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拾絮

幽兰蕙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品慢饮茶更香(散文)</b></p><p class="ql-block"> 江苏徐州/杨增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 老家盐城位于江苏省的沿海中部,这里不适宜种茶。所以,过去农村人家,基本没有用茶叶泡茶待客的。人们平常说的喝茶,往往指的是喝白开水。喝茶叶茶,对于18岁之前的我而言,那是一张白纸。</p><p class="ql-block"> 我1969年参军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每次在连队开会和学习的休息间隙,我们新兵们清一色的白开水一杯。而那些班长和老兵们杯子里水的颜色,不是碧绿色的,就是澄黄色的。尤其是水杯底部那一片片、一条条,叠堆在一起酷似柳树枝上刚冒出来的嫩芽芽一样的东西,令我十分好奇。有人悄悄地告诉我:那是用茶叶泡出来的茶。天哪!这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次与茶邂逅,可算是开了眼界。</p><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初,我所在的那个团奉命开拔到安徽宣城,全面接管南湖农场的管理工作。我们那个连队,除了担负几百亩水稻的种植管理外,再就是要管理好两千多亩的一片茶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连队安顿后第三天,便赶上了采茶季。全连所有人员迅速投身到了茶叶的采摘工作。大家在农场技术员和驻地务工人员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采茶。看到战友们采茶时那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心里也痒痒的,恨不得也去学学采茶。由于我担任文书工作,不方便离开连部,错过了一次学习采茶的绝好机会,不免有些遗憾。</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我正在连部写材料,通讯员火急火燎地从外面跑到我面前,神神秘秘地从包里掏出一个纸包,递给我说:“文书,这是茶厂刚炒制出来的茶叶,你赶紧尝尝吧。”因为我压根就不知道怎么个泡法,便随手将茶叶丢在了枪架旁边的箱子上。通讯员急得大喊:“不能放在枪架旁!茶叶一旦吸收了擦枪油的味道,就不好喝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通讯员在炭炉上烧了一壶水,帮我烫了一个瓷杯,并往杯子里捏了一些茶叶,迅速冲泡后,盖上了杯盖。约摸两三分钟,通讯员端起茶杯向我走来。茶杯还没交到我手中,早有一股清新的香气直冲我脑门袭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轻轻地呷了一小口,第一感觉就是苦,涩涩的味道迅速充斥了整个口腔。但过了一会儿,又觉得有一股幽香在口腔中慢慢地扩散,那感觉真是妙极了!</p><p class="ql-block"> 我端起茶仔细观望,发现杯子里的茶叶在水中不断地舒展着身体,舞动着裙摆,犹如一个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女,那姿态,既轻盈又优雅。这时,整个屋子里茶香四溢,似乎要将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种清新的大自然气息。此刻,我也顾不上矜持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个底朝天。一种甘甜在口中徐徐化开,仿佛要把我的魂给勾走了似的。不知不觉中,我又连喝了好几杯,顿感神清气爽,腋下生津,浑身舒坦。当时的那个爽啊,难以用语言来描述。</p> <p class="ql-block">  从此,我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晨光初破晓,或是夕阳西下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泡上一壶茶,然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欣赏那袅袅升起的茶气与窗外的风景交织成的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那茶的韵味,恰似细雨润物无声,幽香醉人无形。它在不经意间,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在这铿锵激越的军营生活中,寻得了一份难得的平和与宁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喜爱逐渐发展成了一种习惯。后来我一天不喝茶,心里就没着没落的。于是,茶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好山好水的资源优势,安徽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个产茶大省。从皖南到皖北,从淮东到淮西,到处都能见到茶树的身影。据统计,在全省享有名头的茶叶就有28种之多。其中,最负盛名的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就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后在1959年中国“十大名茶”评比中,在2001年美联社和《纽约时报》的评比中,以及2002年香港《文汇报》的评比中,安徽的这三大名茶均位列中国“十大名茶”。随着后来我工作的变动和职务的升迁,我接触到茶叶的种类越来越多,品尝到各种名茶的机会也愈发多了起来。调到团政治处后,我结识并饮上了宣城名茶——敬亭绿雪;上调到师部机关后,我和霍山黄芽、六安瓜片交上了朋友;调到军部机关后,我又和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成了挚友。总之,部队驻在安徽的那十几年里,我几乎把安徽产的名茶给喝了个遍,大饱口福。 </p><p class="ql-block"> 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喝茶,至今55个年头过去了。在半个多世纪的饮茶生涯中,我坚持放平心态饮茶,坚持家中有什么茶就喝什么茶,坚持把茶当作生活的调味品来饮用,同样会收到茶香氤氲,既能温暖体驱、又能陶冶情操的绝佳效果,实现“品的是茶香,观的是风韵,觅的是心境”这样一个饮茶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饮茶作为一种传统的健康生活方式,早已深入人心。茶叶中的营养成份和健康益处亦被人们广泛认可。但如何正确地饮茶,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这里,不妨摆一摆多年喝茶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第一,要讲究喝茶的时间。一般来说,早餐后一段时间是最佳饮茶时间。这时候饮茶,既可以帮助消化,又能提神醒脑。晚上则不宜饮茶,尤其是不能饮浓茶,那样会影响睡眠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第二,要坚持适量饮茶。我的观点是,饮茶要既不过量,也不过少。过量饮茶会导致胃黏膜受损,引发消化不良等问题;反之,饮茶过少,又无法充分享受到茶叶中的营养成分。</p><p class="ql-block"> 第三,要坚持清淡,茶水绝对不宜过浓。过浓的茶含有较高的咖啡因和茶碱,会对胃造成刺激。我建议,适量放茶叶,是控制好茶水浓度的最好方法。</p><p class="ql-block"> 第四,要坚持饮用温度适中的茶水。高温的茶水会损伤口腔、咽喉以及食管等器官。但温度过低的茶水也会影响茶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多年来,我把茶水的温度控制在摄氏50度左右,这样喝起来最舒服了。</p><p class="ql-block">“闲庭独坐对闲花,轻煮时光慢煮茶”,这是当代诗人杜子辰对待生活态度的深刻诠释。轻煮时光,意味着在宁静与闲适中感受时间的流逝,不为外物所扰,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与沉淀。慢煮茶,则是一种生活艺术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一即慢下来,细细地去品味,从而享受每一个当下。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生活的本质与美好,而真正的幸福往往却藏在那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诗意的瞬间之中。</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都能拥有一杯好茶,一段静好的时光,让茶之神韵,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生活因茶而更加丰盈与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海文学2025年01月09日 20:34 江苏 第 1348 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银杏花开的寻觅(散文)</b></p><p class="ql-block"> 江苏徐州/杨增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从我记事的时候起,父亲便在我家房子西头的小沟旁栽下了一棵银杏树。经过十几个年头的寒来暑往,这棵银杏树终于枝繁叶茂,长成10多米高,十分逗人喜爱。可是,直到我参军离家时,也没有见到它开花和结果。 </p><p class="ql-block"> 1969年下半年,部队在安徽芜湖“支左”时,师部驻扎在市粮食局机关大院。这个大院里竟然有十几棵五六层楼那么高的大银杏树。听大院里的老人讲,这些银杏树的树龄都已超过30年,有的达到50年以上了。这些年来年年开花结果,那场景真叫一个壮观。我听后不禁喜出望外。心想,在家那么多年也没等到银杏开花,参军后马上愿望就实现了。谁知,来年的春节一过,部队不是拉出去搞野营拉练,就是到山里驻训。就这样,我连续三年和银杏树开花失之交臂。</p><p class="ql-block"> 1976年下半年,我奉调到军部机关工作。由于军部驻地的前身是安徽农学院,这个大院里的名贵树木可多了,银杏树更是到处可见,其中不乏近百年树龄的。我思忖,这下子看到银杏开花应该是十拿九稳了吧?万万没想到,次年4月,我随军首长到军区参加党代会,又阴差阳错地失去了观赏银杏树开花的良机。8月份,大部队整体移防到徐州,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银杏树的尊容,让人好生遗憾。</p>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到了2000年。我转业后搬进新小区的第二天,我便约上夫人寒梅直奔花木市场,买下了两棵银杏树苗,当天下午便在楼下的围墙旁栽上了。经过22个年头的悉心照料和管理,这两棵银杏树长得既高大又壮实,看上去比6层楼还高。按一般规律,这两棵银杏到了孕蕾开花的时候了。那些日子我几乎天天跑到它们跟前去端详,就是没有一点动静,令我非常失望。去年冬天,正好有园林管理处的工人师傅在我们小区里修剪树木,我特意请了一位专家看看我家的银杏树。专家观测了好一会,告诉我说:“你家的这两棵银杏都是公的,也许过两年就会开花,但由于你家这棵树太高了,即便到时真开花了,人站在地面恐怕也看不清楚。”听了专家的话,我顿时懵了。</p><p class="ql-block"> 2024年清明节前,我回射阳老家扫墓。吃饭时和弟妹们聊起银杏树的事,把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妹妹安慰我:“下午带你去看个够”。午饭后,妹夫安排车辆把我送到了我的出生地—北闸口,带我直奔我侄儿杨五家小院。我惊呆了,原来这儿并排长着6棵大银杏树哩。虽然雌树比雄树略矮一点,但也有十三四米高。而且棵棵都长得绿叶婆娑,翠玉葱笼。树冠沐浴着金灿灿的阳光,犹如一把硕大的绿伞,漂亮极了。银杏树的树干十分挺拔,笔直而粗壮,宛如一根根巨大的柱子,向天空伸展着。树干的表面光滑而硬朗,有的呈现出深棕色,有的呈现出灰褐色,给人一种坚韧和沉稳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一种秩序和平衡。它的枝干伸展开来,呈现出强烈的张力。枝干呈分叉状,有的向上延伸,有的向下垂挂,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造型。枝干上布满了茂密的叶子,它们的形状像一把小扇子,叶片中央有一条条细缝,边缘弯弯曲曲,给人一种娇嫩柔美的印象。再瞧那叶片下,原来所有银杏树的花朵,都在此刻孕育绽放啦!侄儿怕我看不清,让我站在一把1米多高的凳子上。这一回,我算是真真切切地看清了银杏花的真面目:雄性花,呈柔荑花序状,下垂,外观上看起来像是一串串松散的小球,而这些小球实际上是由无数个小花组成的,散发出一种清淡的香。 而雌性银杏树的花序呈辐射状,乍看上去,就像一条条毛毛虫。它由一段花柄顶着小球,花柄的顶端常分成两叉或不分㕚,胚珠顶端有一滴黏稠的小水滴,系用来捕捉雄性花粉用的。雄树的花粉通过风传播,最终雌花会长成银杏的果实(又叫白果),而雄花的花序则会自动脱落。</p> <p class="ql-block">  不同于大多数树木华丽夺目的花朵,银杏树的花一点也不张扬,既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没有浓郁的香气,格外低调内敛,却以一种难以言喻的清雅,悄悄地诉说着春天的故事。因为它的不起眼甚至隐秘,人们常常忽略了它的花期。殊不知这些平凡的小花,在春风的感召下,悄悄地进行着一场关乎生命延续的伟大使命,用实际行动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执着。我站在树下,仰望着这一树树繁花,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那是对生命奇迹的敬畏,是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也是对过往岁月中未曾留意到的细微之处的深深感慨。</p><p class="ql-block"> 我盼望了整整一个甲子,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银杏开花。在目睹银杏花绽放的瞬间,我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感动与惊喜。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我准备的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那些虽小但却精致的花朵,仿佛是夜空中的星辰,在这一刻点亮了我心中的整个宇宙。 </p><p class="ql-block"> 一阵微风吹过,银杏叶轻轻摇曳,带动着那些细小花朵也随之起舞,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温柔地拂过我的耳畔。它带走了城市和大地上空的喧嚣,为我们留下了一片宁静与美好。那一刻,我似乎能听到自已内心的声音。它仿佛在悄悄地告诉我,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珍惜,每一次遇见都是宇宙间最美好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新味道。银杏花开,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心灵的一次洗礼。它让我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自我。当我再次睁开眼,看到的不仅仅是银杏的花开,更是内心深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这一刻,我深深地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对美好的追求,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能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此刻,我的心中充满了力量与希望。 </p><p class="ql-block"> 银杏花开,将成为我心中永恒的风景。</p><p class="ql-block">【沿海文学]2024年12月14日 江苏第1336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吉祥之鸟——喜鹊(散文)</b></p><p class="ql-block"> 江苏徐州/杨增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在我的老家盐城,人们把喜鹊当做吉祥物。但凡听到喜鹊叫,立马便会有人说:“喜鹊叫,客来到”,“.喜鹊叫喳喳,好事要来家”。虽然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道理,但善良的人们总是希望喜鹊能经常光顾自己的家门,並给自己带来好运。 </p><p class="ql-block"> 我参军入伍后的军营生活,由于大多数时间是在大城市里度过的,因此,平时很难见到喜鹊。 直到转业后搬进新住宅小区之后,几乎天天能见到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因为我家楼后有一棵高大的白杨树,上面筑有一个硕大的鸟巢,里面住着6只花喜鹊的小家族。每天清晨,它们总爱飞到我家的南阳台上蹦跳觅食,总爱在我家窗外的防盗网上撒欢打闹。虽然它们一次又一次地在清晨把我们吵醒,但我们一点儿也不生气,因为这给我近距离地观察它们提供了极好的便利。 </p><p class="ql-block"> 喜鹊(系雀形目鸦科,鹊属中的一种鸟类),体型中等,体长通常在40一50厘米之间,翅膀展开时可达60一70厘米。喜鹊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广阔地区,主要栖息在平原、丘陵、和低山地区,常见于山麓、林地、农田、村庄以及城市公园等地。它们的适应性强,因此在人类居住环境极其常见。喜鹊是留鸟,它们喜欢把巢筑在民房旁边的大树上。喜鹊的食性广泛,主要食物为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偶尔也捕食其他雏鸟和鸟卵。昆虫资源减少时,它们会转而食用植物性食物,如乔木和灌木的果实和种子。喜鹊的平均寿命约为7年,有些个体也可以活到15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  喜鹊的羽毛是黑白两种颜色。它们的头部、颈部、背部和尾巴是乌黑色的,闪耀着油亮的紫色光泽;双肩和腹部的羽毛洁白无瑕。正是这黑白两色,把它们打扮得那么朴素和雅致。正是这种鲜明的黑白两色,才使得它们在自然界里格外的引人注目,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智慧与吉祥的光芒。它们那一对骨碌碌转动的小眼睛,明亮而锐利,时刻透露出聪明与机智。它们那呈钩状的尖而小巧的嘴巴,能够轻松地啄开坚果和种子。它们的叫声,如同银铃一般清脆明亮,给人们帶来了愉悦和希望。它们那浑圆的足球肚,在那双纤细的短腿蹦跳下,时隐时现,令人捧腹不已。它们那像扇子一样的尾巴,一翘一翘的,整个身体也跟着一颤一颤的,仿佛舞起了快乐的华尔兹。哇塞!这帮可爱的小喜鹊们,多么像机灵调皮、活泼可爱的美少女,又多么像健壮敏捷.、风度翩翩的俊小伙啊!它们一边不停地啄食,一边闹嚷嚷地蹦跳着,鸣叫着。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喜鹊的可爱和美丽,感受到了自然界是如此的轻松和美妙。</p> <p class="ql-block">  喜鹊除了拥有一副惹人喜爱的外表外,它们还拥有非凡的智慧和团队协作精神。它们用灵巧的喙衔来一根根枝条,一片片羽毛,一张张树叶,用爱和耐心编织着温馨的小巢,几天功夫就建造出了结构复杂、精巧美观的巢穴。这种巢穴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能够避开风雨和天敌的侵扰。夕阳的余晖洒在喜鹊们忙碌的身影上,为这温馨的画面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使人们为这份坚持与美好而动容。 </p><p class="ql-block"> 听公园管理处的大叔讲,喜鹊的繁殖能力也比较强,通常喜鹊一年产一窝蛋,数量在5一8枚之间,一般每年能孵化出5一6只幼鸟。聪明的喜鹊夫妇会一起努力,共同抚养后代。透过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界中难得一见的家庭和睦和责任担当。</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喜鹊不仅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还在其他方面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国画中,喜鹊常与梅花同框,寓意“喜上眉梢〞。在文学作品中,喜鹊也常被赋予人性化的特质,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主角。“.门前喜鹊来相报,知有骚人委色丝”,这是表达对高朋挚友的尊敬与欢迎;“姓名已入飞龙榜,书信新传喜鹊知”,这是表达捷报频传、喜上眉梢的心愿;“喜鹊立门限,飞花落砚池”,这是传达贵客临门、才思泉涌的激情;“鸣鹊深树日初斜,春风拂槛露华华”。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春日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宁静,给人一种和谐美好的感觉。在民间传说中,喜鹊更是化身为爱的使者,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更是将喜鹊的形象推向了神圣与浪漫的高度。 </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显示,现在地球上喜鹊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即便在我们国家,喜鹊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如今,在城市,大厦林立,满目霓虹;在乡村,城镇化改造步伐加快,公路密织; 令人遗憾的是,从乡村到城市,高大的树木也有减少的迹象。没有了高大的树木,喜鹊何以筑巢?在生硬的水泥世界里,喜鹊们只能在水泥高楼和柏油塑胶的“夹缝”里盘旋哀呜,只能在巨型建筑的屋顶缝隙间苟且穿行,实在让人感到悲哀和不安。自从前年春季,我家楼后面那块空地动工建造商品楼房起,我就没有再看到喜鹊了,就连搭建喜鹊巢穴的那棵高大的白杨树也不复存在了。那6只可爱的喜鹊去了哪里?它们现在过得安稳舒适吗?它们能否安然地度过寒冷的冬天?一时间,我无法回答小外孙向我提出的这些问题。 </p><p class="ql-block"> 但我相信,那6只喜鹊是不会有事的,它们只是暂时挪动一下居所而已。因为喜鹊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因此,我坚信,每一个热爱喜鹊的中国人,都会怀着一颗敬畏自然.、热爱生命之心,去欣赏喜鹊的飞翔,去聆听喜鹊的歌唱,都会尽心尽责地去保护好这些美丽的生灵,维护好生态平衡,让喜鹊的吉祥之羽永远地闪耀在蓝天之下,让它们的灵动之歌永远回荡在大自然之中。</p><p class="ql-block">【沿海文学】2024年11月23日 江苏 第 1328 期 刊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诸葛八卦村游记(散文)</b></p><p class="ql-block"> 江苏徐州/ 杨增勤</p> <p class="ql-block">  壬辰年(2012年)国庆期间,我应几位战友的邀请,在游玩了江西三清山等名胜风景区后的返回途中,顺道去浙江诸葛八卦村畅游了一番。</p><p class="ql-block"> 诸葛八卦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镇,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该村由诸葛亮第27代裔孙诸葛大狮,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据说,这种构思布局的村庄,是国内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村中居民多为诸葛亮的后裔,目前有近5000人。他们世世代代传承诸葛亮的智慧与品德,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每年,村中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庙会,来展示诸葛亮的传奇故事和当地的文化。现在,该村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生态文明村。</p><p class="ql-block"> 八卦村之所以如此闻名,在于它的布局设计。在古书《易经》中,八卦作为一种符号,所传达的理念巳被诸葛后人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了。该村就是充分地将八卦图融合在古村内,整体的构造呈中间较低,而两边慢慢向上突起,中间的八卦分界线刚好把古村分为陆地和水流两部分。他们还利用“外八卦”和“内八卦〞的原理,以“钟池”为中心,有许多看似杂乱的古建筑和四通八达的道路 ,只有站到村外高地仔细观察,才会发现这些小路向外逐渐延伸,之后便会出视“外八卦”的模式,令人豁然开朗。这种布局设计,就叫“九宫八卦”。其结构真的巧妙别致,让人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 八卦村之所以如此令人神往,还在于它的建筑风格独特。村里的所有古民居及厅堂,全都采用“青砖、灰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民族特色。目前,村内共有200多处保存完好的民清建筑。除古民居外,村里的著名建筑景点有:丞相祠堂、钟池、大公堂、寿春堂、大经堂等,它们是八卦村中的瑰宝,其做工之考究、装饰之精美,蕴含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八卦村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八卦村之所以如此令人感到神秘,更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八卦村外还有三座山岗包围着,很难被发现。在北伐战争期间,有的战争地点靠近八卦村,很多人都担心古村一定会受到战乱的破坏。但令人惊奇的是,整个古村建筑没有受到一点影响。更让人欣慰的是,当年万恶的日本鬼子也曾来到隔,日本鬼子才没有发现这个神秘的八卦村。</p><p class="ql-block">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沿着长满青苔的曲折石板路一路前行,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了久远的岁月留下的痕迹。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八卦村的中心——钟池。乍一看,似乎看不出什么端倪。后在导游的提醒下,我们才发现:一块与钟池逆对的陆地紧挨着钟池,有意思的是,如果把它们合并起来,恰好就是一个阴阳太极图形。而陆地靠北和钟池靠南各有一口井,正是太极图的鱼眼。更奇妙的是,钟池的四周有8条向外辐射的路,若在空中俯瞰,确实就是八卦图的形状。凡到过八卦村的人,无不佩服诸葛后人的神奇构思和无穷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在一处饮水机旁作短暂休息后,导游带我们来到了丞相祠堂。该祠堂是诸葛家族的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面积1400平方米。坐东朝西,平面按"回"字形布局,有屋52间,由门厅、中庭、庑廊、钟鼓楼和享堂组成,古朴浑厚,气势非凡。祠堂雕梁画栋,门窗栏杆等部件均雕刻精细,美不胜收。我们怀着敬意进入了祠堂。只见古树参天,雕梁画栋,古朴而庄重。中庭是祠堂最精彩的部分,中间四根合抱大柱,选用上好的松、柏、桐、椿四种木料制成,取"松柏同春"之意,祈求家族世代兴旺。中庭两边庑廊各七间,塑诸葛后裔中十几位名人贤达,用来激励诸葛子孙们奋发向上,成就一番事业。从庑廊拾级而上,两旁分列钟、鼓二楼。祠堂最后是享堂,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羽扇纶巾,飘逸的神情中不乏浩然正气。好一位旷世奇才、运筹帷幄的蜀汉名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导游告诉我们,丞相祠堂还有一个奇特之处:祠堂没有大门,只有两个偏门。因为刚建造祠堂时,对面住着两户姓王的人家。一向讲究民俗的诸葛氏人知道,老虎为王,祠堂正门盘两虎,犯忌。为了避免与两虎相冲,故丞相祠堂只设了偏门,并在正门建了一堵墙。仅从这一点,足以说明诸葛亮后裔的广阔胸襟。由此也印证了一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p><p class="ql-block"> 出了丞相祠堂,我们到大公堂参观。这个大公堂为江南地区唯一的武侯纪念堂,内有与诸葛亮相关的壁画和一些珍贵的文物陈列,高度彰显了诸葛八卦村的魅力所在和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出了大公堂,导游把我们带到了民众居住的地方。有人好奇发问:怎么这里都是老人和小孩?原来,这里的年轻人都到外面工作去了,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回来与他们的亲友团聚。</p><p class="ql-block"> 导游动情地说,八卦村内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座建筑,都有着讲不完的故事。除了它神秘的建筑布局外,八卦村还有迷宫一样的街巷。巧合的是,这个村子外连接不断的山,和八卦村也形成了太极八卦呢。据说,曾有人发话:若外地游客在没有导游或八卦村人帮助的情况下,在村子里走上一圈,再能顺利地走出来,可获两万元现金奖励。遗憾的是,十多年过去了,还没有人拿走这笔奖金。 </p><p class="ql-block"> 此外,八卦村还因其丰富的中药材文化和独特的福字设计而备受世人瞩目。村中的天一堂草药店由诸葛亮之47代孙建立,至今也有140多年的历史了。还有,村中的“福”字蕴含了“福、禄、寿、喜”四个字,设计美观且富有诗意。改革开放以后,聪明的诸葛后裔将“福、禄、寿、喜”四个字印到了折扇上,既宣传了八卦村的文化,又带来了莫大的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说话间,只见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正端坐在桌前写着什么。靠近后才发现:他正专注地在折扇上书写孔明的“戒子书”呢。老者系诸葛亮的48代孙,叫诸葛高嵩,一手娴熟的小楷,就像印刷机印在折扇上,漂亮极了!于是,大家纷纷解囊,购买了“福、禄、寿、喜”折扇和“戒子书”折扇。我也当场买了20把,回家后送给亲朋好友们收藏,大家都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沿海文学] 2024年11月01日江苏 第1319期刊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家的桂花更馨香(散文)</b></p><p class="ql-block"> 江苏徐州 /杨增勤</p> <p class="ql-block">  我家楼下草坪旁边的那棵金桂,是夫人寒梅十年前从宿迁老家移植过来的。刚栽下时只有不足一米高,植株也显得比较羸弱。然而,就是这样一棵不起眼的小桂树,在栽下的第二年八月就开花了。虽然挂的花蕾并不多,但我们还是特别惊喜。</p><p class="ql-block"> 在夫人的精心呵护下,金桂现已窜长到2米多高,枝繁叶茂,整个树冠就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煞是壮观。其椭圆形的叶片铮亮碧绿,就像涂了油似的,令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每到金秋时节,桂树的所有枝杈上都结满了花蕾,然后隔三差五地竞相开放。住在楼上的我们,不用下楼便可欣赏到它的英姿,闻到它散发出的那种甜甜的香气。每次外出买菜路过它的身旁,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驻足观赏一番。</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怪,往年中秋节前,甚至还没有到农历八月,金桂便早早开花了。可是,今年中秋节都过了好几天了,桂树上连一粒小花蕾儿也找不到。我懵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见多识广的一位老同学解开了我的疑团:由于今年入秋以后高温持续时间长,加之雨水偏少,从而对桂树花芽的分化和发育,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桂花开放时间推迟。那一度在民间流传的“桂花不开,必有大灾”的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p><p class="ql-block"> 令人欣喜的是,中秋节后的第三天,徐州这边终于下雨了,一场透雨下了整整一天两夜。雨停后,我赶忙去瞧那桂树,发现所有的叶片都娇嫩透亮。再低头寻觅,竟发现好几根枝条上结了一粒又一粒鹅黄色的小花蕾。五天后,所有枝条上都挂满了密密匝匝的小花蕾儿。一簇簇,一团团,缀在绿叶之间,犹如繁星点点,璀璨夺目。在阳光的照射下,煞是耀眼。不知不觉间,桂花终于全都绽放了。无论是树上的花串,还是散落在草坪上的碎金,全都散发着醉人的芳香!它香得温柔,香得馥郁,就像春风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沁人肺腑,让人陶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桂花有的仿佛一群手拉着手的小姐妹分散在一起,尽情地歌唱;有的又似少女遇到了自己的情人,想笑又不好意思,羞答答的低着头。围观的邻居们啧啧称奇。</p><p class="ql-block"> 近看,那桂花更加芬芳怡人。它们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活泼、可爱。桂树根周围,被雨水打落的花瓣洒满一地,就像一张张碎花“地毯”。这是桂花给大地母亲精心编织的宝贵礼品,它将这十里飘香的情愫也一起织进了“地毯”,别有一番情趣。宋代诗人洪适有诗赞美桂花:“风流直欲占秋光,叶底深藏粟蕊黄。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以此诗来形容我家的这棵金桂,一点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徐州地处中原腹地,常年极少有台风光顾。让人万万没有料到,今年的十三号、十四号台风的尾巴,却把徐州狠狠地扫了一下。可怜我家的金桂遭了殃了:它被大风刮得东倒西歪,树上那金灿灿的繁花,就如同金色的雪粒,被一阵阵狂风撸下,又撸下。小小的花瓣,在空中打着旋儿,好像不情愿地翩翩起舞,又似无奈与风儿在打闹嬉戏。我的心都要碎了,不顾一切地冲到楼下,紧紧地抓住金桂的主枝杆,不让大风再继续摇动它。然而,我的一切努力皆为徒劳。桂树枝儿仍然不停地摇曳着。从树上飘落下来的花瓣儿,有的落在了我的肩头,有的落在了我的头发上,仿佛在寻求我的庇护。</p><p class="ql-block"> 我伸出双手,接住那些飘落的花瓣,它们在我的掌心里只停留片刻,便急切地飘走了。我俯身从草坪上又捡起了几朵,放在掌心里仔细端详:只见它们温润如玉,花蕊中还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宛若娇羞少女眼中的泪花。我放在鼻尖旁轻轻地嗅着,哇塞!那香气啊,不仅仅是单纯的花香,它还带着秋的韵味,风的轻抚,和阳光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我爱老家的这棵桂花,它多像老家的乡亲,十多年来,质朴无华,与世无争,守护着我们,带给我们亲情和慰藉。在它旁边驻足流连,仿佛听他诉说家乡的故事,感受生活的无穷滋味;被它的芳香沁润,仿佛惬意地喝着家乡的美酒,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p><p class="ql-block">啊,老家的桂花树,我的朋友,我的亲人!</p><p class="ql-block">[沿海文学] 2024年10月12日 江苏 第1304期刊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漫 话 筷 子(散文)</b></p><p class="ql-block"> 江苏徐州/杨增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 在中国,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样既简单却又蕴含无限深意的餐具。它,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筷子了。</p><p class="ql-block"> 筷子古名曰 “箸”。它的发明者有多种传说,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大禹发明的。相传大禹在治水期间,由于急需进食熟食,手抓又怕烫,便用树枝充当工具。这一行为后来被人们效仿,逐渐演变成了筷子。还有传说是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了筷子,也有妲己为纣王欢心用玉簪作筷子等说法。虽然这些传说都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支持,但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为我们提供了筷子的起源和发展的宝贵信息。</p><p class="ql-block"> 《礼记·典礼》中有“饭黍毋以箸”之语,这是最早关于筷子的文字记载。《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唏之”语(象箸乃象牙所制之箸,唏乃哀叹之意,因纣王奢华而箕子哀叹也)。由此可见,筷子的使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筷子由“箸”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尤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稳平顺,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子乃成。</p> <p class="ql-block">  我国的筷子不仅源远流长,而且种类甚多;制作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从春秋时期的牙箸、玉箸,秦汉时期的铜箸、铁箸,盛唐时期的漆箸、金箸以及银箸、象牙箸等,发展到今天,我们中国筷子的种类更是层出不穷,而且色彩、图案、造型,也是五彩纷呈。诸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筷、杭州的天竹圆筷,以及广州的乌木筷、象牙筷等,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大家帶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经常播放的一则公益广告,妈妈教孩子用筷子吃饭,最使人感动的是那句:“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都用筷子的”。看似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把筷子的民族性显露无遗。所以,从筷子诞生的那天起,它便披上了民族的“胎衣”,绝对是无庸置疑的。</p><p class="ql-block"> 小小的一双筷子,它浸透了乡思。早年有一位远在美国旧金山的华人,在吃年夜饭时,特地为已亡故的父母摆上了一副碗筷。这种“血浓于水,根寄于筷”的乡愁情结,由此可见一斑。彼时彼地,这绝非一双普通的筷子这么简单。在这里,它既体现了对父母的感恩与怀念,也是对故土的眷恋与牵挂,更是绿叶对根的情思的绝好表达。所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漂泊得再远,只要怀揣一双筷子,即便在梦里,你也能找到归乡的路。</p> <p class="ql-block">  我们惊喜地感悟到,筷子作为小小的餐具,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实用价值,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一种情感的寄托。多少年来,它们见证了无数个家庭的欢笑与泪水,记录了岁月的流转与变迁;在每一次举杯共饮、笑语盈盈中,筷子却默默地诉说着那些关于爱、关于家、关于传承的故事。每当夜幕降临,灯火阑珊处,一双双筷子轻轻放下后,绝不仅仅是一顿饭的结束,更是对一天生活的告别。而那份由筷子所承载的温情与记忆,却如同细水长流,永远地蓄藏在人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有史料表明,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有很多讲究,传统习俗中使用筷子有“十忌〞。因为篇幅所限,今天我只列举其中的“四忌”:一忌作客时,不能随便用筷子打击碗碟或盏杯,因为这有催促主人快点儿上菜之意。二忌摔筷。即发放筷子时,要双手理顺,将筷子轻轻地放在每个客人面前,不能随手乱掷。三忌舞筷。在吃饭时,不能把筷子当道具在餐桌上乱舞,这是很不文明的行为。四忌搁筷。若在民间木帆船上吃饭时,食毕,绝不能将筷子搁在碗上,这样就寓意船要搁浅了,这是船家之大忌。所有这些用餐禁忌,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知晓。 </p><p class="ql-block"> 每天用餐完毕,那双陪伴了我们三餐的筷子,终于可以静静地躺在碗碟之间休息了,仿佛在完成了一天的使命后,它也陷入了沉思。</p><p class="ql-block"> 大道至简,筷箸无言。啊,筷子,你虽然没有书写过“人间巧夺天工”的诗篇,但你质朴,绵长,连同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跨过了历史的长河,奏响过一曲曲令人动容的歌,将世世代代地传唱下去。</p><p class="ql-block">[沿海文学] 2024年09月30日 第1292期刊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