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识得《英雄颂》

陈晓平

电影歌曲就是一部电影的名片,即使时光流逝,优秀的电影歌曲依然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人们对影片的记忆虽已淡忘,但只要熟悉的主题音乐旋律在耳边响起,影片所有情节都将被一一唤醒。 在文学上,有文以载道之说,而电影艺术亦是如此,一部优秀的电影,应是视觉效应与听觉效应的高度完美结合。电影音乐则是为影片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渲染,让观众随着听觉感受进入到电影情景之中,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渲染效果。 195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上甘岭》影片,宏大真实的场面,扣人心弦的情节,悦耳动听的音乐,烩炙人口的插曲,将音乐与影像近乎完美的结合,堪称是中国战争题材影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传世之作和经典绝唱。 至今仍有许多人误认为广为传颂、经久不衰的《我的祖国》是该影片主题曲,其实不然,《上甘岭》片尾《英雄颂》才是该片的主题歌。 随着总攻的冲锋号吹响,志愿军战士们从坑道里冲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画面,这首加入了钢琴伴奏多达十多分钟壮烈雄健的混声大合唱,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威武不屈,慷慨激昂,舍身,气贯长虹的风貌和气概,直至演唱、演奏到影片结束。那动感的旋律,铿锵的节奏,以及震撼人心的气势,每每听之心头都会涌起一种莫名的冲动: 狂风呼啸 大海翻腾 <br> 朝霞燃烧 山麓昂胸<br> 壮志的祖国儿女<br> 为世界 为和平<br> 赴汤蹈火 去做英勇的斗争<br> 硝烟滚滚 火势熊熊 <br> 杀声呐喊 铁石飞崩<br> ......<br> 勇敢的战士轰不动 炸不倒<br> 舍生忘死战斗在上甘岭<br> 用生命保卫母亲平安<br> 用鲜血换取大地和平<br> 不朽的功绩 无比的英勇<br> 巍峨雄壮 美丽庄严<br> 象一道长虹<br>  横跨在万里无云的碧空 (&lt;上甘岭&gt;片尾主题曲&lt;英雄颂&gt;高清修复视频) 豪放朴实的歌词却有着史诗般的韵味,在波澜壮阔、高潮迭起的合唱音乐烘托下,给我们带来的是视觉的震撼,是对祖国的热爱,是对战士们的敬仰,是对侵略者无比的憎恨。 《英雄颂》仍为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由当时的中央乐团合唱队、中央实验歌剧院合唱队、新影乐团合唱队演唱,中央乐团和长影乐团演奏。想必是出于情节上的考虑,影片中令人遗憾的是没能为之配上字幕,使观众无法明了主题歌的词作内容,心目中唯剩的是永不飘坠的音符。 主题歌是电影主题音乐的一种形式,通常用以表现电影主题、塑造电影基本形象或突出特定情节,是整部影片的音乐核心。《上甘岭》影片主题歌与电影画面完美结合所迸发的艺术感召力,激壮的旋律刻录着时代的烙印,虽经岁月流逝却依然流淌在民众心里。 《上甘岭》电影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远不止《英雄颂》和《我的祖国》两首歌曲。七连指导员牺牲时的背景音乐,是曲作者根据陕北民乐采编的,也就是后来被改编的哀乐。 <br>  影片在战斗间隙还用有一欢快曲调,二十几年后港片《三笑》中那首著明的“尊一声二奶奶听我表一表,华安本是块好材料”,就是完全套用了它的基本音律。 (&lt;上甘岭)影片插曲&lt;我的祖国&gt;原音原唱) 相比之下,在《上甘岭》影片问世十年之后的1965年,由八一厂拍摄的《打击侵略者》,其主题歌《要用战斗保卫和平》则逊色了许多: 鸭绿江约波涛汹涌 <br> 白头山约巍然不动<br> 江面上漂浮着血迹 <br> 山头上布满了弹坑<br> 锦绣江山中朝相连 <br> 怎能让强盗任意侵犯<br> 啊 白头山约 <br> 睁大愤怒的眼睛<br> 啊 鸭绿江约 <br> 发出你的战斗吼声<br> 看 中朝人民亲如弟兄<br> 顶着风雪迎着黎明<br> 狠狠打击美国强盗<br>  要用战斗保卫和平......<br> (&lt;打击侵略者&gt;片尾主题曲&lt;要用战斗保卫和平&gt;超清修复视频,曲谱作者傅庚辰)<br> 由于歌词风格与剧情场景脱离现实,难以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就很难为观众所理解和接受。 优秀的电影音乐赋予了影片生命,没有它整部影片就会苍白许多。现如今的通俗歌曲就像浪花一拍而过,留下风样的潮流后便销声匿迹。而《上甘岭》的旋律,至今仍依朔着电影镜头画面,串起你心中已尘封许久的碎片,去搜寻那些久远的、黑白的记忆,这就是电影插曲魅力之所在。 以上选自2011年1月12日《音乐札记——&lt;上甘岭&gt;主题歌&lt;英雄颂&gt;,曾发至当时新博》<br><br> —————— —————— —————— 我也曾将2010年12月所编《论中国电影之现状》文稿发至“新博”,现节录部分段落附上:<br> 当今世界不安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长,周边形势趋于紧张,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以敢于亮剑的精神和危机意识教育人民,大力弘扬革命传统、英雄情怀和爱国情操,少拍点伪“主旋律” 影片,多拍些反映我军战斗历程的精品佳作。 纵观我国的军事题材影片,近三十年来主要还是围绕着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三大历史题材,编演着刻板的传说,撼动着人民的信仰,矮化着大家的智商,折磨着观众的神经。 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的军队曾有着辉煌的战史,产生出无数的英雄。多少轩昂壮阔、如诗如歌、激荡心怀的题材,却硬是拍不出好的影片。 今年是伟大的抗美援朝六十周年,当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六十年后的今日,我们却因种种顾忌而没能拍出史诗般、全景式、独创性、艺术化的中国战争大片。 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却拍摄完成了《兄弟之情》,以黄继光烈士为主人公,真实再现了志愿军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使有良知的中国电影工作者感到羞愧。 (朝鲜&lt;兄弟之情&gt;中朝两军战士齐唱&lt;志愿军战歌&gt;及表演&lt;在泉边&gt;舞蹈片段) 楚王好细腰,满朝多饿死;为政需和谐,国人皆效之。今日之中国虽貌似物质强大,但精神信仰和战斗意志却已弱化,这方面已走向市场化的电影界“功不可没”。 现今冠冕堂皇的电影审查制度依然只手遮天,凡涉及军事敏感的创作题材均被封存着,凡涉及援越抗法、中印边境反击战、抗美援越、中苏边境冲突、中越自卫反击战、西沙及南沙海战等诸多军史题材,出于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而对其虚若委蛇。 智者贵于动善时,愚者临难而不决。一个民族要有一种精神,一个军队要有一种气势,不要怕提倡亮剑精神会影响到周边关系的稳定,使美日韩等国受到精神刺激。随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日益强硬,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就应放开手脚打造中国特色的军事战争大片,在繁荣电影创作的同时,大力讴歌我们英雄的军队,以及为共和国历次正义之战而献身的战士。<br><div><br></div><div> 该文稿写于2011年1月12日<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谢谢观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