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参观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尚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出来,我们驱车不到10分钟便到达了正西的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进行参观。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同样坐落在西柏坡村。1948年5月26日至1949年3月23日,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驻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九月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这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诞生谱写的光辉历史,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成为了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重要课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2年2月23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因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拆迁。1970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复原时,采用了原来的木料门窗,墙屋顶采用了砖石混凝土结构,为砖木结构平顶房。旧址面积16440平方米,房屋154间,防空洞232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总体坐北面南,由多个小院和房屋构成,人们称大院。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大院,倒不如说是一处村落。你看,它大致分三部分:前部即南部从西向东依次有董必武、刘少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中央军委作战指挥部)、毛泽东、任弼时、周恩来旧居,这些院落均为坐北朝南;前后部以东西向小土岗(内有防空洞)为界,后部即北部东北角是朱德旧居、西北角是多位领导同志住室;小土岗之西南北连通,自北向南依次为中共中央接见苏共中央代表和国民党和平代表团旧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和九月会议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外开放的这些旧居、会址,那一间间土坯泥顶的小平房,一件件朴素整洁的办公用品,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时期的艰苦岁月,热情讴歌了领袖们在这里为新中国奠基的丰功伟绩,也让我们得以重见当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院落是董必武同志旧居,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18日,董必武同志居住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董必武,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华北财经委员会主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他参与了中央工委的领导工作,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并在会上讲话。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期间,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他坚持每天学习写作,著有许多文章和诗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5月,董必武同志随同中央工委由陕北来到西柏坡,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两年时间。正房东间是他的办公室,西间是他们一家的寝室,西厢房和倒座南房是工作人员的住室。院里的海棠、杏梅、翠竹等都是当年董必武同志和夫人何莲芝同志在工作之余亲手栽种的。他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书架上陈列的书籍,都是他当年阅读过的。他坚持每天学习、写作,从不间断,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在这张办公桌上,他为1948年首次发行的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他的生活非常艰苦,睡的是农家土炕,盖的是延安大生产时织的毛毯。他工作勤奋,还在工作之余参加劳动,在院门前开荒种菜、种树。何莲芝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是纺线能手,曾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听导游说,早年炕上有一架纺车,是何莲芝同志当年纺线用的。1978年,董老夫人何莲芝重返西柏坡,当她看到这架纺车时,情不自禁地再一次盘腿坐上土炕,深情地摇起了当年的纺车。1949年3月18日,董必武夫妻俩随同中央部分工作人员,先期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导游讲,西柏坡纪念馆藏有董必武用过的三件文物。其一是百寿杖。那根拐杖本来是国民党将领宋席儒送给岳父六十大寿的贺礼,结果淮海战役时被缴获了。拐杖身部错银镶嵌篆书“寿”字四行,每行25字,共100字,字型各异,故称“百寿杖”。其二是一件棕色毛毯。毛毯长230厘米,宽165厘米,四周有两条黑色条纹,已有两处破损,是延安大生产时织的,被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三是一条棉被。被面长168厘米,宽145.5厘米,浅灰色,方格花形。被面是1946年董必武与周恩来到南京梅园新村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时,何莲芝专门为其缝制的。这个被面被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简陋的三进院落是刘少奇同志旧居。刘少奇同志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20日在此居住。刘少奇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工委书记、华北局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中央马列学院院长等职。中央工委时期,刘少奇负责党中央委托的工作,主特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参加领导土改和整党工作,在军工、敌工、妇女、青年、干部等会议上做重要报告,亲笔起草大量工作总结和报告。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后,参与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来西柏坡时,刘少奇和朱德同住这个院落,刘少奇住前院,朱德住后院。后来朱德另住他处。一院为新华通讯社,二院为刘少奇夫妇工作室,三院为刘少奇全家寝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华通讯社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驻扎于此。1948年5月,新华总社由太行转移到西柏坡一带与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新华社工作队会合。6月,党中央任命胡乔木兼任新华社总编辑。为严格训练新华社的主要干部,新华社一部分业务骨干陆续调到西柏坡,在胡乔木领导下的总编室工作。当年新华社的文字、 口语广播、英文广播的主要稿件都是在这里编发的。那段时间,新华社集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工作于一身,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宣传任务。新华社记者活跃在全国各个战场,及时充分地报道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记录了人民英雄可歌可泣的战斗业绩,充分发挥了党的耳目喉舌的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刘少奇旧居,正房东间是刘少奇的办公室;西间是王光美的办公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彻底消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经中央批准,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会议就是在村落西边的一个打谷场上召开的,主席台设在附近的一个旧房基上,上边搭了布棚。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坐在石头上听取刘少奇同志的报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在西柏坡正式办公。他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华北局书记、中共马列学院院长等职,所以他的办公室既是会议室又是中央工委的办公处。中央工委许多重要会议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召开的。在这间不到3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刘少奇撰写了大量文件和文章,有力地指导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室内的办公桌、沙发、转椅等都是原物。靠墙有一木箱,是他长期使用过的文件箱, 也是他的衣箱,早在延安时就开始使用这个木箱了,后来把它带到西柏坡,曾用它保存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在全国土地会议上的报告》《中国土地法大纲》等许多重要文件和珍贵手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四间一房之正房是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这里是中央军委、人民解放军总部指挥作战的中心、军委作战部办公的地方。党中央、毛主席在此指挥了二十三次较大规模的战役。震惊中外的辽沈、准海、平津三大战役就是在此指挥。战役期间,作战室的参谋人员每日都要对全国各战场大量的敌我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重要情况随时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报告,朱德经常来作战室听取汇报,研究战争情况。朱德、周恩来对作战室提供的大量军事情报认真研究、核对,并拿出处理意见,呈送中央军委、毛泽东决策,组织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民解放军军旗图案,就是作战室同志在此讨论、设计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军委作战室内设作战、情报、战史资料等三个科,它们的具体工作任务是研究汇集敌我双方的作战情况,及时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并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下达命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战室的墙上挂有大型军事地图。当年的条件非常艰苦,工作人员所使用的铅笔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为了节省使用,他们用红蓝毛线在军用地图上标图。就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他们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把命令传达给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我方指挥部。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又19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生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1975年,特赦后的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看到这四间小平房后,无限感慨地说:“毛主席真是英明伟大,在这四间小平房里就把国民党的几百万军队给打败了,国民党当败,蒋介石当败啊!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前后两小院的院落是毛泽东同志旧居。他1948年5月26日至1949年3月23日居住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当时他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等组织领导了全国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主持召开著名的“九月会议”“一月会议”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的各项基本方针、政策;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写下了许多重要著作;接见苏共代表和国民党和平代表,广泛联系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共商建国大计。毛泽东同志为缔造人民共和国做了大量的奠基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院落分前后两个小院。听导游讲,原前院设有警卫室,西边有水房,甬道西边有一个磨盘和一个猪圈,后院有一个鸡窝。这些东西都是当年老乡使用的。工作人员为了主席工作方便,也为了保持院落整洁,打算把它们全部拆掉。得知这一情况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同志们,中国革命的形势发展很快,我们不会在这里住多久,这些东西都不要拆掉,我们走了,房东还要用的。”于是,按照毛主席的吩咐,工作人员把猪圈和鸡窝封存起来,把磨盘进行了修整,保存下来。夏日里,在树下,毛泽东常常坐在磨盘旁边的躺椅上纳凉、看书、读报、批阅文件;有时候跟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首长们,围坐在磨盘旁,纵论天下大事,研究作战方案。因此,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磨盘又不是一个普通的磨盘,它是毛主席的临时办公桌,是他战友们工作的场所,它陪伴着毛主席在西柏坡的日日夜夜,记录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更难得的是它的存留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以民为本、艰苦奋斗的作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院正房两间分别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卧室。办公室内现陈设的办公桌、转椅、沙发、茶几、台历、书架、火盆等,都是当年毛泽东使用过的原物,真实地再现了他俭朴的生活。毛泽东在他的这张办公桌上,起草了三大战役期间的许多电报手稿,完成了1948年9月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撰写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许多光辉著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柏坡期间,毛主席的工作非常紧张,办公室的灯光总是通宵明亮。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军用地图,五位书记经常围坐在圆桌旁研究战局。他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和多种文电、指示,就是从这里发出的。在这里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毛泽东写下了许多著作,仅收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就有20多篇。《人民日报》的报头也是在这里题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泽东用过的转椅长67.5厘米、宽58厘米、高76厘米,一腿四足,木结构圈椅式,坐面、靠背和扶手均用黑色漆布包面。毛泽东就是坐在这把转椅上撰写文章、著作和批阅文件的。这把转椅已被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院西房三间,其中南间是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和保姆的住室;中间是家属住室,也是主席一家人吃饭的地方;北间是毛泽东的书房兼资料室。院子里的树木均是照原状栽种的。后门出去便是防空洞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户对院门、南北狭长的院落是任弼时同志旧居。他1948年4月23日至1949年3月23日在此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任弼时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他是我党最早的党员和组织家之一,曾两次被捕人狱,身体受到严重摧残。在西柏坡转移途中,他历尽艰辛,硬是拽着马尾巴翻越风雪交加的五台山顶。他抱病参与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出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并在会上讲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房东间是任弼时同志的办公室,西间是他夫妇俩寝室。不论办公室还是寝室,所陈设物件都非常朴素简单。导游说都是按照当时情状陈设的,当时寝室床上有一条破旧的毛毯,是延安大生产时织的;木箱、铁皮箱都是任弼时同志转战陕北来西柏坡途中随身携带的文件箱。另外还有任弼时用过的两件文物:其一是呈灰褐色的帆布衣箱,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上边开盖,呈扣箱式,正前面左右各有两把锁,中间有一个提把,八个箱角均有皮革包裹;其二是一块怀表,口径4.7厘米,底径4.7厘米,钢质,圆形,上有1-12阿拉伯数字和时针、分针,另有一小型秒表,这只怀表早在任弼时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时,就开始使用了,后一直到延安、西柏坡、北平。这两件文物被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厢房北间是任弼时儿子的住室,南间在九月会议期间贺龙曾居住;东厢房北间是任弼时两个女儿的住室;南间是任弼时的机要秘书师哲的住室。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紧靠东的这座院落是周恩来同志旧居。他跟邓颖超于1948年4月23日至1949年3月23日在此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恩来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他参与了中共中央和军委的领导工作;配合毛泽东粉碎蒋介石、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阴谋;参加著名的九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协助毛泽东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全国的解放战争;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同国民党和平代表和苏共中央代表进行会谈;邀请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商谈建国大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借用老乡的土坯房院落,其正房结构比较特殊。正房东边靠前的房子是周恩来的办公室;靠后的两间,东边一间是邓颖超的办公室,西边一间是他们的寝室。西厢房南边一间是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的住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恩来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他的工作非常繁忙,经常日理万机,既要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一起研究战局,又要听取前方的战场情况汇报,还要核对军事资料、起草文电、批阅文件等。在大决战的日子里,周恩来的工作常常是通宵达旦,办公室内的灯光总是彻夜通明。办公室东墙上悬挂的照片就是他工作时的情景。周恩来考虑问题极其精细缜密,为毛主席部署各个战役提供了准确无误的军事资料和数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寝室里的两用书架是他当年用过的,每组均高78厘米、宽55厘米、厚25.5厘米,原木色。当时为了行军方便,特制了这个书架,合起来是三个箱,展开便是书架。导游说邓颖超办公室桌上原放着一台交直流两用收讯机,是陈毅赠送的许昌战役的战利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还有一把周恩来用过的转椅。其长86厘米、宽67.5厘米、高8.5厘米,一腿四足式,扶手和坐面为牛皮包面。这把转椅是解放了石家庄后运到西柏坡的。在西柏坡期间,周恩来坐着它为前线起草电报,审阅文件,协助毛泽东主席指挥三大战役,写下了《蒋管区斗争要有清醒头脑和灵活策略》《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文献。这把转椅和两用书架已被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几座院落的北边都留有后门,目的是一旦遇上意外紧急情况,便于迅速撤往北边只有一小街之隔的防空洞,其中毛泽东、刘少奇旧居后门处对面各有一个洞口。防空洞全长232米,共有四个洞口,除这两个外,正西有一个,北面东北角正对朱德同志旧居处有一个。当时是为了保证首长和中央机关的安全而修建,以备敌人飞机来轰炸时躲避,有一个班的警卫战士轮流值勤。毛泽东旧居后边土岗上有一个报警钟,敌机来时便敲响警钟发出警报,敌机走后发出解除警报的信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防空洞来到了后部即北部。这是一个很宽阔的大院,其东北角处便是朱德同志旧居。朱德同志于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23日居住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朱德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他与刘少奇等组成中央工委,负责党中央委托的工作。他亲临前线指挥晋察冀解放军进行青沧、保北、清风店、石家庄战役,领导军工生产,关心经济建设,参加著名的九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全村落唯一一处用青石砌成的房子。朱德同志住这三间房子还是很有故事的。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来西柏坡前,中央工委专门请陕北绥德的工匠为毛泽东移驻西柏坡而建造了仿陕北窑洞式的这座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23平方米,三个高大的拱形窗户与石墙相间,就像三眼并排的石窑洞。一明两暗的三间正房,窗户大,采光好,又彼此相通,冬暖夏凉。中间为会客室,两边是办公室和寝室。当毛泽东看了此“窑洞”后说:“这房子不错嘛,还是陕北窑洞的样子。这儿环境也很好。但为了工作方便,我住前边就行了。朱总司令上了年纪,他住在这儿不更合适吗?”二人让来让去,最后在毛泽东的一再坚持下,朱德才于1948年5月从刘少奇的前院搬到这里,结果“毛室”成了“朱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朱总司令办公室里陈列的办公桌、转椅、电话机和书籍等都是当时的原物。导游说早先屋内有一件奢侈品,就是会客室里的一套金属桌椅。那是在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中我华东野战军缴获敌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战利品。朱德到前线视察时,由陈毅送给他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陈毅、彭德怀、贺龙、邓小平等军事组的首长们就围坐在那套金属桌椅旁,讨论军事战略和作战方针。在西柏坡,朱总司令一直使用它。中央迁往北平时,朱总司令又把它带到了北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院的西北角有十几间正房,从东到西依次为彭德怀、习仲勋,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滕代远,李先念、曾山,彭真等中央领导人的住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此往南几幢房屋间隔排列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中共中央接见苏共中央代表和国民党和平代表团旧址。1949年1月31日至2月7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此接见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向苏共通报中国建国事宜。2月22日至24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此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江庸等,就国共和平谈判、南北通航通邮等问题广泛交换意见,同时还接见随和平代表一起到此的傅作义、邓宝珊两位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月31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受斯大林委托飞抵石家庄,随即转乘汽车至西柏坡中共中央驻地。也是这一天,北平和平解放。中央领导人都很兴奋。当天,毛泽东与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会见了米高扬。其后,毛泽东同米高扬多次会谈,他表示:到目前为止,中国革命发展较为迅速,军事进展也较快,比过去我们预计的时间要短些,现在就能过长江并向南推进。估计渡过长江后,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攻克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我们的口号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建立新政权。这个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指出:虽然我们政府的组织形式与苏联、东欧国家有所不同,但其性质与宗旨仍然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将来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国家一解放,接踵而来的任务是恢复生产和经济建设。关于中国对外政策,是打扫好房子再请客,真正的朋友可以早点进屋子里来,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二月七日,米高扬离开西柏坡回国。</span></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接待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月22日国民党和平代表团到达柏坡后,颜惠庆一行共八人住在后沟平房里,谈判在西边两间小平房里。周恩来同志在那里等候接待。毛主席当天即接见了他们,并进行简单交谈。毛主席在接见傅作义时,傅作义有恐慌害怕心理,说话也很不自然。他立正向毛主席说:“我有罪。”毛主席笑着说:“你办了一件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毛主席话音一落,傅作义的精神面貌即变,不是那么紧张害怕了。毛主席接着又风趣地说:“过去我们在战场见面,清清楚楚;今天我们是姑舅亲戚,难舍难分。蒋介石一辈子耍码头,最后还是你把他甩掉了。”“北平和平解决最好,你这是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假如说,你过去有错的话,那么现在功过权衡,还是功大于过,也是有功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天晚上双方分别进行了交谈。随后周恩来陪同他们在东柏坡大礼堂共同观看了话剧《白毛女》,歌剧《赤叶河》等演出。戏剧演到高潮时,他们的心情非常激动,都感动得流下眼泪。傅作义说他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幢坐北朝南、南北面阔五间、东西各开五窗、四柁十行檩、简易双坡悬山顶的建筑,便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此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重要报告。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作重要讲话,全会通过《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全会指出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告诫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要求全党同志:永远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革命到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房屋朝南开有相同拱形二门,左门挂有鲜红的党旗和“入党誓词”,人们从右门出入。这间南北狭长的小土屋原是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大伙房,建筑面积110多平方米。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这所房子里召开,被临时布置成了会场。会场整洁、朴素而庄严。会场正面墙上,两面鲜红的党旗中间,悬挂着毛泽东、朱德两位伟人画像,前面的长桌是主席台,主席台上铺着的虎皮桌面是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赠送给毛泽东的礼物,主席台两边的方桌是记录桌,两墙壁亦对称地挂着鲜红的党旗,后边墙上挂着敌我战略形势图,是向大会进行汇报时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先会场正面悬挂着马、恩、列、斯、毛、朱的画像。毛泽东指示工作人员把马恩列斯的画像摘下来。他向党内同志解释说:“如果并列起来就似乎我们自己有了一切,似乎主义就是我,而请马、恩、列、斯来做陪客。我们请他们来不是做陪客的,而是做先生的,我们做学生。”他还说:“如再搞一个主义,那末世界上就有了几个主义,这对革命不利,我们还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店好。”那次会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全会立下了六条规定:一不祝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鼓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所以会场正面就只悬挂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人员11人,共64人。毛主席主持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做了极为重要的报告。这个报告提出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全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是在这80多平方米的简陋会场,毛主席高瞻远瞩地告诫并提出了“两个务必”,为全党立下了规矩,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经受住执政的考验。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整个会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泽东主席英明的“两个务必”论断,实际上是给将要执政的共产党人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赶考”论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3月23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第十天,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就要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京)。前一天夜里,毛泽东工作到凌晨才休息。上午,周恩来到毛泽东住处请他准备出发。虽然只睡了短短几个小时,但毛主席的精神格外好,和周恩来谈笑着走出房门,来到等候出发的工作人员中间。周恩来说:“昨晚您该多休息,长途行军也是很累的!”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周恩来笑着说:“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听了周恩来的话,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进北平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大手一挥坚定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出好成绩!”毛泽东、周恩来的这一段历史性对话,就是告诫全党同志要经得起胜利的考验,不能陷入“从艰苦创业到腐败灭亡的周期律”中。70多年后的今天想来,那不正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和执政理念吗?!也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的“进京赶考”命题即由此引发,其意义是何等的重大而深远啊!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之南即村落的西南角处,有一排西房,共七间,其中北三间为一房,南四间为一房。就是在这南四间一房里,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8日至13日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简称“九月会议”。会议以南山墙紫红色幕布上两面鲜艳的党旗中间悬挂着毛泽东、朱德两位伟人的画像为背景,多个学桌拼为会议桌,21位领导人分坐两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到会政治局委员七人,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十四人。这是自日本投降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会议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克服部队中存在的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和地方主义、游击主义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和中央代表手中,为组织战略大决战,迅速夺取全国胜利,作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另外,还组织讨论了国旗、国徽图案等事项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会议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提出了建军500万,用5年左右的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此,确定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的战略任务。会议明确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专政,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治制度采用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关于社会经济,要努力发展国家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会议还讨论了准备在1949年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问题等。这次会议,为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为最后打倒蒋介石,有计划有步骤地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做了重要准备。这次会议还确立了政治规矩:强调要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党的下级组织的代表大会、委员会及代表会议的重要决议,必须呈报党的上级组织批准以后方准执行;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必须将不同意见的争论,及时地、真实地向上级报告,其中重要的争论必须报告中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村口回望整个村落,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一个个普通的小院,就是一段段难忘的岁月;这里的一门一窗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那每一物件都在向我们述说着老一辈革命家当年创业的艰辛与执着;他们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事业的执著忠诚,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开创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10</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