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周年丨两航起义纪念——不能遗忘的航空训练大队历史……李贻榘等

北京之声

<p class="ql-block">1)苏格尔</p> <p class="ql-block"> 不能遗忘的航空训练大队历史</p><p class="ql-block"> 文/李贻榘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前言】:本文记叙的是以“两航”起义人员为教师主体的航空训练大队,本文发表于1999年,在纪念“两航”起义50周年之际,志文留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航空训练大队的成立</p><p class="ql-block">在航空训练大队成立之前,军委民航局各专业处陆续在京津地区开办了一些训练班,例如1953-1954年机务处和通信处在北京东长安街共同建立了技术训练队,开办为期一年多的航空机务人员训练班和航空通信人员训练班。为了培训里2型飞机随机机械员,又从上述航空机务班中挑选了十多名学员,在1955年4月理论课结束后转到天津张贵庄机场,与当时航行处在该机场组织的里2飞行员的飞行训练相结合,进行随机训练。</p><p class="ql-block">1954~1955年,通信处在天津光复道开办了通信机务班和报务班。航行处在天津睦南道安装了林克训练机,供飞行人员学习无线电飞行之用。</p><p class="ql-block">1955年5月,当时军委民航局为了建立一所培训各类专业人员的基地,把分散的训练班统管起来,决定在天津张贵庄机场组建航空训练大队。</p> <p class="ql-block">2)安2</p> <p class="ql-block">组建训练大队,首要是选派各级干部和教师。在民航局政治、人事和各业务部门的努力下,经过半年多时间,陆续从各管理处和修理厂等单位选调来一些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以及富有飞行驾驶经验的机长、领航员组建空地勤教员队伍,其中绝大部分是“两航”起义人员。现在记得的有:</p><p class="ql-block">理论教员:</p><p class="ql-block">机械专业:李贻榘、张景璋、张赓统、邓福庆周立潭、刘 陵、龚正熙</p><p class="ql-block">特 设:余品珍、周其焕、陈礼谟</p><p class="ql-block">通信机务:曾汉奇、楼任远</p><p class="ql-block">通信报务:袁春华、马 颐、吴 焯</p><p class="ql-block">领 航:金焕章、王鹤年 </p><p class="ql-block">气 象:郭鉴伦、何明经</p><p class="ql-block">调 度:张兴中、尹建昌、金雄声 空勤教员:</p><p class="ql-block">飞 行:何其忱、张家骅、秦永棠、陆华应、陈维龄</p><p class="ql-block">机务:沙金玉</p><p class="ql-block">报务:孙伯英、何莹</p><p class="ql-block">林克机:方 甫、蔡克诚、马思文 </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从空军调来的飞行、领航、随机机械专业教员6人,共同执教。还曾借调潘国定、徐作诰、卢开周当飞行教员。训练大队又开展基本建设。除利用天津睦南道34号的房屋改建使适合教学外,并在机场外将平房和汽车库改建成教室、宿舍、食堂、医务室,将林克训练机从睦南道迁到场外平房。后来又新建较大教室三间,扩大了运动场地,形成学员活动区。场内两排平房为大队办公室、教员办公室和教职员宿舍。训练大队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培训了大量的空地勤人员。</p><p class="ql-block">1957年,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航空训练大队的培训任务不断扩大,张贵庄机场外的平房已远不能满足需要。民航局决定在机场内新建一栋三层的教学楼、一栋三层的宿舍楼和一排大食堂。这些教学用房一直为以后在张贵庄机场建立的高级航校、民航专科学校乃至民航学院使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3)里2</p> <p class="ql-block"> 航空训练大队的教学和训练任务</p><p class="ql-block">航空训练大队的教学和训练任务几乎囊括当时民航各技术专业的需要。在空勤人员训练方面有飞行员转机型训练,例如空军调来的飞行员转运5、里2型飞机副驾驶;民航的运5、里2型飞机副驾驶转伊尔14型飞机副驾驶;还有里2、伊尔14型飞机副驾驶升机长训练等。这些班次的地面理论学习,每门课的成绩都要达到四分以上才能参加飞行训练。在转机型训练中还有空勤报务员、随机机械员的训练,他们有各自的理论课,结束后和飞行员同时参加飞行训练。因此驾驶舱内常常“人满为患”。在实施飞行训练初期,由于各工种人员尚未配齐,为了完成任务常常一人身兼数职,如飞行教员兼任飞行指挥员甚至指挥车司机;机务理论教员和随机机械教员也参加机务维护工作,其他各保障部门的人员都到场,充分发挥团结合作的创业精神。在机务人员培训方面有转机型(由里2转伊尔14)训练,维护组长培训、仪表和无线电技术员以及工程师等班。在航行方面有领航员班(开有天文领航课,空军、海军均派人参加学习)、调度员等班。在通信方面有地面通信机务人员班、地面报务员等班。此外,还开办了乘务员训练班。</p><p class="ql-block">为了培养航站和各级业务的领导干部,还开了站长以上领导干部班,有空军转民航的干部,也有民航自己的干部参加学习。</p> <p class="ql-block">4)爱罗45</p> <p class="ql-block"> 典型地勤训练班次</p><p class="ql-block">1957年春举办了首次机务工程师班,参加学习的有机务处长和某些管理局的机务科长和老工程师如严载厚、许政新、高锡麟、闵传麟、温祥合(这些也都是“两航”起义的富有维护经验的老工程师)等人。课程有飞行原理、飞机构造、发动机原理、发动机构造等,分别由刘陵、张景璋、周立潭、邓福庆、李贻榘等人上课。这是地面机务训练班次中最高的一个班次。</p><p class="ql-block">约在 1957年秋冬之交,航空训练大队曾举办过十四航校教员班,主要提高他们的理论基础。来津学习的学员都是从少尉至上尉的现役军官。开设了空气动力学、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机械原理……等课,记忆中有刘陵、张景璋、邓福庆等人授课。该班选用公开出版的前苏联教材,以上两个班都是在睦南道34号院举办的。</p><p class="ql-block">1957年8月到1958年4月还办过一期越南机务人员训练班。以学习里2飞机的维护为目的,这个班后到首都机场实习两个月后回国。记忆中有周立潭、张赓统、周其焕、陈礼谟、余品珍等人授课。这是首次外训任务,为以后在高级航校举办尼泊尔驾驶员班、老挝驾驶员及机务员班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5)伊尔14</p> <p class="ql-block">  训练大队的教学风气和教学法研究</p><p class="ql-block">训练大队虽然任务很忙,但教学安排有条不紊,教员们积极性很高,编教材、上课、备课、制作模型,整天忙碌。每周授课量约20小时,备课到晚上十一、二点则是常事。上课时夹着教案教材,拿着挂图模型,骑自行车到场外上课,风雨无阻。</p><p class="ql-block">由于教员大都由专业技术岗位调来,没有受过教学法方面的训练,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曾先后聘请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来讲授教育学,每周上课一次。</p><p class="ql-block">大队领导提倡因材施教和形象教学,强调阐明物理概念和实物展示以加深印象。教员们为收集废旧器材,解剖陈列制作演示教具煞费心机。备课中充分采集例证或日常生活中能体现的物理现象去说明问题。</p><p class="ql-block">训练大队每开一个班都有教学计划,每门课都有教学大纲,课前都必须写出教案。民航局聘请的苏联顾问布拉金曾来训练大队检查教学。每个班都坚持师生教学座谈会制度,一般每半个月一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交流,以提高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6)何其忱(左三)在高级航校与飞行学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训练大队尽管不是一所正规的“院校”,但是在建国初期新民航成立不久,作为空地勤教学、训练并存的机构,为民航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为今后建立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师资力量,为组建民航院校打下了初步基础。</p><p class="ql-block">训练大队到1957年底已有中型飞机(伊尔14、里2)5架,小型飞机(运5)3架,此外还曾借调一架伊尔12飞机供训练飞行。</p><p class="ql-block">到1958年底,民航局在航空训练大队的基础上筹建天津高级航校。1963年天津高级航校中与飞行有关的专业和教师调往四川广汉与十四航校的空勤部分合并,成立中国民航高级航校。而原天津高级航校地勤各专业的教师,大部分继续在1963年迁来天津的民航机械专科学校任教,后来成为民航学院的骨干教师。</p><p class="ql-block">航空训练大队在1955年5月至1958年12月的三年半的时间里圆满地完成了大量训练任务,为民航培训了大量空地勤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日夜繁忙的飞行训练中,从来没有发生过飞行事故。在连续进行的多工种、多班次的理论训练中成绩斐然。这些成绩应归功于当时军委民航局的正确领导,全体干部教职员工的团结协力、艰苦办学的创业精神,也和骨干教师们:一大批“两航”起义人员满腔爱国心愿和报效祖国民航事业的决心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本文对这段历史略作介绍,</p><p class="ql-block">本文执笔者:李贻榘、周其焕、周立潭、邓福庆、沙金玉等。由于执笔者大都是地面理论课教员,故所记述内容涉及飞行训练方面较少,特此说明。</p><p class="ql-block">(原文登载于《历史永恒》·中国民航出版社 此次转载有删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1月9日纪念两航起义75周年/ 征文组</p><p class="ql-block"> 徐国基、沈红、沈爱英、沈爱娟、罗敏</p><p class="ql-block"> (编辑/百川、维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