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婺源古镇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p><p class="ql-block">婺源古属吴中楚尾,正式建制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分休宁县(今隶安徽省)和乐平县之地而置,长期属歙州,民国时属安徽省,1935年后改属江西。</p><p class="ql-block">婺源,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江南曲阜”和“书乡”。由宋而下,文风愈显强劲,有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选入《四库全书》172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百代文气造传世名流,文学家朱弁,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朱熹,明篆刻家何震,清经学家江永,科学家齐彦槐,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都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整个儿就是一幅未干的水粉画,又像是莫奈的印象派,处处都散落着恬静的美。</p><p class="ql-block">朱子步行街位于婺源县老城区,是千百年来婺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周边有朱子故里、孔庙、朱子庙、南门街、老县衙、紫阳书院、虹井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建筑风格上充分运用了婺源三雕,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雕细琢,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马头墙、青石板等每一细微处无不在诉说徽州文化的细腻与温婉。它具有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p><p class="ql-block">婺女传说,相传,尧帝时,婺水流域突发洪水,婺源汪洋一片,水波汹涌大浪滔天,大水冲垮房屋浸没农田。就在百姓挣扎存亡之际,有一女子脚踏大鳙鱼逆流而来,她手持长矛腰挂经卷,逆水上寻大水源头。游至洪水源头时,发现是一条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她迎身而上与蛟龙斗在一起。只因天道好生,神女出手时未下杀手,想要生擒蛟龙,奈何蛟龙神通广大,它以法力呼风唤雨,助长水势,二者斗法间水势愈发广大,神女见势不妙,摘下腰间经卷将其祭出,砸向龙头,随即蛟龙一声惨叫。蛟龙躲开要害,尾巴却被经卷断去,随即蛟龙挣扎着逃走。神女转身施展法力平息大水梳理河道救治百姓,奈何大水泛滥时久,一时无法完全平息,其坐下大鳙鱼张开大口猛吸洪水,待得洪水退去,鳙鱼搁浅而死,鱼身化作了大鳙山,蛟龙的断尾变成了盛产砚台的龙尾山,也就是中国四大名砚之歙砚的石料出产地。那位貌美的神女因治水有功而得道升天,被玉帝赐封为婺女星,为北方玄武七宿第三宿女土蝠。掌管吴国分野,由于婺女是在婺源境内升天名登仙籍,乃婺女星之起源地,婺源由此得名,婺源江则命名为星江。</p> <p class="ql-block">婺源江湾,位于婺源县东部,唐朝初年建村。它北依后龙山,南环梨园河,曾是郡县古道上的商业重镇。2001年5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临江湾视察,看望父老乡亲,自此,江湾更为世人瞩目。</p><p class="ql-block">江湾,山水钟灵,人文深厚,历代走出了江一麟、江一道、江永、江谦等数十位名臣名士,被誉为婺东第一风水宝地。至今,当年村基改造布局的仙人桥、七星井,原始村落的南关、北钥等寨门古亭,依然流淌着岁月的遗韵;御史府、中宪第和三省堂等明清官邸商宅,滕家巷、添丁巷、梁上街等历史街巷,以及“一府六院”遗址,仍是一道道让人品读的人文风景。</p><p class="ql-block">走进江湾,名闻江南的“萧江宗祠”,尽可领略久远的宗祠文化;江一麟、江永故居,彰显着先贤的精神风骨;非遗展示馆、民俗博物馆,其丰富瑰丽的徽州文化和民俗风情,令人兴味盎然。徜徉在梨子巷,这里有传统民俗可以体验,有婺源方言与你互动;电影馆,再现了镜头记忆的婺源;老茶馆,浸透出茶乡别样的韵味;还有比肩的店铺工坊,沉浸式的徽剧、傩舞,独具特色的婺源美食,和那穿越千年的乡音,能了却您“温一壶乡愁,将往事喝个够”的心愿。</p><p class="ql-block">江湾宗祠,又名永思堂,始建于明,重建于2003年,占地3060平米,建筑面积1834平米,三进九开间,138根立柱,气势宏伟。永思堂意寓子孙要饮水思源,不忘根本。</p> <p class="ql-block">江永纪念馆,江永(1681-1762)字慎修,号慎斋,江湾人,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一生蛰居乡里,以教书为业,著作宏富。江永纪念馆为民居加私塾式的徽派建筑,建于清代末期。</p><p class="ql-block">三省堂,近代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祖居,建于清朝中叶。堂名语出《论语·学而》,寓意子孙铭记“吾日三省吾身”之道德修养。江谦曾任南京高等师范校长、江苏省教育司长,获二等嘉禾章。</p><p class="ql-block">婺源三雕,国家级非遗项目,三雕,即建筑装饰所运用的砖雕、木雕和石雕。其中砖雕主要用在门楼、门罩、影壁、八字墙以及屋脊、屋翎、漏窗等处;木雕则以天井为中心展开,大多在梁枋、雀替、隔扇、窗棂等处;石雕一般用于柱础、墙基石、避面、勾栏等,或石牌坊、石桥栏及其他石构件。技法上运用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或浮透结合、线浮并用的表现手段,尤以浮雕应用最多最广。题材内容大多为崇尚儒家,寓意吉祥或神话传说、戏曲故事,或历史典故、现实生活。</p><p class="ql-block">婺源傩舞,国家级非遗项目,俗称鬼舞。盛时曾有“三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活跃在坑头、长径、庆源、理坑等数十个村庄。传承至今的婺源傩舞,其形态更多的应是明代傩舞的遗存。尚保留节目百余个。表演形式分独舞、双人、三人及群舞,大多有情节。舞蹈动作因应人物性格,粗犷、夸张、简练、传神,颇具古越遗风。</p><p class="ql-block">婺源应在建县前就有了灯彩。之后,随着唐中期以来数十个中原氏族的迁入,以及明代商帮的崛起,灯彩有了极大发展。今婺源仍遗存数十种各式灯彩,如板龙灯、香火龙、滚龙灯、狮灯、塔灯、人物香灯、桂花灯、扛板灯、屏灯、桐子灯、鼓角灯等。其许多灯彩结合本土风俗,利用当地物产中制作,尤具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婺源江湾人家,清乾隆年间,江姓商人买下滕家老屋。晨出耕,晚归读,还经商,是一商贾兼农耕的诗书人家,这里还展示了江湾民间日常的生活工具和生产工具。</p><p class="ql-block">江氏祖屋,一府六院,始建于明朝末年,房屋取古徽州一府(徽州府)六县(歙、黟、祁门、休宁、婺源、绩溪)之意冠名,故称“一府六院”。一府六院占地1.5亩,总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四层徽式建筑,其特点,一幢大屋中套有六间小房:三间厅堂,三间厨房。各小房有小门连通,厅堂均由天井、厢房、正堂组成,其中正厅“怡毂堂”为清代著名学者江永所题写。</p><p class="ql-block">一府六院占地面积广,建筑结构奇巧、风格独特、其规模为江湾村所有古民居之最,四百多年来,历经风雨,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终因年久失修倒塌,但从现存遗址看,仍可见当年风采。</p><p class="ql-block">江敌(1062--1109)字景仁。萧江八世祖。北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还居云湾,是为迁云湾始祖;1080年任洪州选贤县尉。1109年考中进士。发榜之时敌公已故于任上,补授将士郎。</p> <p class="ql-block">梨子巷,是一条民俗特色商业街,其中“徽派”民居,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一种建筑形态,婺源今尚存二千余处。</p><p class="ql-block">这些民居建筑,由于风水学影响及山区条件限制,大多面积不大,均为闭合式结构。其四周高墙围护,以天井采光通风,设计上突出“藏风聚气”理念。高耸的封火墙,两端随屋面跌落(俗称马头墙),构成了村落丰富而有韵律的天际线。一色的白墙黑瓦,简洁明快;青砖青石构件的装饰,清新淡雅。建筑(正屋)分为前后堂。前堂有堂屋和左右厢房,有的天井两侧还设有廊厢,功能主要是起居、会客和卧室。后堂与前堂基本相同,为生活场所。正屋外侧普遍建有余屋,用作厨房及堆放杂物,并与正屋相通。</p><p class="ql-block">婺源历来尊儒崇文,家居亦遵循礼法秩序。居室安排,一般是长辈在前堂而晚辈在后堂,且分左右。旧时,要求女子不得涉足前堂,待字闺中的女儿必须住在楼上。另外,本地还有一种习俗,儿子成家则自立门户。多数是挨着正屋加建,有的大家族甚至屋连成片。富商大贾之家还专门建有客馆、书屋及庭院,大门、梁枋、窗棂、隔扇等,更是饰以大量木雕、砖雕和石雕,内容有故事传说、翎毛花草,有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文化气息十分浓厚。这是一栋中等人家的民宅,按照旧时的摆设,以展示当年徽式家居的场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