法将城攻破,西夏国灭。到清朝,该城又毁于清雍正三年(1725)水患。现今,沙州城被历代统治者你争我夺,杀声不绝,水淹数次,历尽劫难,终于坍塌了,成为废墟。 在沙州古城的历史上,有段历史不能不说,它曾经是归义军节度使的住所。什么是归义军呢?说到敦煌的归义军,还要从唐王朝"安史之乱"说起。公元776年,唐王朝"安史之乱",吐蕃乘虚而入,占领了河西地区。沙洲城被吐蕃重兵围困长达十年之久,终于箭尽粮绝,寡不敌众,于公元781年开城降蕃。脱离中原统治71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沙州汉族人民趁吐蕃势力衰弱时,在张议潮的领导下举行起义,赶走吐蕃镇将,并遣使取道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梁素海东南缘)上表唐朝,报告沙州的归复。中国长城志大事记中记载:“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十月 沙州防御使张义潮发兵平定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遣其弟入朝献十一州图籍。吐蕃所占河、湟之地复归唐。十一月 于沙州置归义军,以张义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 归义军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至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正式存在时间应为大约185年(有资料提到归义军存在了200年左右)。归义军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在政治上对抗吐蕃的侵占,保护了河西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不受破坏,而且在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归义军时期,敦煌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大量的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此外,归义军还承担了监视藏区和阿尔蒂沙尔地区的重要任务,显示了其在维护边疆安全方面的作用。归义军的成立和发展,也是唐朝末年及五代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复杂局势的一个缩影。尽管最终归义军因内乱和外部压力逐渐衰落,但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和对河西地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沙州古城在古代国际文化交流上也值得一提。马可波罗曾经亲历沙州城。马可·波罗(1254~1324年),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意大利旅行家、商人。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据称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约四年,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写出《马可·波罗游记》。 至元十一年(1274年),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敦煌,马可波罗行纪第一卷第五七章“在此沙漠中行三十日毕,抵一城,名曰沙州。此城隶属大汗。全州名唐古忒(Tangout)。居民多是偶像教徒,然亦稍有聂思脱里派之基督教徒若干,并有回教徒。其偶像教徒自有其语言……”他游历全城。他笔下的敦煌,商旅纵横,并不荒凉。并专门记载了当时敦煌的丧葬等习俗。他是第一个将中国全面介绍给欧洲人的旅行家。他的游记中记述的敦煌沙州古城的风貌也是第一次展示给了世界。他对敦煌描述的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围绕古城一圈,已是夕阳西下,漫步其中,你可以尽情享受这份宁静和孤独,体验那份古老而神秘的气氛。敦煌市的日落景色更是美得令人陶醉。一束斜阳从路边的高楼大厦的空间照射在高高的土丘上,这束金黄色的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和它照亮的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里曾经是敦煌八景之一"古城晚眺"。美好的风景和曾经繁华的古城随着时光的流逝在历史的烟尘中飘散远去了。只有这点断墙残垣来供人们凭吊,来表达对古城敬意和怀念之情。 2024年11月2日<br>  何继荣,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自驾万里长城(嘉峪关至山海关),撰写长城游记二百余篇、一百多万字,拍摄长城题材照片一万余张。被誉为“行走记录长城宁夏第一人”。著有《宁夏长城访古》、《山西长城访古》等系列专著,被业界誉为“长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