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华丨第二百六十七章 人生就是不断地聚散离合--原三明市标准件厂第三次工友聚会散记1

邓友华

是人都爱原生。谁不爱亲生父母?谁不爱兄弟姐妹?谁不爱初恋元配?谁不爱亲生儿女?是人都爱原生家庭,是树都爱原生土壤,世间万物皆同理,是工人都爱原生工厂。<br>  三明市标准件厂(简称三标厂)就是我的原生工厂,尽管她已经不存在了,却成为我们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成为三明市18家上海迁明企业的代表,成为全国无数“三线厂”的象征!尽管我们已经慢慢变老,她也渐行渐远,我们就且行且珍惜……<br><br>       三标厂的前世今生  <br><br>  2024年10月21日上午接着将文稿过一遍,再拍照杂志,看配图,然后在纸上写下顺序,开始放上美篇,忙到12点,随便发几个人就算了。<br>  沈世豪教授12:20留言:“《时代三明》是史诗式和丰碑式的作品,它记录了一个火红年代,建议送博物馆,档案馆永存!您辛苦了!”<br> 次日我送《时代三明•三元往事》专刊去永安给阿芬姐,向她汇报情况。在永安老城区最热闹的街头瑞幸咖啡店的二楼,两杯如今时兴的咖啡前摊着我带去的两本有关迁明企业的杂志,我的汇报是比三标厂纪念册和时代三明专刊更接地气的口头描述,其中有她们母女为代表的上海援建三明的数万人的命运,还有随之受深刻影响的我自己的命运与追求。 银珍阿姨贡献了从1961年初到1977年底的整整17年岁月,还把小女儿阿芬姐留在了三明辖下的永安,真正是“献完青春献子孙”!银珍阿姨让我进了三标厂,阿芬姐在我做《三明知青》和三标厂纪念册时提供了很多帮助。没有银珍阿姨和阿芬姐母女俩的贡献,就没有迁明企业这个题目的深度与广度。<br>  我中午时分给傅振华留言:“沪明情深:三明市标准件厂前世今生六十四周年/这是我拟的拱门横幅上的文字/或者是中间不要冒号,空个半格/沪明情深 三明市标准件厂前世今生六十四周年”。<br> 他回复:“我知道了,会参考的。”<br> 九点时上篇在美篇被推荐,很快多一千,又一千,上到三千了。<br>  当晚再把美篇放三标厂群里,后面放朋友圈,再广发好友。<br>  临睡前看到即兴的倒影有收到美篇的回复,我留言问:“是三明日报社李增祥的微信吗?”<br>  很后面才收到回复:“是哦。”我是想把三标厂聚会的新闻线索告诉他,确定了明天就好实行。<br>  10月23日上午傅振华留言:“友华,拱门能不能这样写,《沪明情深》原三明市标准件厂为纪念上海迁明64周年暨建厂55周年工友聚会。”<br>  我先回复改正过的文字:“沪明情深:原三明市标准件厂纪念上海迁明64周年暨并厂55周年工友聚会”。再打电话口头说明三个改动的地方,为什么这么改。前两个是技术和规范上的,最重要的是第三个。我讲了那天电话挂了之后去再次查证的结果:此前好些文章和资料都写是1969年11月“金属厂标准件车间与五金厂标准件生产部分合并”,而他曾表述过是:“由金属制品厂的螺丝车间即对外名称“三明市标准件厂”和三明市五金厂的“三明市标准件一厂”合并成立的。此说属实,但不尽然。原是金属厂的邵成师傅在文章中写的省里投资100万元建新厂的时间是1966年,即立项之后随即就成立了“三明市标准件厂”,只是暂时还寄挂在金属厂里。 据黄广昌先生考证:三明市五金厂“前身为上海市傅振兴五金厂。1956年对私改造期间由几家小五金厂合并而成,厂址上海河南路197弄5号。”正是因为先有了“三明市标准件厂”,故1967年1月4日三明市人委下文件让两个厂更名,前者是“三明市纺织复制厂”改为“三明市服装厂”,后者就是“三明市五金厂”改为“三明市标准件二厂”。这个档案是我做服装厂题目时淘出来的。 1969年11月三明市革命委员会为并厂下发的文件标题是《关于原三明市标准件厂与原三明市标准件一厂合併的决定》。 三明市五金厂的“标准件二厂”何时变成“标准件一厂”,这是悬挂了很久的疑问,那天的再度查证,终于给我找到了:“1967年7月企业更名为三明市标准件一厂”。这是出自黄广昌先生的《三明回眸》。估计是当时原五金厂的干部群众觉得“二厂”小一号了很碍眼,想方设法在半年后改成“一厂”。这番考证让我生发出另两个感叹,一是这刚好是“一•二八”夺权前后的事情,二是计划经济下也存在着同业竞争,为后来两厂合并埋下伏笔。我跟傅振华说,三标厂的历史变迁比较复杂,这下聚会的横幅将“建厂”改成“并厂”会更好。这个不能错是因为我是三标厂的,错了人们会讲你们组织者也会讲我。还说到我让他给华安打电话,我这时也想跟日报社李增祥说。我们一致认为三标厂是两个历史时期都有份的厂,而且这样大规模的聚会是最后一次了;得跟媒体说,他们有可能会想参与记录,因为有他们想要的东西。<br>  他是听进去了,然后微信回复:“好的,这样写更能表达主题意思。”<br>  我再找李增祥的电话,联系了,说了情况是如此这般,因我觉得我跟你文化感觉很接近,得把这一新闻线索告诉你。还说了三标厂的特殊之处,是两个时期都有份的。他很专业,当时就问出席人员名单。然后我讲将组织者傅振华的电话发给他,他听了即跟傅振兴五金厂联系在一起。我说了缘由。<br>  通话后就发了。<br>  再跟傅振华通气:“三明日报李增祥(手机号码)/我已经打电话给他说了,还把你的电话号码给了他”。<br> 他回复:“我己经打电话给市委宣传部陈科长,他在福州出差,我和他讲了聚会的事情,他了解后,知道情况会跟记者沟通。”<br> 上午觉得专刊不够分,还是要去再拿几本。得两个地方,一是区政协,二是区社科联。后面就去实行了。先去区政协,14楼,找文史委邓发禧,他那没书,叫我去5楼社科联,看能给我几本。<br> 我去5楼,看几个单位连在一起,社科联、区融媒体等,前者主席室没人,后者人很多。我给一前辈打电话要某人的电话,他没有。我只好进去区融媒体那间说情况,讲我是这“致敬小三线”题目的作者,时代三明给三本买十本我不够送来向他们要几本。几个人一起到隔壁社科联主席室办公室,其中一位给我三本。<br> 10月25日傍晚我出去散步时打我的大陆师妹潘玲校长电话,问到三明了吗?说刚下车还没回家。我说我想送一本杂志给她。她说明天会在学校。我说那明天去学校找你。<br><br> <br>     去找潘玲校长和再找邓象占会长<br><br>  10月26日九点出去坐57路车,到陈景润实验小学校门口时打校长的电话,两三次都是忙音。<br>  后面她微信留言:“你进来,我在四楼。”<br>  我进校长办公室,先拿杂志给她,再说情况。她翻阅杂志,被吸引住了。要再要几本。她听我讲时还在书橱上拿出《这块土地的灵魂》,说想叫我再刷一套给她,放在富兴校区的校史馆里。 她看《这块土地的灵魂》时看到其中有个毕业证书,我拿过来看,见是罗锦荣的,就说这是县中的毕业证书。这是我爸爸的同学,也是你舅舅的同学。那时采访他看到就拍照下来。他已经过世了,毕业证他儿子还有没有收藏着就不知道了。<br>  她再问需要她做什么。我说有两点。一是上次第5部刷出来时,想叫学校帮忙承担。学校因为经费紧张而拖下来。不知现在情况如何。她问是多少钱?我说是1980元。是你一家承担,还是跟以前一样出一半。她讲出一半吧,一千元,再加新刷一套300元是1300元。你电子发票开来。我再说第二点。就是上次讲的策划“一片二馆爱三明”的活动。“一片”就是看一部纪录片《沪明往事》。她讲你把片子发给我。我说微信上有,点出来就能看。“二馆”当时是讲参观1958工业记忆馆和安全教育馆。她讲就是记忆馆要收钱比较难操作。我说现在情况有转机了。这期专刊原来后面是写记忆馆的,再后面改成写有纺织厂老烟囱的沪明一条街了。那里又有公交车,有学生卡可以用不要另外收钱。“二馆”可以改成“二点”,头一点是去那参观,第二点是看这本专刊。这是三元区做东家出的,你们去找宣传部或社科联要,每个班一本。“爱三明”是学生再根据这些写篇热爱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三明的作文,优秀的就让指导老师推荐到《三明新周报》上发表。她说她们本来就有跟新周报合作的。我说就是加入这个新内容。<br>  她还讲想下午5点左右和我一起去看个地方,她们后面要举办个大型活动。一像展览馆的地方有个位子空住想屏幕上出现年份时要出什么样的老照片。她现打电话给人,没接。说下午再看。手上的事情先忙掉。<br>  我告辞出来,再从余锋微信上找出纪录片的链接,又发给校长。<br>  我想,那我可以去文印店了。就真的坐19路车去了。<br>  我找出文印店微信上上次小学开票的税号发给自己,再到店铺找老板说这事。税号发给他,再讲另一半我这下打电话问一下。<br>  我出来打给邓象占,说有个事想请他帮忙。我上次印第5部时想再让他们出一半不好意思,就全让小学承担,结果是这样这样,现在半年过后学校只能出一半,另外980能不能你们帮我出。他讲可以,就一千元。我问那单子是不是开垂裕祠。他讲就他自己个人出。我说那你个人出不好意思,还是开垂裕祠吧。他说也可以,就开垂裕祠文管小组。<br> 我再回头给老板说,收款收据开出来了。<br>  另外再刷一套1-5,他说刷好会在微信上跟我说。<br>  下午把电脑主机后面的音箱插头插上,点出纪录片《沪明往事》的第二集来看。<br>  晚上把纪录片《沪明往事》跳跃着又重看了一遍,即先二后一再三。三的片尾掉线没播出来。<br>  10月27日上午快九点时去城关仁华那。我问仁华杂志收到没。没收到。还特地去看了一下,邮箱是锁住的。我拿杂志给他看。再是昌平来,后面他再下去接书记。只书记来,我以为王源河吕树坤会来,结果没来。<br>  这天想到头天跟潘玲校长说时忘记讲那首纪录片主题歌《谢谢你来过》应该在学校教学生们唱,她自己是音乐专业的,在有条件的一些场合也可以自己唱。她长得特像雷佳,唱这歌也多少能像雷佳唱《人世间》主题歌一样。<br>  晚上还特地在第5部开头部分找出关于这首歌的记录。<br>  10月28日上午先坐车去东安路,过路口时还特地观察通往纺织厂旧址的东侧有没有开通。还没呢。我去邓象占的收藏馆,给他收款收据和《时代三明》。 聊了一会,我本来想早点走的,后面来了两个客人,是收藏的,还拎着礼品来,原来是他肩周炎住院治疗。聊起来讲到知青往事,说当时李庆霖的信以前很多知青很苦,特别是女知青。<br>  还讲到他开拖拉机翻车差点摔死的事。1970年3月31日,他去荆东垂裕祠,那时那里是食品公司良种场,去那买猪。那祠堂外围当时在养猪。他头一次去那听人家讲是姓邓的祠堂。他讲我就是姓邓的,是我的祖宗。他特地去点三根香拜一下。回来时下午两点多开到回瑶,那时在建中铭公路的同时,中村公路也在修。原来回瑶那段路是往河边走的,再上牛岭,那时改成提升到回瑶一样高。另一个人看他手扶拖拉机开得很辛苦就换其来开。换下来的象占就和另两人在车斗上盖上雨衣,因人很累没两分钟就睡着了。结果换驾的拖拉机手不够老练,被路上有个小石头磕一下,拖拉机就冲到路底下去了。5个人,3个见势不妙就跳车了,两个睡着的就随着拖拉机翻滚下一百多米的山坡,中间有块石头,象占碰到右脑壳,摔破脑壳,右脑浆都流出来,再随着车斗翻滚到山脚河边一两米见方的小沙滩上。跳车的人中有一位知青跑去回瑶打电话,120急救车已经出诊了,货车队以为是叫拉车祸的死尸不肯出车。那知青有文化很灵活,就打114问市革会的电话号码打过去说知青的拖拉机翻车出事故了,急需车子送医院。军代表的吉普车正好在市革会值班室旁边停着,就开去救了。事故地点是一百多米的荒坡,是硬劈开来将他抬上来。此时已经是晚上九点了。车子再送到城关三医院。而另一个已经死了。象占是“死”了9天又活过来了,即昏迷了9天才苏醒过来的。一睁开眼睛,就看到到处都是白色。他妈妈赶快把边上放着的准备做寿衣用的白衬衫藏起来放到床铺底下去。我听这故事很惊奇,比上次听讲他讲我小外婆的传奇故事还更传奇!这不止是他家风水好,他命好,也有老祖宗保佑他。他讲所以他做垂裕祠的头就是要报答祖宗。他做了十年,花了几十万。明年要换届了,接班人都找好了。<br> 聊的都超过我预定的时间了,我便告辞。<br>  再坐车到市政府站,赶去文印店拿书。看到封面是淡黄色的,心想忘记交代要淡粉红的。我拎着一袋书到对面车站等57路车,先看第1部,找那天潘校长翻到的罗锦荣的毕业证那页没找到,再看第5部,手指一伸进去,抠出来的是“一片二馆爱三明”那一页,找纸头来夹找不到好用的,便将左上角折叠起来。看到前面就是我和潘校长与郑馆长在记忆馆前的合影。<br> 下车后到校门口再打电话,好几下忙音。就没进去在外面等候着。有下有接,说在开会。我继续等。小肖出来看到,问明情况,说那进去吧。门卫不让。我说不为难他们,在这等等。但还是先填了单子。<br>  我想起潘校长可能不知我在校门口,便在微信留言:“我送1~5的一套书在校门口”。然后一直看着微信和几位值班人员从闲到忙放学的过程。等到11:50再打电话给潘校长,说书就寄放在校门口值班室。你上下班时来拿。那张访客单就当书签夹在“一片二馆爱三明”那一页上。<br>  我坐车回来。饭后在路边亭子休息时再发电子发票和专刊电子版,然后留言:“前者是电子发票,后者是《三元往事》专刊的电子版。我把电子版发给你,是觉得你如果想做活动可能会用得上”。<br><br>       第三次聚会筹备倒计时<br><br>  这天晚上小孟来电话,说回来三明已经两天了。等会要开会,有些想法先问我一下。讲媒体的事,傅振华会跟市宣传部陈华安讲,我也已经跟日报社李增祥说了。他们有来就招待,没来就我们做我们的。她问要不要书面的请帖?我说我觉得口头通知就可以了。毕竟三标厂已经不存在了。还讲下午去工业记忆馆和纺织厂旧址以及包车的安排。聊到快21点<br>  我找出专刊电子版发给小孟。因前面沟通时讲到沪明一条街。<br> 10月29日上午9点到仁华那,先进他办公室,再过去大办公室等。中间昌平说昨天的经过。<br>  人陆续来了。显淮来后,三个抽烟的坐一块,我就坐里面拉过来的椅子。训树更迟来。训树有在气氛和讨论都更热烈一些。<br>  讲开会地点,初步定在列西饭店。人约在十桌左右。<br>  我接到傅振华电话,我起身出来在外面大厅讲话。他讲上午小孟和长英去沪明一条街和记忆馆踩点了。他叫我打电话给记忆馆馆长。我说还是你说,你的名头在三明迁明企业历史上因傅振兴五金厂而很响亮的。他讲没号码和姓名。我说我有,等下就发给你。<br>  我随后将郑馆长的名片截屏了发给他。<br>  我想起来还发给小孟。<br>  小孟一会发来三钢大楼的照片,再语音留言:“我今天和长英过来玩了,来看到了,跟他们那边展览馆的已经进行了沟通,都联系好了,到时候再说,回去再定。”<br>  晚上20点时将沪明文化交流中心和右墙照片发给小孟。<br> <p class="ql-block">  她先语音留言:“今天早上就去了那个沪明一条街外围,没进去这个中心里面。”/“明后天找机会再进去补看一下,反正现在闲着没事干。明天没空,明天去小付那里。今天小付已经跟三钢那个展览馆馆长联系好了,她免费让我们进去看。我跟长英今天早上是用身份证,65岁以上的人免费去看了一场,刚刚好不知道哪个县城的工会的人在这边看了。他们有人讲解,我们看了一会儿,还行。/本来今天早上很想打电话叫你陪我们去,后面长英比较早嘛,她说8点半她就到那个地方。她可能早起习惯了。那我想想看,算了,这个反正我们也看得到的东西。然后又在城中心,随便什么时候去看都可以。我想想,就没找你,结果呢,这个中心就没看到。”</p><p class="ql-block"> 我再连线小孟,聊了半小时。先说这天的情况,说纪念册引出后面的故事,讲沪明文化交流中心的照片,提醒她聚会时要突出上海来的迁一代,统计一下还有几个人。她讲傅振华说还有五六个人。再说要不要戴大红花,但主桌最好要上,而且最好有姓名牌。还有下午的车子,全部去不可能,但现在市区包的公共汽车不让超员,可能在2部到3部之间。钱不够就后面大家来凑。这是三标厂的群体在三明的最后一次大型活动的亮相了,以后18家迁明企业中早期这批聚不动了,后期的纺织厂和印染厂他们更年轻就还会聚。</p><p class="ql-block"> 10月30日晚上,我去山水御园楼盘散步回来在芙蓉新村亭子里坐着休息时,看到记忆馆郑馆长的留言:“邓老师,打扰您了,那天您说1961年三钢下马,市领导张维兹为了保护企业的人才,采取了什么措施?我想再确认一下哦”。</p><p class="ql-block"> 我点出张维兹那篇来看,</p> <p class="ql-block">开头部分的文字就把我自己都触动到了。那是6年前的2018年年底,三明市文联原主席黄莱笙先生在下半夜四点钟转发一浙江作家的留言“三明人忘了贺敏学就是忘本”给我,让我开始做贺敏学的功课,并在当天放上美篇发出去。黄莱苼主席随后留言:“友华兄果然灵性,立马领悟到我的意图。/是到了还原三明建市历史的真实面目的时候了,‘三明市’要从贺敏学说起。还有不少资料你可以拓展挖掘。” 我后面回复:“您一早送了个绝好的线索给我,我随后就凭感觉做成美篇文章。我对怎么写三明这一百年的历史和近千年的文化传统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并已经实施了一大半。我觉得三明市这一百年的历史中有三个节点很重要,前面的1938、中间的1958和后面的1978,还有更早以前的‘杨罗李朱’以及源头万寿岩,这些是能用一条线都串在一起的。”又努力了6年,这一条线已经被我纵横交错地将这些串在一起了,如今是在收尾阶段。我这么想着,然后将郑馆长所需的两处文字即那批干部来和调地市截屏了,先发张维兹那篇,再发这两个截屏。</p> <p class="ql-block">  郑馆长回复:“谢谢邓老师”。再看到她有分享张维兹那篇。</p><p class="ql-block">  10月31日晚上连线阿芬姐,问她的情况。这下是在上海。我则说现在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再连线小孟。她忙着三标厂聚会的准备工作,还没去沪明一条街看老照片。我讲想到主题墙,还有图片展,如果文化和旅游局能借出来排酒店门口,会更好看,且好拍照。讲了40分钟。连线结束后我将最早那次展览的两个美篇发给她,后面再自己点出来看。</p><p class="ql-block">  11月1日,我在三标厂的群里看到杨礼发出的《通告》:</p><p class="ql-block">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报名已经有200多位工友准备参加这次聚会活动。时间过得真快,离我们聚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经过几次商议决定,我们这次聚会的主题是五湖四海齐相聚,共叙三标工友情。大家欢聚一堂,共聚一份欢乐,聚一份吉祥,聚一份祝福。家住外地的工友请你们向所在片区的筹备组成员登记我们统一安排在城东饭店住宿,我们聚会期间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保持工人阶级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优良传统,筹备组成员发挥骨干作用主动承担聚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安全工作。聚餐期间请朋友们文明用餐,同桌的朋友们相互关心和留意,敬酒不劝酒,饮酒不酗酒。聚会活动时间定在2024年11月10日。聚会活动地点在金三圆大酒店。上午8点30 分筹备报到准备工作,9点开始报到和收费,参加活动的工友朋友们每位收费100元,请参加聚会的工友尽量用现金支付提供方便。9点到10点安排集体拍照留影,10点到12点在餐厅就坐聚会,期间我们请有才艺的工友表演他们的拿手节目自娱自乐。请各个片区的工友代表和有意愿的工友发言。12点到14点聚餐,下午有参观意愿的工友一起到列东参观游览【沪明文化交流中心】及沪明文化街和【三明市1958工业记忆馆】地点在三钢。17点聚会结束。</p><p class="ql-block">  以上聚会安排事项敬请大家关注,如有变动我们会及时另行通知。</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仓促和资金紧张再加上经验不足,聚会期间难免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也请朋友们加以理解和宽容。</p><p class="ql-block">         三标厂工友聚会筹备组</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日</p><p class="ql-block"> 人生就是不断地聚散离合。</p> 在世间的茫茫人海中,能够相遇已是缘分;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聚散离合又是常态;所以人们会珍惜遇见,珍惜相伴。就像我的原生工厂三标厂的产品螺丝螺帽已经遵循着的世间规律,就是所有的前进或倒退,上升或下降,都是螺旋形的。设计者和生产者遵循的是规律,使用者决定着方向。顺时转是紧,逆时转是松。对于我们俗世凡尘的“三线厂”老工人来说,人生其实就是无数的圆圈,属于我们的只有珍惜每一个螺旋形的圆圈,尽管每一圈都回不到原点,不管是升是降是进是退,都是转一圈少一圈……<br><br>         二0二四年十月二十一日至十一月二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