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潍坊——我家祖籍的地方

刘亚滨

<h3>秋天 ,总让人无限遐思的时光。</h3><h3>这个秋天,恰好旅行山东,走访了潍坊,又路过微山湖。</h3> 潍坊白浪河两岸。 潍坊,应是在我的个人档案里写为籍贯(祖籍)的地方,是我爷爷父亲出生的地方。可实际上,自我出生后的66年里,我却从未到过潍坊,即使我出差或旅行路过无数次这个地方。<br><br>  2024年10月末,我在潍坊逗留了一个周末。我急匆匆地安排了2天的闲游,想认识这个父亲出生后,到他20岁的生活成长、学徒做工和读书上学的地方。 <h5> 1950年,小贩生意养家的爷爷在潍坊难以经营,家中生活已经及其艰难,除了我父亲上了供给制的学校的父亲和参军而赴东北的我二叔,爷爷还要养活奶奶和其他六个孩子。最小的孩子应是我六叔,他才一岁。<br><br>  爷爷听人说,内蒙的绥远(今呼和浩特)讨生活容易些,他也固执,不想依赖其他亲属在潍坊做生计,非想着以自己的本事要在他新乡干出名堂。爷爷带着奶奶和六个孩子如逃荒般的奔赴内蒙<b></b><b></b>绥远。自此,爷爷这一支刘家人,一去而不返了。而后,在1951年,绥远的经济环境并不是如他人所讲的乐观,爷爷在绥远也没有干出什么好生计,没有摆脱家庭生活的拮据,他精神郁闷,又积劳成疾,这一年就在绥远去世了。<br><br></h5><h5> 父亲在山东工学院毕业后,也按国家分配的工作,也离开山东到其他城市去了。从此,在潍坊——我家祖籍的地方,就鲜有刘家人的消息和亲戚的联系了。</h5> 我选择在十笏园附近住下来。周六一早,我便在潍坊城区里游逛。<div>  潍坊,古称潍县。古城自汉代有记载。但目前的潍县古城应是来自唐代的,距今1300年多年。而知明代,则形成了一县双城、龟蛇相依的城市格局。关于潍坊城的历史,网上可查的更详细。</div> 河边 通济门是古潍县东城的一个白浪河东岸城门。我从这里过白浪河,走到原来潍县的西城地域。 刚一过河,就看到这个纪念碑。<div>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春,潍县战役是一个国共两党在山东的一场恶战。国民党伤亡19000人,被俘26000人。共产党也伤亡8000余人。</div> 站在这里,读这些文字,突然联想到,当年的战火枪炮声中,爷爷和奶奶带着孩子们在潍县城里,是在怎样的恐慌和焦虑中度过的?<div>  又想起父亲的简历,48年春,已经19岁的他刚进入潍坊联合中学读书。因为他从1940年小学毕业后,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这期间,他中断了学校的学习,要么在工厂做工、学徒,要么是在家帮工。</div><div> 可见,潍县战役打仗,解放军进城的这个春天,父亲的学校恐怕也不是正常上课的。这一年年底,父亲就从这所中学毕业了。 </div><div> 世事如此弄人。从这一年的潍县战役的发生,使得父亲这个起初不信任共产党、怀疑共产党可以治理好中国的中学生,却成为了后来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工程师中一份子,实现了他自己要为振兴中国的民族工业干番事业的愿望,更使他还成为了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同志。在建国70周年庆时,父亲也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特定对象——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健在的老战士老同志授予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div> 游逛中,潍坊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徐徐展现我面前。 <div>  首先,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十笏园, 这个号称北方的第一江南风格的私家园林,鲁东明珠,实际上是个清代潍县首富丁家的花园宅院。进入其中,可发见太多的新鲜。曲桥池塘,水阁荷风,小山柳亭,深院层层,弯墙洞门,青砖灰瓦,楼台歌榭,笔墨藏画,树藤竖竹,无处不体现一种中国古典的神韵。</div><div>而有着历史故事的它,更让人浮想联翩。</div><div> </div> 康有为曾住在十笏园园内,起草上书反对《马关条约》签订,联名600多举人,这就是成为历史大事的“公车上书” 很有特色的弯竹造型的斜撑,或叫撑栱。 倒影中,亭榭和挂果的柿树清晰如画,与水中秋荷交织成趣。 据说,影视《西游记》《红高粱》都在此取过景。 出了十笏园,我就进到郑板桥纪念馆。<div><br><div><h5><b>  “<i>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i></b></h5><h5><b><i> 些小吾曹周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i>。</b></h5><div><br></div><div> 郑板桥这诗句道出了他在潍县为官7年里体察民苦,诚施善政的内心。<div> 郑板桥的纪念馆里介绍了很多郑板桥的为民为政的业绩和故事。</div><div> 纪念馆里,还罗列了习近平在许多讲话和文章中引用了许多郑板桥诗句,以示为官为政的应有初心。习近平如此了解许多郑板桥的诗与事,想来他对中国文学和历史有丰富知识基础,也可能与他的夫人是山东人使他更多了解山东的历史名人,更何况郑板桥除了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诗画文一流,而且为官人品政绩更佳。</div></div></div></div> 郑板桥一首《竹石》, 励志多少人:<br><h5><i><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却在破岩中。<br></b></i><i><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b></i></h5><div><b><i><br></i></b></div><h3> 我驻在郑板桥<b>“<i>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i></b>这副对联前良久,使我思绪万千。</h3><b><i></i></b> 一个百年前的存有大量金银的金库,在2004年修缮十笏园时被发现,就在这正屋东墙的夹层墙下。令人唏嘘不已。 十笏园周边有许多古建筑和遗址,关帝庙是一个典型。 这里的古文化和乡土艺术气息非常浓厚。围绕十笏园和板桥纪念馆是一大片文化艺术区,这似乎也显示着齐鲁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深远和广袤。 到了晚上,我与我近90岁的母亲用微信闲聊我在潍坊的事。她却向我讲了20多年前,在父亲离退休后,她同我父亲曾一起到潍坊寻亲的事。<div>  母亲提到,当时他们找到了我奶奶的弟弟,也就是我父亲的舅舅。他家就住在郑板桥纪念馆后面的巷子里,有一个独立的大院。我母亲记得,她和父亲还在他家里住了一晚。</div><div> 我应该称之为舅爷的这个老人曾是一所中学(可能是潍坊汇文中学)的校长,也称得上是个当地的文化名人。上世纪80年代潍坊国际风筝节刚刚兴起,这位老人当时还精力充沛,玲珑八面,直接参与主办方的工作,即或是主持嘉宾之类。</div><div> 可惜后来,这个舅爷去世,加之我父亲年岁也大了,便与他们家就少有联络。这条有点祖籍的线也就又断了。<br><div> 但与母亲的谈话,让我有了一定去看看风筝博物馆的念头。</div></div> 潍坊东城区的旧城墙上炮台。 第二天,我先去行游潍坊白浪绿洲湿地公园。 天气阴,预报说要下雨。湿地公园人很少,偶尔碰到有钓鱼的。公园里沿河两岸湿地,延绵数公里,一些仿古楼台亭榭和栈桥,似乎年久失修,更给人一种沧桑感,好似人去楼空很多年。 我带着相机,本想有在湿地摄影“打鸟”的机会,开始还听到稀疏鸟鸣,水面上有些水鸟游弋。可惜,很快下起濛濛细雨了,鸟类很快都销声匿迹了。 细雨中,我独自在园中穿行,面对烟水堤岸、秋风落叶,也生情不已,赋词一首。 <h3><br></h3><h3><b><br></b></h3><h3><b>临江仙</b></h3>秋行潍坊白浪河<br><h5><br></h5><h3><b>烟雨朦桥飞落叶,水泊斜皱稍寒。<br></b><b>秋风白浪绿洲湾。<br></b><b>东坡堤岸处,荷影照衰颜。</b></h3><b><br>鸟鹭入丛都不见,孤留朵睡浮莲。<br>钓杆不见岸空闲。<br>忍冬莹赤豆,惹问苦酸甜。</b><br><br>2024年10月27日<br>于潍坊 刘亚滨<br> 烟雨朦桥 <b>烟雨朦桥飞落叶</b> <b>水泊斜皱稍寒</b>。 枯叶铺满人行路 <b>鸟鹭入丛都不见,孤留朵睡浮莲</b> <b>钓杆不见岸空闲。</b> <b>忍冬莹赤豆,惹问苦酸甜?</b> 忍冬果实在雨菲中,颇为诱人。 苏轼曾在密州,即今潍坊市辖的诸城,任知州2年有余。历史上山东密州和青州地区历代的管辖范围交错变化,有一说,苏轼在任的密州是包括当时潍县。因此,也有了苏轼在潍县走访痕迹。这个湿地公园内便有一颗古槐和东坡堤,名为当年苏轼时常在此观景静思。<div>  苏轼在密州治理有方,密州呈现稳定富庶局面。<div>苏东坡在这一带任职的仅仅两年多里,却写了126首诗,18首词,59篇文赋。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在此写过的许多名词作,最为大家熟知。</div><div> 苏轼豪放慷慨的开篇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div><h5><i><b>“老夫聊发少年狂”,</b></i></h5><h5><i><b> "何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b></i></h5><h3> 写给其前妻的《江城子。<i><b>十年生死两茫茫</b></i>》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h3><h3> 还有那首写中秋的“千古第一名词”《水调歌头。<i><b>明月几时有?</b></i>》都是在密州写的。</h3></div><div> 更有深情风土生活和自然景观的《潍县竹枝词》,《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望江南。超然台作》等等。</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 东坡堤。 传说东坡常在此观景吟诗。<div><br></div> 东坡堤岸处,荷影照衰颜。 匆忙走过一个地动仪雕塑。但看上去,不是张衡的那种候风地动仪。 潍坊,又称鸢都,世界风筝都, World Kite Capital。风筝博物馆前的世界风筝纪念广场号称世界唯一城区内风筝广场,还标识了世界各地风筝协会。 潍坊是风筝发源地,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期的鲁班风筝。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是全球唯一的风筝博物馆。展示的风筝藏品从古至今,中国外国,千变万化,形状各异,设置机构巧妙。飞机的诞生也是从风筝的机理而演变的。 这个国际空间站风筝大且机巧,几个飞船舱有可以展开再对接的机构。<div>  <br></div> 明代徐渭《风鸢图诗》:<br><h5><i><b>柳条搓丝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br></b><b>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b></i></h5> <h5>陆游有诗句:“<i><b>纸鸢跋扈挟风鸣”</b></i>。这个风筝就可以发出音响。</h5> <p class="ql-block">  与世界风筝纪念广场隔一条街的地方,是个地方美食街。远处向西是潍县东城的奎文门,出了门就是白浪河,过桥通向潍县西城。</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渴望要品尝地道的潍县菜品。找个潍县菜馆坐下,一个人点了服务员推荐的潍县菜——花蛤排骨蘑菇汤菜,又要一碗米饭。热腾腾的一汤盆海花蛤、排骨、两种蘑菇和绿叶菜,汤白浓,味鲜香,就着米饭,连汤带菜,让我觉得非常可口。这是咱祖籍家乡菜啊!</p> 白浪河边这个小摊贩的塑像,特别那一摞大煎饼塑像,让我感到很亲切。受我父亲影响,我真的非常喜欢吃山东煎饼。我想到了,清代蒲松龄有个《煎饼赋》:<h5><i><b>“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b></i>。</h5><div> </div> 风筝博物馆处的白浪河边,设置有这样一个高高栈桥,从这里望去,像伸进十足现代感到潍坊。 这几朵秋枝上的花,我没有辨出名字来。 第二天,我离开潍坊,又路过了微山湖,赶上夕阳西下。 微山湖边遗存的旧蒸汽机车和车厢,让人去联想抗日战争时期此处枣庄地区《铁道游击队》的故事。 <h5>  <i><b>“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听的歌谣。。。。。”</b></i></h5><div> 山东,山东潍坊,这个有万千典故和诗情画意的地方,在怡静的夕阳下,使我这个山东人的后代越发有股悦然和自豪的感觉。<br><div> </div></div><div> 2024年11月20日完稿<br></div> 刘亚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