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行

嵇永明

<p class="ql-block">  金秋时节,本兄我们两家按照春天的约定,从北京启程,天津出发,开始了晋陕自驾旅行。清晨,空气中弥漫着薄雾,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轻纱,显得格外清幽,穿过太行山我们顺利的到达山西大同。</p> <p class="ql-block">  山西和陕西,以前多数地方都去过,这次是选择性的深度游,到大同我们主要观看新建的“大同古城”、“华严寺”,和“ 九龙壁”,然后,次日去“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琼楼玉宇,雄伟壮观,新建如旧,底蕴深厚,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悠久的历史,加之“北魏帝都”,“ 辽金陪都”,“ 明清重镇”,又有云冈石窟、北岳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等名胜古迹,早已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华严寺”,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佛教寺院之一,主要建筑都是坐西朝东,红墙灰瓦,树木葱郁,香烟缭绕,合掌露齿菩萨被誉为“东方维纳斯”,以其优美的身姿和生动的表情著称,佛像金光闪闪,香客络绎不绝,所求皆如愿,所愿皆可期。</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观赏了大同“九龙壁”,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坐南朝北,风格古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雄关雁门屹北方,</p><p class="ql-block"> 群山环绕气势昂。</p><p class="ql-block"> 边关风光无限好,</p><p class="ql-block"> 烽火台高望远方。</p> <p class="ql-block">  次日,我们驱车来到了“雁门关”,它是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天下九寨,雁门为首”,举目眺望,群山延绵,当年这里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先后发生过1700多次战事,以及“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外秋风凉,</p><p class="ql-block"> 长城蜿蜒似龙翔。</p><p class="ql-block"> 当年烽火杀声响,</p><p class="ql-block"> 英雄豪情永流芳。</p><p class="ql-block"> 离开“雁门关”,直奔陕西榆林,这是四年前“青甘行” 时我们来过的地方,这次依然住在当年住过的宾馆,吃地方特色,感慨丛生。</p> <p class="ql-block">  按照计划我们来到靖边“波浪谷”,它拥有火焰丹霞、赤壁丹霞、地心丹霞等地貌景观,这里的岩石呈现出波浪状,颜色以红色为主,形成于古生代至中生代之间,经过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而成。</p> <p class="ql-block"> 波痕如画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红岩似火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靖边波浪谷,</span></p><p class="ql-block"> 岁月镌刻间。</p> <p class="ql-block">  走进“波浪谷”,仿佛踏入了一幅天然的画卷,这里的岩石色彩斑斓,红、橙、黄交织在一起,如同调色盘上的颜料,红砂岩层叠而起,宛如大海的波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这是凝固了千万年的时光,是隐藏在黄土高原上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波浪谷间寻幽梦,</p><p class="ql-block"> 红岩赤壁映苍穹。</p><p class="ql-block"> 风起云涌谷中舞,</p><p class="ql-block"> 古韵悠悠入画中。</p><p class="ql-block"> 从“波浪谷”出发,下午到达延安“枣园”,它原是地主家的庄园,党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枣园革命旧址是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我们参观了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旧居,现在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景色秀丽。</p> <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来到“宝塔山”,它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为周围群山之冠,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我们接受红色教育,温故历史,分别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下午来到“甘泉大峡谷”,它位于甘泉县雨岔村,又叫“雨岔大峡谷”。是千万年前的强烈地震,黄土高原山体出现一道裂缝,经长期雨水冲刷,形成奇特的峡谷奇观,呈现出与美国羚羊峡谷极其相似景观,被誉为“世界活化石,中国梦之谷”。</p> <p class="ql-block">  峡谷深邃,甘泉流淌,峭壁耸立,景色宜人。漫步在峡谷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清泉石上流,峭壁生云烟。</p> <p class="ql-block">  清晨,我们拜谒了位于黄陵县北桥山“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被誉为“天下第一陵”,陵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松柏苍翠掩映岁月沧桑,枫林绚烂彰显时光印记,我们向黄帝行三鞠躬礼。</p> <p class="ql-block">  “皇帝陵”群山环抱,气势恢宏,古树参天,建筑错落有致,石雕威严矗立,碑文斑驳,古朴典雅,透露出岁月沉淀的庄严与肃穆,彰显着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  离开“黄帝陵”,我们驾车来到“乾陵”,它位于咸阳乾县梁山之巅,采用“因山为陵”依山而建,乾陵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也是唐陵中保存最完好的陵墓,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除主墓外,还有17个小型陪葬墓,我们乘摆渡车,分别观看了“永泰公主墓”、“ 懿德太子墓”、“ 章怀太子墓”。</p> <p class="ql-block">  登上“乾陵”主陵,神道宽阔,两旁排列巨大的石人石像,无头的61蕃臣石像,依旧默然伫立,左有述圣纪碑,右有8米高的无字碑,无头石像和无字碑的解说很多,还是让大家去想象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向山顶进发,登上梁山主峰,坐北南望,巍巍梁山,东西对峙,如同“双乳”,好似头枕梁山,仰面而躺的“睡美人”,本来双峰山就像妇人的“双乳”,山顶建的阙楼更显栩栩如生,难怪当时朝野闻名的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为皇上选卜风水宝地所点之穴竟然在同一处,“乾陵”的风水在今天看来也是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  下午驱车来到“宝鸡”,古称“陈仓”,取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地处关中八百里秦川西部,周、秦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重要支脉保学所在地,有着8000年的文明史,2700多年建城史,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 是一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见证了华夏的文明辉煌。</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到了“石鼓园”,它是一个集遗址保护、青铜器展览、石鼓文化展示、园林观光、考古研究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生态公园,坐落在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出土地的石鼓山上。步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石鼓阁,它高耸入云,气势恢宏,仿佛诉说着古老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现已更名为“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院,也是全国惟一的以青铜器命名的专题博物馆。陕西“东有兵马俑,西有青铜器”,出土青铜器众多,其数量和精品居全国之首,出土了最早刻有“中国”文字记载的青铜器“何尊”,还有晚清四大国宝,无愧“青铜器之乡”。观赏青铜器不仅能让人领略到其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礼仪与文化的传承,还能深刻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渊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博古韵长,</p><p class="ql-block"> 千年瑰宝耀光芒。</p><p class="ql-block"> 馆中藏品多奇绝,</p><p class="ql-block"> 件件皆是国之纲。</p><p class="ql-block"> 鼎立千秋铭历史,</p><p class="ql-block"> 盘承万象载华章。</p><p class="ql-block"> 凝眸细赏心陶醉,</p><p class="ql-block"> 文化瑰宝永流芳。</p> <p class="ql-block">  中午,漫步在仿民国风格的陈仓老街上,在复原的1941年的“宝鸡火车站”, 唤起了我们的历史记忆,分别同老式蒸汽火车头留影。然后走上渭河上美丽的石鼓文化廊桥,看古老城市与现代的交融,岁月雕琢的古城,与现代风貌携手,共绘世间绝美画卷。在老街品尝了宝鸡的面食,岐山臊子面,还有苏东坡喜欢的凤翔豆花泡馍,感受宝鸡味道。</p> <p class="ql-block">  下午,驱车来到城外“常羊山”,拜谒被称为“华夏第一陵”的“炎帝陵”。这里是中华始祖神农氏,姜姓生息地,第三代以后的炎族从宝鸡逐步走向全国,才有了其它城市的炎帝陵。今天是重阳节,我们驻足常羊山顶,重九登高,极目远眺,旷达不羁。</p> <p class="ql-block">  离开“宝鸡”,今天的目的地是“留坝”,隶属于汉中市,位于汉中市北部,穿越秦岭即是。留坝的“留”原本是姓氏“刘”,因汉高祖刘邦将汉王城建于此地,故名“刘坝”。后来,因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被封为“留侯”,并隐居紫柏山中,便更名为今天的“留坝”。</p> <p class="ql-block">  “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不仅是中国南北方的界山,还是南北方地质、地理、气候、水系、生态、人文等自然分界线。也是秦汉咽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发生在此。汉留侯张良功成名就之后,隐居于此。“留坝”还有条陕西最美公路——“高江路”。</p><p class="ql-block"> 秦岭巍峨入云霄,</p><p class="ql-block"> 千峰万壑如画描。</p><p class="ql-block"> 绿林如海波涛涌,</p><p class="ql-block"> 壮丽山川展英豪。</p> <p class="ql-block">  我们穿过了几十个隧道,上午十点到“留坝”。从江山营村出发,走最美公路,看到了达那棵4000年古银杏树,据说是周天子手植,树干硕大,枝叶繁茂,我们打卡留影。</p><p class="ql-block"> “高江路”蜿蜒起伏于秦岭山谷中,入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公路之一,沿途风景如画,四季景色各异,宛如世外桃源,秋天尤为美丽,层林尽染,如同油画。</p> <p class="ql-block">  途经始建于东汉的“张良庙”,也称“张良博物馆”,他曾隐居于此。我们走进古庙,从庙门牌坊、进履桥、三清殿、张良大殿、南北花园、拜石亭等九大院落,进一步了解一代谋圣智勇双全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张良家世显赫,父亲、祖父曾历任韩国五朝宰相,他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帝王之师,堪称“汉初三杰”之首。汉高祖刘邦曾评价他:“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精通黄老之道,智谋出众,忠诚担当,高风亮节,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功成身退,助刘邦一统天下,可谓“千古第一谋圣”,令我们敬仰感怀。用当今的话说,是谋事、干事、干成事、好共事、不出事,急流勇退,善始善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绵绵细雨中,我们来到“情人谷”,走在静谧的山谷中,空气清新,心情畅然,享受了一次森林浴。</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一早,我们先来到“诸葛古镇”。景区包括“武侯祠”、“ 马超墓”、“ 诸葛水城”、“ 商业街”等,人气满满,我们重点看了“武侯祠”。中国武侯祠很多,勉县武侯祠建祠最早,又称“诸葛庙”,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由皇帝刘禅下诏于公元263年修建,号称“天下第一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  走进“武侯祠”,环境幽静,金桂飘香,古树参天,这座武侯祠文物更为丰富,其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园林,别具一格,均为上乘。</p> <p class="ql-block">  离开“武侯祠”,来到定军山下的“武侯墓”,也是诸葛亮在临终前曾留下遗言,要求葬于“定军山”。山门、拜殿、大殿、坟亭、墓冢等静谧而庄严,墓冢上生长了此地没有的一棵树种“黄果树”,诸葛亮的妻子叫黄月英,据说是黄月英的化身,为丈夫遮风挡雨,又演绎了一个美好的传说。这里青山绿水,翠柏掩映,鸟语轻鸣,仿佛大自然以它独有的方式,向这位智圣表示敬意。</p> <p class="ql-block">  中午,驱车来到汉中市,汉中因汉水得名,是陕西的地级市,历史文化名城,汉朝、汉水、汉族、汉字、汉语,汉中是汉文化发源地。我是汉族,这次来汉中也是回老家了。</p> <p class="ql-block">  “汉中开汉业”,自秦设汉中郡至今2300多年历史。刘邦在此开启汉室基业,张骞开拓丝绸之路,韩信,诸葛亮等在此建功立业,李白、陆游等大诗人留下锦绣美篇,一代代风流人物令人感怀。</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来到“兴汉胜境”,这里是汉文化主题游览区,历经五年建设,投资百亿元,2020年正式开业,是了解汉中历史和汉文化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步入“兴汉胜境”,大气磅礴,雄伟壮观,美丽的园林,广阔的湖面,巍峨的宫殿与秀美的园林交相辉映,汉风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展现出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环境的壮丽优美。</p> <p class="ql-block">  因景区太大,我们乘电瓶车直达“汉文化博物馆”,这座访古建筑的博物馆,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真是令人震撼。走过汉文化壁画长廊、先祖堂、先圣堂、先贤堂、汉文化大会堂,展示了蜀汉三杰、儒释道、以及卓越历史人物的贡献,体现了对先祖和先贤的敬仰与纪念,体验了一场汉中文化复兴之旅。</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观看了大型汉文化史诗演出《汉颂》,表演通过五个故事再现了汉文化的辉煌历史,剧情紧凑,内容丰富,效果华丽,美轮美奂,音乐与剧情相得益彰,是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让人仿佛穿越大汉盛世,领略大汉的雄浑气魄和灿烂文化。</p> <p class="ql-block">  晚上五点,我们急匆匆观看了“拜将坛”和“汉中历史文物展”,这里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场,也是“西汉三遗址”之一。“拜将坛”古朴典雅,周围绿树成荫,青石铺就的台面承载着千年的风霜,为这片圣地增添了几分静谧与庄严。当年韩信未得重用而逃走,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并向刘邦极推荐,刘邦最终被说服,决定择良日设坛场,刘邦在此筑台拜韩信为大将军。</p> <p class="ql-block">  今天天气晴朗,离开“汉中”,驾车穿过秦岭几十条隧道北上,行驶280公里,中午抵达“西安”。西安位于关中平原,十三个朝古都,古丝绸之路起点,以前多次来过,印象很深。</p> <p class="ql-block">  下午,来到“大唐芙蓉园”,20多年前我曾来过,虽然物换星移,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模样。步入“大唐芙蓉园”,金碧辉煌的宫殿映入眼帘,亭台楼阁,古桥流水,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汇聚了唐代建筑精华,展现着盛唐风貌,环湖走了一圈,不时驻留赏景,回味着对“大唐芙蓉园”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由“永宁门”进城,走过用于升降吊桥的闸楼,穿过用于防守的箭楼,登上高高的正楼城墙。西安城墙唯有永宁门完好保存三道城墙,两座瓮城,城上还有一座座敌楼和角楼。我们伫立在古城墙上,凭高远望,气势苍劲,领略着十三朝古都西安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  下城墙后,驱车到“临潼”,下午走进兵马俑景区,景区游人如潮,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兵马俑名不虚传,旅游热度颇高,一路听导游她娓娓道来,从一、三、二号佣坑依依游览。</p> <p class="ql-block">  望着那浩大的佣坑兵阵,当年秦始皇13岁登基时就开始修陵墓,70万民工流汗流血苦干,历时39年,才修成这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p> <p class="ql-block">  看过兵马俑,来到景区里新开的“秦始皇地宫穿越”。景点采用科技+实景的展览,还原秦陵地宫的宏伟场景,展示秦始皇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  看过展览,最后来一次《飞跃大秦》。乘上大秦战车,以裸眼5D飞行视角,领略秦国四大奇迹工程(秦直道、郑国渠、秦长城、阿房宫),穿梭感受秦始皇陵地宫的内部构造。这是一次有趣的沉浸式飞行体验,球幕电影和动感座椅,人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场面宏大,动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  今晨八点多,驾车来到骊山脚下,导游带我们走进华清宫。抬头望,骊山上的晨雾还没散尽,山影朦胧。走过芙蓉湖、九龙湖,走进御汤博物馆,看过唐玄宗沐浴的“莲花汤”,杨贵妃沐浴的“海棠汤”,还有“太子汤”,“尚食汤”等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  来到“西安事变旧址”,环境清幽,这里曾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兵谏,五间厅墙上依然可见当年的累累弹痕。</p> <p class="ql-block">  离开华清宫,驱车到达韩城“司马迁祠墓景区”。祠墓建于西晋永嘉四年,距今1700余年,进入景区,走上宽阔的祭祀大道,两侧一座座巨大的花岗岩雕塑,巨大的司马迁铜像,傲然屹立,高大挺拔,我们行鞠躬礼表达敬意。</p> <p class="ql-block">  登上山顶的司马迁祠墓,芝水伴绕,依崖就势,巍峨峻拔,高山仰止。我们在司马迁祠献殿参观时,看见一位老师带着许多学生,对视碑文进行讲解,有两位学生先后分别进行讲解,但都不够准确流畅,我还给提了两点建议,这位老师一边看着我们,一边说我来讲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  只见她娓娓而谈,从碑文的内容,司马迁的生评,写史记的背景,以及名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娓娓道来,她说:“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文化传承者和人类学家。秉持“忍人所不能忍,方能成就非凡”的信念,历经14载,终成《史记》巨著,全书52万字,产生了250个成语,其中12个三字成语,238个四字成语,囊括了上古时期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3000年的中国历史。</p> <p class="ql-block">  当年,司马迁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将领辩护,触怒了汉武帝,导致司马迁被关进大牢并最终被处以宫刑,身心蒙受了巨大的屈辱,尽管遭受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打击,居然能潜心著书,在受刑后仍然坚持完成了《史记》的撰写,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成为了中国史学和文学的经典之作,司马迁也是立志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曾高度评价司马迁,并引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已融入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鲁迅曾评价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更是把他的文才推向巅峰,成为后世文人之楷模。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余秋雨曾评价司马迁:‘他以自己残破的身体,换来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耻辱,换来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她对碑文内容倒背如流,并加以详细诠释,还介绍了韩城的部分内容,长达40分钟的讲解,我一动不动,聚精会神,讲解结束,我说:“您不光了解司马迁,知晓史记,而且还能用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温固了历史,深入了解了司马迁、史记和韩城,您应该做文旅局长,是宣传韩城的优秀代言人,也应该是韩城的一个名片。谢谢您”。</p> <p class="ql-block">  后来,在搜索学习了解韩城和司马迁,才得知她叫贾雪芹,是大家公认的“韩城旅游第一人”,曾担任韩城市博物馆第一任讲解员。现任陕西观心文创负责人、古城管委会导游队伍负责人、陕西明思行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司董事长、韩城市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韩城市政协委员和监察委员会的特邀监督员。</p> <p class="ql-block">  一部《史记》,史笔昭世,千古流芳。司马迁以其才学,伟大的人格魅力,不朽的旷世巨著,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  “韩城”古称“龙门”,天赐韩城人文秀,地赋古城山水美。“文史之乡”,“鱼跃龙门” 历史文化名城。“华夏史笔惟司马,关中文物最韩城”,司马迁出生于此,清代西北第一状元王杰也是韩城人,明清时期出了113名状元,体会了韩城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昨夜住“韩城”,晨起,秋雨潇潇,我们冒雨走进韩城古城。雨润着的古城,景色清丽。我们先参观“韩城博物馆”,由古城三庙(文庙、东营庙、城隍庙),组成,儒家文化、忠义文化和城隍文化在此交融。</p> <p class="ql-block">  在淅淅沥沥的雨中,踏着青石板路,我们徜徉在古城街区,千米的古街,古色古香,商铺连连。韩城盛产花椒,满街花椒味,我们品尝了“韩麻麻”酸奶,还买了些花椒。</p> <p class="ql-block">  这次的韩城之旅,体会到了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说过的:“来到陕西,有两个地方是不得不去的,一个是黄帝陵,一个就是司马迁祠墓。前者是文化人的根,后者是读书人的本”。</p> <p class="ql-block">  “党家村”始建于元代的古村,建村670年历史,村中有党、贾两族。村落南北有塬,村寨合一,东西呈“宝葫芦”状,村南有泌水绕行。村子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村寨的活化石”,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  天空秋雨绵绵,我们撑伞漫步在古村中,巷子窄窄,院子深深,村子静静,不时的走进院落,慢慢观赏,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我们结束韩城之旅,走沿黄公路,行驶80公里到“壶口镇”,一路风雨相随,黄河相伴。</p> <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是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位于晋陕峡谷中段。黄河流经此地,原本300米宽阔水面,顿时收束狭如壶口,不到50米宽。我们走过渡桥、石滩,轰鸣的水声已不绝于耳。接近瀑布,那如雨的水雾扑面而来,滚滚黄河水,波涛汹涌,飞流直下,气势磅礴的跌入深谷,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盛景,非常震撼。</p> <p class="ql-block">  我见识过“天下黄河贵德清”,也见过黄河缓缓,今天见到了咆哮的黄河,壶口是“黄河之心,民族之魂”,彰显出中华民族的不屈和奋进,激发我们激情向上。</p> <p class="ql-block">  离开壶口瀑布,我们奔向太原古县城,它始建于明洪武八年,是明代早期县城,是最近经八年修建,才建成的占地1000亩的新古县城。走进古县城,城墙高大崭新,虽然古街,但很靓丽,缺少古韵,商铺空旷,游人稀少。</p> <p class="ql-block">  原来计划从壶口直接回天津,我们调整了路线,到太原看看小弟和侄子,晚上,小弟安排在一家清雅的会所,吃晋粤菜,喝山西酒,满堂欢颜,其乐融融,把我们的晋陕行推向高潮,至此完成了全部的旅行计划。</p><p class="ql-block"> 晋陕之旅,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欣赏优美壮丽的自然风光,领略厚重的历史,仿佛与过往的历史对话,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获得了深刻的感悟与启迪,<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是一次快乐难忘之旅。</span>历史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只有铭记历史,传承文化,保护环境,风景才能这边独好,才能以史为鉴,更好地面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