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WUFU千年之困!

Wcs353

<p class="ql-block">无水,WUFU千年之困!</p><p class="ql-block">吴嘱村西200米沟中,有龙山文化遗址(距今4000—4600年)。先民从西涧上迁时间应该确定在邱陇寺(寺名不详)“唐上元元年(约)(公元674年)”建成之前。浇地灌溉是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先民从遗址周围开始逐渐向外延伸凿井,井也从几米深扩展到10几米深,东垣上大片土地吸引了先民的注意,但遗憾的是,由于水脉太深,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先民进行大量的实际探索,打洞深凿,都没有发现水源,祈天求神,找水、寻水、挖水、引水……然而,水的问题一直未能如愿,干旱缺水一直象一把刀子架在村民的脖子上。</p><p class="ql-block">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无水”!水在土语中念“FU”,久而久之,就将此地称为“WUFU”!以后不管村名如何变换,发音从未改变。</p><p class="ql-block">在上迁起初的700年左右,村民生活用水只能靠肩抗担挑涧水,来回一趟就是大约3公里。后来,为运水方便,村民将通涧小道修成了3、4条能通车的大坡道,主要靠牲口驮运涧水或用拉水马车拉水。因为水缺贵如油,长期以来村民养成了惜水如命的传统习惯,村民节约用水,雨天使用盆罐在房檐下接水,储存起来使用。洗脸也往往是全家伙用一个盆,舀一点点水,大人洗了小孩洗,洗罢还要把脏水澄清留作下次再用。刷锅洗碗水也是上顿用了下顿用,最后再给猪拌食。为了解决牲口饮水,挖了东西两个泊池。农业生产用水只能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粮食产量微薄。“靠天收”的瘠薄耕地,遇到旱灾,不是播不上种子,就是田苗被旱枯死,造成颗粒不收或严重减产。为了祈雨,村里修建了龙王庙,庙内供奉着龙王、龙母及四海龙王的神像,是村民遇旱祈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凿井技术的进步,村内早期凿水井大约为明初“暂估为永乐(约)公元1303年”,井深多达15丈--18丈,约45米至55米深。村民开始搅水担水,辛酸无奈辈辈延续,“小小扁担两头颤,两个水桶重如山,压得肩痛腰腿酸,辈辈煎熬受不完”。至公元1987年村里开始有了水塔,安装了自来水止,才算真正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期间长约700年时间。</p><p class="ql-block">自元明清及民国初,曾利用黄华峪水(俗称山水)进行农田灌溉,此为季节性河流。存在不确定性和水流湍急不好控制,从村上科地东头自北向南修有一条官渠。村民为解决农田浇灌的问题,也曾修建过北涧提水工程及汾河提水工程,都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只是村民为解决水困所经过的艰辛历程。</p><p class="ql-block">公元2009年,黄河禹门口提水工程供水,吴嘱村才真正结束了缺水的日字,过上了旱涝保收的幸福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