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三元塔

吴毅然

<p class="ql-block">  深秋时节,天高云淡。我们潮安区作家协会走进江东镇,进行文艺采风活动,助力“百千万工程”,首站的采风地点便是三元塔。</p> <p class="ql-block">  三元塔位于江东镇井美村的鲤鱼山上。以前,我只是从一张老相片上看到此塔的风采,那是1870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摄影的作品,相片中的三元塔高耸挺拔,巍峨壮观,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我大有一种想要站在塔顶上俯视人间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终于有机会亲临现场,目睹三元塔的风姿,遗憾的是该塔只剩下五层半,并存在安全隐患。陪同的井美村党总支刘书记告诉我们:三元塔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原高51米,基围46.6米,共七层,塔平面为八角形,是一座楼阁式砖石塔。1918年南澳岛发生7.8级地震,地震波及三元塔,导致塔体顶部崩塌,塔刹和砖石等构件被震落,有的遗落在山坡上,有的掉进韩江中,更离奇的是塔顶上原先1.92米,重达三千多斤的宝葫芦竟然被抛至几十米远的对岸猫头山下。所以三元塔才成了现在这个落寞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在拾级登山的过程中,我问身边的刘书记,那时为什么要在这里建造这座塔?又是谁倡导建的?</p> <p class="ql-block">  刘书记告诉我:古时韩江江面宽阔,潜流暗涌,而江水流到这里,突然被西边的鲤鱼山挡住,东边则被猫头山挡住,两座山之间相距仅有几十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最大水位落差接近2米,所以这里叫急水埠,渡口名叫急水渡,东边的猫头山的村庄叫急水村。据说古时行船至此,翻船事故常有发生。那时行船若顺利通过这里,常要修书一封向家里人报平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户部侍郎林熙春(潮州府海阳县龙溪人,今潮安区庵埠镇人)因上《申救言官疏》,触犯神宗皇帝,被贬茶陵州(今湖南省茶陵县)判官,于是林熙春便托病回乡休养。他回归故里后,听闻急水埠凶险,便倡导在鲤鱼山上建塔,一来作为镇煞止水之用,二来作为航标作用。至于给塔取名,更有意思,名叫三元塔,寓意解元、会元、状元,有聚焦文昌鼎盛之意。</p> <p class="ql-block">  听了刘书记的一番话,我茅塞顿开,想不到三元塔竟然有这样的故事和内涵。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p> <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三元塔旁边,只见塔的四周被铁皮围住,铁将军把门,门上赫然写着“禁止入内”字样。但为了满足专程而来的作家们的好奇心,刘书记特地开了绿灯,叫人拿来钥匙开门,大有“蓬门今日为君开”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三元塔门边,只见塔门呈拱形,它全用天然石材叠加而成,正面阳刻着“三元塔”三个大字。塔门阴刻着一副对联:“霞标插汉三千界,砥柱当潮九万程。” 这副对联形象地描绘了三元塔的雄伟气势及其担当作用。在下联的左边和右边,仔细辨识有模模糊糊的字迹,估计这些字就是书写的年份和署名吧。于是我慨叹岁月流逝,似是有意给人留下些许遗憾,让有心人去考证吧。</p> <p class="ql-block">  进入塔内,光线昏暗,抬头一望,楼梯呈螺旋式上升,给人一种眩晕的感觉。刘书记介绍说:“整座塔体近似梭形,各层塔心室的藻井镌刻着不同的图案,可谓独具匠心。”为安全起见,刘书记要求大家止步。但三元塔的魅力激起作家们的探险冲动,于是刘书记果敢冒险一次,叮嘱大家紧随其后。有人打开手机里的手电筒,借助微弱的灯光,大家佝偻着身子,小心翼翼,拾级而上。来到二层石室,仰头一望,只见藻井镌刻着八卦图案。石室四周则在东西南北各开着拱形的门洞,门洞仅容一人行进,张望塔下,江水澄碧,江风吹拂,心旷神怡。大家继续拾级而上,登上三楼,,只见藻井镌刻着双龙戏珠图案,线条粗狂豪放。三层石室有一处神龛,原先供奉着一位大神,现在却不见踪影了。刘书记说,小时候,他登塔至此,有看到这位大神,只是没有头颅,当地人称它为无头老爷,估计是以前被人以破四旧之名毁坏的,至于后来这位大神的身躯不见了,就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之事了。石室四周都由青砖垒砌而成,而不少青砖明显有被人挖走的痕迹。刘书记说:过去人们生活贫穷,不重视保护文物,这里也无人管理,有的农户家里要建猪舍,或是砌小灶,就悄悄来这里就地取材。这就造成现在三元塔残破不堪的局面。作家们听到这里,叹息不已,更感到保护文物的迫切性。</p> <p class="ql-block">  至此,刘书记要求大家返回塔下,下塔时人在上方,眼望下方,居高临下,更感到石级之陡峭,特别是来到首层的石级,因为没有护栏,大家顿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胆小的女作家还需要别人在下边搭把手,才能壮着胆下来。出了塔门,大家才舒了一口气。</p> <p class="ql-block">  下山时,刘书记补充介绍,三元塔周边的水域出产一种特殊的鱼,别的地方都没有的,这种鱼名叫鲤鱼虫,它虽然只有小指大,但味道特别鲜美。一大碗白菜汤,如果添加几尾鲤鱼虫,整碗汤呈乳白色,味道好极了。小时候,他就曾经吃过这种鱼,现在若干年过去了,自己仍念念不忘,记忆犹新。遗憾的是生态环境的变化,目前极少捕捞到这种鱼。这种鱼在过去一斤可以卖到一千多元,现在若有则要一万多元。听到这里作家们啧啧称奇,有人问:“鱼就是鱼,虫就是虫,为什么它偏偏叫做鲤鱼虫?”刘书记摸着自己的大肚皮,似乎还沉浸在白菜煮鲤鱼虫的美味中,然后意犹未尽地说:“这里头其实有一个传说。这里有两座山,西岸的山名叫鲤鱼山,传说是由鲤鱼精变的;东岸的山名叫猫头山,传说是由猫精变的。两山相对,猫儿嘴馋,想吃鲤鱼,并且步步逼近鲤鱼,从而导致溪面变窄,成了急水滩,常常造成翻船事故。在这种情况下,这里的百姓就推举几个乡里老大,向当时的潮州知府林监成禀报,寻求解决水患的办法。林监成认为只要把两只妖精中的一只弄死就好,于是决定建三元塔,用它来压死鲤鱼精,从而断了猫贪吃鱼的念头。开工后,鲤鱼精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拼命挣扎,一连两次把建了一半的塔身甩倒。后来,林知府想了个办法,叫来打石师傅在鲤鱼头上凿了三个窟窿,并在窟窿里放火,终于把鲤鱼精烧死,这样塔也就顺利建成了。再说,鲤鱼精被烧死,不久就生了蛆,蛆爬到江中,竟然变成了一条条小鱼,人们就把它叫做鲤鱼虫。”原来如此,大家恍然大悟。</p> <p class="ql-block">  下山后,刘书记特意安排我们在急水渡口坐船过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眺望三元塔。站在东岸,远望西岸鲤鱼山上的三元塔,只见三元塔从莽莽苍苍的树林中突兀而起,挺拔醒目,塔的倒影依稀投射在韩江的粼粼波光之上,山青水秀,景色怡人。</p> <p class="ql-block">  最后,刘书记兴奋地告诉我们,目前政府已拨来专项资金一千六百多万元,用于重修三元塔,而鲤鱼山下的吉祥寺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届时加上业已竣工的刘氏家庙及急水渡口,将形成旅游的网红打卡点。听到这里,我们相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当地干群的密切配合,井美村必将谱写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华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