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西北部自驾游(四)都灵篇(下)

向往的生活

<p class="ql-block">  在都灵的第二日全部安排在市区内游玩儿,我们参观了埃及博物馆、夫人宫、都灵王宫以及两座非常有特色的教堂,可惜这一整天几乎都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不仅外景很难拍照,而且出门没多久我的鞋子就进水了,非常影响游玩儿兴致,出门旅游的感觉真的是与天气有百分之九十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是到埃及博物馆参观。这座博物馆是由萨伏依家族(意大利王室)的卡洛•菲力切(Carlo Felice)于1824年建造,是世界上仅次于开罗国家博物馆的第二大埃及文物博物馆,拥有超过3万件文物。馆内最初的藏品都是卡洛•菲力切从法国驻埃及总领事手中买来的,之后又增加了很多考古挖掘出来的文物,据介绍馆内有很多独一无二的珍贵藏品。</p> <p class="ql-block">  因为之前我去过埃及开罗的国家博物馆,也去过法国卢浮宫,看过不少埃及文物,所以这次就走马观花地看看吧。最关键的是我们是自由行,该博物馆导览仅有意大利文,所以……哈哈。</p><p class="ql-block"> 彩色壁画,颜色还是挺鲜艳的,不得不佩服古埃及人的聪明智慧,竟然可使颜色抵御数千年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  制作木乃伊时封存内脏器官(一般是肠、胃、肝、肺)的罐子,心脏不会被取出,因为古埃及人认为心脏被取出后,死者将无法复活。</p> <p class="ql-block">  各种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第一位识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了罗塞塔石碑的让-弗朗索瓦.商博良(法国人,1790年12月23日—1832年3月4日),他借助希腊文来最终解开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谜,使那些珍贵的古埃及史册不再默默躺于尘埃中,使世人得以了解博大精深的古埃及历史。</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商博良从1822年到1824年完全投入到对罗塞塔石碑的研究,发表多篇研究论文。至1824年,罗塞塔石碑已无助于象形文字的进一步研究,商博良需要更多的文本,而法国却很少有他想要的资料。于是,1824年到1826年,他两次访问意大利,研究那里发现的埃及古物,特别是不久前从埃及运到都灵埃及博物馆的古物;1826年商博良又担任起卢浮宫埃及文物馆馆长,1828年率领考古工作队去埃及考察,最终成功地译解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这些符号有些是字母,有些是音节文字,有些则是义符,一个符号代表一整个事物。</p><p class="ql-block"> 在埃及博物馆里,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互动装置,就是输入自己的姓名(中文拼音)之后可以显示你的姓名用古埃及象形文字怎么写,由此我才稍稍理解了上述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与中国甲骨文的完全表意并不相同,它还有代表字母的符号,看这个用古埃及象形文字表示的本人姓名(中文拼音)原来“a”是一只小鸟状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  经过破译之后,人们就可以了解到这样一块彩色石碑上到底记录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金字塔的塔尖,这个展品好像倒是第一次见到。</p> <p class="ql-block">  画满彩色壁画的墓穴</p> <p class="ql-block">  木质箱子也被装饰得如此漂亮。</p> <p class="ql-block">  纸莎草文献</p> <p class="ql-block">  棺木及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  石像</p> <p class="ql-block">  离开埃及博物馆,路过紧邻其的一座红砖包裹的美丽建筑——都灵卡里尼亚诺宫,建造于1679年,由巴洛克时期欧洲意大利建筑师与学者瓜里诺•瓜里尼(1624年—1683年)为萨伏依王室的卡里尼亚诺亲王设计,现为意大利复兴运动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瓜里诺•瓜里尼早年曾参加与宗教相关的活动,后开始进行建建筑设计与创作,在当时的欧洲参与设计了多座建筑。他在都灵设计了大量的公共与私人建筑,包括我们当天下午即将要去的圣洛伦佐皇家教堂,其中这座卡里尼亚诺宫被认为是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最好的城市宫殿之一,其椭圆入口大厅不断凹凸转换的优美弧线将巴洛克动态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位于城堡广场一侧的夫人宫。公元前1世纪,这里曾是古罗马的城门,内部有一个被称为“德库马纳”的大门就是中世纪的堡垒。16世纪时,这里失去了防御功能,成为萨伏依家族的住宅。1721年,宫殿正面被改建为巴洛克式建筑,北面则还是曾经的中世纪城堡,整体看来造型十分独特。但由于天气原因,且宫殿正面前面的广场正在改造,所以就没有拍摄夫人宫外观。</p><p class="ql-block"> 目前,夫人宫内部是古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了许多公元1-19世纪的珍贵藏品,如瓷器、陶器、雕塑、硬币等。</p> <p class="ql-block">  此外,还保留了一些之前宫殿的房间展出。</p> <p class="ql-block">  结束参观准备离开时,一位工作人员热情地指引我去看看面向卡斯特罗广场的这个大楼梯,可以上到二层的大平台(这里应该是之前的宫殿入口),确实还挺气派的。</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中午的饭点儿,由于一直在下小雨,感觉比较阴冷,我们特别想吃碗热汤面,于是通过Tripadvisor软件找到了附近一家中餐馆,名叫“老Lao”,餐馆门帘又小又低调,里面也不大,墙上用一些中国水墨画以及古诗装饰。</p> <p class="ql-block">  我们点了牛肉拉面、过桥米线、小笼包以及一碟拍黄瓜,味道都非常正宗。最令人诧异的是,这家餐馆负责拉面、刀削面的厨子是位黑人小哥,整个店里都是不会说中文的外国人,当我们看到一位亚洲面孔的女服务员时用英语问她“会说中文吗?”,她竟然用英文回答“会说中文的那个人今天没来”,哈哈!在都灵的中餐馆竟然被外国人“占领”了。</p>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我们前往今天最重要的一个景点——都灵王宫去参观,它就位于夫人宫旁边,这是在夫人宫时透过窗户拍摄的都灵王宫。</p> <p class="ql-block">  都灵王宫所在建筑原本是都灵市的主教宫殿。1563年萨伏依公爵Emmanuel Philibert将公国首都迁至都灵,并将宫殿改建为公爵府邸。1645年,摄政王Christina Maria下令重建公爵府邸,委托意大利建筑师 Amadeo di Castellamonte 重新设计,在建筑中融入巴洛克与古典主义风格,新建筑于1660年建成,更名为都灵王宫。</p><p class="ql-block"> 萨伏依王室成员在此居住超过200年,期间新建了礼拜堂、中国厅和会议室等设施,并邀请凡尔赛花园设计者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é Le Nôtre)修改王宫花园布局。1861年意大利实现统一并建立意大利王国,1865年萨伏依王室成员从都灵迁至新首都佛罗伦萨的碧提宫居住,都灵王宫因此逐渐废弃。</p><p class="ql-block"> 1946年,意大利举行公投废除君主制,建立意大利共和国,都灵王宫被收归国有,后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主要展示萨伏依公国时期的建筑与内饰,以及王室的艺术收藏,包括17-19世纪珍贵的绘画、壁毯、家具和金银器等。1997年,这座王宫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王宫内庭院</p> <p class="ql-block">  进入王宫内部可以看见巴洛克风格的阶梯,两侧的墙面上展示着记录萨伏依家族重要事件的油画,壁龛中陈列着一些萨伏依王朝时期重要人物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接见大厅</p> <p class="ql-block">  胸甲骑兵厅</p> <p class="ql-block">  男仆室</p> <p class="ql-block">  童子军会堂</p> <p class="ql-block">  王座室,专门展出哈布斯堡君主国史上唯一的女性统治者Maria Theresa的王座,扶手与椅脚饰有象征权利与王位的狮头与狮爪,椅身环绕着雕刻花环和丘比特的镀金栏杆。</p> <p class="ql-block">  议事厅</p> <p class="ql-block">  中国私人房间</p> <p class="ql-block">  冷兵器展厅</p> <p class="ql-block">  丹尼尔画廊,以维也纳宫廷画家Daniel Seiter命名,他的作品深受萨伏依公爵 Victor Amadeus II 喜爱,曾受邀为王宫绘制壁画,并为他专门设立一间展厅。</p> <p class="ql-block">  从画廊可以看到都灵塔。</p> <p class="ql-block">  咖啡厅</p> <p class="ql-block">  餐厅</p> <p class="ql-block">  阿尔科瓦大厅</p> <p class="ql-block">  奖章室</p> <p class="ql-block">  宴会厅</p> <p class="ql-block">  王宫西翼还建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罗马天主教小圣堂——圣裹尸布礼拜堂,由上面介绍过的瓜里诺•瓜里尼于1666年设计,建于1668-1694年,最初是作为王室收藏室,后专门用于保存基督教的重要圣物“都灵裹尸布”。这块亚麻材质的布料上印有男性面容及全身反两面的痕迹,据传是包裹耶稣尸体时使用的麻布。1997年,这件圣物被转移至后方的都灵圣乔瓦尼大教堂(Duomo Di San Giovanni)保存。</p> <p class="ql-block">  圣裹尸布礼拜堂祭坛</p> <p class="ql-block">  圣裹尸布礼拜堂的穹顶设计十分精彩,六组具有哥特特征的肋骨架蜿蜒旋转而上,给人一种缥缈无尽永恒的幽思。</p> <p class="ql-block">  都灵王宫中还有一座萨巴达美术馆(Galleria sabauda),展示着萨伏依家族丰富的艺术收藏(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品等),其中包括一些当时最著名艺术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画家奥拉齐奥·洛米·德托·真蒂莱斯基的《天使报喜》。</p> <p class="ql-block">  弗兰德斯巴洛克艺术三杰之一的安东尼.凡.戴克的《查尔斯一世的三个大孩子》。</p> <p class="ql-block">  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弗兰德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圣家族》。</p> <p class="ql-block">  王宫花园</p> <p class="ql-block">  紧挨着都灵王宫,还有一座瓜里诺•瓜里尼于1668年为都灵设计的教堂——圣洛伦佐教堂,也非常精彩,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  教堂平面中央以八边形为基础,各条边都由柱廊构成,都向教堂中央弧形弯曲,而在外侧形成小礼拜室。在纵轴线的后方,瓜里尼设计了一个椭圆形的圣坛空间,前后用柱廊与其他空间分隔。在其内部靠近长轴两端的柱子间设计,一个向圣坛中心弯曲的拱券,它们与短轴方向两个沿椭圆形自身曲线向外弯曲的拱券形成对比,充满活力。</p> <p class="ql-block">  主穹顶用弧形肋骨砌成,呈八角星形。从外观上看,主穹顶及采光塔表面呈反向曲线变化,凹凸对比,加之其他精彩的细部刻画,呈现出动人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了与圣裹尸布礼拜堂一墙之隔的都灵圣乔瓦尼大教堂(Duomo Di San Giovanni)。该教堂由都灵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城圣人San Giovanni Battista修建,18世纪时,Filippo Juvarra在其旁边设计修建了巴洛克式钟楼。</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部没有奢华的装饰,而是极简明朗,线条流畅的内部结构使大教堂更显庄重和肃穆。</p> <p class="ql-block">  该教堂以其传说中的耶稣裹尸布而出名。裹尸布是一条长437cm、宽111cm的亚麻布,上面印有人的体型。对于基督徒来说,这就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的裹尸布,后经多次流失在外,最终成为萨沃依家族的财产,于1578年安放在都灵。虽然其真实性至今都无法确认,但是其人型的形状、伤口等很多细节都与同福音书中所描述的耶稣受难过程中的记录相吻合,所以一直以来裹尸布都被人们认为是包裹耶稣尸体的圣物,裹尸布之谜也是许多科学家一直以来渴望解开的谜团。</p><p class="ql-block"> 裹尸布常年被保存在教堂内,只有教皇能决定是否可以展出,所以很难看见,但是在祭坛上会摆放裹尸布的副本而供人观赏。</p> <p class="ql-block">  此外,教堂入口上方的墙面上还挂着一副《最后的晚餐》(下图中的下半部分),与米兰恩宠教堂内那幅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下图中的上半部分)几乎一模一样(仅仅衣服颜色有些差别),据说是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好了,我们在都灵的两日游就分享到这里,在都灵的所见所闻绝对超出了我出游前的预期,强烈推荐这座被低估了的意大利第四大城市。下一站我们热那亚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