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浪漫岁月中的“古典”守望者》</p><p class="ql-block"> ——纪念勃拉姆斯诞辰190周年</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 1997年5月19日发行的一枚勃拉姆斯逝世100周年纪念邮票,面值6先令 ,邮票图案为勃拉姆斯晚年肖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后浪漫主义音乐时代,走来了一位似乎不合节拍的老人。他终生从事“纯音乐”创作,在他的作品目录中几乎看不到标题性的器乐作品。他奉古典音乐大师为神明,并以自己的作品悄悄排在了德奥古典音乐大师的身后,成为这个属于18世纪音乐流派中的“最后一人”。他,就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p> <p class="ql-block">(中非共和国,2019年,勃拉姆斯肖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熟悉西方音乐史的人们都知道德国音乐史上有伟大的“3B”作曲家,而这“3B”指的是巴赫(Bach,1685-1750年)、贝多芬(Beethoven,1770-1827年)和勃拉姆斯(Brahms,1833-1897年)。这三位德国作曲家,因为他们的名字都是以字母“B”开头,所以被称为“3B”。</p> <p class="ql-block">(中非共和国,2011年发行的音乐家纪念邮票小全张,自上而下依次是门德尔松、巴赫和勃拉姆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赫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古典音乐之父”,他的作品对后世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贝多芬则是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乐圣”,他的作品跨越了古典与浪漫时期,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举足轻重。勃拉姆斯则是新古典主义的音乐大师,他继承了德国古典音乐的传统,并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德国,巴赫肖像,对倒票)</p> <p class="ql-block">(英属直布罗陀,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2019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极高,他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为“3B”,象征着他们在德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性。他的音乐作品对后世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勋伯格等人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了启发。</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1960年7月7日发行,纪念马勒诞辰100周年,面值1.5先令,图案是马勒侧面肖像。)</p> <p class="ql-block">(荷兰,1995年,马勒与《第七交响曲》曲谱)</p> <p class="ql-block">(德国,1999年9月16日发行的一枚理查德.施特劳斯逝世50周年纪念邮票,面值300 分尼,即3马克,邮票图案左边是理查德.施特劳斯在晚年指挥他所创作的歌剧《莎乐美》时的神情,右边是正在跳艳舞的莎乐美。《莎乐美》的故事出自于圣经故事,是非常骇人听闻的奇案,是很多文学家、艺术家、作曲家热衷于创作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以色列,1995年,奥地利犹太籍作曲家勋伯格,背景图案为作曲家根据圣经中的《出埃及记》所创作的三幕歌剧《摩西与亚伦》,英文名《Mose & Aaran》剧照,于1930-1932年作的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德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他诞生于德国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父亲是汉堡城市管弦乐团低音提琴手,母亲比父亲年长17岁,来自于一个家道中落的中产阶级家庭,曾经是勃拉姆斯家的管家。勃拉姆斯在家排行第二。他的父亲靠在剧场、舞会或通俗乐队中演奏,来赚取微薄的酬劳以养家糊口。在如此环境下长大的勃拉姆斯,对平民生活有着强烈的印象。从小就显示出音乐天赋的勃拉姆斯,在父亲与钢琴家奥托(Otto Cassel)的教导下,开始学习钢琴(7岁),先后学会了钢琴和大、小提琴, 13岁学习作曲并开始了为家庭生活的奔波。</p> <p class="ql-block">(捷克斯洛伐克 1983年2月24日发行的一套名人雕刻版专题邮票,其中这枚面值5克朗的图案是勃拉姆斯晚年肖像,纪念勃拉姆斯诞辰150周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48年,15岁的勃拉姆斯举办了个人的首场演奏会。同年他结识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爱德华·雷门尼(1830-1898),之后,他们俩一起旅行同台演出,又结识了匈牙利著名的小提琴大师约瑟夫·约阿希姆(德语:Joseph Joachim 1831/6/28-1907/8/15)。约阿希姆非常欣赏勃拉姆斯的才华,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p> <p class="ql-block">(此票是比利时发行的纪念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约阿希姆诞辰100周年的纪念邮票,也是全世界目前有限的几枚有关约阿希姆的纪念邮票之一。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德语:Joseph Joachim,1831年6月28日-1907年8月15日,匈牙利文:Joachim Jozsef。他出生于现属于奥地利的Kittsee小镇,其父母都是匈牙利犹太人,1833年随全家迁居佩斯,幼年时曾跟从波兰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威尼亚夫斯基学习小提琴,1939年赴维也纳学习音乐,不久随其堂姐移居莱比锡,又在门德尔松的指导下学习小提琴演奏,于1844年,在伦敦成功地演出了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从而一举成功,成为一代小提琴演奏大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后约阿希姆又把勃拉姆斯介绍给了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及后来对勃拉姆斯一生影响深远的德国作曲家舒曼。舒曼对勃拉姆斯的钢琴演奏和作曲上的天赋惊讶不已,他在勃拉姆斯身上看到了音乐长河的延续,积极撰文向音乐界大力推荐勃拉姆斯,形容勃拉姆斯为“年轻的雄鹰”。</p> <p class="ql-block">(匈牙利,1934年发行的首枚李斯特的纪念邮票小型张)</p> <p class="ql-block">(左:梵蒂冈,2010年;右上:波黑,2010年;右下:苏联,1960年,全部是舒曼肖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舒曼和克拉拉夫妇可以说是勃拉姆斯的伯乐,为勃拉姆斯的创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他首次印刷出版的作品就是在舒曼的帮助下实现的,他晚年最后创作的op.119就是为缅怀克拉拉所作。除了在音乐上所受到的影响之外,勃拉姆斯也在心理上受到了克拉拉的影响,舒曼在认识勃拉姆斯不久后就患上了精神疾病,并于1856逝世于精神病院。而勃拉姆斯也在与克拉拉的交往之中看到了这个女人温柔的一面与坚强的一面,虽然他察觉到自己爱上了克拉拉,但出于道义对自己的逼迫,他只是选择了陪伴。感性和理性的冲突也让勃拉姆斯的作品之中蕴含了这种情感上的矛盾,最终形成了属于勃拉姆斯特有的音乐风格。</p> <p class="ql-block">(德国,2009年,克拉拉.舒曼肖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克拉拉(Clara.Schumann,1819-1896年),德国著名钢琴家。出生名门,气质温婉,琴技一流。对于勃拉姆斯来说,克拉拉是集美丽、荣耀和优雅于一身的女神。</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一生行走在孤独之中,当他第一次见到克拉拉时,就有一见钟情的感觉,然而理性促使他什么都不能说,将深情掩埋于心。</p><p class="ql-block"> 既使在舒曼离世之后,勃拉姆斯却毅然决然踏上旅途,从此以后的整整40年,都再也没见过克拉拉。</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发行的克拉拉.舒曼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达荷美,1990年更改国名为贝宁共和国。1972年6月29日发行的勃拉姆斯逝世75周年纪念邮票,面值65西非法郎。邮票图案左侧是勃拉姆斯晚年的肖像,右侧是舒曼夫人、钢琴家克拉拉女士正在弹钢琴的情景,背景是勃拉姆斯创作的《牧场彼处》歌曲乐谱,此歌作于1884-1886年之间,发表于1888年。勃拉姆斯受到舒曼夫妇的大力提携与帮助,才能在音乐界出名,舒曼去世后,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仍旧维持着崇高、诚挚的友谊多年,成为西方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和舒曼夫妇、约阿希姆成为挚友,特别是和舒曼夫人克拉拉,保持了40多年的友谊,成为影响勃拉姆斯精神生活和创作的重要因素(舒曼于1856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几内亚,2013年,小全张邮票,人物自左至右依次为:勃拉姆斯、克拉拉、舒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德国十九世纪后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与指挥家.他的一生坎坷曲折,父母婚姻的不幸,亲人与朋友的相继离世和无果的爱情,艺术道创作道路上的孤军奋战,让其内心充满悲凉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摩纳哥,2008年发行的勃拉姆斯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具有非常高的音乐天赋,接受良好的音乐启蒙和教育,但不得不说的是,家庭的悲剧对后来勃拉姆斯的性格养成和音乐风格影响甚大。</p><p class="ql-block">少年时期的勃拉姆斯在汉堡开过几场演奏会,直到其19岁巡演之后名声大噪。20岁的勃拉姆斯拿着约阿希姆的引荐信会见了舒曼。这位亦师亦友的作曲家为勃拉姆斯的钢琴技艺和作曲才华所倾倒,并在之后的岁月里为勃拉姆斯充当了指路明灯的角色。同时,勃拉姆斯也认识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女性——舒曼的夫人,钢琴演奏家克拉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53年,年仅20岁的勃拉姆斯认识了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并拜其为师。在其一生与舒曼夫人——克拉拉的相处中,勃拉姆斯看到作为妻子在遭遇家庭的不幸之后依然坚强的支撑着家庭,这使得他对这位年长自己十余岁的知性女性产生了崇拜和爱慕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保加利亚发行的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一生自奉巴赫、贝多芬为师,从古典的冷静、理性与均衡世界中,为自己、也为这个世界创作了许多精纯的音乐。当世人都说古典的精神已死时,他以坚定的意志否认了这种论调,说明了古典主义是音乐史上永不凋谢之花。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璀璨绚丽、名家辈出的巅峰阶段,勃拉姆斯无异于十九世纪乐坛的一个异类,而这个异类却成为了古典主义音乐的接续者,为古典主义音乐烙下一个完美的休止符。同时,他又成为了二十世纪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赤道几内亚共和国,1997年,勃拉姆斯逝世100周年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一生作品颇丰,除了歌剧之外,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代表作有四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约二百首歌曲及其他的室内乐和钢琴作品。</p> <p class="ql-block">(吉尔吉斯斯坦,2000年,勃拉姆斯肖像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论他的交响乐、协奏曲或是小品,个人风格都是如此明显——没有任何女性化的东西,完完全全地在述说一个男人的感情。这在多愁善感的浪漫主义时期是难能可贵的。他和贝多芬正好处于“男人”这个词语的两极。贝多芬是刚猛的,进攻的、晴空万里的,而他则是内敛,压抑的、阴云密布的。这并不是说在他的内心中有什么阴暗的东西,只是他一直在遵守着道德的界限,在理智与情感之间,仿佛走钢索的人那样,小心翼翼,也许更是战战兢兢地走完了他这一生。于是在许多年之后,人们激赏他的音乐,激赏他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苏联,1970年,纪念贝多芬诞辰二百周年。薄纸无齿单枚邮票印样,印样上有该枚邮票的设计师的铅笔签名)</p> <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的《神圣摇篮曲》(Geistliches Wiegenlied),其作品91号中的一首,创作于19世纪末期。这首作品是勃拉姆斯为女中音、中提琴和钢琴所作,以其宁静、温暖的旋律而被广泛传唱。勃拉姆斯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的作品深受古典主义影响,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的浪漫情怀。《神圣摇篮曲》采用了平稳的三拍子节奏,旋律平和而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首歌曲通常被理解为对人类心灵深处对超越世俗纷扰的渴望的表达。在音乐上,它使用了简单的和声进行,营造出一种安宁的氛围。在音乐教育中,《神圣摇篮曲》常被用于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和分析艺术歌曲的结构和和声。此外,这首歌曲也被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这首曲子成为世界知名的摇篮曲,世界各国的妈妈们经常咏唱这首小调哄着宝宝们入睡。</p> <p class="ql-block">(捷克斯洛伐克,1937年,《摇篮曲》邮票画稿,图案是一位母亲抱婴儿到摇篮中,傍边拉小提琴的父亲在为婴儿拉摇篮曲。画面温馨,此画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画家Sucharda所绘。)(这枚画稿是我去年从伦敦拍卖会场拍到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7-1878年,本曲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然而,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不但是勃拉姆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且本曲连同贝多芬(D大调)和门德尔松(e小调)、柴科夫斯基(D大调)等大师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p><p class="ql-block">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2000年,图案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音乐厅和拉小提琴的女神雕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诞生于他人生的动荡岁月,充满了情感的风暴与内心的挣扎。那时的勃拉姆斯,尚处在青春的边缘,面对挚友舒曼的精神崩溃和去世,以及对克拉拉·舒曼复杂的感情纠葛,他内心的动荡通过这部协奏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第一乐章的开篇如同暴风雨般骤然来临,乐团的弦乐似雷鸣般震撼,而列维特的钢琴声却显得若即若离,仿佛从远处传来一声幽幽的叹息。这一刻,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式钢琴家,而像一个迷失在风暴中的孤独旅人。钢琴的进入带着一种游移不定的音调,既充满了内心的犹疑,又暗藏着即将爆发的力量。第二乐章就像一首庄严的圣歌,列维特的钢琴似一串缓缓滑落的珍珠,音符之间散发出神圣的光辉。在这一乐章中,他展示了他对旋律线条的极致控制,每一个音符都像是精心雕琢的宝石。乐团在这一部分的表现同样出色,他们与钢琴的对话时而宁静,时而激昂,完美地体现了勃拉姆斯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p><p class="ql-block">第三乐章的诙谐风格为整部协奏曲画上了一个亮丽的句号。列维特在这里表现出他更加轻松的一面,钢琴如同调皮的精灵,带着一丝狡黠的微笑在乐章中跳跃。乐团也顺应这一节奏,展现出了难得的轻盈与灵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法罗群岛,1993年发行的钢琴邮票)</p> <p class="ql-block">(西德1983年5月5日发行的一枚勃拉姆斯诞辰150周年纪念邮票,面值80分尼,图案是勃拉姆斯34岁时,即1867年, 在钢琴前的坐姿像。)</p> <p class="ql-block">(摩纳哥,1983年2月24日发行一枚勃拉姆斯诞辰150周年纪念邮票,面值3法郎,图案中央是勃拉姆斯晚年肖像,右边是三位基督徒在教堂祈祷,其上是勃拉姆斯创作的《德意志安魂曲》乐谱,此曲歌词采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所翻译的德文版《圣经》,有别于以往的拉丁文版,在1868年完成并发表。)</p> <p class="ql-block">(原东德1983年发行的一款勃拉姆斯诞辰150周年的纪念小全张,小全张最上方是勃拉姆斯的亲笔签名,下方是乐谱亲笔手稿,乐谱右上角有作曲的日期1868年9月12日左上角是歌曲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德发行的纪念邮票挂号首日实寄封,由东德寄往当时的西德汉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Op.126 No.1,创作于1868年,是一首表达母爱的经典钢琴小品。这首曲子以柔美舒缓的旋律,展现了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保护和疼爱之情。勃拉姆斯通过这首音乐作品,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力量,唤起人们对温暖和梦想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纪念碑矗立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Karlsplatz广场。</p><p class="ql-block">这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雕塑家鲁道夫·韦尔(Rudolf Weyr)向约翰尼斯·勃拉姆斯致敬的作品。这座纪念碑由维也纳市政府资助,并于1908年5月7日勃拉姆斯75岁生日之际揭幕落成。纪念碑的人物由轻质大理石制成,宽台阶用花岗岩制成。纪念碑中,勃拉姆斯表情凝重地低头思索着什么,脚下躺着一个希腊女神缪斯,正弹奏着七弦琴。</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1997年发行的纪念勃拉姆斯邮票首日封,封的左边图案就是勃拉姆斯纪念碑,右边为晚年的勃拉奥地利 1997年 首日封 纪念勃拉姆斯逝世100周年,首日封的右侧邮票为勃拉姆斯晚年肖像,左侧为勃拉姆斯纪念碑,下面用德文写着“勃拉姆斯逝世100周年”)</p><p class="ql-block">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德国十九世纪后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与指挥家.他的一生坎坷曲折,父母婚姻的不幸,亲人与朋友的相继离世和无果的爱情,艺术道创作道路上的孤军奋战,让其内心充满悲凉的感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摩纳哥,2008年发行的勃拉姆斯纪念邮票)</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具有非常高的音乐天赋,接受良好的音乐启蒙和教育,但不得不说的是,家庭的悲剧对后来勃拉姆斯的性格养成和音乐风格影响甚大。</p><p class="ql-block">少年时期的勃拉姆斯在汉堡开过几场演奏会,直到其19岁巡演之后名声大噪。20岁的波拉姆斯拿着阿希姆的引荐信回见了舒曼。这位亦师亦友的作曲家为勃拉姆斯的钢琴才华所倾倒,并在之后的岁月里为勃拉姆斯充当了指路明灯的角色。同时,勃拉姆斯也认识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女性——舒曼的夫人,钢琴演奏家克拉拉。</p><p class="ql-block">1853年,年仅20岁的勃拉姆斯认识了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并拜其为师。在其一生与舒曼夫人——克拉拉的相处中,勃拉姆斯看到作为妻子在遭遇家庭的不幸之后依然坚强的支撑着家庭,这使得他对这位年长自己十余岁的知性女性产生了崇拜和爱慕的情感。</p><p class="ql-block">画家维利•冯•贝克拉特曾绘制一幅勃拉姆斯坐在钢琴前弹琴的作品,并于1911年公布。面里的勃拉姆斯上半身微倾,两条腿平行,左臂越过右小臂,乐圣一样的头微微后仰,脸上满是痛苦的神情,这是他演奏《g小调狂想曲》(作品第79号)时的写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一生自奉巴赫、贝多芬为师,从古典的冷静、理性与均衡世界中,为自己、也为这个世界创作了许多精纯的音乐。当世人都说古典的精神已死时,他以坚定的意志否认了这种论调,说明了古典主义是音乐史上永不凋谢的一个永恒天地。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璀璨绚丽、名家辈出的巅峰阶段,勃拉姆斯无异于十九世纪乐坛的一个异类,而这个异类却成为了古典主义音乐的接续者,为古典主义音乐烙下一个完美的休止符。同时,他又成为了二十世纪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先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赤道几内亚共和国,1997年,勃拉姆斯逝世100周年纪念邮票)</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一生作品颇丰,除了歌剧之外,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中创作有四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约二百首歌曲及其他的室内乐和钢琴作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吉尔吉斯斯坦,2000年,勃拉姆斯肖像纪念邮票)</p><p class="ql-block"> 无论他的交响乐、协奏曲或是小品,个人风格都是如此明显——没有任何女性化的东西,完完全全地在述说一个男人的感情。这在多愁善感的浪漫主义时期更是难能可贵。他和贝多芬正好处于“男人”这个词语的两极。贝多芬是刚猛的,进攻的、晴空万里的。而他则是内敛,压抑的、阴云密布的。这并不是说在他的内心中有什么阴暗的东西,只是他一直在遵守着道德的界限,在理智与情感之间,仿佛走钢索的人那样,小心翼翼,也许更是战战兢兢地走完了他这一生。于是在许多年之后,人们激赏他的音乐,激赏他的爱情。</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苏联,1970年,纪念贝多芬诞辰二百周年。薄纸无齿单枚邮票印样,印样上有该枚邮票的设计师的铅笔签名)</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的《神圣摇篮曲》(Geistliches Wiegenlied),其作品91号中的一首,创作于19世纪末期。这首作品是勃拉姆斯为女中音、中提琴和钢琴所作,以其宁静、温暖的旋律而被广泛传唱。勃拉姆斯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的作品深受古典主义影响,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的浪漫情怀。《神圣摇篮曲》采用了平稳的三拍子节奏,旋律平和而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首歌曲通常被理解为对人类心灵深处对超越世俗纷扰的渴望的表达。在音乐上,它使用了简单的和声进行,营造出一种安宁的氛围。在音乐教育中,《神圣摇篮曲》常被用于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和分析艺术歌曲的结构和和声。此外,这首歌曲也被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这首曲子成为世界知名的摇篮曲,世界各国的妈妈们经常咏唱这首小调哄着宝宝们入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捷克斯洛伐克,1937年,《摇篮曲》邮票画稿,图案是一位母亲抱婴儿到摇篮中,傍边拉小提琴的父亲在为婴儿拉摇篮曲。画面温馨,此画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画家Sucharda所绘。)(这枚画稿是我去年从伦敦拍卖会场拍到的珍品)</p><p class="ql-block">《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7-1878年,本曲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然而,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不但是勃拉姆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且本曲连同贝多芬(D大调)和门德尔松(e小调)、柴科夫斯基(D大调)等大师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p><p class="ql-block">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西班牙,2000年,图案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音乐厅和拉小提琴的女神雕塑)</p><p class="ql-block"> 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诞生于他人生的动荡岁月,充满了情感的风暴与内心的挣扎。那时的勃拉姆斯,尚处在青春的边缘,面对挚友舒曼的精神崩溃和去世,以及对克拉拉·舒曼复杂的感情纠葛,他内心的动荡通过这部协奏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第一乐章的开篇如同暴风雨般骤然来临,乐团的弦乐似雷鸣般震撼,而列维特的钢琴声却显得若即若离,仿佛从远处传来一声幽幽的叹息。这一刻,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式钢琴家,而像一个迷失在风暴中的孤独旅人。钢琴的进入带着一种游移不定的音调,既充满了内心的犹疑,又暗藏着即将爆发的力量。第二乐章就像一首庄严的圣歌,列维特的钢琴似一串缓缓滑落的珍珠,音符之间散发出神圣的光辉。在这一乐章中,他展示了他对旋律线条的极致控制,每一个音符都像是精心雕琢的宝石。乐团在这一部分的表现同样出色,他们与钢琴的对话时而宁静,时而激昂,完美地体现了勃拉姆斯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p><p class="ql-block">第三乐章的诙谐风格为整部协奏曲画上了一个亮丽的句号。列维特在这里表现出他更加轻松的一面,钢琴如同调皮的精灵,带着一丝狡黠的微笑在乐章中跳跃。乐团也顺应这一节奏,展现出了难得的轻盈与灵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罗群岛,1993年发行的钢琴邮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德1983年5月5日发行的一枚勃拉姆斯诞辰150周年纪念邮票,面值80分尼,图案是勃拉姆斯34岁时,即1867年, 在钢琴前的坐姿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纳哥,1983年2月24日发行一枚勃拉姆斯诞辰150周年纪念邮票,面值3法郎,图案中央是勃拉姆斯晚年肖像,右边是三位基督徒在教堂祈祷,其上是勃拉姆斯创作的《德意志安魂曲》乐谱,此曲歌词采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所翻译的德文版《圣经》,有别于以往的拉丁文版,在1868年完成并发表。)</p><p class="ql-block">(原东德1983年发行的一款勃拉姆斯诞辰150周年的纪念小全张,小全张最上方是勃拉姆斯的亲笔签名,下方是乐谱亲笔手稿,乐谱右上角有作曲的日期1868年9月12日左上角是歌曲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Op.126 No.1,创作于1868年,是一首表达母爱的经典钢琴小品。这首曲子以柔美舒缓的旋律,展现了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保护和疼爱之情。勃拉姆斯通过这首音乐作品,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力量,唤起人们对温暖和梦想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纪念碑矗立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Karlsplatz广场。</p><p class="ql-block">这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雕塑家鲁道夫·韦尔(Rudolf Weyr)约翰尼斯·勃拉姆斯致敬的作品。这座纪念碑由维也纳市政府资助,并于1908年5月7日勃拉姆斯75岁生日之际揭幕落成。纪念碑的人物由轻质大理石制成,宽台阶用花岗岩制成。纪念碑中,勃拉姆斯表情凝重地低头思索着什么,脚下躺着一个希腊女神缪斯,正弹奏着七弦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篇短文所陪音乐系勃拉姆斯的著名作品《匈牙利舞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于1864年回到家乡,此时他的母亲病危,父母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他的母亲在1965年去世,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在充满力量的《圆号三重奏》里,采用一个慢版乐章表达了对母亲的哀悼之情。勃拉姆斯终生未娶,于1897年因肝癌与世长辞,并被安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p> <p class="ql-block">(北马其顿,2022年,勃拉姆斯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 1997年 首日封 纪念勃拉姆斯逝世100周年,首日封的右侧邮票为勃拉姆斯晚年肖像,左侧为勃拉姆斯纪念碑,下面用德文写着“勃拉姆斯逝世100周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采用的配乐是勃拉姆斯创作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创作时间大概在1852年至1869年,系借用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流行的一首曲子。该曲节奏活跃,带有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中那种快速段落风格。曲子柔和抒情而略带有淡淡的忧愁。进入中间部时,奏出情绪激昂的主题,表现出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p> <p class="ql-block">(德国,1983年实寄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