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那 些 年 的 稿 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 者:熊 繁 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至今保存着1976年至2013年《萍矿工人报》、萍乡人民广播电台、萍乡电视台的279份用稿通知单和稿费单,大部分上面有稿酬记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1月,我在萍乡矿务局高坑煤矿机组区工作,当时的支部副书记、江西省劳动模范袁佑生是萍乡人民广播电台的特约通讯员,他把矿上“双先”会的材料摘抄后准备投广播电台,我帮他修改和誊写,并以联合署名寄出。该年4月,机组区并于采掘二区,袁劳模另有任用,没有同往。我在二区搞团的工作兼板报宣传,从此开启我的写稿生涯。刚写稿时,是没有稿费的,电台会不定时分发些稿纸和通讯汇编书。给矿上广播站投稿也是纯义务,大概在1980年之后,矿工会才发几张一毛钱的电影票,或年终时能领一份奖品。我当时并不计较这些,只是想锻炼提高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恢复稿酬大概在1978年和1979年左右,我现存最早的一张用稿通知单是1979年2月3日萍乡人民广播电台发的,上面标明稿费一元;另一张是1979年8月10日《萍矿工人报》发给我的,稿费一元五角。1979年至1986年之间,矿报的每笔稿费一般是八角至一元五角。萍乡广播电台的稿酬也大体相同。当然,份量重的新闻稿和字数多的副刊稿,每笔稿费在两元至三元之间。矿报对一些短讯和一句话新闻,只给三角至七角的稿酬。我在1980年8月19日和1981年4月7日的两笔稿费,各只有三角钱。你别小看这三毛钱,当时它可是大井食堂一份扣肉的价钱,我平时只吃一角和一角五的菜。1981年,我在矿报上稿37篇,现存稿单29张,总计稿费27.2元。不要瞧不起这近30元,1982年高坑矿职工的年终奖就是40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稿酬的高低,与报刊的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而存有差异。1983年7月,我的一首200字的小诗被《江西支部生活》采用,获费3元。当时在开拓区上一个月班,防尘营养费仅有4元。1989年1月,我的一篇1600多字《矸石砖的制作》文,在长沙一家科普型刊物《当代矿工》上发表,得利10元。1991年1月15日,我一篇300字的新闻稿登上《中国煤炭报》,润笔费8元。1994年7月2日,我的一篇调查纪实文《同名同姓的困惑》刊发在《萍矿工人报》二版,全文2800多字,占据版面的四分之三。获得自给矿报写稿以来第一笔大额稿费30元。随着物价的上涨,稿酬也有相应的调整。大概从1999年起,矿报副刊版的稿费一般在12元至40元之间。2007年7月,我的散文《想起了下井的黑哥们》,获费40元。2009年,我被矿区工会返聘时,负责萍矿“工人先锋号”班组建设矿报专版的撰稿,整版大小不一6篇稿子,得利40元。相比而言,萍矿文联主办的《热流》期刊稿费略高于矿报副刊的稿酬,该期刊原来每篇散文给30至50元,后来涨至每篇100元的稿费。但它不是每年都出版,即使出一期,也是限人限篇数,即每人只能登稿一至两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我所在的单位——高坑电厂为庆祝建厂发电十周年,准备筹拍一部专题片《煤海明珠》,文友朱赤先写脚本第一稿,萍乡电视台的同志看过后提出了修改意见,我又重新来第二稿,专题片在萍乡电视台和高坑矿电视台播出后,厂长周湘波特批给我和朱赤每人各300元的润笔费或是劳务费。要知道,当时的月工资不足三百元。2012年11月,萍矿工会主席黄建明要我写一篇高坑煤矿的简要矿史,准备陈列在高坑矿斜井礼堂围墙边,迎接省、市两级工会的检查。我花了十天左右的时间查资料、作统计、寻图片、写专稿,简要矿史展出之后,高坑矿工会主席杨以康派副主席张正生将600元稿费专门送到我居住的小区门口,参与合作的矿报摄影记者袁鹏得了400元。在长达近50年的写稿过程中,我曾数次获得过优秀征文作品奖,得到过30元至200元不等的奖金。以上应该也算稿费的范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萍矿工作38年多,有近一半的时间与文字为伴,其余时间也从未放下自己手中的笔。初出道时,</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君子谋道不谋食”,</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并不在意稿费,只当练手练脑,提高写作技巧。报刊恢复稿酬后,时有稿单寄来,虽然只有区区的几毛钱、几块钱,以至后来的十几块、几十块,但是,每收一笔稿费都蛮开心。因为它是对我写作能力的认可,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我笔耕不辍的动力。工作之余,做自己喜欢的事,干自己擅长的事,舞文弄墨写点东西,它既能给我带来快乐和成就感,又能有一份额外的收益。我何乐而不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5年前在白源矿工作时的旧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