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遗址 久远的故事

zmzg天涯

<h1><b style="font-size:22px;">图 文:天涯 </b></h1><h1><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39186845</b></h1> &nbsp; &nbsp; &nbsp; &nbsp; 10月19日,秋高气爽,暖阳高照,我们同学一行四人兴致勃勃地驱车来到了邺城遗址——铜雀三台遗址公园。 &nbsp; &nbsp; &nbsp; &nbsp;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地跨邺城镇、习文乡,是中国都城规划肇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佛学弘传中兴地和多元文化碰撞地,是百年百大考古之重大发现。这里还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 &nbsp; &nbsp; &nbsp; &nbsp; 对于这个遗址公园,以前没有过多的了解。入园前,先看了简介。至少我们应该知道,邺城遗址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从春秋齐桓公始筑邺城至北周邺城焚毁共历时1200余年,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作为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素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值得称奇的是,邺城的建筑风格,不但影响了中国隋唐的长安城、洛阳城,甚至影响了日本的平京城(奈良)以及元明清三代皇城北京城,是中国都城史上的建筑典范。看到这里,才觉得邺城真的很伟大,早该来这里看看了。 &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铜雀三台遗址公园,就位于邺城西北角。曹魏时期所筑的三台(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也是当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宴饮和文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后来,由于战争的烽烟和漳河的泛滥,目前铜雀三台可供参观的有曹操像、金凤台遗址、文昌阁、转军洞、碑廊、点将台等。 &nbsp; &nbsp; &nbsp; &nbsp; 远远望去,金凤台遗址犹如一位沉默的时间老人,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岁月的沧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时间的年轮也无法掩盖它曾经的壮丽。“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这位乱世枭雄,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铜雀三台,便是他雄图霸业的见证之一。 &nbsp; &nbsp; &nbsp; &nbsp; 进入景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矗立的曹操像。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于建安九年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是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发祥地,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领袖。曹操居邺期间,兴修水利、实行军屯、民屯、籍田尚农,唯才是举,为建立魏国奠定了基础。曹操病逝后,葬于邺城西,即今天的曹操高陵,谥为魏武帝。 &nbsp; &nbsp; &nbsp; &nbsp; 站在曹操的塑像前,感慨良多。曹操的诗歌,以其雄浑壮阔、慷慨激昂而著称。如《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展现出了大海的波澜壮阔,也体现了曹操的广阔胸怀和宏大志向。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天下的壮志豪情。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曹操当年挥笔写下这些壮丽诗篇时的心境。 &nbsp; &nbsp; &nbsp; &nbsp; 曹操像的背后就是题有“三台胜境”的“观清洞”,门洞两侧书有“临六朝都邑似见戎马争锋帝京繁华,登千古高台犹忆魏武雄风建安诗篇”。经过观清洞门洞,可见“二代大古槐”,大古钟和碑廊。碑廊内名人题咏碑碣甚多,其中元代“邺镇金凤台洞清观首创之碑”,碑额雕六龙盘结,古雅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由于年代久远,大多字迹已难以辨认。回望“观清洞”,楼阁上“八路军优待俘虏”的字迹清晰可见,也是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经过碑廊洞门,就是金凤台。 &nbsp; &nbsp; &nbsp; &nbsp; 曹操于建安18年始建金凤台。十六国后期,战争频繁,三台残破。到明代中期以后,漳河泛滥,冰井台全部、铜雀台大部被河水冲没。唯为金凤台巍然独存。后人多将金凤台误认为铜雀台,相沿至今。 &nbsp; &nbsp; &nbsp; &nbsp; 金凤台台阶左边有一洞,上刻“转军洞”。转军洞是曹操当年出于战争需要而修建的,是邺城通往城外的秘密通道。向西一直通到讲武城,长约六公里,现在仅存83米。 &nbsp; &nbsp; &nbsp; &nbsp; 台上南侧有清顺治八年修建的文昌阁,这就是“金凤台”所在地,拾阶而上,便可达金凤台顶。台顶现有文物陈列室,陈列着邺城及其附近出土的珍贵文物。 &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攀上53级台阶,就来到了金凤台。金凤台门楼上挂有“金凤台”三个金色繁体大字的额匾,配有精美的对联。进入院内,正前方是展览馆,大门上方悬挂着“天下归心”的横匾。里面展出了“三台初建”“崇修三台”“巅峰三台”“三台毁废”“历史余歌”“建安风骨”“高台余音”等文史资料,还展出了“大赵万岁瓦当”“兽面瓦”“人面瓦”“青石角螭首”“文字刻石”“石镇”“瓷枕”“陶鼎”等珍贵文物。 &nbsp; &nbsp; &nbsp; &nbsp;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铜雀三台之所以举世闻名,以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留下的不朽佳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蔡文姬的“胡笳18拍”萦绕于殿阁楼宇之间,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与建安七子(徐干、陈琳、应旸、刘贞等)饮酒赋诗,慷慨激昂,这一切无不与当时的曹操相关。曹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在这里吟出了《登台赋》:“建高门嵯峨兮,浮双阁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果园之滋荣......”还有大家熟悉的《七步诗》也诞生在这里。 &nbsp; &nbsp; &nbsp; &nbsp; 南北朝以后,铜雀三台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文人墨客长在这里发怀古之幽情、叹历史之苍茫。在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乐舞和文学作品中,《铜雀台》《铜雀伎》常作为经典篇名出现,而杜牧的《铜雀台怀古》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早已让人耳熟能详。王安石的《铜雀瓦砚》也为人们所熟知:“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史称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虚名动世人。” &nbsp; &nbsp; &nbsp; &nbsp; 走出展览馆,我们来到了“建安风骨”。这里重点介绍了“建安文学的发祥地·邺城”“建安七子”及其取得的文学成就,还展出了建安七子的塑像。 &nbsp; &nbsp; &nbsp; &nbsp; 著名的“西门豹治邺”“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等典故都发生在这里。 &nbsp; &nbsp; &nbsp; &nbsp; 院内还有一座石碑,刻有王安石的手迹《铜雀瓦砚》,更显得历史文化的厚重。 &nbsp; &nbsp; &nbsp; &nbsp; 我站在院中,抚摸着石碑,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丝竹之声、歌女吟唱。那高耸的台基,让人不禁想象当年曹操在此宴饮群臣、吟诗赋歌的盛大场面。站在台上,极目远眺,四周的景色尽收眼底。微风拂过,仿佛还能感受到古人登高望远时的那份豪情壮志。曾经的金戈铁马、权谋争斗似乎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nbsp; &nbsp; &nbsp; &nbsp; 漫步邺城遗址,脚下的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那些残垣断壁,是时间的见证,也是历史的瑰宝。它们见证了曹魏的兴衰,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崛起与陨落。<br> &nbsp; &nbsp; &nbsp; &nbsp; 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我们在追寻古人足迹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人生的意义。铜雀三台,不仅仅是一处历史遗址,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nbsp; &nbsp; &nbsp; &nbsp; 如果你也喜欢旅游、喜欢历史、喜欢文学,真该来这里看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nbsp; &nbsp; &nbsp; &nbsp; 离开点将台,走出遗址大门,我不禁回头观望,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敬意。这里曾经的吟诗赋歌、金戈铁马、建安风骨、三台胜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谢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瑰宝。我们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做好,从中汲取坚定前行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