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张乐萍人生实录《萍踪乐影》第十二集"回乡"

疯狂乐乐

<p class="ql-block">长篇有声书《萍踪乐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才回家的几天张乐萍是幸福而自由的,明明自己因为长期的体力劳动变得结实而有力,母亲非说自己瘦了,顿顿都做些他爱吃的,父亲对他也没有那么严肃,言语间有一种把他当大人的倾向,这让张乐萍有一种获得新身份的体验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来了自然要找同学朋友们聚一聚,聊天中听着这个同学考去了当地的水利部门,那个同学在镇里的供销社上班,心里不免冒一些酸水,还有同学选进了益阳花鼓戏剧团,天呐,这简直是张乐萍梦寐以求的工作。家里长辈之间也会谈这个堂哥父母给安排了什么工作,那个表姐运气不错,成为了村上的代课老师,在这些得意的对比下,才回家那几天的幸福与自由很快就消散了,落选的懊恼这时才真正地袭击了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虽然不说,但也看出了他的失落,开始四处托人给他问工作。没过多长时间机会就来了,村上的红砖厂需一名柴油机压砖手,这在当时是个吃香的活,红砖厂是作为村支书的张乐萍父亲牵头组织开的,这几年给村里提供了不少的福利和岗位。张乐萍做过半年多压砖机手后,红砖厂需要一名拖拉机手,开拖拉机又要比开压砖机强一些,因为他在采石场开过手扶拖拉机,有人就提名他,大家一商量,都没有异议,于是这个岗位就顺理成章地留给了张乐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这一时期的感受,张乐萍内心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在村里人眼里,开拖拉机确实是个好工种,比在地里下苦受累好多了,没有些关系和地位你想做也做不成,自己确实是受到了便利。一方面,他内心中的小人又在喊:我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我不想待在这里,我不想开拖拉机,我要走出去!我要搞音乐,我要当作曲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让他的心情有些苦闷,这苦闷还不能给父母说,说了显得自己不懂事,不珍惜父亲找来的工作机会。而且人活在世上,吃饭是第一位的事情,虽然这几年家里光景好了一些,但是粮食还是没有富余的,现在有个工作让自食其力填饱肚子,难道能不干了回去从父母口中扣余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答案肯定是不能,所以张乐萍就开着拖拉机,开始了他的新工作,新工作倒是有一个好处,给周边四处运砖瓦的同时,到一个地方他就打听一下这里有没有人民文化活动中心,有的话就可以去看看演出,看看花鼓戏表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年十月,中国发生了一件巨大的变化,“文化大革命”结束了!被“四人帮”统治的岁月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欢欣鼓舞,整个乡村褪去了那个小心翼翼的壳子,重新自由起来,歌舞活动,舞台表演,各种文艺的事情快速生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过多久发生了一件事,让张乐萍开始萌生了就算开拖拉机,自己也可以搞音乐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堂姐张先珍,大他三岁多,在村里的学校做代课老师,平时喜欢给学生们排一些舞蹈,搞一些歌唱,是文艺积极分子。有一次张乐萍去学校找她玩,刚好碰上学校需要排练一个儿童剧,去县里汇演,她看见张乐萍来了就招呼他:“乐萍,你不是会作曲吗?来来来刚好,这里请你帮个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乐萍很惊讶:“你怎么知道我会作曲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不知道,自己在修铁路时连队作曲获奖的事情父母和亲戚们聊天都夸过好几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下暗自欢喜,问堂姐都需要写什么,心想虽然自己不是真的作曲家,但是无牛马耕田嘛,自己肯定能写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童剧里面需要开幕曲,闭幕曲,有儿童舞蹈表演,还有儿童齐唱,一共需要六首曲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堂姐介绍完,张乐萍一点没怯场,都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家关上门,开始酝酿,也没费什么力气,连曲带词,一晚上就写完了。不是他态度不认真或者敷衍,在他对音乐的态度上就没有敷衍两个字。只是那些曲调好像是直接从自己童年的记忆里抽取一样,就放在那,张乐萍只需要找到感觉,回忆一会,它们就纷纷浮出来,争前恐后,张乐萍找到一些比较好的,然后完善它,修改它,很快就落纸成曲,这也难怪一晚上能写六首了。歌词本来张乐萍是不擅长的,但是儿歌简单,写得朗朗上口一些,通俗活泼一些,他也能办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得空了给堂姐拿到学校去,新的问题又来了,大家不认识谱子。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乐萍表示这不是问题,他给大家教,反正他也喜欢。于是那一个礼拜张乐萍一有空就往学校跑,他一句一句地给学生们教,学生们都很聪明,学得很快,唱得也动听,张乐萍很有成就感,还利用自己在采石场文艺宣传队学到的经验,帮他们编排了一些动作,丰富了一下舞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学生会演在县里演出的时候张乐萍没能去看,只是从堂姐的夸奖和亮闪闪的眼神里觉得应该是很不错的,这让他心里本来藏有的一丝忐忑完全沉下去,化作心满意足的开心。自己写的曲子是可以的,是有用的,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了几天,他从村子里过,看见一个妇女在哄孩子,她一边有节奏地在孩子的身上拍着玩,一边按着节奏唱:“打、打、打,狠狠地打,打断他的腿,敲掉他的牙~”,唱到哪儿就拍到哪儿,逗得孩子咯咯咯地笑,也跟着唱:“打、打、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乐萍惊奇地回头看她们,这不是自己给学生会演编的那首儿歌:《披着羊皮的狼》吗?怎么村子里的人都会唱了?她家里有小孩参加了这次演出,回家唱给了她听?还是她去看了表演?第一次听到村里的人唱自己写的歌,这是一种完全新奇的体验,张乐萍走路都飘飘忽忽的,好像自己忽然就带了音乐家的身份,他在心里窃笑不已,这是对自己音乐才能最好的肯定呀!后来这首歌在小孩子们之间口口传唱,再到大人,到外地,再随着他们的记忆不断流传。事过十几年,当年的一个小学生还会唱着这首歌来找他学习音乐考大学呢,还会成为大学音乐专业的教授了。不过这都是后话,都是需要时间去慢慢完成的事情。当时的他根本就没想到自己写出了一首多么朗朗上口的儿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几个夜晚,他辗转反侧,一会开心地笑,一会失落地叹气,一会乐观充满力量,一会悲观满面愁云,思前想后,他觉得自己和音乐之间的联系是切不断的,给别人拉几次二胡是远远不够的,自己要学习,要作曲,要在音乐的道路上继续向前走!至于怎么走,这当然是最大的难题,但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自己只要保持一直走,总有一天就能把这路走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这次契机撬开了张乐萍有些迷茫的心,再次把音乐的魅力注入了进去,他开始了新的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