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行6拉萨-阿里环线12扎日南木措至当惹雍措

中国人

<p class="ql-block">翌日8:30,从措勤县城出发,继续向东游览风景。</p> <p class="ql-block">扎日南木错景区西门</p> <p class="ql-block">扎日南木措</p><p class="ql-block">镶嵌于羌塘大地的一颗巨大蓝宝石</p><p class="ql-block">扎日南木措( Zhari Namco )是西藏自治区第三大湖,亦称塔热措,位于藏北高原南部,阿里地区措勤县境内,属东西向构造断陷湖。湖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入湖河流主要有措勤藏布、达龙藏布。措勤藏布发源于冈底斯山。湖滩地上植物生长良好,硬叶苔草和紫花针茅可高达20~30厘米,是藏北良好的牧场之一。扎日南木错犹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闪现着迷人光芒。这片蓝色随着光线,在湖面荡漾出深蓝、蔚蓝甚至绿色、银色的波光,分外美丽。当湖泊将天空、群山拥入怀抱之际,紫绒山羊、牦牛等动物也行走在湖滨原野,为这片静寂的湖泊增添色彩。</p> <p class="ql-block">扎日南木措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能从高处看到它的岬角,像一把长长的弯刀一般的伸向湖中,这好像通常在海边的沙质海岸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近看扎日南木错的湖水清澈透明,波涛起伏,拍击碧玉般的卵石,铮淙作响。远观扎日南木措,色彩多变,无边无际,浩如烟海,水天相交成一色,好像镶嵌于羌塘大地的一颗巨大的蓝宝石,瑰丽无比。扎日南木措是西行阿里之小北线"一错再错"的重要景点,这个气势磅礴,仪态万千的湖泊,因为尚未被旅游界充分开发,呈现出未经雕琢的原始之美。</p> <p class="ql-block">左石碑:西藏扎日南木措国际重要湿地</p><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p><p class="ql-block">右石碑:扎日南木措 海拔4613米</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间,又是速食米饭。餐后将所有垃圾装袋带走。</p><p class="ql-block">男左女右露天解决内急问题。</p> <p class="ql-block">县级道路上见到的唯一一排水泥电线杆,上面只有一条电缆线,估计是通讯线路。</p> <p class="ql-block">道路上有一座水泥预制板的平梁式板桥,中巴就是大型车辆了。</p> <p class="ql-block">因台阶明显高,搬几个石块垫起地面衔接处,乘员下车,中巴开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处路障,刚铺好涵洞的土路可以通行了。</p> <p class="ql-block">当惹雍错景区来多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东西向湖面最狭窄处,湖面宽度约2公里。</p> <p class="ql-block">当惹雍措,西藏面积第四大湖,中国第二深湖,是西藏最古老的雍仲本教徒崇拜的最大的圣湖。当惹雍措总体为近南北走向,东南角的主要供水河流达果藏布起源于冈底斯山脉。南北向的达尔果山一列七峰,山体黝黑,顶覆白雪,形状酷似7座整齐排列的金字塔。它和当惹雍措一起被雍仲本教徒奉为神的圣地。湖边的玉本/彭寺是一座建于悬崖山洞的寺庙,据说为象雄雍仲本教最古老的寺庙之一。</p><p class="ql-block">“达尔果”和“当惹”都是古象雄语,意为“雪山”和“湖”,它们一个是神山,一个是圣湖, 公元五世纪以前,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曾经存在一个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文明相当发达的古象雄王国。最辉煌的时候,象雄王国的疆域西起今阿里地区的岗仁波齐(上象雄),横贯藏北的尼玛、申扎一带(中象雄),东至昌都丁青一带(下象雄),是青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可以在这里看到古象雄国王宫的遗址。</p><p class="ql-block">古老的象雄产生过很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古老的传统宗教"雍仲本教"的发源地。作为本教的神山圣湖,达果雪山和当惹雍措养育了湖畔的人们,是古象雄文明的摇篮。</p><p class="ql-block">可以推测,古象雄时期,当惹雍错的海拔没有现在这么高,自然界的农业生存环境也好些。</p> <p class="ql-block">网文:</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主任 研究员 王君波:距今8000年前左右,这个湖面最高,高出现在180米。从4000多年前开始,慢慢地下降,下降到目前湖面所在的位置,大概海拔是4540米。</p><p class="ql-block">王君波表示,根据湖面变化的研究结果,在距今4000多年前,当惹雍错的湖面高出现在湖面大约100m,文布南村现在的位置是在湖面以下。不过,现在的文布南村却有1086人,是藏北大环线旅游上的一颗明珠。古村、古屋、古田、古宗堡遗址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由于独特的气候环境,文布南村还有种青稞的悠久历史,现在300亩青稞地分布在湖岸台地,最高海拔在4600米,这也是西藏青稞种植的最高区域之一。那么,在距今8000年前左右,当惹雍错等高原大湖的水位从大的时间尺度上,为何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而给人们在高原湖滨地区生活提供了空间呢?</p> <p class="ql-block">当惹雍措西岸来多观景台处的坡度约为40º。</p> <p class="ql-block">当惹雍错在此处海拔4630米,据测量湖水最大水深237米。占地面积436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当惹雍措是新生代构造断陷湖。如果测量数据准确的话,最大水深237米是什么概念?‌全球各大陆的大陆架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深度一般在100-200米之间,海床的坡度很小,一般不超过1/10度。‌‌大陆坡的水深一般在200米到2500米之间‌。‌大陆坡的坡度一般为4°到7°,但在某些地方可以达到40°以上。</p> <p class="ql-block">当惹雍错以西有省道S205,按照旅行社的行程单,我车要拐到文布南村住宿。但旅行社以道路不好为由改为到尼玛县城住宿,就不去文布南村了。</p> <p class="ql-block">海拔高度5026.6米,含氧量12.91%。</p> <p class="ql-block">省道S205</p> <p class="ql-block">当车子向北行驶时,在道路东侧的达果雪山喜见高原彩虹。</p> <p class="ql-block">山上出现彩虹的原因是因为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小水滴,经过折射、反射和色散作用形成的。</p><p class="ql-block">彩虹的形成依赖于阳光和空气中的小水滴。当阳光照射到这些小水滴上时,每一个小水滴就像一个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即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一现象发生在阳光射入小水滴时,从空气这种媒质进入水这种媒质,发生一次折射。由于构成白光的各种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紫光波长最短,其折射率最大。红光波长较长,折射率最小。其余各色光则介乎其间。因此,光线在小水滴内产生分光现象,各色光同时在小水滴中继续传播,遇到水滴的另一界面时被反射回来,重新经过小水滴内部出来时再一次发生折射回到空气中。这样阳光在小水滴中进行了两次折射和一次全反射就被分解成七种单色光。当空气中的小水滴数量很多时,阳光通过这些小水滴,经过反射和折射作用,射出来的光集中在一起,天空中美丽的彩虹就形成了。</p> <p class="ql-block">幸甚!</p> <p class="ql-block">向北行过当穹/琼措。</p> <p class="ql-block">向西北行过当穹/琼措的北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