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我是敬重的。听过北大老师授课,学过北大校本教材,本科学历也是北大的……北大,早已悄然成为心中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 党校学习第一个周末离校外出的首选地,我不假思索地锁定在了北大。从东门而入,古木参天,绿树成荫,一股浓郁的学术之风、文化之风、历史之风、活力之风扑面而来。暮春的北大,牡丹灿灿,垂柳依依,鸟语鸣鸣,溪水淙淙,古典与现代交融,历史与未来交织。屹立于未名湖畔的博雅塔,与不远处的北大图书馆,构成兼具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一塔湖图”校园景观。博雅塔是一座水塔,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参照通州燃灯佛舍利塔修建而成,塔身八面,八角斗拱,门窗相间,共13级高约37米,如今已成为风雨北大、初心弥坚的一种象征。</p> <p class="ql-block"> 塔立湖畔,湖戏塔舞,博雅塔与未名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融为一体、惺惺相惜,风雨相伴、背尘合觉、与道合真。未名湖,作为北大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湖水静谧深邃,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见证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漫步于未名湖畔,苍松翠柏,波光粼粼,湖心岛、翻尾石鱼、石舫次第映入眼帘,蔡元培、胡适、钱穆、傅斯年等文化巨匠恍在眼前。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沧海一粟、弹指一间,湖光山色、造物天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时间一旦变成历史,就不仅关乎过去,更意味着未来。</p> <p class="ql-block"> 湖畔春风徐徐、书声琅琅,我们的脚步已向飘逸着书香、睿智与梦想的北大图书馆迈进。只可惜,事前没有预约,只能在外面看个大概。即便如此,我们也很满足。我知道,毛主席当年就曾在这里以图书管理员的身份以书为伴,穿越古今,晤对先贤;我还知道,北大图书馆见证了无数名师的学术辉煌和布道匠心,传承着北大的学术命脉,早已成为北大人心中的信仰圣殿。</p> <p class="ql-block"> 穿行于布满爬山虎的读书长廊,我不禁想起了读取北大本科学历的那段时光。专科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读本科,而且读北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当年的成人高考,我如愿以偿地领到了北大的入学通知书,同期与我考取北大同一专业的四川籍学生也就四人。入学后,每个月在成都集中面授两次。那个时候,康定到成都既没有高速,更没有飞机,往来全靠走318国道。由于路况差、车流量大,再加之夏天泥石流、冬天冰雪路,一来一回在路上至少要花掉两天时间。不过,我仍乐此不疲地往返其间,即便路上堵车、误了饭点也不要紧,正好可以看书学习、尽享一顿“精神大餐”。几年下来,我顺利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语言学概论》《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史学》等必修课程,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还被评为当年的优秀毕业生,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个“北大梦”。</p> <p class="ql-block"> 回想那几年往返于康定成都之间的点点滴滴,内心不乏有太多的感慨。那时,刚刚参加工作买不起车,往返都是乘坐大巴车,多少个早出晚归、多少个饱一餐饿一顿,早已记不清楚。但唯一清晰的是,“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走下去。”的坚定与执着。那几年,家人给了我很多帮助,廖老师几乎成了我的“陪读”;单位领导和同事也给了我不少支持,早走半天或晚回一天,从不对我考勤……更难以忘怀的是,办理毕业手续那天,由于单位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实在难以抽身,我便委托当时单位驻成都办事处的主任新建哥哥代我到教学点办理。这位老哥,做事极为认真把细,帮我填写《毕业登记表》时,生怕写错一个字。他按照我所发内容,一字不落地誊抄完后,在电话的那一头说道:“几十年写的字加起来都没今天写得多,这个毕业证,有我的一半哈!”此情此景,我仍历历在目。只可惜,一向精力旺盛、风风火火的新建哥于去年下半年突然得病离世而去,闻此噩耗,不甚惋惜。</p> <p class="ql-block"> 在北大,文物,随处可见;文化,春风拂面;文明,润泽心灵。在这里,一本书,可与先贤对话;一条路,可与大师邂逅;一幅画,可与历史拥抱。一切都显得那么厚重古朴,一切又显得那么生动灵韵。到北大,一定要去燕南园看看。燕南园因位于燕园的南面而得名,占地48亩,建于上世纪20年代。园内苍松翠柏间疏疏落落分布着17栋建筑,有自成一体的西式小楼,也有矮墙环绕的中式小院,这里镌刻着北大的集体记忆。历史学家翦伯赞,数学家江泽涵,物理学家周培源,经济学家马寅初,哲学家冯友兰,化学家张龙翔,语言学家王力,美学家朱光潜,生物学家沈同,文学家林庚,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社会学家吴文藻和文学家冰心夫妇等一批名家大师曾居住于此。绕墙步入园中,旧路面已被整修,纵横交错地将17栋屋舍相互联通,一砖一瓦渗透着灵气、一草一木充满着神韵,时间宛若在这里流逝得格外缓慢。行走其间,脚步尽量放得轻缓些、再轻缓些,唯恐打扰了先生们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北大,确实很大。半天时间,我们用脚步不过只丈量了一两个角落而已。我想,北大之大,远不如此,也远不在此。正如北大邻居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行走在北大,你能鲜明地感受到一种气场。此种气场,是新文化运动的风云激荡,是“五四运动”的时代呐喊,是陈独秀的“独立之精神”,是李大钊的“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北大之大,大在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精神已然成为北大人的座右铭,融入血脉、铸入灵魂。</p> <p class="ql-block"> 返程的路上,翻看着手机里的一组组照片,不时再看看窗外的春天首都。心里念道:“北大,我来了;北大,早在心里了”。</p><p class="ql-block"> 4.29,阴,早晨于国家局党校宿舍110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