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文章真的没落了?——《岭上飞鹿》启示

健康悦读

<p class="ql-block">美篇号:27981078</p><p class="ql-block">文 字:陈国军</p><p class="ql-block">图 片 :AI制作</p> <p class="ql-block">自媒体时代,游记这一文体似乎逐渐呈现出“泛滥”态势,引发了关于其是否没落的广泛讨论。石华鹏老师直言“游记没落了”,而张天敏老师的《岭上飞鹿》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游记的魅力与价值,这不禁让我们重新审视游记文章的当下局面。</p> <p class="ql-block">曾经,游记有着辉煌的历史。从马可·波罗的游记,到徐霞客、范仲淹、苏轼等大家的传世之作,再到村上春树(《假如真有时光机》)、钱红丽(《山河册页》)等现代作家的经典篇章,游记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绘、深刻的思考,成为人们获取知识、领略风情、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径。那个时代,资讯不发达,游记宛如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满足了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和好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如今的游记却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写作质量普遍下滑。许多游记内容空洞、无病呻吟,或是抄袭拼凑,缺乏真情实感和独特的发现。写作者既没有前人大的气魄、高的格局美的文笔,也没有那份诚实和敬畏之心,随意乱写,败坏了读者的胃口。另一方面,时代的变迁也使得游记的存在价值受到了挑战。在信息便捷、交通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获取各地的信息和影像,亲身前往想去的地方,游记在知识见闻上的功能优势逐渐丧失。</p> <p class="ql-block">但游记真的没落了吗?张天敏老师的《岭上飞鹿》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篇游记以人与鹿的故事为线索,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最初人鹿和谐共处的美好,到后来因为人的贪婪和无情导致草鹿的消失,再到人们的悔恨与反思,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和情感的起伏。它不仅仅是对一次旅行的简单记录,更是对人性、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岭上飞鹿》的成功在于它跳出了当下游记写作泛泛而谈、同质感强的困境。它有着细腻的描写,如“走出一道山垭口,再绕半里远的小径,就下了山”,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它有着生动的情节,如草鹿向村民求救、人鹿之间关系的变化,扣人心弦;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刻的主题,通过人鹿关系的变迁,聚焦生态和谐话题,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这种深度和广度在当今众多游记中是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像《岭上飞鹿》这样的精品游记在当下确实为数不多,很久没有读到高质量的游记文章了。大多数游记往往只是流水账式地记录行程、饮食和住宿,缺乏对当地文化、历史、人性的深入挖掘,也没有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游记不应只是简单的“到此一游”,而应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对世界的重新发现和对自我的深刻认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才能让游记重新焕发生机呢?首先,写作者需要提升自身的素养和写作态度。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思考能力和真挚的情感,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书写。再之,游记的写作应注重个性化和深度。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启示和感动。媒体和出版界也应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和发表更多高质量的游记作品,为游记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游记并没有没落,只是需要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新的方向和定位。只要写作者用心、用情、用智慧去书写,游记依然能够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滋养。正如《岭上飞鹿》所展示的那样,好的游记永远能够震撼人心,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和思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陈国军,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家乡》杂志社签约作家,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平煤神马作协会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