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今越南北部,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今绍兴)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当中,闽越最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83年,汉章帝采纳郑弘的建议,开凿“零陵、桂阳峤道”。此后成为交趾七郡与中原地区贸易往来之常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前,交趾七郡进贡朝廷的贡品,走的是海路,先泛海而至东冶(今福州),再泛海北上,送往首都(西安、洛阳)。《后汉书》卷三十三《郑弘传》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沉溺相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年,孙策引兵进攻会稽,会稽太守王朗战败,从会稽乘船逃至东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汉末,孙吴占有闽越,设立南部都尉(在今建瓯),分领建安、汉兴、建平、南平和候官五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60年,孙吴以南部都尉改置建安郡,领建安、吴兴、将乐、昭武、建平、南平、候官、东安等八县;又在闽东设立罗江县,另归临海郡统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年,全闽共有九县,东安县虽然只是其一,但她是闽南的“母县”,管辖范围包括了现在的泉州(德化除外)、厦门、莆田,还有漳州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安县的县治(政府所在地),在今天的南安市丰州镇。从那时起,南安丰州作为整个闽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县治、郡治、州治),时间长达440年。直到700年,当时的(武荣)州治所,才从丰州向东迁移15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是年,这里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纺织、冶铁技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此之前,周秦以来,这里的先民,“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擅长造船与航海,并能种植水稻和制作陶器。公元265年,已能烧制小型日用陶瓷。281年,建白云殿(今元妙观)。288年,建建造寺(今延福寺)。376年,已有种茶制茶记录(莲花荼襟,太元丙子)。618年~626年,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来到这里(当时叫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传布伊斯兰教,卒后葬灵山。661年之前,智空(救李世民的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686年,武荣州民黄守恭舍桑园为寺,初名莲花道场(后称开元寺)。如今寺内尚存一株唐代桑树,见证古代丝绸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均为“未有泉州、先有丰州”之时(260年~700年)的一些大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三贤、四贤之前,还有一位外国人,从海路而来(当时叫梁安郡,郡治在今南安丰州),他就是天竺高僧——拘那罗陀(意译真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常认为,有文字记载的泉州海外交通,最早开始于南朝(420年~589年)。其根据,是唐朝和尚道宣(596年~667年)撰写的《续高僧传》(或称《高僧传二集》,或称《唐高僧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续高僧传》之学术价值,远超出佛教史范围。自梁至唐的正史内容,“非《唐高僧传》不能解释者甚众”。此外,对于后人研究此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乃至地理、民俗等,《续高僧传》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续高僧传》卷一“译经篇”之《陈南海郡西天竺沙门拘那罗陀》记载:应梁武帝(464年~549年)之请,西天竺高僧拘那罗陀,从扶南国(今柬埔寨)乘船,于公元546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到达南海(今广州一带)。之后,他走走停停,历时两年,于548年闰八月,才抵达京都建业(今南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武帝对拘那罗陀礼遇有加,把他安置在宝云殿,竭诚供养,准备请他翻译佛经。这一年,拘那罗陀“五十知天命”,梁武帝85岁,他们“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更出新文,有逾齐日”(发愿要翻译佛经,胜过姚秦和北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料,才过了两个月,即遇“侯景之乱”(548年十月~552年四月)。拘那罗陀栖无定所,仍四处游化。大约在558年~561年之间,他来到了晋安郡(今福州一带),打算返回棱伽修国(在今马来半岛北部)。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晋安郡的港口没有大船,在561年~562年间,拘那罗陀就从晋安郡乘坐小船,来到梁安郡,准备在梁安港换乘大船。当时梁安郡太守王方奢等极力挽留。盛情难却,拘那罗陀只好暂时停留海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62年九月底,拘那罗陀从梁安港出发,搭船西航,但大风又把大船吹回广州。此后就住在广州制旨寺、王园寺,大展译经弘法事业,一直到569年正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其译经的巨大贡献,拘那罗陀(499年~569年)与鸠摩罗什(343年~413年)、唐玄奘(602年~664年)并列,被誉为中国佛教史上三大译经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后来考证,现在认为,公元561年或562年,拘那罗陀到达的梁安郡,它的 “郡治”(政府所在地)就在今天的南安市丰州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福建省志》亦记载:南朝梁时,在今南安丰州设梁安郡,是当时福建三大郡之一(其它两郡为建安郡、晋安郡)。现在的《福建省历史地图集》,也收录了一张《南朝梁晋安建安梁安三郡》地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刚经》现存一共六个版本。拘那罗陀翻译的版本,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里面有一段“后记”。根据这段“后记”,以及唐初杨炯撰写的《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可以证实:561年~562年,拘那罗陀曾经在今南安丰州一带停留。停留期间,拘那罗陀住在建造寺(今延福寺),并翻译了《金刚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46年~548年,从广州到南京,拘那罗陀走了两年。那两年,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从地图来看,他最有可能是走海路,并途径梁安港,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的延福寺挂锡。如果是这样的话,加上561年~562年这一次,拘那罗陀就曾经先后两次到过延福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延福寺,翻译《金刚经》之前,拘那罗陀译出了《解节经》。这是一部大乘唯识学的佛经,后来唐玄奘译为《解深密经》。对拘那罗陀来说,这部经可能比《金刚经》更加重要。但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的人们,对里面的经义都不太了解,所以不如《金刚经》那样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在南安丰州九日山上,有一方“翻经石”。由于对译经过程的不够了解,有些人会误以为拘那罗陀是在“翻经石”上翻译了《金刚经》。其实不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姚秦时(384年~417年),佛经的翻译靠“口授、传言、笔授”完成。但佛经的翻译,不仅殊胜,而且殊难。若一字参差,则理谬千里。作为译经家,必然非常严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343年~413年),是中国佛教史上三大译经家最早的一位,他圆寂前说:我翻译的经典,如果有违背佛陀的本怀,让我深陷地狱。如果没有违背佛陀的本怀,那么让我的身体火化之后,我的舌头不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拘那罗陀(499年~569年)是三大译经家中的第二位。其时已是东晋以后,佛经译场的组织更加完备。在“口授、传言、笔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记录梵文、证义、校对”这三道程序。译经之事,非一日可就,也非一人可当。在当时,在一块石头上翻译佛经,是不可能的。“翻经石”只是后人的一种纪念。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综上我们还可得知,拘那罗陀(499年~569年)到泉州(当时郡明梁安,郡治南安丰州),比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早了至少七百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得注意的,还有三个细节:一、当年,拘那罗陀到福州时,就已经准备离开中国。但他没有从福州出发,而是从福州坐小船,来到了南安。二、拘那罗陀到南安,目的是换乘大船,返回棱伽修国。三、当时的船舶,靠的是风力。“四月回舶、十月遣舶”。农历十月从梁安港出发,可得信风相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三个细节说明,早在公元561年以前,南安丰州这一带,就已经存在一个国际性的港口!这就是金鸡古港,也称梁安古港。从这里坐大船出发,有一条国际航线,可以到达棱伽修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拘那罗陀于公元499年春,出生在西天竺优禅尼国,这是一个位于摩揭陀国西南之古国,当时盛行婆罗门教。533年,拘那罗陀到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拜安慧为师,学习大乘佛法唯识之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年后,公元541年,拘那罗陀离开摩揭陀国,同扶南国的使节一道乘坐一艘开往马来半岛的大船,三个月后到达棱伽修国。然后向东行五百余里,来到金陈,又继续向东,便到了扶南国(今柬埔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年(541年),拘那罗陀到扶南国,既是遇缘随缘,更因弘法的誓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扶南国非常重视与中土南梁的关系,屡次朝贡。而梁武帝也很重视与扶南国的联系,特别是佛法方面的相互交流,在京都还建了一座扶南馆,专门用来接待扶南的僧俗。僧伽婆罗、曼陀罗等扶南僧人曾经在那里传译经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43年,梁武帝又派遣张汜等人到扶南国迎请佛发、高僧和佛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这样的机缘,546年春天,拘那罗陀又乘船离开扶南国,在这一年的中秋节,来到广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情形,《中国高僧正传》有详细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知,从梁安古港出发的这条国际航线,先后可以到达的国家有:扶南国、棱伽修国、摩揭陀国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梁安古港出发的这条国际航线,在南朝梁境内,途径的大港口有:南海、交趾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拘那罗陀之前,东晋时,法显(335年~423年)从多摩梨帝国,搭乘大商船,从海路回到中国,他先后经过的国家有:师子国、耶婆提。法显的原本计划是从耶婆提到广州,因遇黑风暴雨,最后漂到了青州的牢山(今山东崂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就是说,从梁安古港出发的这条国际航线,当时可以到达的国家,除了扶南国(今柬埔寨)、棱伽修国(今马来半岛北部)、摩揭陀国(今印度中部),还有多摩梨帝国(今加尔各答一带)、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耶婆提(今爪哇或苏门答腊),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先了解一下摩揭陀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摩揭陀国是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地方,佛教遗迹甚多。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是印度最有名的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33年,35岁的拘那罗陀到那烂陀寺学习大乘唯识学。几年后,拘那罗陀从那里请走了大量佛经梵夹。546年中秋,与拘那罗陀同船到达广州的,是一轮明月,是古朴而精美的梵文经典,共二百四十余夹,约二万余卷,其中,拘那罗陀内心最推崇的是大乘唯识学方面的佛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50年~551年,在富春(今杭州富阳)县令陆元哲的支持下,拘那罗陀开始了他在华的第一次译经活动,参与译经的有僧人宝琼等20多人。译出《中论》《如实论》《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三世分别论》《婆薮槃豆传》《反质论》《正说道理论》后,拘那罗陀着手翻译弥勒菩萨著的《十七地论》。不幸的是,不久陆元哲遇害,译经人员四下逃难,《十七地论》只译出五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53年,拘那罗陀召集劫后余生的佛门弟子,在南京扬雄宅,译出《金光明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54年,拘那罗陀应邀前往豫章(南昌)宝田寺讲经,并在那里译出《弥勒下生经》《仁王般若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虑到南京和长江一带有很强的旧佛学传统,大乘唯识学难以流传,拘那罗陀就前往岭南。在始兴(今韶关市始兴县)建兴寺,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以智恺为笔受,月婆首那为传语,译出了《大乘起信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拘那罗陀对这样的译场非常满意,本打算长留岭南,译出几部更大的经典,为大乘佛法唯识之学的弘扬打下基础。可是不久,萧勃欲征讨陈霸先。拘那罗陀只好随同萧勃的大军,翻过大庾岭,来到南康(今江西赣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57年,萧勃战败、遇害,陈霸先即位、改国号陈。而拘那罗陀在南康净土寺,译出《无上依经》《决定藏论》《四谛论》。之后,他重回南昌,译出《大空论》。接着,在临川郡(今江西抚州)译出《中边分别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久,拘那罗陀翻越武夷,到晋安郡(今福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从临川(抚州)入闽是一条狭道,要经过素称“八闽第一关”的崇安分水关,越过武夷山,再经南平到福州。这次拘那罗陀回南昌、走临川,似乎有很明确的目的,就是要到晋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晋安郡佛力寺,拘那罗陀译出《立世阿毗昙论》《佛阿毗昙经》《实行王正论》《成就三乘论》《意业论》《僧涩多律》《修禅定法》《破我论疏》。虽然译经甚多,讲经频繁,无奈大乘唯识之学仍然推广不开,历经劫难、已经60几岁的拘那罗陀,内心便萌生了回归故国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从550年到562年,十几年间兵荒马乱、颠沛流离,拘那罗陀翻译了这些佛经,大多是一种因机译经、随缘传法。而《十七地论》这样的精要之作,就连当时跟随他一起译经的僧人,也大多未明其旨,有的甚至不愿参与翻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他从梁安古港乘坐大船,欲返西国,却又被大风吹回广州,他的译业,这才大展开来,终于声震岭南。中国佛教的摄论宗、俱舍宗也从此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乘佛法唯识之学从公元三、四世纪起,开始在古印度形成、建立,并迅速发展,六至七世纪达到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33年,拘那罗陀在那烂陀寺学习大乘唯识之法,便以此为终生信仰的基石,并立下终生弘扬大乘唯识之法的誓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在他来中国时,人们对大乘唯识学还比较陌生。当大乘唯识学的春风吹遍岭南,广州的僧人想要延请拘那罗陀回到京都弘法,南京的僧人却担心拘那罗陀“抢走”他们的弘法阵地。于是就有人对当时皇帝陈伯宗说:“(拘那罗陀)所译众部,多明无尘唯识,言乖治术,有蔽国风,不隶诸华,可流荒服”。而陈伯宗“然之”。568年11月,陈伯宗被废为临海王,他的叔父陈顼自立为帝,是为陈宣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拘那罗陀在华,从梁武到陈宣,共二十三年,南朝的皇帝换了十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续高僧传》里说,拘那罗陀“故始梁武之末,至陈宣即位,凡二十三载。所出经论记传。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余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凡有二百四十甲。若依陈纸翻之。则列二万余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百七十八卷”,大概只是“二万余卷”的百分之一。一代高僧不禁热泪盈眶:“当初的心愿是多么的宏大,而今日之功德,又是多么的微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拘那罗陀(499年~569年)的不幸遭遇,使得大乘佛法唯识之学未能广传,也使得在他圆寂后58年,公元627年,唐玄奘(602年~664年)从长安出发,3年后,唐玄奘也来到那烂陀寺,他西天取经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学习大乘佛法唯识之学。此时,距拘那罗陀那一年离开那烂陀寺,已经差不多过去了10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那烂陀寺的主持是戒贤,已经106岁,人称“正法藏”。他问唐玄奘从何而来?途中行了几年?玄奘答:从支那来,走了三年。戒贤不禁悲喜交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三年前,戒贤得了一场大病,每次发作,浑身疼痛如刀割一样无法忍受,于是就打算用绝食来了结生命。一天夜里,戒贤做了一个梦,梦里出现了三位菩萨,一位金色,一位琉璃色,一位银白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色的菩萨问戒贤:你打算就这样放弃自己的生命吗?佛经上讲,人生是由苦难组成的,但是佛经上并没有讲,因为人生苦难就可以用自杀来逃避。只因你前世是一个国王,给众生带来了许多烦恼苦难,这才招来今生的报应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后,这位菩萨又劝戒贤,应该好好反省过去的罪孽,真诚的忏悔和改过,才能减轻痛苦。只要一边忍受痛苦,一边宣扬佛法,身上的痛苦自然而然就会消除;如果仅仅只是想以自杀来了结,那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苦难还会继续传到来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戒贤听完,连忙参拜这三位菩萨。金色菩萨指着琉璃色菩萨对戒贤法师说,你认识他吗,这就是观自在菩萨;又指着那位银白色的菩萨说,这是慈氏菩萨,也就是弥勒菩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戒贤精研的《瑜伽师地论》正是由弥勒菩萨口授,所以他当即跪倒在慈氏菩萨面前,表示来世想投胎到他身边。慈氏菩萨回答,只要你广传正法,来世就能生在我身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色菩萨又道,我是文殊菩萨,我们见你准备白白放弃自己的生命,而不打算忍受痛苦,用有限的生命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所以才来劝你;你应该听从我们的劝告,好好把《瑜伽师地论》这部经论发扬光大,你的病就会慢慢好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文殊菩萨又告诉戒贤法师,三年后,支那国(中土大唐)有一个僧人会到印度跟从你学习《瑜伽师地论》,你一定要等他前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瑜伽师地论》,又称《十七地论》,是大乘唯识学的根本经论,亦是玄奘西行所要取的重要经典。十七地,从“五趣杂居地”到“天人之际”,再到“声闻地”“缘觉地”“菩萨地”,由人的生命讲到物理、物质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包括了从开始学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过程、修持方法和所要经历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共一百卷。各位一定记得,公元550年~551年,在兵饥相接的乱世,在富春县令陆元哲的私宅,拘那罗陀开始译经,其中就有《十七地论》。不幸的是,不久陆元哲遇害,《十七地论》只译出五卷。相当于唐玄奘译本第一、二、三卷。已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李利安等:《中国高僧正传》,西安: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2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东晋] 法显:《法显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唐] 道宣:《续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周兵、李欢:《千年菩提路——中国名寺高僧》,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南怀瑾:《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释心田:《图解大藏经》,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傅宗文:《沧桑刺桐》,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张惠评、刘志家:《泉州大事实录》,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书局,2017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福建党史方志网—文献资料—志书库—省志库—《大事记》和《地理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