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165)司马昭误抓邓艾,都是“心虚”惹的祸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曹洪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元三年(263),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钟会、邓艾、诸葛绪分率三路大军出击。结果,钟会、诸葛绪两军与蜀军激战后,受到退守剑阁的姜维军的顽强阻击,无法取胜。邓艾从阴平小路进军,在没有人烟的山中走了七百多里,大破蜀军,临阵斩杀蜀将诸葛瞻和蜀国尚书张遵等人,向雒城进军。蜀国后主刘禅派遣使者献上皇帝印绶,写来书信请求向邓艾投降。邓艾到达成都后,刘禅率领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多人反绑了自己,抬着棺材,来到邓艾的军营门前接受邓艾的处置。</p><p class="ql-block">也许邓艾因自己的灭蜀功劳变得飘飘然起来,不经请示朝廷便擅自宽恕了刘禅,并对蜀国官员作了安排。本来就眼红邓艾抢了灭蜀头功的钟会,便向司马昭密报邓艾有反叛的迹象,司马昭便发出皇帝诏令,用囚车把邓艾押解回洛阳。司马昭担心邓艾不服从皇命,下令钟会同时进军成都,监军卫瓘在钟会前面先行,用司马昭的亲笔令向邓艾的部众宣读告谕,邓艾的部卒都放下了武器,于是收押邓艾关进囚车。后来钟会谋反,邓艾的部下拦截囚车,虽救出邓艾父子,但被监军卫瓘派出的部队斩杀。</p><p class="ql-block">那么,人们不仅要问:司马昭为什么仅凭邓艾行使独断专行的权力,以及钟会的“邓艾有谋反迹象”的一面之词,就草率地认定邓艾会谋反呢?这与司马昭的“心虚”有关。</p><p class="ql-block">司马家族自司马懿夺权专政后,随时准备篡魏改朝。到了司马昭当家的时候,狼子野心更是展露无遗,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而,司马家族篡魏,乃大逆不道之举,司马昭想篡魏,但有贼心而缺贼胆,始终没敢捅破那层窗户纸。</p><p class="ql-block">司马家族专权,始终受到那些忠于曹魏势力的抵制与反抗。掌握曹魏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三次发生反抗司马氏的兵变,即251年的王凌之叛、255年的毋丘俭文钦之叛、257-258年的诸葛诞之叛。三次叛乱虽皆被司马氏所平定,但也给司马昭的内心留下了阴影,变得越来越敏感。因此,一有风吹草动,司马昭就非常警惕,对各种“反叛”举动,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宁可错抓错杀,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怀疑对象。</p><p class="ql-block">邓艾在蜀地就一些重大问题擅作主张,实有不该。但《孙子兵法.九地篇》有曰:“君命有所不受。”邓艾的行为虽有“居功自傲,丧失臣节”之失,也可以问罪,但至少不应该被扣上“反叛”的帽子。然而,钟会正是抓住了司马昭“心虚”的心理特点,揪住邓艾擅自做主的过失,大打“邓艾反叛”牌,戳中了司马昭的“穴位”,让其不假思索地把灭蜀第一功臣、铁心跟着司马家族走的邓艾,变成了反叛贼子。</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计篇》曰:“道者,上下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失去了“道”的司马昭,在“上下同意”上缺乏信心,猜疑之心加重,是在所难免的。司马昭用邓艾来“祭旗”,“小题大做”,既有防患于未然的考虑,也是为了形成“寒蝉效应”,为自己的不“道”行为壮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法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