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塆村国家传统村落 <h1> 酉水发源于湖北省宣恩县七姊妹山,在其县境内顺次流经椿木营乡、沙道沟镇和李家河镇。在李家河镇的有一个国家传统村落中大湾村,我和田维祎决意去看看。2024年10月3日,我俩从沙道沟镇经李家河、过冉大河、转板栗园,在崇山峻岭中峰回路转抵达中大塆村委会。在村委会,稍作停留,可能是国庆放假,没有人上班,但从村务宣传栏中得以了解中大塆村的基本信息。</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板栗园一老房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委会</h3> <h1><p> 中大塆村位于湖北省宣恩县李家河镇中部,与来凤县三胡乡、咸丰县忠堡镇交界,接壤本镇板栗园村、冉大河村、高桥村、司城村。辖19个村民小组,625户,2257人。</p><p> 中大塆村由原箭竹坪、中大塆和长湾三个村合并为现在的中大塆村。因原中大塆村为国家第五批传统村落故而保留“中大塆村”的村名。</p> 从村委会上行不远处到一山坳,是一岔路口,往右下方驶向传统村落。在山坳口,远看果有一个大湾,树木葱茏,绿树成荫,青瓦木房,若隐若现。继续前行800米左右到一寨子,公路边一村民正在用机器打猪草,由于一路走来未见传统村落的标牌,我们便停下车来,问中大湾村传统村落在哪里?他说,就是这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h1> <h1> 经了解村民,这个寨子是中大塆村传统村落的主要区域,多为向氏村民。在绿树掩映中,有30余栋房屋,土家吊脚楼、木屋鳞次栉比,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都是木屋,大多是吊脚楼,少有砖瓦房等现代建筑。这个寨子是我走过的传统村落中保存较为完好、最为原生态的寨子,让我震惊。</h1> <h1> 寨子中较为有名的是一座祠堂即向氏宗祠,一座土地庙和一口老水井。</h1><h1> 向氏宗祠为宣恩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文物保护单位资料记载:向氏宗祠位于中大湾村一组向家大院,建于清代,座西北偏东南。面宽11.1米、进深18.9米,占地面积241平方米。祠堂原有房屋三进,两个天井,现仅存前门正墙、后院及古井。</h1><h1> 前门正墙残高8.14米、厚0.4米,刻柱画壁,雄势威严。中间大门上部装饰墙宽2.75米,向上突出,装饰墙有彩绘,有双格纹、云纹、荷花纹等。大门额匾横刻“向氏宗祠”四个大字,字面有缺损。大门为石头做的门框,高2.57米、宽1.98米。门联竖刻“丕承厥志系哥小子、默定其祥惟我先人”,大门两侧安座一对精美石鼓。</h1><h1> 宗祠四面墙体相围,房屋宽11.1米、进深18.1米。宗祠前侧有一古井,距大门7.5米,井口长、宽各1.9米,深1.1米。</h1><h1> 可惜向氏宗祠在去年的一场暴风雨中已经倒塌。只见台阶、石鼓和部分残垣断壁依然还在静静地坚守曾经的宗祠。沿台阶而上,进入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石门柱横七竖八倒在地上,门柱上的门联和花纹还可看见;其次是大门的额匾“向氏宗祠”四个大字,我们仅在倒塌的建筑中看到残缺的"向”字;再次看见的是杂草丛生。宗祠内看得越多越另人心痛,但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年的富丽堂皇。</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氏宗祠台阶石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倒塌后的向氏宗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门楣及门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氏宗祠之“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门联上联 丕承厥志系哥小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门联下联 默定其祥惟我先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镶嵌在墙体中的石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残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残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残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构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构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雕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雕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雕刻</h3> <h1> 据村民介绍,修向氏宗祠的地方原是一口有出水的水塘,叫红鱼井,因井里出红鱼而得名。红鱼井建祠堂后,出水汇聚在祠堂门口的水井里(现公路边的水井),水井青石砌成,光滑的石面诉说着岁月的悠久。</h1> <h1> 土地庙在寨子西边一小沟旁,用打好的青石砌成,庙上供有一青石雕刻的土地公公,两手做展翅欲飞状,头部有点狮身人面像的感觉,这是我们平生未见的土地庙样子。</h1> <h1><p> 在和村民的交谈中,村民向方告诉我们,在他们村箭竹坪小茅坡有一个手工榨油房。榨油房有些历史了,现年58岁的向方小时候还座在碾盘上被牛拉动碾盘玩耍过。</p> 在我们的要求下,向方给我们带路到了小茅坡。在小茅坡山坳一丘稻田下面,我们见到了手工榨油房。</h1> <h1> 榨油房系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民国时期。由榨房及附属的主榨、土灶、碾槽、石磨组成。榨房为穿斗式,两开间。一间放主榨、石磨、土灶,另一间设石碾。主榨用整木制成,设于“灶屋”里侧。灶用砖封泥煳,左右两端各设一个火膛,上架一正一斜两口大铁锅。碾槽由几块大岩石凿槽拼合。石磨由岩石打凿而成。该油坊是鄂西地区甚至酉水流域现存数量不多的传统手工榨油坊之一,对于研究当地生产、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油榨正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油榨背面</h3> <h1> 榨油房下面是村民侯雨文家,出生于1955年的侯雨文,15岁开始学榨油。据他介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方圆百里的村民都来这里打茶油、打菜油,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现在基本没有人再用手工榨油了。在现场,侯雨文给我们表演了手工榨油时的号子,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以往手工榨油时的一幕一幕。</h1> <h1> 如今,榨油房作为文物静静地安放在此,向前来观看的人们,诉说着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特别是榨油的往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