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深秋时节,晨起出发原平天牙山,遇大雾,遂改道大牛店镇上阳武村,一探朱氏牌坊。</p><p class="ql-block"> 本来打算骑行朱氏牌楼,从忻州出发往返一百多公里,近日连续降雨,雾气弥漫,早上寒气逼人,穿骑行服上忻口走忻原路,不曾想滹沱河忻州段、原平段和定襄段雾气蒸腾,久居市区还行,出门向北,雾气弥漫,车窗外早已看不清二十米外景物,车🚘打开雾灯,只见路旁树木一闪而过,不见往日天高云淡,改乘车去天牙山。</p><p class="ql-block"> 天牙山距离忻州车程一小时左右,雾气弥漫,过将军山隧道越发看不清二十米外,早上寒气逼人,车内玻璃上凝结水汽,看不到天牙山,骑行服能再雾气中粘湿,再次改到阳武村朱氏牌坊。</p><p class="ql-block"> 朱氏牌楼1965年省保,2019年成为国保单位;建造年代为清咸丰五年。在今原平市城西13公里阳武村。清道光时期的官员武访畴(1801-1876)为母亲立的朱氏牌坊(朱氏旌表节孝牌坊)。出身崞县(今原平)的武访畴31岁中进士,曾任知县、知州,后至陕西延榆绥兵备道加盐运使,是清代山陕地区有名的官员。</p><p class="ql-block"> 武访畴10岁丧父,母亲朱氏28岁守寡,至73岁去世一生守节教子,于道光十五年(1835)受到皇帝旌表。咸丰五(1855)修建石牌坊。</p><p class="ql-block"> 牌坊有主配之分,现在村口的一座是配坊。主牌坊是四柱三间上下重楼歇山顶,四根雕龙戗柱。前面有旗杆和石狮各一对,后面有一座八字影壁。配坊与主坊相比略显朴素,也是四柱三间,七踩斗拱,中间匾书“圣旨”二字。旁边还有碑亭一座,檐角杂草丛生,破损较严重。这两座石牌坊雕刻精致,算是山西清代石牌坊的佳作。武访畴一生主要在陕西做官,为官清廉,晚年讲学于陕西朝邑西河书院,78岁卒于阳武村。出身小村庄却仕途顺利,多年为官而保持清廉,晚年讲学育人--在那个时代,武访畴所代表的是几乎完美的封建知识分子人生,他一生恪守贞洁的母亲也是封建道德标榜的对象。对于今日的我们朱氏牌坊留下的除了建筑艺术,还有武访畴爱民如子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主坊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九月,为四柱三楼,重檐歇山顶,总高10.54米,面宽15米,正面比例为三比二。坊基座高0.96米,为束腰须弥座,上置栏板望柱一圈。栏板内剔底雕刻成一幅幅人物故事图案。正前为四等身力士,分布均匀,与须弥座同高,栩栩如生,牌坊面宽三间,明间较宽,两次间较窄。额坊下四柱为方形霸王柱,由四块雕刻精细的夹杆围抱,上套擒口将夹杆与霸王柱联为一体。霸王柱正面、背面各有四根戗柱,其上端插于霸王柱,下端立于须弥座上,明间的两霸王柱间用镂雕的二龙戏珠雀替联接,上置额坊。柱头坊上浮雕人物故事、花鸟走兽等图案,两次间霸王柱间镂雕丹凤朝阳。匾形走马板上书“柏舟矢志”“竹柏流芳”各四字,上额浮雕人物、花卉等图案。牌坊下檐明间置匾一块书“圣旨”二字,两次间匾书分别为“懿范”、“徽音”。上下檐额雕有二十四孝图及人物花卉等吉祥图案。坊前设有石狮、旗杆各一对。</p><p class="ql-block"> 配坊位于村南,高8米有余,为四柱三门,单檐歇山顶,规模略小,造型风格与主坊皆为石雕艺术精品。我们先去了阳武村主牌坊,取钥匙开门,一睹风采。</p><p class="ql-block"> 听取了第四代传人介绍,距今170年,解放后1965年收归国有,2019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老人行走不便,坐着电动轮椅♿️,听说我从忻州来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一再嘱咐路上堵车,车多路窄,一路慢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