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遗音 渐成绝响——对家乡地方小戏“西府曲子”命运的忧虑

屈红卫

<p class="ql-block">西府曲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演出剧照</p> <p class="ql-block">  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那陕西就是树根。陕西是文物大省,文化大省,有许多古老的地方剧种,民歌,道情,说唱艺术等,群星闪烁,灿若星辰。</p> <p class="ql-block">宝鸡市凤翔区北水沟村小曲班</p> <p class="ql-block">  富平县有一个地方小剧种叫“阿宫腔”,本来听众很少,剧团已经濒临解散。由于赶上了好时代,这几年成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国家拨款,成立专业剧团,请专业人士写剧本谱曲子,发展的很好,我在西安许多专业舞台上都能看到专业的阿宫腔戏,有时还进京演出。</p><p class="ql-block"> 乾县有一个特有的地方小剧种叫“弦板腔”,流传的范围很窄,知道的人也很少。2023年作曲家张新怀老师用弦板腔音乐素材创作了民族交响乐《秦川新景》,由车佳荣老师领奏,在西安音乐学院首演,反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凤翔民间艺人,西府曲子传承人唐天平。</p> <p class="ql-block">  华阴的“老腔”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张艺谋在电影《活着》中首次采用,由葛优演唱,被国人知晓,后来王全安在他的电影《白鹿原》中再次采用,北京人艺也在话剧《白鹿原》中搬上舞台,再加上谭维维把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音乐的结合走上央视,一时风光无限。现在许多陕西的旅游景点都有华阴老腔的演出,使华阴老腔像华阴的华山一样名扬天下。华阴老腔更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摇滚乐。</p> <p class="ql-block">华阴老腔剧照</p> <p class="ql-block">  渭南华县的地方剧种“碗碗腔”由于陈彦的小说《装台》拍成电视连续剧后,里面运用了碗碗腔《借水》一段,还由于秦腔演员李小锋用碗碗腔音乐改编的戏歌《人面桃花》,随着《装台》电视剧的热播,使碗碗腔这一地方小剧种迅速走红全国。此前亦曾有张艺谋在他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中首次采用了碗碗腔。后来有中央音乐学院曾永清老师根据碗碗腔音乐创作的笛子独奏曲《秦川情》,西安著名的笛子演奏家马迪老师创作的笛子独奏曲《秦川抒怀》,碗碗腔音乐随着《秦川抒怀》的笛声,传遍全球华人圈。</p> <p class="ql-block">  合阳县有一个地方小剧种叫“线腔”,许多陕西人都未必听过。合阳走出了一位世界级的音乐家,香港中乐团的顾问,指挥大师阎惠昌,所以阎老师用家乡的线腔音乐改编创作了大型民族交响乐《线狂》,巡演到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p> <p class="ql-block">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演出剧照</p> <p class="ql-block">西安鼓乐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古城西安有一种古老的音乐,一般在庙会上演出,叫“西安鼓乐”,被称为世界交响乐的活化石。据传起源于隋唐,是古代的宫廷音乐,安史之乱后流传民间。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每年演出很多,到各个大专院校,世界各音乐殿堂交流演出。现在有自己的排练,演出场所。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在西安的都城隍庙,书院门关中书院演出。最近国家还拨款建立了西安鼓乐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至于秦腔,眉户这是陕西最大的两个剧种,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里就不详细赘述了。</p><p class="ql-block"> 我只讲一点这两个大剧种的常识。先说秦腔,过去秦腔分西路秦腔,东路秦腔,长安秦腔。西路秦腔也叫“西路腔”,主要流传于今天的宝鸡地区,确切的说,是以古代的凤翔府为范围流传的一种腔调,那里是秦人的老家,是秦人的隆起之地,陕西简称“秦”跟那里有很大的关系。那里是秦腔的发源地,那种腔调苍凉悲壮,豪迈坦荡。现在随着最后一位老艺人吕明发去世以后,逐渐走向消亡。东路秦腔就是以今天的渭南地区流行的一种秦腔,尤其以今天的二华地区为主。长安秦腔也叫西安秦腔,就是以明代确立的西安府地区为主,也就是今天的长安县及西安北面的泾三高地区流传的秦腔。由于解放后各县都成立了专业秦腔剧团,省城成立了专业的戏曲研究院,经过几十年的融合发展交流,现在基本上统一成一种秦腔了,少了过去的地方特色。地方风格鲜明的秦腔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离世,慢慢都走向了消亡。</p> <p class="ql-block">  眉户戏,过去有一种说法“说这里的眉指郿县,户指鄠县,眉户戏就是郿县和鄠县流行的地方戏曲”,我认为不正确。据我所知,眉户应该写做“迷糊”或者“迷胡”。西安音乐学院著名的音乐家鲁日融先生就以眉户戏曲素材创作了一首著名的二胡独奏曲《迷糊调》。眉户不是流传于西安西边的郿县,鄠县,而是流传于西安东边渭南地区的华阴华县。有一部眉户戏的代表剧《梁秋燕》,1951年由渭南文工团排演,至今每年都在演,久演不衰,家喻户晓,过去曾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之说。有“眉户王”之称的雷开元先生就是华县人。</p> <p class="ql-block">  而令我伤感和忧虑的是我们老家的地方小剧种“西府曲子”目前处境艰难,正处在青黄不接,自生自灭的阶段。完全是民间艺人自筹资金,自娱自乐的状态,估计再过十几年目前这些老艺人下世了,西府曲子就慢慢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  西府曲子相传起源于先秦穆公时期,为宫庭雅乐,后流传于民间,是西府秦腔的源头之一。秦腔被公认为是中国梆子戏的鼻祖,那西府曲子就是中国戏曲的源头了。</p><p class="ql-block"> 西府曲子出现目前这种境遇,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凤翔没有出现一个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人或者音乐家。没有一部描写西府百年变迁的文学巨著,也没有一个走向世界的西府音乐家。如果有一部西府文学名著或者电影,电视连续剧里面运用的西府曲子音乐,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  一部《白鹿原》带动了西安东郊,灞桥,白鹿塬,蓝田的许多产业,好多个旅游景点;一部《平凡的世界》带动了陕北的旅游业;一部《青木川》带动了陕南宁强县的旅游业;一个贾平凹带动了他的家乡棣花镇的旅游业;一部《那年花开月正圆》带动了泾阳县的旅游业及泾阳茯茶产业;一部《长安十二时辰》带动了西安大唐不夜城和满城的汉服热。宝鸡作为陕西第二大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灿烂辉煌,但目前缺少一部有影响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部头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  《那年花开月正圆》热播后对周总的触动很大,作为西府儒商世家的后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有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想和他的祖上一样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贡献。</p> <p class="ql-block">  周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很着急,他到处找人想以凤翔民国史以及周家的家史写一部长篇小说,带动西府旅游业,为家乡文化软实力作点贡献。他先后找了几位作家,花了几年时间,可惜都没有弄成,如今周总走了,这事恐怕不好弄了!</p><p class="ql-block">西府文化振兴之路漫漫,任重道远,诸君携手努力吧!</p> <p class="ql-block">西安正尚集团董事长 周尚</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所写的周总为凤翔儒商世家周家后人,西安正尚集团董事长周尚,2024年10月21日晚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72岁。</p><p class="ql-block">周总生前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情系桑梓,为社会、为家乡做了许多公益事业,深受人们敬重。</p> <p class="ql-block">仵海洋演唱的西府曲子</p> <p class="ql-block">西府曲子《十盏灯》</p> <p class="ql-block">走上中央电视台</p> <p class="ql-block">北水沟村小曲班</p> <p class="ql-block">北水沟村小曲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