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玉河古道又称西山大道中道,有文字记载的修建始于唐五代年间,因城子、大峪历史上长期属于玉河县,故称玉河古道。后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均有修建,是门头沟区运煤业的重要道路。蕴含有丰富的煤炭文化资源,极具研究价值。</b><b><br /></b><b> 据明代成书的《宛署杂记》记载,玉河古道东起大峪村,西至王平口。现在,大峪至圈门的一段古道已经消失,从圈门至大寒岭关城一段古道保存较好。其中在峰口庵关城往西南行百余米,就可看到令人震撼的"蹄窝奇观",在只有13米长,1.5米宽的岩石上,有大小、深浅不等的蹄窝达百余个。不知历经多少年、走过多少运煤的骡驮、往北京运送过多少煤炭,才能创造出如此奇观,并与当年的"阜成梅花"遥相呼应。其余如圈门戏楼、过街楼、窑神庙等也是极具文化价值。</b><b><br /></b><b> 玉河古道为过去京西煤炭运进北京的道路,从门头沟一直到阜城门,路很长,是不错的徒步线路,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长短。</b><b><br /></b><b> 沿着沟边的路向山里走,沿途是村庄,可以欣赏山色,走到天桥浮煤矿(如今已经废弃)。煤矿边有石头铺的古道,上面可以看到过去运煤的驼队留下的蹄窝。<br /></b><b> 山上有破败的三义庙,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规模,现已修复。还有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国军碉堡据点。进拉拉湖村,古道继续着,一直到潭柘寺,北京最老的唐代的寺院。<br /></b><b> <br /></b><b> 这条完好地保留着令人叫绝的"蹄窝奇观"的京西玉河古道有望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本市惟一以"道路"为申报单位的文保项目。玉河古道为过去京西煤炭运进北京的道路,从门头沟一直到阜城门,路很长,是不错的徒步线路,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长短。 2016年12月24日,我们山水间户外群一行四十多人从圈门开始,沿着门头沟,踏上了访古寻迹的路程……</b></h1> <h1><b>北京市门头沟的窑神庙在圈门,是北京现存唯一的窑神庙。<br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窑神庙、大戏楼和过街楼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前后,破败多年的窑神庙重修,并建成窑神庙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b></h1> <h1><b>门头沟区龙泉镇九龙山下,是京西采煤最早的地区之一,门头沟区也因这座过街楼和楼下的排水沟而得名。圈门位于玉河古道的中段,玉河古道从石景山区麻峪村开始经圈门、天桥浮、峰口庵、王平口结束。由于途经产煤区,玉河古道是运输京西煤炭的主要路线之一,圈门、宽街、三家店都是因商旅而兴起的村镇,过街楼实际上是一座风雨桥,桥上有小庙,殿堂只剩下一间。桥下的券洞被称为圈门(当地人读作“劝门儿”)。穿过券洞的泄洪道,当地人称为门头沟。从这里也可以踏上京西古道,走到潭柘寺。<br> 这里是门头沟的发祥地,从前当地人不种地,以开煤窑为生,故煤窑的大小老板们纷纷兴建房屋, 有些房子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2012年6月起,区政府斥巨资将圈门地区改造为休闲旅游地,很多村民住上了安置房。<br></b></h1> <h1><b>门头沟,就是"圈门前头有条沟"的意思。以圈门为起点向西到峰口庵是一条6.5公里长的沟谷,于是当地人就称这里为门头沟,这便是门头沟名字的由来,而形成于此地的村落则叫做门头口。<br /> </b></h1> <h1><b>这条沟就是门头沟!</b></h1> <h1><b>昔日的三店村已经拆迁,古老的村落不复存在了,到处是一片废墟,让人不免感到有些失落和惆怅……</b></h1> <h1><b>这是原来的三店村,是太平鼓的发源地。</b></h1> <h1><b>以上几张照片均为前几年本人拍摄。</b></h1> <h1><b>这是原来的天桥浮村,现在已经拆迁了。</b></h1> <h1><b>这两张照片为本人前几年拍摄。</b></h1> <h1><b>昔日的煤矿,早已成为废墟,只有一个老头儿看守……</b></h1> <h1><b>重新修建的天桥浮门楼,这里正在大兴土木,看来不久要收费了。</b></h1> <h1><b>行走在这山巒之间,仿佛回到了那遥远的年代,仿佛听到了那驼铃声声,仿佛看到了那一列列的驼队……</b></h1> <h1><b>国砚山庄</b></h1> <h1><b>天梯~陡不陡?</b></h1> <h1><b>拉拉湖村</b></h1> <h1><b>天桥浮这个地方,现在来看荒凉至极,在这古道关卡处呆上一天也见不到半个人影。但在门头沟的历史中,此处曾是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衙门监狱茶楼戏馆买卖街一片热闹的景象!由于是去往山西古官道上的必经之处,所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br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北岳军分区独立团为配合解放军攻打南口,牵制在门头沟地区驻防的国民党军队不去增援,于1948年1月13日发起了攻打天桥浮的战斗。在附近村庄人民群众及民兵的支援下,激战一夜,成功完成牵制任务,歼灭国军130余人,我军伤亡近百人。<br />以上是我军对"天桥浮战斗"的官方战报,但当年的战斗究竟是打成什么样子,只能是凭你我的想象,并通过故地重游的方式在脑海中重新描绘了。个人认为我方的记载不可信,因为仅凭我军北岳军分区独立团这支杂牌队伍外加民兵和老百姓,是根本无法与扼守要隘的国军正规军抗衡的,况且驻守在天桥浮的是国民党青年军208师,属国军王牌部队,怎么可能出现我方伤亡要小于敌方的胜局场面呢?所以对于此次英雄般的战斗记录,您只能当故事听听罢了,不必深究。据当地村民讲,当时我军伤亡惨重,不必细说了。<br />然而神秘的国民党青年军到底是支什么样的队伍,无论是历史资料还是影视剧中都很少会被提及,其实这是一股几近被遗忘的抗日力量!<br /><br />青年军第208师师长吴啸亚中将属抗日名将 ,1939年之昆仑关战役,其率官兵奋勇拼杀,先后攻占多处战略要地,为最终攻克昆仑关奠定了基础。此役历时50多天,是武汉失守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歼灭日军达8000多人,时称之为"昆仑关大捷"。吴啸亚率领担任主攻任务的第一师,战前全师整编官兵达1.3万人,此役结束后仅余700余人。</b></h1> <h1><b>再现当年京西古道的商队。</b></h1> <h1><b>昔日国民党军队的碉堡及防守阵地。</b></h1> <h1><b>。</b></h1> <h1><b>这是修缮前的天桥浮过街楼。</b></h1> <h1><b>国军的指挥所。</b></h1> <h1><b>指挥所内部~均为前几年本人拍摄。</b></h1> <h1><b>原来国军的碉堡,现在还异常坚固。</b></h1> <h1><b>天桥浮的三义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庙内供奉有三国时期"桃园三结义"之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塑像。三义庙坐北朝南,正殿、配殿、禅房、山门一应俱全。由于过街楼上庙宇院落较多,当地百姓都说:"人在桥上走,过桥不见桥"。</b></h1> <h1><b>峰口庵是京西古道上一处已经荒废了的古代关卡,据估计至少有1000年历史,大概建于金国海陵王时代。当时海陵王迁都北京,在各处重要的入京险要地段都建设有关卡,主要用于军事防御用途。</b></h1> <h1><b>马蹄窝,据说这是当年往返北京城经商的马队留下的,表面被雨水冲刷地很光滑,中间却很深。</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