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城厢古镇

守望

<p class="ql-block"> 来成都市青北江区学校工作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对我来说成都市这座充满了现代建筑和繁华的购物中心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所以很少去街上逛逛。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交谈中得知,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周边,隐藏着一个宝藏般的地方,一个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古城——-城厢古镇。</p> <p class="ql-block"> 正赶上期中考试期间,没有监考任务我与同事一起乘坐当地人称为“铃停巴士”去了城厢古镇,去探寻这让我梦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一进入城厢古镇,你会被它的古朴和宁静所吸引。古老的青石板路、曲曲折折的小巷、沿街而建的古建筑,都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漫步在古镇的街头巷尾,仿佛能听到古代的脚步声和嘉陵江水的潺潺流淌。</p><p class="ql-block">‍ 走进入西街,街道不宽,一股穿越时空的感觉扑面而来。街道两旁全是川西风格的木架青瓦房。街头处一家老式苍蝇馆子,很有人气,是老县城中老百姓味道的记忆,应该是祖传餐饮。再往里走,宽大厚实的青砖建筑,这里就是老金堂县的县衙,来此参观的人都会对此感到神秘。由于年久失修,有些荒废,常年不开放(近年已近些修葺,曾经威严神秘地将破防)。建筑为清代建筑,附属的建筑还有监狱,民国时期,县衙为金堂县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金堂县政府迁走,这里成了城厢幼儿园,大门仍为清朝时衙门。金堂县县政府外墙很好看,上面还有一颗红星,也是这次才知道原来以前城厢古镇归属金堂县管辖,称为“县衙门”所在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中部左右,灰砖烽火墙这里,曾经的大户人家陈氏宗祠,湖广填四川后陈氏族人所建,清代风格客家建筑,280多年历史,陈氏家族兴盛的见证。据历料记载清康𤋮十年后,陈氏举族二百余家,计二千多余人口,自漳州——来四川金堂,聚今城厢、祥福、景峰、玉虹和绣水各乡。陈姓人家曾显赫一方,出现很多人材,如清代四川文史家陈一沺,学者和诗人陈一津,名宦陈江,女诗人陈友琴等。陈家在旧时老金堂县有“陈半县”之称。陈氏宗祠的斜对面是道观-三清观,建于明朝,由当时城厢镇富豪出资修建。从400多年的戏台下面进入,内庭空间很大,左右两侧有30余间厢房,观内宁静雅致、古朴幽远。</p><p class="ql-block">‍ 如今“陈家祠堂”,里面已经改造成川菜馆,里面有一个大院子摆满了桌椅,午餐时间听说生意非常好,我们去的太晚了所以就没有品尝这家老店。依旧保留着清代客家风格的陈氏祠堂、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p><p class="ql-block">‍ 西街的牌坊矗立于西街口,高大挺好看的,岁月蹉跎在它们身上留下深刻烙印。虽然西街这条老街全部都在打围翻新和改建,感觉是一条有味道的古街, 它充满了浓厚的年代感,让人仿佛穿越时光,置身于古老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 与县衙相隔的是民居,这些民居都沿袭了明清时的风格,单层与吊脚楼交错相立,黑瓦木架墙岁月的沉淀,破朽程度严重,不过街面上的房屋都住有人(听说现在都在原样修葺,以后还能看到)。老屋中茶铺,是城厢的活化石,老人、中年人都有。与西街相连的,有多条小巷,如坚强巷、槐树巷等,这些小巷都是老金堂县城的遗留,弥漫了生活的味道。一些经商的铺子,都沿用了几十年前的老样,都是黑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古镇上除了西街、老县衙、三清观等,还有绣川书院、金堂县立中学牌坊、武庙等古县城格局,都非常知道游览。古镇的核心景区是绣川书院,位于东街之中,占地面积5085平方米,绣川书院始建于北宋,是四进四合院形制,穿斗式木质结构,这里可是四川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县级书院遗址!修缮后的书院,各进院落实景呈现书院生活,礼遇室、肃察室等空间一应俱全,让你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古代书院的韵味。也是原金堂县修建最早、规模最大、藏书最多、声誉最高的书院。在七八百年间,培育了很多著名历史人物,如今依旧保留着原始的生态面貌。书院内保留了许多名联,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清代金堂县令李淇章撰书的石刻门联:“博学多能养成佳士,依仁游艺勉作通儒”,横额为“人文蔚起”,体现了绣川书院锐意的革新思想及教书育人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 追逐时光的脚步,穿越时空来到北宋时期的书院,漫步在书院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博学。绣川书院不仅在建筑上保留了清代原有的结构和风貌,还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历任院长均为博学之士,据查实的九任院长中有进士1人、举人6人、拔贡2人。书院培养了许多杰出人物,如《全宋诗》的作者黄中庸、理学家谢湜、文史学家张晋生、辛亥革命功臣彭家珍、哲学家贺麟、植物学家何铸、著名作家流沙河等‌。</p><p class="ql-block"> 如今,绣川书院虽失去了往日的办学功能,但依然作为历史遗址,传承文化、研究历史的重要场所。书院免费对外开放,让沉静的学术氛围得以延续,仿佛能听见古人诵读经典的朗朗之声‌。</p><p class="ql-block"> 在书院的左侧是一座武庙,供奉着三国名将关羽,是古镇的另一大看点。其宏伟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仿佛穿越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来到家珍公园,它始建于明代天顺末年至成化初年(1464—1465年),当时川西著名丛林明教寺的僧会(低级僧官)法心凿池,名金刚池。池分两半,以两涵洞通连,中有亭榭。池中荷花荷叶覆盖,池旁绿柳低垂,为香客游息之所。民国15年(1926年),驻军旅长杨秀春将此园从明教寺划出作金堂县的公园,名金刚公园。民国27年,因园内建有彭大将军专祠,故改名为家珍公园。</p> <p class="ql-block"> 绕过古刹来到彭大将军专祠,这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彭家珍所建。1912年1月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当时清王朝以良弼为首的宗室顽固派,组织“宗社党”,竭力进行顽抗。彭家珍与他们生死搏斗,将良弼炸死于住宅门口,而他本人也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四岁。1912年3月,孙中山追赠他为陆军大将军,同年革命政府为烈士举行了国葬。1938年按照孙中山先生生前指令,当地政府在烈士故乡修建了“彭大将军专祠”和“彭大将军家珍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然,来到城厢古镇怎能错过当地的美食呢?绿豆饼、郑记酸辣粉、陈家祠堂老版川菜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不妨在寺庙附近品一杯盖碗茶,享受那份悠闲与宁静。</p><p class="ql-block"> 城厢古镇,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气息的地方。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周末,不妨来这里放空自己,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