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沿着父亲走过的路,用《我的军人父辈》述说父亲、父亲的部队、眼中的众多军人父辈、野战军营房和部队大院的人和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以此缅怀已远去的那一代打江山的军人父辈!</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二、父亲和军人父辈(6)</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3、建国后野战军的岁月(4)</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4) 野战军的岁月-父辈和我们在广西贵县</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5军144师下属的430团,前身是当年中央红军红一师红一团。长征时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红一师与红二师及红四团(379团) 夹江夺沪定桥。430团有强渡大渡河的“大渡</span>河连<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还有抗战时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所在的“狼牙山连”。 这支“大渡河连”和“狼牙山连"的部队,是井岗山下来的红军部队。</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1935年5月红一团在此强渡大渡河(石棉县安顺场2017)</span></p> <h1> 6<span style="font-size: 20px;">4年55军144师驻广西贵县,贵县(现贵港市) 属玉林专区。座落在西江中流的郁江江畔,郁江的上游就是南宁的邕江。贵县因太平天国而著名,以石达开命名的贵县达开中学就在城中的江边上。黎(塘)湛(江)铁路经过贵县,贵县距经湘桂铁路连接京广铁路的黎塘</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还有几十公里。那时北京-凭祥的5/6次特快(国际联运到越南河内)等快车只停黎塘,乘长途快车都要去黎塘。</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4年4月父亲(42岁)由粤北127师调到贵县55军144师任</span>第一(作训<span style="color: inherit;">)副师长,1966年师长调走,7月补任师党委副书记并代师长。</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贵县郊外5公里左右(如今已是城区)有一大片红瓦的苏式营房,144师按师部及直属队与各团分别集中布置。团与团,团与师部距离都不远。各团到师部小学上学的孩子都可以走读。营房再也不是自建营房,是苏式的制式营房。统一规划的步兵师营房,座落在推平的各小山坡,顺坡起伏的砂石道路,高坡上的道路两侧排水沟又宽很深。连队的营房,一个排一个大统间,门口有宽大的外走廊,两端是连部或会议室、仓库;伙房食堂、操练场配置齐全。都是栋栋平房,依地势散布,占地片片。那时营房区没有围墙,营房周围和道路两侧都是10年左右建设时住的树木。远处看过去,大片树林中可见营房的红瓦顶,霞光下红绿相映的营房区景色壮观,至今还能在脑海中浮现。</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1)“大比武”训练</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4年正值热火朝天的全军“大比武”,父亲到144师负责全师作战与训练。老爷子曾说过,在师作训科支部过组织生活,熟悉作训科。那时我已上小学,记得父亲经常不在家。有时连续几天骑单车早出晚归去教导队,有时卡斯69(苏式吉普) 后箱放着马搭子,驱车去演习。在大山深处再换上放着马搭子的骡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亲在</b><b style="font-size: 16px;">广西六万大山演习(1964.8.29)</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4年7月我们刚到贵县,8月父亲就带部队到广西六万大山演习。六万大山分布于浦北、博白、福绵和兴业四个县区。主峰位于浦北县与玉林交界处,海拔1100米左右,贵县就属玉林地区。六万大山不是数字的含义,“六”,是壮语lueg(意指山谷)的谐音,“万”的壮语意思是“甜”。合起来就是“甜水山谷”。十万大山的“十万”系壮语方言“适伐”的谐音,“适伐大山”的意思是“顶天大山”。六万大山由海拔500-1000米的多座群山组成,人迹罕至,是山地演习的好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144师常到距离适中的六万大山演习,此时全副武装的步兵背着背包戴着树叶伪装帽,沿营区公路两边单排步行,路中时有汽车和炮车滚滚而过。军娃们聚站在家属区路边,好奇的看着一队队的部队和装备过完才离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style="font-size: 16px;">六万大山</span>张本林副师长<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父亲<span style="font-size: 16px;">前左3)与师作训科在主峰山巅合影</span></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中师作训科的叔叔,从大尉到少尉,大尉应是科长。可惜在老爷子在时没能问清他们的详情,如今只有保留这照片的前辈和后人才能得知。那时营以上都有打过仗的,这些军人的神态,晒黑的脸庞、发白有汗渍的军装,55式军衔的加持,那个年代的军人特有的神情,更令人们信赖。</span></p> <h1> 1<span style="font-size: 20px;">44师的发小说:“张本林伯伯是一位特别能打仗。而且还是训练部队的好手。63年他的老领导时任海南军区代司令的吴纯仁将军调五十五军任第一付军长(正军)。64年就指名调他到144师任主管作战训练的副师长。64年全军刚好大比武。张伯伯下到431团2营5连指导尖子训练。他严要求,抠细节。据当时他跟结成一帮一,一对红的班长殷增涛回忆。(殷复员后干到武汉市常务副市长,也是一个传奇)。他作战术动作时动作太大。张伯伯对他说你是唱戏出身的吗。殷回答说不是。张伯伯说不是为什么做战术动作跟唱戏的一样,还会亮相。战场上如果这样做早给敌人打死了。后来张伯伯带5连去广州比武拿了全军连进攻战术第二名。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吴晓春问他父亲为什么55军打的那好。吴纯仁得意的说那是当年张本林、李钱荣、朱江等能打的干将到55军训练搞的好。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啊”。</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父亲经常下连队驻点抓训练。老爷子说,在144师431团的九连搞“夜老虎连”训练。晚上训练的很晚,连队伙食标准低,粮食定量,没有夜餐。他就特别交代,以后夜训回来加稀饭夜餐。是那种饭粒沉底的海南稀饭,可干可稀。南方天气热出汗多,喝点稀饭,战士才可入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31团的班长殷增涛等一批62年武汉市的兵,是144师少有的来至大城市的兵。他们文化水平高,殷就是高中生,65年在431团入党。因文革等多种原因,殷增涛复员回武汉市。90年代未起任武汉市常务副市长、副书记。在任时威望颇高,口碑好,成为老144师的传奇人物。后来因病早逝,否则也许会再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发小去武汉拜访过殷副市长,回来后说,一直没想明白,当年你老爹当副师长怎么跟个班长如此熟悉?其实那是在训练“大比武”尖子连队所结识,是那个时期部队优良的官兵关系所致吧。</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2) 55军</b><b>及</b><b style="font-size: 20px;">步兵第144师的父辈</b></h1> <h1> 陈明仁将军湖南起义的部队编成第21兵团,1952年初参加湖北荆江分洪工程,兵团改为荆江分洪指挥部后。由48军军部、48军144师、49军145师、前身是二野二纵5旅的二个团、湖南起义部队219师三个团合编新219师655团,组建新21兵团。144师称21兵团第144师,1952年11月新21兵团改为陆军第55军,144师称55军步兵第144师。</h1> <h1> 其实55军是源于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老部队为主。因21兵团的缘故,55军一直被人们以为是起义部队。</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44师在48军时,其下的430团和48军142 师的424团互调。原424团为144师430团,此团诞生于秋收起义,毛主席在江西永新“三湾改编”编为工农红军第一师第一团(红一团) ,“支部建在连上”就始于该团。长征时该团十七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红军时期与127师的红四团(379团) 及秋收起义红二团(380团) 都是“双一“(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 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该团七连的“狼牙山五壮士” 曾名闻全军。红一团调入144师,144师成为我军老资历的红军部队。70年改为55军第163师,后历次军改都传承保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地(安顺场2017)</span></p> <h1> 1<span style="font-size: 20px;">964年55军军长陈明仁,陈明仁将军是当年湖南和平解放功不可没的功臣。52年</span>新21兵团改为55军,陈以兵团司令改任55军军长,55年授上将。</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64年主持工作的第一副军长吴纯仁<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正军少将) ,是三师七旅19团(叶挺独立团) 走出的开国将军,是父亲从苏北抗战起所在的营、团、师、军的老领导。63年由海南军区司令员调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64年战备值班127师师长张荣森, 1951年任144师长(142师北上前任142副师长) 并在苏联学习时授55大校。</h1><h1> 64年144师的师长孙凤章(1920-2007),52年任41军121师副师长、56年122师师长、62年55军215 师师长,64年任144师师长。55上校64大校,66年5月任55军副军长,81年海南军区副司令。</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孙师长调走不久,父亲任144</span>师<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党委副书记</span>、代师长。</h1> <h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6px;">55军军师领导会议后的合影(湛江1966.8)</b></p><p class="ql-block"><br></p></h3> 前排:左2副军长罗荣(后新疆军区副司令)、左3军副政委张战东(后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左4副军长程启文(61少将、后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左5军政委誉修林(61少将、后广州军区副政委、铁道兵副政委)、左6第一副军长吴纯仁(61少将、后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右2副军长孙凤章(后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右1副军长霍成忠(后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其他不详)<div> 二排:144师政委蒋超(右4)、144师代师长张本林(父亲右5)(其他不详)</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 吴纯仁第一副军长</b></h1> <h1> 55军陈明仁任军长时,设主持军事工作(正式命令)的第一副军长(正军) 。</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入伍三师七旅19团时,吴纯仁曾任他所在营的教导员、营长;东野打坦克父亲任一连指导员时,是他所在46团副团长;辽西会战父亲任一营副教导员时,是他所在46团团长;广东和粤桂边战役父亲任二营教导员,是他所在379团团长。重返海南父亲任副团长、团长、炮兵副师长,吴军长是他所在127师师长、海南军区/43军副司令员/副军长、代司令员/军长。61年43军撤销,127师离岛,吴纯仁代海南军区司令员。1963年吴纯仁调任55军第一副军长(正军),1964年父亲任55军144师第一副师长。</span></h1>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吴军长是父亲一线作战的直接领导。老爷子到晚年还时常念叨:要不是吴纯仁,辽西会战在励家窝棚就被打死了。励家窝棚遭遇廖耀湘兵团,前卫营一营副教导员的父亲带着一连准备过铁路迎击敌人。路上迎面碰到吴纯仁团长,问:老张干什么!答:带一连过去。急喝:你不要去!让一连长自己带过去,你留下管伤员后送。过去的一连包括一连长陈克家几乎都伤亡,一营长何仑元战死。副营长王必芝负伤,是父亲组织后送抢救。此战父亲与死神擦身而过。老爷子沉思的说:“当时前面情况我们不知道,吴纯仁从前面回来,他清楚啊,会有恶仗呀,把我留下”。说完泪已盈眶。</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爷子说:吴纯仁是陕北红军,也是老资格(那代军人的口头语);入伍年纪小,其实跟我们岁数也差不了多少(1921年生);带兵管教严历,刘.锦屏主任(江西中央红军“红小鬼”55少将,曾任19团、127师、广州军区空军、民航总局政委,军委办事组政工组组长) 曾称其:吴特勒思(希特勒) ;作战勇猛,打过硬仗、恶仗,在19团就威信很高。</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吴军长1961年以正军职的55大校晋升少将。1967年由55军第一副军长升任广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九届中央候补委员。按老爷子的话,吴纯仁是广州管事的副司令(军区常委分管作战),老127师的人,有威望。</span></p> <p class="ql-block"> </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44师蒋超政委</span>,江苏盐城人,也是苏北新四军三师老战士。1940年15岁参加八路军5纵队。一入伍就给纵队司令兼政委黄克诚当公务员。后下到连队当指导员,能说能打仗。当年陈毅司令员都知道三师有一个小鬼指导员。苏北抗战后挺进东北,曾任由三师特务团改编的7纵21师营教导员。<span style="font-size: 20px;">50年代在海南132师任团政委、海南军区政治部组织处长,1955年授中校军衔</span>。62年调任144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65年任政委,<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2年晋升上校军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在144师任师党委副书记代师长后,与蒋超政委工作交往多。蒋政委家就在我们家西边值班室坡下的那栋,相距不远。67年431团有两个连队在</span>南宁支左,陷入派性之乱,受军令不回,父亲去南宁把他们带回后。蒋超政委过来在家的外阳台,他和父亲各坐在单人藤椅上,父亲讲述南宁之行带回两连队的事,两人互相交流点评。蒋超政委充满磁性的嗓门,苏北尾音的语调,现在还留有印象。</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68年初离开144师,后来55军在柳州支左,一批军人受到影响。69年蒋政委任湖南省军区后勤部副政委(71年兼省国防工办政治部主任) 。74年任长沙警备区政委,后任41军副政委。参加自卫反击作战后,任湖南省军区顾问,在长沙离休。2003年去世,这位四野的新四军老战士终归三湘大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4) 在贵县的日子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营房的家</b></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4年全家搬到贵县,全家就几个箱子。野战军调动频繁,家具都是部队配在营房里的营具。贵县师首长宿舍,也是栋栋红瓦盖顶的平房,与新江瓦房相比,栋与栋的间距大占地多,没有围墙。顺着丘陵地势,300米左右由东到西贯通宿舍区的砂石路,两边依地势散落着10栋师首长宿舍(也称十大家)。</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西头电影院、灯光球场的路东起,林立潘</span>上校副师长家(红军,后兰州军区干休所离休,<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发小法权、法钢</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张友仁副政委家(后调广州警备区,</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我们家刚到贵县曾在此栋住过,后搬到坡上那栋);该栋后的路北坡上是孙凤章</span>大校师长家,门口有棵大树;其调动搬走,是闵春明参谋长家(后任55军参谋长,广州省军区白云山干休所<span style="color: inherit;">离休,发小闵焰、闵钢)</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路南边坡下是王铁炉</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上校副政委家{后任湖南邵阳军分区政委) ;其东边蒋超上校政委家(</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后任41军副政委、发小红光);再上坡是警卫班值班室(两张双层床、一张桌) </span>。</h1><h1> 值班室正对师部大门和由北向南进入宿舍区的大路,路西边是金文秀副师长(发小金燕宁)家;金副师长,是1941年任新四军三师十旅政委金明(后胶东军区副政委、东南分局第二副书记等,文革前中南局书记、1980年河北省委第一书记)的儿子,1942年金副师长15岁在苏北入伍,曾任144师432团作战股长,广州军区作战部参谋、作战科长,从军区到144师任副师长。</h1><h1> 路东边王焕东<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上校副师长家</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其向南过砂石路就是张本林(</span>父亲)上校第一副师长家(原刘宝珠上校副师长调柳州军分区后任司令员调走后搬入);我<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家的东边官勇中校政治部主任家(后任55军政治部主任,广州省军区白云山干休所离休,儿子官兵是世交发小) 。其后就是砂石路东端头,路的北边是曹银忠中校副参谋长家</span>。曹家东边有条通师部东向西主干道的小路,那是我们每天上学的路。</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栋宿舍套内120平米左右,座北朝南的L型,厨房卫生间于西端头。内走廊连着三房一厅+厨房+卫浴。卧室壁柜、全屋地砖。西端向南伸出的客厅和东端向南略扩出的主卧,围合成12平米左右入户内阳台。阳台东角有个粗大的柱子顶着厚厚的平顶(天台) 。由齐腰高的欧式漏空墙栏围成入口。墙栏顶是水磨石板,夏天孩子们坐在板上乘凉。估计是50年代参照苏军图纸所建,专业队伍施工,营房建造比127师在新江自建的自然好许多。那个年代算是苏式营房,据说若干年后,后住者将入户阳台封闭成室内客厅,改为中式的四室一厅。</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家门前80米左右就是长下坡(坡度不小),坡上长满小草和稀疏的小树,坡底有条由东南向西北流的小河。有个小水坝作过河的桥,也围成夏天我们游泳的池。河岸那边是大片甘蔗地,罕见人迹。甘蔗林中有条小路,直通铁路,过了铁路就是县城北。父亲周未曾推着单车带着全家,步行穿过蔗林越过铁路进城。过河就看到警卫员在后面跟着我们,被父亲劝回。谁知回来,警卫员说他还是跟着我们,在县城去了哪他都知道。小河边上的水下是小石子,到河中就是淤泥。经常在这河边游泳戏水的我,模仿武装泅渡教学片中蛙泳的动作,突然一天由狗刨式变成了蛙泳,就在这小河里学会的游泳。</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门前砂石地,4米左右过道外两边种着花树,围成朝北开口的花园坪。夏天晚上搬出美式行军床在坪里乘凉,那床是战利品,两端横木有U.S的标记。打开家里那台十二管的日本半导体收音机(60年代进口价格不菲,20多年后才弃之), 那时没有电视,边听广播,边聊天。花园开口左右各有株桂花树,那时还没开花,那两树如今还在的话,已是60余年的大树,定可芳香一片!后面依次是月季、夜来香等。夜来香味会随着晚风飘荡。西边相邻的值班室后,是一排木瓜树。广西木瓜熟的作水果,青的可炒木瓜作菜肴,这是少年时就留着的记忆。</span></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6977部队小学、幼儿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师部营房主干道,从营门起沿途两边小学、防化连、幼儿园、警卫连、师部办公区、服务社、喷火连、汽车连等等直属队,直通到后勤部及家属区。砂石路两侧是笔直的杨树。清晨营区有线广播响彻起床号,一会儿路上传响着沙沙的早操跑步声和一、二、三、四的口号声。伴随着中央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声音,军营顿时沸腾起来。晚上缓慢悠长的熄灯号后,军营变得一片寂静。营区的军号声和广播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夏青、葛兰播报” ,成了那时营房里的孩子们刻入心灵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6px;">2011年的师部大门(贵港)<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1年的师部大门,60年代144师的营门也在这位置,省道边上向东开的大门。也有左右边门的门楼,砂石路面没有移动栏杆,有值班门房。营区没有围墙,营门是象征性的。进门不远的路右侧就是部队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就在那度过。学校也是红瓦的平房,都是军娃,走读为主。只有离着较远的191医院有孩子住读。师部营门常用于仪式,欢迎抗美援越的汽车连凯旋归来,那些车驾驶室上都有伸出到车前的凉棚,凉棚上有伪装网和树叶,留着令人好奇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6px;">6977部队小学的优秀队员(1965年6.1)我们(后左1左2)</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的部队小学高年级只有一个班,越到高年级人越少。记得三年级入队,请参加9月25狼牙山五壮士纪念日的五壮士葛振林、宋学义参加大队日,是他俩给我们戴的红领巾。狼牙山、棋盘陀、9月的入队日终身难忘,多少年后的入团日、入党竞然也是难忘的9月。清明节去贵县东湖边的烈士碑前扫墓,“翻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烈士墓前来了红领巾…不怕山高路不平,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 的歌词和旋律至今还能在脑海回荡。部队小学的传统教育令人永远不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部队小学沿路向西上坡,路北就是个大操场,操场东头有露天舞台。舞台正对的西头是警卫连,警卫连西边是师部办公区,办公区南门正对路南首长宿舍区的值班室。操场的北侧是部队幼儿园,也是全托幼儿园,妈妈在这幼儿园任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6px;">144师幼儿园教职工子女合影的我们(后右2中左3) (1967)</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部队幼儿园前面一排齐腰高的冬青树,面对入口横着有门洞和外走廊的平房。门洞直通园内,门洞左右外走廊里是教职工宿舍和办公室。园里面品字布局,左右各两栋活动室和宿舍,正面是伙房,都是平房。妈妈在部队幼儿园任主任,家里从海南一直跟我们到贵县的保姆走后,哥去县城初中上学住校。父亲出差时,我们都住在幼儿园妈妈的那间房(妹妹上幼儿园全托、我从这上小学)。房里一张大床,一套书桌板凳,出门走廊外有公用的自来水龙头,家家都有脸盘和脸盘架。妈妈仍是晚9点左右和天亮前查看幼儿宿舍,枕头边总是放着手电筒。睡前妈妈一般都在隔壁,中间放着长条桌周边小办公桌的大办公室兼会议室,睡后朦胧中感觉妈妈深夜去查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6px;">6977幼儿园在师部大操场合影1968 (后是幼儿园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取消军衔全军上下一片红</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5年营区广播回荡着“红色的帽徽,红领章,红色的战士,红思想,全军上下一片红” 的歌声。军队取消军衔回归当年红军的红五角星帽徽,红领章,营区顿时一片耀眼的红色。尤其老兵洗的发白的军装(以后的军装洗不褪色)戴红领章,耀眼夺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6px;">爸爸妈妈和我们在贵县营房(1965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取消军衔制前“减薪定级”,降低军队干部薪金标准,减少与地方工资的差距,取消军队薪金级别,套改国家干部的行政级别。减薪后的军队高级干部薪金收入下降,略高于地方工资。此后1965年到1982年13级以上干部未调级。职务级别分离,称“升官不发财”。这也是那一代军队高级军官(地方也是如此)特有的经历。11级-13级基本都是抗战初期入伍的老八路,到82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少13、14级的师、军职,11、12级的军、大军区副职。这是军史上极其特殊的阶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年父亲由上校副师长,取消军衔为行政级别12级的副师长。</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取消军衔的前后,军队派干部参加“四清”(1963年至1966年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父亲曾到广西北流参加“四清”工作组,在那遇见后来到零陵军分区任副政委、中央电视台军管组长的任继胜叔叔{时任军区后勤20分部政治部主任}。随后“三家村”“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等接踵而来,在营房也感到骚动的风。看到直升飞机在县城上空盘旋,撒下雨片般的传单。看到幼儿园围墙外突然被多路全副武装的军人包围,据说是演习包围缴械,城里红袖套遍地。听到广播电台的声调变高了,“红军想念毛主席”“见到你们格外亲”的旋律高频次在营区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4) 再见,野战军营房</b></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7年的野战军开始在广西支左,军营也发生新的变化。老爷子晚年讲过,431团两个连队去</span>南宁支左,卷入当地派性纷争。受命不从,不归建,称造反派拦堵走不了,运输的汽车也困在那。老爷子说:韦国清、魏佑铸(64少将,曾任七旅20团营教导员、19团政委、127师政治部主任,时任广西军区政委)当面交代,尽快把部队带回去,这事对广西当时的政治生态影响大。父亲带着警卫员去南宁,<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住在</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其驻地。有干部战士还想辨论。父亲眼一瞪,“不准瞎扯,服从命令”。不见造反派,不准告诉造反派,外界也不知来了什么人。父亲用战场下命令的威严,</span>要求部队必须听令。白天曾经想走,造反派有人看着,闻声就堵过来。于是,凌晨紧急集合登车,结果第一台车还发动不起来,真担心惊动造反派。汽车连留人,其它车先走。那时汽车还是稀罕之物,摩托化行军出城后造反派就无法拦阻。后来那台发动不起来的车,也跟上来了<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次家里凌晨电话铃骤响,不知何原因,配</span>到步兵连的60炮到贵县,竞然存放在县武装部。那时广西造反派已开始抢枪,父亲大动肝火,紧接着打数个电话,口气严厉。不久就看到连队携装出操的队伍,出现60炮<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6px;">在贵县上初中的部分144师子弟(1967)</b></p><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6px;">前左起金峰、东波、张文彬、杨波、后左胡卫国、闵焰、张恒(</span>哥)</h5>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师部营房离贵县城有数公里,上中学要住校,周未才回家。66年小学毕业的哥哥,到贵县达开中学上初中一年级,上了一个学期,就停课闹革命。其他66年初二、初三的144师子弟,算是老三届(66、67、68年初、高中毕业生) 。上图在贵县上初中的144师子弟,中学停课后曾去串联。父亲担心他们到社会出事,都分别安排到师里部队农场去劳动。以后他们陆续当兵入伍,杨波、东波79年任步兵连连长带兵赴战场幸存并立战功。</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部队小学没有停课,但氛围在发生变化。开始接触社会,去农村的完小(小学分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初级高级都有称完全小学) 体验生活。中午跟完小的学生一样吃玉米糊糊。与铁路地区的铁路小学联欢,他们也讲普通话。那时地方小学、中学还是白话为主。师部礼堂边上有栋平房,电影组在那经常试影片,放映前检查一下放影机和胶片。很多孩子爬上窗台隔着玻璃(下面玻璃粘着纸)站着看试片。有次打完乒乓球,球拍放在窗台站着看。看了一会低头一看,球拍不翼而飞。而后郁闷多日,突然一天,有小朋友从电影组带回我的球拍和一张字条。字条上用铅笔写着一段话,大意是,毛主席说:亳不利己专门利人,不应拿别人的东西,对不起。球拍失而复得,自然高兴。那天有几个附近农村的孩子也在那,不知是哪个孩子所为。这文革初社会风气悄然变化的事,至今仍不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8年初父亲带部队刚到外地准备支左,接到电话有命令速归。老爷子说:还在柳州,打电话给我。要当天赶回看命令,调湖南醴陵军分区。老爷子答,不对,是零陵军分区,慌什么紧。老爷子晚年说,其实吴纯仁离开55军前跟我说过:老张,你准备在144当师长。突然调到地方部队,任军分区司令员。是因妈妈的姐姐在台湾,这是改任地方部队主官的主要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也许军令紧急,立刻搬家。收拾几天后,中午全家在师部小灶吃饭,主要领导不在家,是政治部副主任等作陪。下午离开贵县营房到黎塘,傍晚在黎塘车站登上5/6次特快,驰向潇湘之畔。站台上还看到等着上行李车的搬家托运箱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年多后贵县144师也移防去广东,接着改为55军163师(144师还是48军的番号),144师从此就很少被提及。80年代初去过揭阳馒头山163师师部,宿舍是栋栋黑瓦顶平房,因防台风较贵县低矮,营区也没有围墙。2011年到贵港(贵县) ,师部营房已变成城郊大院,围墙环绕。45年前营房的家已难以寻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在营房,在营房长大。草房的营房、瓦房的营房、山沟的营房;营房的幼儿园、营房的小学;营房里军号声声、金戈铁马的部队。55式军衔黑红脸庞的军人,全军上下一片红的军营;那代军人父辈及营房岁月,留下久久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再见,野战军营房!</b></p> <p class="ql-block"> 下章节:</p><p class="ql-block"> 二、父亲和军人父辈(7)</p><p class="ql-block"> 4、地方部队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1) 特殊时期零陵古城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