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山门南向,是一座清式与藏式结合的建筑,藏式三券门白台之上,有清式城楼。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设的佛教庙宇。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是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为清政府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碑亭入山门后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砖拱结构,平面为方形,面阔三间,四面开拱门封实壁,外墙为红色,四面开券门。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四出踏道。碑亭正面券门左右各安有金色转轮,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span></p> <p class="ql-block">碑亭内立有三通石碑:中央为乾隆三十六年御制《普陀宗乘之庙碑记》龙纹边石碑,记述普陀宗乘之庙乃为庆祝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寿而建,庙制仿西藏而非仿南海普陀寺,文后附乾隆帝《吾闻瞻部洲,古德有道场》御制诗一首;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及清廷对该部的抚恤,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是乾隆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石象在佛教中代表大乘教派,有普度众生之意。此石象高2.45米,雕刻精美,富贵而华丽。象头顶置宝瓶,以寓“太平盛世、五谷丰登”之意。</p> <p class="ql-block">五塔门高10多米,为藏式白台,中有拱门3座,正中拱门上方嵌有乾隆帝题额“广圆妙觉”,白色墙上设有三层17个梯形红色盲窗。白台之上排列有五座喇嘛塔,自西向东分别为红、绿、黄、白、黑色五色佛塔,对应构成藏传佛教的火、地、水、风、空五大元素,同时代表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塔身上装饰莲花、宝剑、摩尼珠、法轮、金刚杵,代表五佛五智。从塔门下经过表示向佛顶礼膜拜。门前有石象一对。五塔门是藏传佛塔过街塔的一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五塔门之后,是一座清式三间四柱七楼三券门红黄绿琉璃牌楼。三券门以汉白玉为边饰,牌楼上七楼,计一正楼、二次楼、二夹楼、二边楼,覆盖黄色琉璃瓦,正楼次楼用歇山,二夹楼用夹山,二边楼外侧用歇山内侧用夹山。</p> <p class="ql-block">各楼覆盖绿琉璃瓦,单翘单昂斗拱。明间正楼前额有乾隆帝御题“普门应现”四汉字和相应满文,后额为“莲界庄严”,二次间额各镶黄琉璃双龙戏珠图案。牌楼前有月台,周围砌女儿墙,正中及左右设有踏道,月台上还有石象一对。</p> <p class="ql-block">狮子为百善之王,原本来自外邦。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狮子方始随之传入我国,雕刻石狮也就渐次盛行。中式建筑前设置石狮子,通常为一对:雄狮爪下按绣球,雌狮爪下按幼崽。石狮就成了中国古代彰显权利和威严的象征。外八庙的石狮子,寓意皇权至高无上。佛教中的狮子是吉祥瑞兽,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狮子,而寺庙中的大象寓意佛教,与狮子互为援应,代表着佛教与皇权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坊三间四柱七楼汉式形制。翼角飞翘,斗拱层叠,流光溢彩。乾隆帝御题匾额“总持佛境”,取意佛居住胜境,统领天下万法。</p> <p class="ql-block">东、西侧门,普陀宗乘之庙东、西宫墙上各连有一个白台,相互对称,白台中间辟门,上起庑殿,供僧人进出使用。两门位于五塔门以北、琉璃牌楼以南的东、西两侧。</p> <p class="ql-block">东群楼为三层建筑。东群楼空井靠南起戏台,面北,方三间,三层。大红台西北角建雕楼,实心,起装饰作用。群楼空井中心起万法归一殿,方七间四角稍间收进一半,重檐攒尖,上覆镏金鱼鳞铜瓦,四脊饰波纹,法铃宝顶。迎门摆珐琅菩提塔,中供紫檀佛龛,内供弥勒,东西两侧置紫檀寿字塔。供桌摆八宝、五供、珊瑚树。</p> <p class="ql-block">中罡殿,平面呈长方形,碉房式高墙围成封闭院落,墙壁上饰有红色梯形盲窗。院内西北最高处建庑殿顶小殿,内供三尊密宗护法神,东侧为一精致小巧的木质曼陀罗。此处原为经堂。</p> <p class="ql-block">白台群藏式平顶碉房形制的白台现存30余座,分布在从碑亭到大红台的道路两侧,层高一至四层的都有,以二、三层者居多。白台大多用汉式砖混结构法式,以白灰抹面,青砖镶边,外墙设有红色盲窗,淌水长瓦从上檐挑出。白台分别为殿台、楼台、敞台、实台,形制和功能各不相同。有的两座白台组成一个院落作为僧房;有的台上建有汉式殿堂,作为佛堂、钟楼使用;有的台顶设置舍利塔,其中有的是单塔,也有两座靠近大红台处的白台上是五塔;有的白台砌成实心,起点缀作用(图为白台五塔)。</p> <p class="ql-block">东罡殿有前后两进院落,前院正房为汉藏结合式二层楼,设梯形真窗,利于通风采光,后墙及两山白墙为藏式盲窗。沿西侧假山蹬道可达后院,:后院为藏式碉房。原为喇嘛经堂,现辟为展室。</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下部为大白台,二者形成色彩对比。大白台宽约150米,高约18米,占地面积约万余平方米,容积18万余立方米,实心,下部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砌砖,白灰抹面。大白台外立面设有三至五层红灰抹成的藏式梯形盲窗,其中正立面设有三层梯形盲窗。从大白台前的东西两侧,沿着石阶登道可来到第一个平面——大白台顶,大白台顶上置有四个大铸铁水缸、四个大石雕幢竿座。大白台顶巨大,视野开阔。</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位普陀宗乘之庙最后,位置最高,面积1.03万平方米,因巧妙利用地形将几组建筑连成整体,视觉上进行夸张,更显体量庞大。正面基层是白台,实心,高17米,下部砌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白灰挂面,壁设三层梯形盲窗,东西两面砌石阶登道直达白台顶部。</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六个,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一是标记轴线,二起装饰作用。红台顶部砌女儿墙,墙下三面(东、西、南)装饰黄琉璃佛龛,拔檐石下置排水长槽。红台内里五至七层为三层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亦称群楼。</p> <p class="ql-block">上六层为真假藏式梯形窗,最下一层为汉式横长方形窗。红墙正中自下而上有琉璃佛龛六个,均饰以黄紫相间的琉璃慢帐,内置琉璃佛像。</p> <p class="ql-block">红台上周砌女儿墙,墙上嵌黄琉璃佛龛,龛内置琉璃佛像。墙顶中央又置琉璃八宝、喇嘛塔。台顶女儿墙转角部分安置宝瓶,上插铁旗。</p> <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殿,为整个寺庙的主殿。通过东红台御座楼登踏道向上,为第三个平面——万法归一殿。万法归一殿在大红台群楼空井正中,是一座正方形七进间大殿,四角稍间收进一半,重檐四角攒尖顶,上覆鎏金鱼鳞铜瓦,四条屋脊饰有波状鎏金瓦,藏式法铃宝顶,殿顶使用头等金叶14000多两。该殿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数民族领袖礼拜之所。</p> <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殿在大红台群楼空井正中,为整个寺庙的主殿。是一座正方形七进间大殿,四角稍间收进一半,重檐四角攒尖顶,上覆鎏金鱼鳞铜瓦,四条屋脊饰有波状鎏金瓦,藏式法铃宝顶,殿顶使用头等金叶14000多两。该殿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数民族领袖礼拜之所。</p> <p class="ql-block">迎门是铜珐琅菩提塔,塔中央的紫檀反花佛龛内供奉弥勒佛。东西两侧是紫檀寿字塔。塔前的供桌上有五供、八宝、珊瑚树等物,均为该殿内的原物。靠北摆放的屏风上,原来有一幅高10米、宽3米的巨幅缂丝缎绣佛挂像,民国时期被军阀盗走。屏风前原供奉释迦牟尼像,再前供奉宗喀巴像,大殿两侧供奉达赖和宗喀巴像,都是紫铜质地。</p> <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殿,坐落在群楼正中的主殿,面宽、进深均为七间,平面呈正方形,重檐四角攒尖顶,周围有回廊。殿外檐下悬挂乾隆帝御题“万法归一”云龙陡匾,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整个殿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耗费头等金叶万余两。殿内陈设为复原陈列,佛龛后安置的宝座床,系乾隆帝特为西藏政教首领达赖喇嘛设置的。乾隆三十六年(1771),普陀宗乘之庙落成时,八世达赖强白嘉错年仅13岁,尚未坐床,不能前来朝觐,特设此座虚位以待,以示乾隆帝尊崇藏传佛教之意。</p> <p class="ql-block">御座楼外观四层,内为二层群楼,平面呈回字形,中间为空井。南面正中突出三间抱厦为戏台,此楼是乾隆帝来庙瞻礼拈香时休憩之所。每逢皇帝及太后万寿;都要在此楼演出藏戏,举行各种庆祝活动。</p> <p class="ql-block">秘密胜境,意为此处是传授秘法的道场。内供黄教五祖佛,即宗喀巴、贾曹杰、克主杰、根敦朱巴、噶桑嘉措。</p> <p class="ql-block">权衡三界亭,从洛伽胜境殿可达东北角的权衡三界亭。“权衡三界”意为:适于三界众生的方便法门。殿内供奉的吉祥天母法相庄严,金身夺目,被藏传佛教誉为“三界荣耀女神”。该亭为重檐八角形亭,顶覆鎏金鱼鳞铜瓦。亭内原有的吉祥天母像,已迁移到西罡子殿展出。二层正面外檐下悬挂“权衡三界”匾额。亭内有匾额“精严具足”,条幅“法界现神威即空即色,梵天增大力非住非行”。</p> <p class="ql-block">金顶为大红台群楼主殿“万法归一”殿金顶,殿顶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宝顶为藏式法铃状,殿脊饰以云纹,四角飞檐高挑,装饰豪华。万法归一、慈航普渡、权衡三界三处鎏金顶,仅铜瓦鎏金一项即用头等金叶15000多两,此金顶就占用万余两。</p> <p class="ql-block">慈航普渡位于大红台群楼平台西北端最高处。坐北朝南,是一座铜鎏金鱼鳞瓦覆顶的重檐六角亭,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上层檐下悬有乾隆帝御题“慈航普渡”云龙陡匾,意为佛慈悲愿力如船一般,能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下层檐下乾隆帝御题匾额“普胜三界”,意为佛教是普度三界众生之妙法。</p> <p class="ql-block">万法归一殿大金顶</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见证了土尔扈特部回归等重大事件,是“康乾盛世”时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创建太平盛世繁荣中华这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宏愿。</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为清政府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代表作,是汉藏建筑融合再创造的成功范例,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其建筑是清代鼎盛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民族、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遗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乾隆帝为前来祝寿的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仿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供六世班禅驻锡之用,俗称“班禅行宫”。</p> <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意为像须弥山一样多福多寿。坐北朝南,占地3.79万平方米,以琉璃牌坊为界,分前后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碑亭面,阔三间,四面开拱门。乾隆帝御题匾额“智光普照”。碑亭内的御碑是外八庙中唯一一块设置赑屃的石碑,显示此庙的与众不同,可见乾隆对六世班禅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碑亭内的御碑是外八庙中唯一一块设置赑屃的石碑,显示此庙的与众不同,可见乾隆对六世班禅的重视。内置御碑一通,以满、蒙、汉、藏四种文字刻《须弥福寿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碑身之下负重神兽名员,乃传说龙生九子之一,寓意吉祥长寿,标志着此庙尊贵的等级地位。</p> <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其布局的最大特色是主体建筑的大红台并未如普陀宗乘庙的因势利导随山自由布局,而是居于全寺正中位置,所以通过山门、碑亭、琉璃牌坊之后,直接逼入眼帘的就是巨大的红台。</p> <p class="ql-block">前部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碑亭、琉璃牌坊,至此为汉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后部为藏式风格,主体建筑为大红台,其主殿妙高庄严殿以鎏金瓦覆顶,大红台以北依山就势循坡建有吉祥法喜、万法宗源、金贺堂、生欢喜心、琉璃万寿塔。整座寺庙凸显出汉藏结合的独特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与宗镜大昭之庙有所不同,须弥福寿之庙的白台在后、红台在前,布局和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类似。宗镜大昭之庙的布局则是白台在前、红台在后。</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内的妙高庄严殿楼高三层,重檐攒尖金顶整个浮于台面,匕檐每脊各置仰望及俯视之金色双龙,龙身藉四爪有力地攀附于殿脊,撑起弯曲有劲的身躯,造型勇猛为他处罕见,也更凸显了大红台的华丽庄严气势。</p> <p class="ql-block">一楼南殿,为群楼入口,共三间。明间为门殿,悬挂四幅四大天王唐卡。东西次间各供奉佛像三尊。墙榻内有嚓嚓无量寿佛2811尊。</p> <p class="ql-block">大红台之后是呈口字形平面的金贺堂及万法宗源殿,最后在陡起的山巅树起八角形的七层黄绿琉璃宝塔为全寺划下完美句点。</p> <p class="ql-block">万法宗源殿位于庭院北面,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殿前为中庭,东西两侧有深一间的廊庑。南面正中三间,又向南突出二间之深,称“金贺堂”,前间单层,后面两层,都是平顶结构。万法宗源金贺堂,是六世班禅弟子居住和译经之所,殿外悬挂乾隆帝御题匾额“万法宗源”,寓意天下万法的源头。金贺堂建于万法宗源南面的石砌高台上,平台呈凸字形,由东西围廊与北面万法宗源殿相连组成独立院落。</p> <p class="ql-block">妙高庄严殿,此庙主殿,面阔七间,高三层,采用铜鎏金鱼鳞瓦覆顶,使用头等金叶万余两。檐下高悬乾隆帝御题“妙高庄严”云龙陡匾。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两侧为十八罗汉;二层供奉释迦牟尼佛及其两大弟子;三层原供有三尊密宗佛像,现已无存。此殿原为六世班禅驻锡承德期间讲经说法之所。</p> <p class="ql-block">妙高庄严殿位于大红台裙楼围合而成的天井中心。高三层,面阔七间,是六世班禅讲经之所。三层上下贯通,重檐攒尖顶,覆铜制鎏金鱼鳞瓦,四条屋脊各饰一上一下铜质鎏金行龙两条,共八条龙,每条重约1吨。</p> <p class="ql-block">据说殿顶共用赤金1.15万多两。第一层殿内正中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塑像,稍北供奉释迦牟尼像,东侧是六世班禅讲经时用的宝座。第二层供奉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以及十八罗汉像。第三层是乾隆帝祈求长寿的转塔。</p> <p class="ql-block">吉祥法喜殿位于大红台的西北方向。此殿为方形殿宇,分上下两层,面阔5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镏金龟鳞铜瓦。上层额曰“吉祥法喜”,原为佛堂,下层额曰“芬陀普涌”,是六世班禅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琉璃万寿塔位于中轴线最北端,须弥福寿之庙的最高点。塔下为方形基坛的须弥座台基。塔身八角形。底部周围有木廊,廊顶上覆盖黄琉璃瓦。廊内为八角形塔心柱,柱外立有石壁,用石拱和塔心柱相连。万寿琉璃塔七层八角密檐实心塔。塔身黄绿琉璃相间,镶嵌56尊无量寿佛,寓意乾隆帝万寿无疆。佛塔巍踞山巅,风铃轻吟间,如诵经不息。</p> <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的建筑风格上既具有藏族建筑的雄伟外形,又有汉族建筑的装饰手法,是一座汉藏结合的典型建筑,但是和其他的汉藏结合式建筑相比,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是乾隆皇帝为六世班禅修建的来京居住、学习、讲经的场所。须弥福寿之庙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艺术传统,由于经营的年代、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在造园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建筑形式上既不同于西藏的扎什伦布寺,也和汉族建筑有着区别,为研究清代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提供了历史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它在清代兴建的园林中,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名园,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的一个杰出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普陀宗乘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包括普陀宗乘之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