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互补合一的价值观,既入世又出世,进可匡时济世,退可独善其身,构成了一套完整而又艺术的人生价值观。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人既可以避免走极端,刚柔相济,能屈能伸,又可以在积极进取中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平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儒释道与多元化的价值选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实中有些人想毕生致力于立德、立功、立言,儒家可以为这部分人提供思想智慧。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做一个道德楷模;为了德扬天下,可以舍生取义,不顾生命,只愿“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儒家“立德”的写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毕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种心系天下、济世安民情怀是儒家立功的集中表现。创立学说,激昂文字,“为往圣继绝学”的“立言”理想,又激荡着儒家心灵深处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有些人无意功名,只向往庄子的自由逍遥,留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喜欢自在、平静而洒脱的生活。道家可以为这些人提供思想智慧。道家的惬意人生,正如一副对联所言:“宠辱莫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面对花开花落的岁月轮回,云卷云舒的人生历程,却有着 “闲” 和 “慢” 的洒脱和豁达,这在精神上又是何等的自由与逍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些人由于现实生活失意,想找到精神的慰藉,期待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尘世的是是非非。佛学是治心的,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有首诗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春有百花秋有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夏有凉风冬有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若无闲事挂心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便是人间好时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年四季的气候不同,但各有各的好,人们却总爱伤春悲秋,心总是与外在的事情连在一起,放不下。如果一个人能够以接纳一切的心态,一切都放下,没有牵挂,也就是“无闲事挂心头”,那么,以这样的心态生活,当然天天都是好日子。其实这是要求人们要以平常心看待事物,内心无烦恼,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不多想其他的,没有多余的欲望,自由超脱。这是禅宗的智慧和人生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有逆境。儒释道在价值观方面的互补性为人生不同境况下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多重选择。而且,人们在面对不同事情时,也可以用不同的价值观。事实上,许多时候人们在面对社会时是入世的,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自己。在个人的生活和健康上,是用道家的价值取向。在烦恼和死亡的面前,则倾向于用佛教的价值观来慰藉自己的心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既入世又出世的人生艺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在他的厅堂里,挂了一幅高僧傅大士的画像,上面有佛印禅师题写的赞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道冠儒履释袈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和会三家作一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忘却率陀天上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双林痴坐待龙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道冠儒履释袈裟”,形象地说明了三教合一对人的影响:一个人头上戴着道家的帽子,脚上穿着儒家的鞋子,身上披着佛家的衣服。人的一生中,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生活状况,面对不同的事情时需要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随境而变,进退自如。一味地积极追求,可能会在急流勇进中遇到暗礁,身心俱疲。一味地出世,人生又会消极虚无。只有善用三教合一的人生价值观,才能既入世又出世,让人生变得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王安石为例。王安石出生于北宋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的一个小官吏家庭,小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之路。宋神宗时,王安石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推行新政,史称王安石变法。1074年,变法受到保守派的反对,王安石辞去相位,次年又启用为相。但不久因推行的新法受阻,王安石再次罢相,晚年隐退江宁(今江苏南京),过着闲居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安石受儒家倡导的“立德、立言、立功”的价值观影响很深,他的诗风也豪气纵横,务实清新,体现了积极进取的儒家“济世”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年罢相后,王安石赋闲于江宁,潜心佛道,专心治学。变法的失败,政治理想的破灭,王安石心中虽然时有悲愤,但他并没有因此郁郁寡欢。因为晚年参禅寻道的生活,使王安石内心越来越变得从容淡定。早年积极入世的他,至此已转到佛道的出世精神之中。这时期,他的诗作已经充满参禅悟道的气息。如他的《题半山寺壁二首》其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寒时暖处坐,热时凉处行。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半山寺原本是王安石退居后的住宅,后来王安石将住宅改作寺。寒时人取暖,热时人取凉,都是日常生活现象。一个人如果对待寒热的温差变化都不执着,一切以平常心来对待,只活在当下,那么已经达到禅境了。众生平等,佛就在每个人心中,我心即佛。王安石已经悟到佛学的精髓,他在晚年面对政治挫折的情况下,以佛道为调适,减少了许多烦恼和痛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相对比之下,屈原的人生价值观少了一些弹性,能伸不能屈。无疑,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备受后人敬仰。他虽然对楚怀王忠心耿耿,但屡遭排挤。楚怀王死后,楚襄王即位,屈原还是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屈原含恨投汨罗江自杀。去世之前,屈原面对险恶的仕途,长期处于悲愤和苦闷之中,这在他的著名诗作《离骚》中表现的一览无余。“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屈原在诗作中充满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哀叹,以及“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和悲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遭遇与屈原一样,虽然少年有为,得到破格提拔,但不久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来又为梁怀王的太傅。可是好景不长,有一次梁怀王入朝,骑马摔死了。贾谊认为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因此深深自责,经常哭泣。一年后,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家就郁郁而终了,年仅33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贾谊和屈原一样,虽然有着济世情操,但在困境之中哀伤自悼,一蹶不振,不能在窘境中做到自我精神超越,因而苏轼批评贾谊说:“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反观苏轼,他既入世又出世。苏轼一生屡遭政治迫害,在贬谪之中辗转奔波,颠沛流离,但他能以道家的独善自身和佛教的出世超脱来排遣苦恼,仍然保持着超越达观的人生态度,安然处之,实在是人生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自强不息之中的知足常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儒家强调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建功立业为人生追求。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实现社会抱负, 鞠躬尽瘁,即使失败了,也不气馁,卧薪尝胆后又意气风发,豪情壮志, 勇往直前,最后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样的人生纵然精彩纷呈, 了无遗憾,但也不能说人生是完美无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万事如意只是我们的理想和美好祝福,没有人能避开生、老、病、死的困扰, 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这是人生的辩证法。不完美,才是人生的真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人生不是完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要消极对待人生。当人们知道人生的不完美时,在内心中就不要过分要求完美。过于苛求自己,活得太累。因而要在不完美的人生中,常有一颗知足常乐之心, 把精神的快乐当作最大的财富。《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意思是说,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 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高明。战胜别人是一种力量,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人生的终极目标是满足感带来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功名利禄都是可变的,人生的幸福并不和金钱、财富成正比,只有具备知足的心态,才是人生的最大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足常乐是自强不息过程中的一种乐观心态,它融合了儒释道的价值观。尽管人生不能尽善尽美,但是人们在追求尽善尽美的理想中, 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才是人生的意义。在奋斗过程中,以知足常乐的心态看待人生给予的酸甜苦辣,在快乐中进取,在淡泊中建功,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取超越的价值意义,这是儒释道告诉我们的人生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本文选自《和而不同:儒释道与中国文化》一书,王春林著 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