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扬州江都区的大桥镇默默无闻,恐怕上海很少有人会专程去打卡。可是,在我们市东中学67届初中(4)班,大桥镇却声名鹊起。口罩前,同学们纷至沓去,有的去了还不止一次。</p><p class="ql-block">那是因为,大桥镇是我班同学丽珍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来话长。丽珍在家是老幺,在我们班级女同学里也是年龄最小的。在上世纪那个众所周知的年代,她68届医学院毕业的大哥,被分配去了新疆。她也在列下乡名单。她老家在隆昌路,正宗上海人。眼看无缘农场,投亲插队又无门,邻居怜香惜玉,主动联系老家亲戚,接纳丽珍在扬州的江都乡下落了户。务农近两年,碰上大桥一个镇办工厂用工,生产队就把丽珍送去当了临时工。从此,丽珍与大桥结缘,在大桥有了第二个家。</p><p class="ql-block">后来,父亲恢复工作,丽珍顶替回上海。心仪丽珍的大桥小伙张也机缘巧合,与上海公交公司一名志愿回老家的员工对调,来到上海。之后的故事便有些平淡无奇,琐碎的日子与所有人一样,忙忙碌碌。</p><p class="ql-block">匆匆,便是20年。孩子大了,生活安定了,突然双双被提前退休。都说,每个人的心里住着一个家乡。这不,小伙张(该称老张了),念老家的心思活泛起来。逮住一个机会,在大桥买了一处破旧的老房子。</p><p class="ql-block">老张是个喜欢动手,摸摸弄弄的人。旧房拆建后,经他多年经营,打造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四合小院。从此,夫妻俩上海大桥两头跑跑,倒也趣味多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实话,大桥镇在我心里的草一茬又一茬。口罩前因发挥余热,总想来日方长,有的是机会。口罩后,又因“欠债”太多,先紧着往远处跑,大桥镇便被冷落了。这次,趁侨居美国的章雯,和侨居日本的惠莉相约回国,班级大聚会后,我们赶紧相偕,随丽珍来到大桥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桥南濒长江,现在临江的地大多被圈进了造船厂,留了一处滨江,建有小公园,供镇民休闲。只要在大桥,丽珍会坐老张的助动车过来。她说坐在江边发发呆也是极好的。我们跟着丽珍去长江边,羊爸驾车,一路上,宽阔的马路,两旁绿树成荫,秋天的和风吹来,神清气爽。一时,竟有点不知身在何处了。以前大桥穷,人均耕地只有几分。丽珍在农民家吃不饱饭,在厂里做一天领一天口粮,怎么会想到现在大桥翻天覆地的改观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桥镇政府大楼出乎我们意料。大楼前的广场,丽珍说晚上热闹,是镇民跳广场舞的大秀场。大楼后有个小花园,满塘的枯荷,可以想象荷花盛开时的蓬勃。</p><p class="ql-block">还真别说,小飞机的镜头里,周围的田园如锦绣,湖泊如明珠,建筑群在绿树环抱里错落有致。虽说地处长江以北,大桥却有着江南风韵。</p><p class="ql-block">望向镇政府高楼,我就想,从高处的窗户眺望,大桥美不胜收,里面工作的人,一定心情大好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桥的白塔河穿镇而过,我们住的地方,在白塔河东岸。这家与丽珍家隔河相望,有着好听名字“映江轻居”的民宿,刚开张不久。房间干净明亮,设施齐全,窗帘灯光卫生间还是全自动控制。老板娘漂亮干练,40多岁的样子。正带领工作人员做检测和完善。前台的老先生,看上去很儒雅。后来知道,他是老板娘的公爹,当地人。儿子毕业后留在上海,结了婚买了房,他和老伴便去了儿子家,帮着带孙子。现在儿媳回老家办民宿,老夫妻俩又回来当儿媳的助手。嘿,目前上海的酒店空置率都惊人,当了20年的上海人,居然选择回家再创业,看来,大桥是真有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映江轻居”附近,有条石古街,上千岁了。据史料:“大桥古称白沙,近江滨,聚落颇盛”。“隋唐时,这里已人丁兴旺,形成规模”。古街长约2里左右,商铺鳞次栉比,前半段多餐饮,日用品商铺,后半段几乎全是服装鞋帽商店。不过,大多还没开门。扬州三把刀之一,拿了半辈子理发刀的老人,和比他年龄还大的理发椅,一下子把我们带回那个久远的年代。店里没客人,老人坐在长凳上晒着太阳,脸上满足的笑容,和他那健康的肤色,看了特别的治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古街深处,来到老张特别推荐的“小巷人家”。一个小院,桌子上摆放着一把老板学吹的萨克斯。他说刚学了一个多月,吹起来倒蛮有腔调了。“小巷人家”,左手边两开间老屋,设了俩包房,墙上满是书画。右手边是新盖的房子,他们夫妻俩住,儿子成家后,不愿住老街,在镇上买了商品房。儿子曾在上海和平饭店工作,现在回家给爸爸当大厨。我们胃口小,简简单单点了几个菜,端上桌来却一次又一次的让人惊艳。韭菜,草头再普通不过了吧?味道就是不一样!谁叫人家是自己小院里的呐。再说,韭菜炒毛豆,你能想象吗?反正我是第一次吃,米道太好了。老板娘自己酵制的臭豆腐,清蒸后放一点点酱油,绵软鲜香,入口即化。狮子头豆腐衣黄花菜烧汤,狮子头肉嫩可口,肥而不腻,汤汁清淡鲜美。还有九月雌蟹,你懂的。他家的私房菜,令人难忘,怪不得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果然是,菜好不怕巷子深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年轻人回到大桥,做得如此风生水起。老张一心回家修筑安乐窝,除了老家情结,大桥越来越好也是个因素。其实,丽珍说起大桥的好,也是自豪感爆棚。说到大桥不如人意时,又每每的流露恨铁不成钢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丽珍的家,面积上完全可以PK上海的独栋别墅。虽说建筑构件方面简陋些,但有廊有院,楼下对着院子的是一个大客厅连着餐厅,左厢厨房,右厢是带大卫生的卧室。楼上,一半平台,一半是三间小屋:休息室、工具房、储藏室。功能也齐全。院子贴着房屋的三个角落,种着三棵树。一棵紫藤,一棵腊梅,一棵柿子。整个布局,看上去舒服,美观实用。非常的温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知道,除了造房子请了工人,内部装修大多都是老张的亲力亲为,好多还是旧物利用。丽珍则是老张最得力的小工。坐在院子的吊椅上,看着眼前的一切,享受着丽珍夫妻俩的劳动成果,我们由衷的为丽珍高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潮是在离开大桥前,丽珍执意要我们把柿子树上挂着的柿子全部采摘带走。我自然最高兴了。人生古稀,还是第一次摘柿子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柿子树高,我们站在楼上平台,借助活动梯子。原以为手摘就可以了,完全不行,必须用剪刀。两把剪刀,我们轮流着用。旁边垂挂的丝瓜、葫芦,似乎也在给我们鼓劲。没想到,楼下看着不多的果实,竟那么耐剪。丽珍说已收过几茬了,亲戚朋友家都送过了,想必今年柿子大年,我们有福哇。丽珍心细,平时的牛奶盒都留着,装了满满的七大盒。还有长太高的,便留着鸟儿吃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丽珍家的柿子品种好,回家后放在果盘里,美美哒。看它慢慢变红。熟一个吃一个,满嘴的甜蜜,满满的大桥镇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