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江口村,一条古桥吸引了游人,桥侧石上刻有鱼跃龙门的图案。古桥位于灌江和安乐源江汇合处,每到汛期,两江河水互通,正好在桥下形成两江水的对流带,安乐源江里的鱼儿会高高跃起跳入灌江,与古桥形成“鱼跃龙门”的奇观,所以村人将此桥喻为“龙门”。</p> <p class="ql-block"> 江口村位于桂林市灌阳县新街镇,是马山江、安乐源江与灌江的三江交汇处,故称“江口”。</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代的江口村地处桂林市的东北部,其东部靠山,其余三面临水。江口村选址于灌江冲积形成的小平原,三江回流之地,村落具有“形局完整、依山傍水、负阴抱阳”的传统风水格局。</p> <p class="ql-block"> 漫步江口村,绿荫处处,小桥流水,村中一条长一里的横建古街道,是江口古圩;呈现出当年商铺林立,繁华处处的景象;走入商铺,是前铺后园的结构,可见铺主人的讲究和富有。</p><p class="ql-block"> 以航运为主导的物流时代,江口村因踞三江汇合处,自然成为商品交流的集散地,从而造就了江口村自清以降的繁盛。我们从沿岸长长的船泊码头,便可窥见当年商船云集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街道中心是一座大宅和相邻的戏台,背山面水,处高而立。</p> <p class="ql-block"> 大宅始建于康熙年间,是唐景崧的岀生地,现以唐景崧故居称之。 </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在八桂大地有“一门三进士,同胞三翰林”的佳话。这三人指桂林灌阳县江口村的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崶同胞三兄弟。</p><p class="ql-block"> 唐家三兄弟,出生书香门第,他们的祖父唐廷植是清朝“五贡”之一的恩贡生,以孝廉出仕江南,未赴而卒;父亲唐懋功是清朝道光丙午科举人。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崶出生这样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长大后三兄弟都考中进士,钦点翰林。其中以唐景崧名气最大。</p> <p class="ql-block">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请缨客,祖籍湖南东安,广西灌阳江口村人。</p><p class="ql-block"> 同治四年(1865 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吏部主事。光绪八年(1882年),法越事起,自请出关赴越南招刘永福黑旗军。次年,抵越南保胜,劝刘永福内附,以功赏四品卿衔。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令其募勇入关,编立四营,号景字军,入越参加抗法斗争。中法战争结束后,率军回国。光绪十七年(1891年)迁布政使。二十年,署理台湾巡抚。甲午战争后,曾率众保卫台湾,抗击日本侵略者,后因得不到朝庭支持而内渡。</p> <p class="ql-block"> 战后隐居桂林,以丝竹自娱,在宅内建有看棋亭和戏台。唐景崧曾组建“桂林春班”,先后整理和编撰桂剧剧本《晴雯补裘》、《黛玉葬花》等四十种,集成《看棋亭杂剧》出版,被人誉为“选材精警,词藻风华”、“词雅而意深”。他为桂剧提供了新的剧目,并不时指点艺人的表演艺术,成为桂剧承先启后的大家。</p> <p class="ql-block"> 唐景崇(1844年-1914年),字春卿,唐景崧之胞弟,晚清翰林、官员。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各部侍郎,出督浙江、江苏学政,学部尚书、学务大臣兼弼德院顾问大臣等。</p> <p class="ql-block"> 唐景崶(1855—1885),字禹卿。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二甲第四名进士。光绪三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六年四月,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与兄唐景崧、唐景崇三人先后中进士,钦点翰林,成为广西仅有的“同胞三翰林”。</p> <p class="ql-block"> 唐氏三兄弟与当时的名人建立了不一般的关系。广西的状元屈指可数,可有两个状元与他家有关系,唐景崇的岳父便是状元龙启瑞,广西最后一名状元刘福姚则是唐景崧的女婿。</p><p class="ql-block"> 唐景崶的岳父谭继洵则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谭嗣淑之弟谭嗣同是唐景崶的内弟。</p><p class="ql-block"> 全州名气很大的赵炳麟是唐景崇的得意门生,马君武则是唐景崧广西体用学堂得意学生之一。当然,与唐氏兄弟一家有关系的名人还远不止这一些,这里不逐一疏理。</p> <p class="ql-block"> 江口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江口村还有众多的景观与故事,有空你也可以到此一一探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