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栏位于北京西部山区,是平西抗日根据地。1939年10月,挺进军司令部迁址到此。<div>1939年2月7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以第四纵队为基础,在平西的野三坡正式成立,由萧克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同时以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邓华5人组成冀热察军政委员会,萧克任书记,马辉之任副书记。冀热察挺进军统一领导平西、冀东、平北地区的武装斗争。下辖主力部队第十一支队和第十二支队以及冀东抗日联军等部队。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共冀热察区党委,马辉之任书记,张明远任宣传部长,吴德任组织部长,萧克负责军事工作,委员还有姚依林、胡锡奎、李运昌、李楚离,负责统一领导平西、平北、冀东地区的工作。<br></div> 1997年,在斋堂川马兰村成立了北京市首家由农民集资创办的“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2007年,在该陈列馆开馆10周年的时候,马栏村在得到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支持和帮助下,又对陈列馆进行了彻底改造修缮,并且重新布展。这些都是对平西抗日战争红色文化遗产的记忆、保护与传承。 2024年10月28日,从北京出发到马栏进行了参观学习。从斋堂下高速,路过斋堂镇左转,沿斋马路一路上坡,经过几个大弯道,大约6公里,就到了马栏村。在村委会打听到了陈列馆的位置,从村委会大门向下一条下坡的台阶路,就到了这里。这所旧址正在整修。 在往下走就到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 进门的墙上有萧克将军的诗词书法。 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萧克 这是一处两进的四合院。这是外院。 这是内院侧墙上的前言。 内院正屋门上有萧克将军所题的门匾“冀热察挺进军驻地”。 这里记载着1939年10月,八路军冀热察司令部迁址到宛平县(今门头沟)斋堂川马栏村。 马栏村革命烈士名录。 这个老照片,是白桦的作品。 这个作品应该是雷烨的。 这是第一展室。此时是上午11:45日,太阳基本上正射,应该是北屋。院子的门在屋子的右侧即东面。 这张照片应该在插箭岭村拍的,作者是沙飞。 焦若愚在抗战时期和抗战时期宛平县政府的照片。<div>平西斋堂川抗日根据地是邓华将军最早建立的。</div><div>1938年2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政委邓华接到了开辟平西根据地的命令。3月初,他率领三大队官兵,出紫荆关,沿长城东北行进,经涞水县板城,涿鹿野三坡,进人平西的斋堂川。<br> 邓华的司令部就设在西斋堂村的聂家大院。 <br> 邓华率领队伍进驻斋堂以后,首先协助地方党组织筹建政权组织,3月下旬,在东斋堂村公开成立了北平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一宛平县人民政府。<br></div> 这张有明显建筑特征的照片不知作者是谁。参观完后在东斋堂饭店用餐时问老板,这里有抗战旧址吗?他说没有开发,不知道让不让参观。让他看这张照片,他说没见过这个地方,也许在哪个胡同里,还有没有就不知道了,反正我没有见过。因没有时间,路过西斋堂时也没有停下来查找。 八路军总部派遣的武装工作队队长吴伟。 抗战时期的伟人照片。 这里也展示了南口会战示意图。<div>南口会战被称为中日精锐首次巅峰对决。发生在1937年8月8日至26日。南口战役血战18天,中国军队先后投入了6万兵力,而日军则投入7.5万兵力。南口战役中,中国军队用劣势武器装备,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战斗。日军不顾国际公法,全线多次使用毒气弹,致使中国军队大量伤亡。最后,中国军队战死官兵9703人,负伤23989人,而日军伤亡共15000余人。</div><div>图中参战的72师,是阎锡山的部队。416团团长张树桢是第二批公布的抗日英烈。在当年的横岭战场上双方为了争夺高地,战斗异常激烈,战斗至8月22日晚上9时,双方掷弹筒和手榴弹爆炸声连绵不绝,火光四射,犹如白昼。战士们远则射击投弹,近得以白刃肉搏,双方进行了23次残酷的拉锯式拼杀。在第22次冲击日军阵地的战斗中,团长张树桢眼看阵地久攻不下,战士们伤亡惨重。他发动身边最后的预备连,对官兵们说:“我们军人的天职是保卫国土,我们神圣的领土一寸也不能丢,失掉的一定要拼命把它夺回来,不成功,便成仁。”<br> 说完,他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带领官兵往敌阵上冲去。在距离日军阵地还有500米的地方,下令吹响冲锋号,全团再次发起反攻。在冲锋过程中,张树桢腹部和胸部中弹倒下,仍然命令马宗俊督队继续冲锋。并大喊身边的卫兵:“抬我上阵地”,将士们被不畏牺牲的团长深深震撼,无不以命相搏,经过反复冲杀,最终夺回了阵地。<br> 被抬上阵地的张树桢流血不止,仍命令全团仅剩的一个营长和一起布置坚守阵地。他以最后的力气写下报告:“高地夺回,重伤不支,部队和阵地,命团副……”报告尚未写完,张树桢便倒在了850高地上。张树桢是河北河间人,保定军官学校第九期毕业,是晋军抗战第一个英勇牺牲的团长。这份未完成的绝笔报告,被交到72师师部,观者无不为之落泪。后被国民政府追授为少将。<br></div><div>横岭村是个城堡,在镇边城以北大约5公里。东西两侧是山。南北城门与山脊上明长城相连。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说此战之前长城尚完好,后村里被日军烧毁,为修复家园拆了很多长城砖。八路军前线记者雷烨曾在北门外拍下了子弟兵行进在祖国的边垂的照片。</div><br> 这是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干部。 这张示意图还不好看明白。查阅史料才略知一二。<div> 国民抗日军是民间的一支抗日武装。西进示意图描绘的是抗日救国军从成立到改编为八路军的一段战斗历程。</div><div><br></div><div> 1937年7月22日,原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员赵侗、高鹏、纪亭榭等在北平昌平白羊城村关帝庙前宣布成立国民抗日军,在北平郊区点燃了抗日的烽火。<br><br> 1937年8月22日夜,国民抗日军化装为日军,智取了德胜门外的第二监狱,缴获步枪百余支、轻机枪3挺,营救了600余名被关押的人员,其中有30多名中共党员。有近300人补充了这支队伍,使国民抗日军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焦若愚也是这时候参加了平西抗日武装。<br><br> 1937年9月5日,国民抗日军在昌平三星庄村召开全体人员大会,正式定名为国民抗日军,重新任命了军政委员和各级领导:司令赵侗(同)、政治部长高鹏、秘书长汪之力、总参议陈大凡、一总队长纪亭榭、二总队长宋鸣皋。在成立大会上,部队还制作了军旗:红色旗帜,白色旗裤,上书“国民抗日军”五个字。战士们领到红、蓝两色袖标,红色在上表示战斗,蓝色在下表示祖国山河。国民抗日军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又被称之为“学生军”。从此,“学生军”、“红蓝箍”在平郊群众中闻名遐迩。<br><br></div><div> 1937年9月8日,国民抗日军二总队在百望山天摩沟外国教区一带活动时,被驻扎在青龙桥据点的日军侦察到。上午10时左右,日军派出一支小部队,分乘两辆军车,向国民抗日军发起攻击,没有想到却遭到了国民抗日军的顽强阻击。日军出师不利,狼狈逃窜。<br><br> 战斗进行中,突然从北平方向飞来一架敌机,在国民抗日军阵地上方盘旋侦察。飞机飞得很低,几乎擦着山头。驾驶员的面孔都看得一清二楚。望着天上这只“黑乌鸦”,战士们气坏了。四大队小队长苏家顺,在东北军干过,军事技术好。他举起手里的轻机枪,一边向敌机猛烈射击,一边还大声喊着:“把它打下来!”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举枪齐射。几个波次下来,敌机被击中起火,趔趔趄趄,俯冲下来,接着一声巨响,坠落在清河附近的农田后爆炸了。战士们欢呼:“打中了,打中了!”这是国民抗日军第一次用轻武器击落日机取得的重大胜利。<br><br> 傍晚,敌人从颐和园方向又增派大批援军。日军的一个炮兵中队向天摩沟山头狂轰乱炸,待他们的军车开到这里时,游击队已经安全转移。但不幸的是,大队长杜雄飞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br></div><div><br></div><div> 10月3日,日军出动一个师团的兵力,在10余架飞机的配合下,向妙峰山娘娘庙的国民抗日军进攻。国民抗日军面对强敌,经过艰苦斗争,于当晚7时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进入昌平、宛平交界处,随后进入宛平七区、八区。在转移中,妙峰山下涧沟村民赵万庆为游击队担任向导,不幸被敌机击中牺牲。<br></div><div> 10月底,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兼独立第一师师长的杨成武,在和国民抗日军的人员接触后,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了八路军总部。当天,八路军总部回电,令其以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任弼时主任的名义,给国民抗日军写一封信。要点是:一、向国民抗日军表示慰问;二、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介绍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情况;三、如果他们愿意联合作战,八路军表示欢迎。<br><br> 经过相互联系和八路军作深入细致的工作,国民抗日救国军于1937年12月25日,正式列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任司令员。1938年4月,第五支队奉命重返平西斋堂地区,建立了五分区和几个联合县的抗日政权。</div><div><br></div><div> 整编后的五支队司令员赵侗,1938年夏带10余人叛逃,赵侗叛逃后,由高鹏代理司令。1938年8月8日,晋察冀军区应五支队请求,决定将五支队的战斗部队与一分区的新三团第三营合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三团,纪亭榭任团长,袁升平任政委,王建中任政治处主任。该团隶属一分区。高鹏调一分区任副司令,王远英任一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五支队的1000多人编入一分区后,和长征来的老红军合并,部队素质提高很快,并且培养了不少干部,不少人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党政军的高级干部。<br><br></div> 这个旧址不知是否尚存? 1938年5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奉命挺进冀东,配合冀东人民举行武装抗日暴动,创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8月中旬,八路军第四纵队到达冀东,政委邓华率主力一部先期到达铁厂镇,与冀东抗日联军会师。8月27日,四纵党委、中共冀热边特委及冀东抗联各部负责人在此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冀察热宁军区,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高志远、李运昌、洪麟阁为副司令员,伍晋南为政治部主任,李钟琦为参谋长。下设五个军分区,由高志远、洪麟阁、李运昌各组织一个,四纵组织两个。 此照片为雷烨所拍。发表在《晋察冀画报》第三期的驰骋滦河,挺进热南版块,原说明为“挺进东北”。 四纵司令员宋时轮。<div>宋时轮(1907年9月10日—1991年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南醴陵北乡黄村人。<br></div> 四纵政委邓华。<div>邓华(1910年4月28日-1980年7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南郴县人。<br></div> 四纵参谋长李钟奇。<div>李钟奇(1913年12月13日—2003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1],辽宁建平人。<br></div> 1939年元旦后,聂荣臻在平山县蛟谭主持的会议上,宣布了成立冀热察挺进军的决定。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于1939年2月7日在涞水县山南村宣布成立。这是挺进军的战斗序列。 此版块展示了冀热察党政军组织架构。 萧克(1907年7月14日—2008年10月24日),原名萧武毅,字子敬。乳名克忠,湖南嘉禾泮头小街田村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div>他是国民政府给高级将领授于的九位中将之一。<br></div> 马辉之,( 1901一1994 ) 原名马星荣。湖南省长沙县人。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吴德(1913年2月-1995年11月29日),河北丰润人,原名李春华,曾用名李若夫、李子实、孔四维。1972年5月至1978年10月,任北京市革委会主任。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曾兼任北京卫戍区第一政治委员、卫戍区党委第一书记。 姚依林(1917年9月6日-1994年12月11日),男,汉族,曾化名姚克广,祖籍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出生于香港,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北平学联秘书长、党团书记,是一二·九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张明远(1909年12月—1996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甘肃省岷县人。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同年12月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陆平(1914年11月15日—2002年11月28日),原名刘志贤,曾用名卢荻。 1914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60年3月28日,陆平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中共冀热察区党委干部名录。<div>王仲华原名为董毓华,英年早逝,是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1925年由董必武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年组织领导了震惊国内外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8年发起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是我党的冀东大暴动领导人之一,他进行抗日联军的收编、整训工作。6月下旬。董毓华与李运昌、高志远、洪麟阁等在丰润县田家湾举行军事会议,正式组成冀东抗日联军,以高志远为总司令,董毓华为政治委员,李运昌、洪麟阁为副总司令,胡锡奎为政治部主任。大暴动高潮时计有10万人枪,编成了39个总队。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配合了正面战场,威震华北,成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上一起轰动全国的重大事件。1939年6月,因病逝世于河北涞水县蓬头村,时年32岁。</div><div>《挺进报》是挺进军政治部于1939年9月1日创办的。该报成为中共冀热察区委机关报。1939年夏,张致祥奉命来到平西抗日根据地,从此更名为张致祥。他与金肇野在涞水县山区创办了冀热察区党委机关报《挺进报》,为首任社长。该报初为石印三日刊,4开4版小报。1941年11月改为双日刊,改报为对开两大张。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挺进报》转为中共平西地委机关报。</div><div>1942年2月冀热察区党委撤销,《挺进报》迁至平北根据地,《挺进报》转为平北地委机关报。1945年8月抗战胜利,察哈尔省委成立,改《挺进报》为《察哈尔报》,《挺进报》宣告停刊。</div><div>1942年年底,张致祥调晋察冀边区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与社长兼总编邓拓共事。从1942年底到1944年秋,张致祥在该报工作不到两年。<br></div><div>据张致祥夫人伊之老人介绍,有一张张致祥同金肇野的合影是雷烨给拍的,由此推断雷烨在1939年去冀东前先到了平西。</div><div><br></div> 这个旧址不知在哪里。 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 高鹏(1911 年 - 1959 年)是开国大校。他是辽宁省辽阳市铧子乡唐家堡子人。其经历如下:<br><br>1. 学生运动与抗日组织经历:<br><br>• 1931 年考入东北大学,“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东北学生组织的学生军,被选为学生军的队长。<br><br>• 1935 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 年“六一三”学生运动时,任总指挥。1936 年毕业于北平东北大学政治经济系。1937 年参与组织成立“东北救亡会”。<br><br>• 1937 年 9 月在北平西郊参与组织国民抗日军,担任政治部部长兼副司令员。<br><br>2. 军队任职经历:<br><br>• 1938 年 1 月,国民抗日军编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 5 支队,任支队司令员,后任晋察冀军区第 1 军分区副司令员,参加了百团大战。1944 年 10 月,到晋察冀党校参加整风学习。<br><br>• 1945 年调回东北,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参谋处处长、辽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辽西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军区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防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br><br>1955 年 9 月高鹏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 年 12 月,高鹏选择了自杀。关于他自杀的原因,一种说法是当时彭德怀庐山会议上事发,殃及到沈阳军区司令邓华,邓华是高鹏的老上司,高鹏在接受调查时不知如何是好,最终选择了自杀。(文章来自网上) 陈列馆第三展室。 陈列馆第四展室。 司令部实物陈列。 根据老照片复原的萧克和邓华的雕像。 老照片,1939年11月。萧克和邓华在马栏挺进军司令部研究反围攻作战部署。 正面。 老物件。 老式磁石电话机。 朱德画像。 毛泽东画像。 司令部半景。 第三部分。 战斗示意图。 展室里有很多老照片,署名的不多,请大家分析一下照片的作者是谁? 程世才(1912年8月8日-1990年11月15日),湖北省大悟县人。挺进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div>伍晋南 (1909年-1999年3月23日), 广东兴宁新圩大山村人,原名伍晋兰。挺进军政治部主任。<br></div> 老照片:萧克司令员在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斋堂整军部队集会上讲话。 老照片: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的斋堂整军中进行学习训练。 老照片:萧克在军人大会上。 老照片: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在斋堂附近准备召开整编大会。 孔望是沙飞的笔名。沙飞也去的平西? 老照片: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在冀东反扫荡中坚持敌后山地游击战。 老照片: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平北挺进支队在反”扫荡“中寻找战机消灭敌人。 老照片: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7团在艰难的生活中运动作战。 粉碎日军1940年春季大围攻(十路)战役的三个时期<br>9日至14日,敌之猛进我之防御时期。日军依托其雄厚的兵力(万人)和武器装备,按计划进至预定地点,逼近我中心区域;我则避其锋锐,调整兵力,选择战场。经过碣石防御、齐家庄机动伏击和谢家堡猛烈夜袭战斗的胜利,实现逆转。<br>15日至18日,敌之企图挽回走向慌乱溃退时期。敌伪军受到我部打击、杀伤、消耗、疲靡后,逐渐指挥不灵,联络失<br>效,军心动摇,预示着原定计划已不可能完成,挽回败局的可能已很小。挺进军杜家庄西山的歼灭战胜利,已预示敌之失败<br>的来临。<br>19日至22日,敌之伺机报复并走向失败时期。日军企图收回“皇军”尸体,做最后攻击,已维护其“圣战”声威。我挺进军七团对双塘涧的勇猛袭击,彻底打碎了敌人的梦想,全线溃退。宣告这次反日军围攻平西根据地战役的胜利。<br>两周来的反围攻战役,总计大小战斗30余次,共毙伤敌伪800余人,生俘日军7人,敌伪100余人,缴获无线电台3部,打下敌机一架,其他武器弹药众多。<br>摘自原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宣传部长罗立斌著《八年烽火战卢沟》<br> 这个展室的资料在玻璃里,不好拍照清楚。里面有挺进军各团团级首长。 平西、平北、冀东的根据地和游击区示意图。 1941年秋粉碎日军对平西抗日根据地”报复性大扫荡“战斗示意图。 挺进军战斗过的地方。<div><br></div> 才山:八路军冀热察 挺进军十团参谋长。(1910年—1945年7月4日 ,原名才治安,又名才维诚,又名维诚,辽宁省黑山县人。1945年7月3日在掩护战友突围中牺牲。2014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div>陈群: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十二团团长。(1910年~1941年06月02日),原名德安,安徽省六安县人。1941年6月2日,陈群在玉田县孟四庄村头观察敌人时,被敌人用掷弹筒射来两发炮弹击中牺牲。2015年8月,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div><div>刘诚光: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十二团政委。(1915年-1942年),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1942年4月2日,在遵化铁厂甲山突遭优势敌军的包围。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带领战士砸碎枪支、烧掉文件,壮烈牺牲。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div><div>包森: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十三团团长兼政委。(1911年7月-1942年)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陕西蒲城县人。1942年2月17日,包森所部在遵化境内野虎山一带与日伪一部遭遇,指挥战斗中不幸胸部中弹牺牲。2014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div> 季光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六团团长。1940年8月,季光顺在一场抗日战斗中壮烈牺牲,<div>马龙: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六团政委。(1912年11月19日—1977年3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湖北省大冶县人。</div><div>肖思明: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七团(前)团长。(1914年12月一2007年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江西省永新县台岭村人。</div><div>陈坊仁: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七团(后)团长。(1916年—196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江西省兴国县永丰乡人。</div><div><br></div> 李致远: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七团政委。(1907年—1978年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江西省雩都(今于都)县桥头乡朱屋村人。<div>黄光明: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九团团长。(1908-1963年),江西省吉安县澧田乡屋塘村人</div> 这是展览的第四部分,介绍了马栏人民的奉献。 马栏人民踊跃参军,因人数众多,被称为”马栏排“。 展室一部。 这是展览的第五部分,坚持中走向胜利。 1942年2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平西工作及领导问题的指示》,撤销了挺进军编制。<div>一)解决平西问题的关键是实行精兵简政,使党政军民脱产人数不超过平西区人口的百分之三,克服党政军工作人员粗枝<br>大叶的作风,提高党的工作的组织性与纪律性,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和决议。<br>(二)应将十分区划归北岳区管理,平西冀热察区党委建制及挺进军番号取消,另在冀热边成立一精干的区党委和地方性军<br>区,以管理平北、冀东工作。<br>(三)萧克同志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张明远调任冀中区党委常委,马辉之调任北岳区党委常委。平西地区改为第11军分<br>区,平北地区改为第12军分区,冀东地区改为第13军分区,统归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原冀热察区党委所属平西、平北、冀<br>东地委改称第11、12、13地委,归分局直接领导。<br>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平西工作及领导问题的指示》<br></div>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文物。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在此战斗的的老前辈。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冀热察挺进军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