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退了休了!

敲木鱼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终于熬到了退休的年龄了。2024年11月起我不再上班了,与原单位人民银行基层支行挥别了。在这里,我的工作时间长达40年,拥有整整39年的工龄。因无“立言立德立功”之儒家式业绩,只是一介草民,实在愧对诸位乡亲父老。但想想,都干了40年了,人生短暂,还是觉得有必要把我这40年里的重要感受分享给一些美友们,希望它能对你们有些许的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人1985年7月全日制财经类福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毕业。原本被分配到省级国家外汇管理局,但由于农家孩子认知有限等原因,几经曲折,最后被省行人事部门“调包”、被挤到了县级的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1987年本人参加了复旦大学(函授)经济法专业的考试,最后通过了。但因该校学费太贵,学杂费每年要200多元,两年函授大专总计学费要500元,而我当时月工资仅有40元左右,整年收入不到500元,该校多次信函通知我入学学习,但我觉得其学费实在太贵,只好中途作罢。当时那个年代的环境,“文凭热”正是吃香的时代,不管哪一类型的大学,一张文凭非常值钱,但没有可靠的社会背景,光有文凭还不够。至今这种故事还在现实生活不断演绎之中。直到1990年中期,各种压力下才专心学习比较轻松地考上了本地一所大学专科的学习,并很容易获得了法律专业的毕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0年的工龄里,我亲身见证了中国人民银行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四次重大体制改革的全过程,感悟到了我们国家的实力在一步一步地增强,人民银行地位也在努力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动与完善之中。下面将就我记忆中的人民银行体改的部分所思所想所感一一分享给美友们。不足之处,请多多海涵、见谅、批评指正。</span></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从原来办理工商贷款等国家商业银行体系中挣脱出来,开始行使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中央银行的职责,摸索着如何加强监管与管理的职能,但当初其地位非常低,说真的还不如一个县级农业银行的地位。地方政府领导多数系文革时期过来的,一则不懂金融,二则地方都缺钱“央行”又给不了多少。但农业银行机构多,其地位、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比刚设立的人民银行来得高,很多政府部门找钱的都去农业银行。我印象中地方评先进的单位绝大多数都是农业银行排名靠前,许多年在地方“评优评先”中农业银行几乎揽括了所有政治荣誉的光环。很敏锐的知觉就是人民银行几乎没人理,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在干啥,怎么干?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功能之一还是“代理国库”。也仅仅是“代理”的功能。有一次某位处长在参加全省会议时给我们讲了个央行在跟有关财政部争夺“国库”这一重大权属时的故事,分管财经的时任总理分别听取了两部领导的各自代理国库职能过程中所发现的实际问题。最终,中央政府再次修法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经理国库”这一职责。这是后话。由“代理国库”职能变成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虽是只是点滴字面上的差异,但这一权属的重大变更客观上奠定了日后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地位的不断提升。总体来说,以个人利益考虑与确证,我们的央行还是“清水衙门”,特别是基层央行机构,其员工的犯罪几率还是相当得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县级人民银行在普通老百姓乃至政府衙门的潜意识里,仍然对基层央行组织少问津,大家都对其讳莫如深。</span></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当时80年代末、90年代初,政风开放,商海激荡,普遍人员都涌入了外向型经济的热潮中。因为大家手头的经济还是相当地拮据,生活得很窘迫。大家彼此都是一个月几十上百块没有多少差别又看不到未来的工资,每个月几乎都是“月光族”。想“下海”赚钱成为一些“不安分者”的必然选择。作为沿海城市的县级市,很多体制内人员经商下海,出国留学,本人也在这波下海浪潮的触动下,曾两次申请赴日本留学,可惜天公不作美,两次出国两次均告失败。为了方便出国的繁琐审查,我还把当时大家都是“集体户”的户口本,托人改到了个人的户口本,便于规避因出国而遭遇单位的严苛审查。这也是当时的一个很要害得力的选择渠道。当时国家、社会百废待兴,个人缺钱,政府也缺钱,既没有多少物资,又无多少的货币。虽然当时叫得很响的乡镇企业、草根工业遍地开花,但他们多数也只是换来口腹之欲,很少有人发大财的。记得当时辖内一家国际机场还是由民间全部集资兴建的机场,我还被单位以“自愿”形式捐助了100元,用于机场的建设。1991年,为了改善大家的住房条件,县级政府部门开辟一个新区,在那里搞集资建房,有钱人基本均可以在那里购房。印象中有位分管办公室的同事,他拥有4张这一新区的商品房房票,套房有60平米、70平米和80平米的,小套的每套售价仅2.1万元。由于没钱,这位同事即使拿着这4张房票,也只能“望房兴叹”。当时华侨很吃香,他们一年在海外都可以赚上20几万。出租车司机职业也是香饽饽的职业,当时一部桑塔纳营运的报价都要二十几万,虽然车价贵,但他们来回奔波于大城区与县城之间,一年也能获得20来万的收入。城区单程包车都要160元左右,还得预约乘车,否则,你即使有钱你也搭不上。物以稀为贵吧。于是,县级新区的商品房大多成为了少数企业主、华侨、当官的和一些出租车司机等群体的座上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时期,大家生活得还是很清苦,多数人能够吃得上饭已经属于很不容易了。我记得1995年之前有过两次流泪的经历。虽然我自己深刻体会“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含义,但一旦有事我回到自己家里,看到家里的寒酸——父母亲仍然没有财力拿得出购置物品改善生活。他们还是那样的辛苦,父亲快60岁了还在县城石子厂为了那微薄的工资打工挣钱,我心酸的镜头,直逼心窝,忍不住流泪,其情其景至今依然铭刻在心,历历在目。主要是没钱。真正验证了“人穷志短”的心路历程。记得有一位算是当地官二代的女青年“看上“了我,说只要你在城关有一间房子,她就嫁给我。那时我都快到了30周岁的年龄,属于大龄青年了,于是就向单位领导申请要一间单间的房子(12平米左右),可是他还是拒绝了我们的恳求,我至今依然耿耿于怀,“怀恨在心”。这位领导,说实在确实没有关心我们大龄青年的生活,印象中其在任期间他也没有多少业绩可圈可点的。也就是从90年代初起,我下了铁定的心,立志“经济一定要独立!”。只有经济独立,你的人格才可以独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90年代中期,我三十而立后结婚生子了,属于当时那个年代晚婚中的晚婚。可生活的重担越来越沉重了。由于性格等原因,我还是呆在原单位,原封不动。期间虽然人民银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完善制度,含改善待遇部分,也包括我的积极努力地勤奋地向上反映基层人民银行政策落实执行情况,但人民银行依然还是原来的样子,我的生活依然没有发生任何质上的变化。虽然工作曲折、坎坷颇多,遇人不淑,虽屡遭个别领导的打击报复乃至污蔑陷害,可我的本性依然卖力、恒心笃定,并在辖区内显现“骄人”业绩,历年度评比成绩在辖区内都是排在前三名。但生活还是照样过得平平淡淡、毫无起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国家再次做出重要决策: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改革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撤销省级分行,设立跨省区分行,这个管理模式延续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焕发新机、改变生活质量的渴望,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春天。2001年,我国加入WTO,中国的改革步伐继续加快,各行各业的新兴气象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升起。人们的生活从物质上到精神上均从量上的变化发展到了质上的变化。首先,月工资额从90年代的一个月三五百五六百六七百,到2000年之后两千多到三千多之间的徘徊。大家都很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也比较有干劲。我不是在这里炫耀啥,炫耀待遇,而是说明国家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人民在进步。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不容置疑。可谓“小人得志便猖狂”。但我们没有猖狂,反而更加谨慎过日子。大家依然还是注重物质上的偏好。基尼系数仍然较高。面对高昂的生活消费,与心中期盼的生活福利目标改善仍然还有很大的距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职工生活福利上有些许的改善,但仍然无法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欲望。但有一个显著的现象,即中国人民银行从上到下的地位在逐年的提高。地方政府部门每次开会或者重大金融事项都会听取或者尊重人民银行的一些意见,一些事关金融要事都得由人民银行参与。地方银监会(三四个人的银监办)几乎也只能是个陪衬体而已,不起风浪,“难成气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第三次体制改革。新的职能正式表述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央行的地位更加突出,在“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下,人民银行有“统领”的作用,走出去也有“风度”,自我感觉也良好。这是将人民银行的作用与地位获得提升。一直到2017年,央行干部职工(除总行外)的工资待遇上很大一部分仍然需要从地方政府那里差额拨补,即省级(含)及以下的央行机构薪水待遇有部分仍然求助于地方政府,也就受制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地位的独立性备受挑战。因为财政部拨补基层央行员工的工资与应拨付的份额有很大的差距,不足部分要从地方那里补差。人民银行的地位虽都在努力改进与提升过程中,但仍然受到地方的掣肘,金融体系的改革任重道远。</span></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薪酬制度的绩效管理仍然是人民银行地位真正有效体现的重要指标。薪酬体系是考核员工绩效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公司治理的基本认知点之一。如上所述,我的印象中较为深刻的是,2017年之后,人民银行基层组织(省市县级)员工的生活待遇在逐渐地发生着改变,基层央行员工的薪酬转而改由财政部全额拨款,摆脱了地方政府财政差额拨款的路径依赖。因此,其金融管理或监管方面显现其独立自主,基层央行相对的“独立性”地位也在提升,发挥其应有的职责与作用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地显现。</span></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10月底,中共中央“二十大”在京举行,会议提出建立“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其中,强调必须</span><b style="font-size:20px;">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3月,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撤销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及分行营业管理部、总行直属营业管理部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级分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再保留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相关职能上收至中国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国务院提请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议案,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派出机构均使用行政编制,工作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统一规范管理,执行国家公务员工资待遇标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上述规定,我们人民银行县级支行原班人马全部归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经过入职公务员的考试考核,原班人马正式纳入公务员队伍序列。2024年4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县域支局统一对外挂牌,标志着金融监管总局系统“总局—省级监管局—监管分局—监管支局”的四级监管体系架构正式建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机构的“分分合合”与“合合分分”看来是动态,也是常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此,我们纳入了国家公务员系列,实行领导职务与职级序列并行的薪酬绩效制度。当然其相应的薪资待遇也有较大的变化(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属于行务员,还不是参公人员待遇。退休后的薪资跟政府机构的事业单位差不多)能在即将快退休时刻碰到这样一个的好机遇,我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务员拿纳税人的钱,本应尽心尽力履职。但我借助美篇这一方块之地并不是炫耀我的收入,或者纯粹比较工资收入高低、比较待遇,而是站在跟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同样的工作视觉和工作贡献大小而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经在这里工作过虚度过40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一点一滴,风霜雪雨,血雨腥风,人的形形色色,看得见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与暗流涌动……都是我最温馨的记忆。如今终于可以挥别了!也算是一次善始善终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