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多年前全国高考考过一篇散文《建水记》的阅读,文章细腻生动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我对建水的向往之情,好想什么时候也能去建水走走看看。这次滇东南之行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建水古城,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境内,地处云南昆明南部约220千米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古城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拥有众多古建筑和自然景观,如建水文庙、朝阳楼、朱家花园、双龙桥(十七孔桥)及燕子洞等。</p><p class="ql-block"> 建水的水井很出名,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造型独特,五花八门。有人曾用一副对联描述建水的六大名井:“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我们第一站就是去看溥博泉。</p> <p class="ql-block"> 坐落于建水县临安镇西门西正街旁的溥博泉,即大板井,建于明洪武初年,相传为浙江籍移民所建,是建水乃至云南最富盛名的一口井,因其水质、水味与浙江杭州龙井寺中的龙井之水相似,因而赋“龙井”之名。大板井的“大”是名不虚传,井栏由六块石板镶嵌而成,井口直径三米有馀。至今仍然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般热闹,井水冬暖夏凉,甘甜润口。民间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贯甲全滇”之说,大板井被列为建水甜水井之冠,有“滇南第一井”誉称。</p> <p class="ql-block"> 建水流传着“先有大板井,后有临安城(建水的别称)”的说法,大板井是建水城的生命源泉,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建水古城共有四座城门,分别是东门迎晖门(朝阳楼)、西门清远门(挹爽楼)、南门阜安门(嬛翠楼)和北门永贞门(觐光楼)。这些城门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战乱和地震,但大部分城门仍然保存完好,尤其是东门的朝阳楼,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 大板井靠近西门,我们游览完大板井,就从西门清远门进入建水古城。</p> <p class="ql-block"> 建水古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称誉。</p> <p class="ql-block"> 先找个小店吃碗正宗的建水米线,填饱肚子,再逛逛古城。</p> <p class="ql-block"> 建水古城拥有超过50座古建筑,历经12个世纪的建设,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古城的景区布局以中心为基点向外辐射,核心区域围绕建水文庙展开,文庙是整个景区的灵魂,布局遵循中轴对称原则,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附属建筑,形成庄重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紫陶是建水特产。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建水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将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有壶、杯、盆、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产品。</p> <p class="ql-block"> 古城城墙。</p> <p class="ql-block"> 去看古城最著名的景点——朱家花园(单独成篇)。</p> <p class="ql-block"> 建水,古称步头,也叫巴甸。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南诏国在此筑“惠历”城,距今有1200余年的建城史,“惠历”汉语译为“建水”;宋大理国时期,属秀山郡阿白部,元时,设建水州,明代,称临安府,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这里“临安”就是指建水。</p> <p class="ql-block"> 东门朝阳楼。朝阳楼位于建水县城中心临安路东端,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朝阳楼城门占地面积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又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砌筑的门洞之上,楼层高24.5米,进深12.31米,面阔26.8米,五开间,三进间,为三重檐歌山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楼上悬一明代大钟,高2米多,重1700千克,击之,数里外都能听见钟响。檐角挂有铜铃,每当秋风送爽,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p><p class="ql-block"> 朝阳楼整体呈朱红色,类似北京天安门城楼,比天安门城楼早建28年。</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正面的顶层檐下,东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榜书,每个字大小近2米,结构、笔力均冠绝于世。西面悬摹唐朝草圣张旭“飞霞流云”狂草榜书。</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的整个构架有所谓“螃蟹支撑”的特点。支撑全楼的48根木柱中,有44根近乎大合抱的巨柱,分六行排成阵势。当中四列木材最粗大,一直贯通三楼,柱间使用穿插枋和随梁枋,再与梁、檩等结合,构成牢固的支架。最外面两列柱围稍小,只支撑一楼屋檐,而具有扶持内柱的作用。整个构架形成密集的柱网结构,重心稳固,支架结实。难怪力具拔山填海、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的地震魔头,对它也无可奈何。有一副对联这样称赞朝阳楼:“栋宇薄云霄,雄踞南疆八百里;气势壮河岳,堪称滇府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 天君庙。道观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临安路今学政考棚东侧,原称火神庙、赤帝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庙</span>内供奉道教武神。</p> <p class="ql-block"> 朱德旧居陈列室。云南建水古城红井街二十一号,是一座普通的清末建水民居小院。这座小院便是朱德委员长在建水的旧居。上个世纪初,年轻的朱德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背井离乡来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在讲武堂结识了建水籍同学曾师仲,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九一三年,朱德任蔡锷麾下的少校营长,驻军建水。一到建水城,朱德便住进了曾师仲家的这座小院。后来,任了陆军团副(即副团长),直到一九一五年离开建水,朱德一直都是住在这座小院里。在建水的三年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德率部剿匪,保境安民,帮助百姓治理象冲河等,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建水人民永远怀念朱德委员长。</span></p><p class="ql-block"> 傍晚,我们赶去参观时,朱德旧居已经关门了。</p> <p class="ql-block"> 临安府署。临安府署位于建水古城的核心区域,毗邻建水文庙,是明清两代的“府”级官署建筑。它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经明、清两代的六次增修扩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临安府署不仅是明清时期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古代吏治建设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 临安府署的建筑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中轴线对称型,共有东中西三条建筑轴线,六进院的建筑格局。府衙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宜门、大堂、二堂、内宅门、三堂、后堂,南北长211米、东西宽42米,呈庭院式布局。这座府署的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p> <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建水文庙,位于建水古城核心区域,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p><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风格建造,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坐北朝南,规制严谨,宏伟壮丽。文庙的主要建筑有一池(泮池)、一坛(杏坛)、一圃(射圃);二殿(大成殿、崇圣殿)、二庑(东庑、西庑)、二耳(东耳、西耳)、二堂(东明伦堂、西明伦堂);三阁(尊经阁、奎文阁、魁星阁);四门(棂星门、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五亭(敬一亭、思乐亭、斋宿亭、西碑亭、东碑亭);六祠(仓圣祠、忠义孝悌祠、名宦祠、崇圣祠、景贤祠、乡贤祠);八坊(太和元气坊、洙泗渊源坊、礼门坊、义路坊、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圣域由兹坊、贤关近仰坊),整个建筑疏密相间,高低错落。</p> <p class="ql-block"> 孔子雕像。建水文庙开创了滇南庙学的先河,赢得了“文献名邦”、“滇南邹鲁”和“诗书郡”、“礼乐邦”的美誉。其“教化”功能最终铸就了建水古代文化的辉煌,共影响滇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等方面的发展和繁荣达七个世纪,成为建水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泛的人文基础、厚重的历史沉淀、深厚的文化内涵共同构成的精神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普应寺。普应寺,建水古城“七寺八庙”之一,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又名观音仓,大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香客络绎不绝,展现佛教文化在建水的深厚积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双龙桥坐落在建水城西五千米泸水与塌冲河汇合处,因两河犹如双龙蜿蜓盘曲而得名。所谓“双龙”,即塌冲河、泸江河两条河汇合在一起,有一桥镇锁“双龙”之意。</p><p class="ql-block"> 我们赶去双龙桥的时候,正是日落时分。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双龙桥金光灿灿,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当时只是在泸江上建石桥三孔,后因泸江、塌冲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当地官民又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雁齿蝉联,合为一体,故又称“十七孔桥”。桥高9米,初建三孔宽5米,后建十四孔宽3米。</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为典型的廊桥建筑,今存双龙桥是一座17孔石拱桥。中间有楼阁及其台座,台座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双龙桥承袭了中国桥梁建筑的特点,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一体,凝聚着滇南人民高超的技术和聪明智慧,其建筑规模和艺术价值在国内屈指可数,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石拱桥中的珍贵杰作。</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桥的这一头走到另一头,下桥,换个角度在东边观赏双龙桥,太阳落下之前,可以看到太阳光分别从十七个桥孔里照射过来。</p> <p class="ql-block"> 在建水古城内靠近北门的酒店住了一晚。清晨起来,到北门附近转转,拍拍照。</p> <p class="ql-block"> 北门永贞门(觐光楼)。</p> <p class="ql-block"> 建水古城充满历史韵味,又透着市井烟火气,是一个值得慢慢逛、细细品的地方。无奈旅行社只给我们安排了大半个白天和一个夜晚的时间, 除了朱家花园、朝阳楼和双龙桥重点游览,其它景点基本上是走马观花,甚至有的景点没有进门。我们只能带些遗憾,结束这次建水古城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