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下扬州之一扬州八怪

曹雪芹

<p class="ql-block">  扬州除了名胜古迹,更有名扬天下的“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清中晚期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今天在“八怪纪念馆”看到不止八位而是十几位,其实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但纪念馆内还展示了如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看来这个“八”字只能看作数词或约数。这些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扬州八怪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有时含贬义,因此称作“八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国人皆知,这句话从字面看,是一种看似糊涂的处世态度。在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利益、纷争所困扰。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一种大智若愚。他经历仕途坎坷,深知世间黑白并非绝对,有时候过于精明会让自己陷入困境。这四个字是劝人在无关原则的问题上不必过于较真,要懂得适当放下,是一种超脱的人生智慧,在纷繁世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对世事洞察后的豁达选择。</p><p class="ql-block">“难得糊涂”体现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聪明人变糊涂难”是因为聪明人习惯了洞察秋毫、精于算计。他们的思维敏锐,很难放下这份精明去佯装糊涂。这种聪明往往是对利益、规则等因素的清晰把握,让他们放弃这种聪明去“糊涂”,是违背其惯常思维的。</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实际上还有一句名言,那就不“糊涂人变聪明也难”,这里的糊涂可能是真糊涂,是一种懵懂、无知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糊涂成为聪明的状态,需要知识的积累、经验的沉淀和思维的训练。同时,一个人长期处于糊涂状态,可能很难有觉醒的意识和改变的动力,所以这种转变也很困难。这几句话整体反映出在两种状态之间转换的不易,也体现了“难得糊涂”这种境界的珍贵</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体现了一种在复杂世事中不过分计较、大智若愚的处世态度;“吃亏是福”则倡导人们不要过于计较眼前蝇头小利。“吃亏是福”这句的意境与刘少奇的“吃小亏占大便宜”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的“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句话以竹和梅为喻,强调了做人应像竹子一样保持虚心,像梅花一样拥有傲骨,既要有谦逊的态度,又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尊严。</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还一句当今官员经常引用名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通过描绘竹子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姿态,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守自己的立场。</p><p class="ql-block"> 当代官员熟读另一句郑板桥名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县衙中听到风吹竹子的声音,就仿佛听到了百姓的疾苦之声,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即使是州县小吏,也要关注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郑板桥的这些高风亮节我想到什么时代都是各级官员值得学习和努力的。</p> <p class="ql-block">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出自宋代苏轼的诗句。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一生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极为擅长画竹,从用竹到咏竹,从植竹到画竹,其对竹的痴迷与喜爱达到了极致。竹子于他宛如知交,是他淡泊名利、不攀权贵的人格写照。他画的墨竹,孤高、苍劲、坚韧,展现出竹子的高尚品格和顽强生命力。郑板桥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行为,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精神内涵进一步诠释和发扬。在郑板桥看来,竹子代表着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人格追求。竹子的正直、坚韧、中空(虚怀若谷)、有节等特性,与文人所崇尚的品德相契合。他以竹自喻,表达自己在困境中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决心,以及对清雅、高洁品质的追求。这种对竹子的热爱和推崇,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普遍心态,竹子成为了他们寄托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