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照片引出的路桥故事

一个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武昌北站原址残留的路轨)</font></h5> 近日,武汉的朋友发来几张他拍摄的铁路遗址照片。他告诉我,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的江边还是那个著名的武昌北站,那时候还没有武汉长江大桥,北岸的平汉铁路和南岸的粵汉铁路需要在这里通过轮渡载着火车过长江,继续下一段的旅程。<br> 课堂往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农村小学课堂印象)</font></h5> 这些照片和介绍,让我想起了半个世纪前在课堂上的一件事。当时我在华北平原上一所农村小学上四年级。有一天,那位叫张衡聚的中年老师给我们讲那篇《南京长江大桥》的课文,当讲起大桥的宏伟气势和十分艰难的建桥过程时,他的语气显得十分动情,语言格外生动。使全班同学的情绪受到了感染,大家都从内心里感到我们中国人有多么了不起,有的同学甚至想情不自禁振臂高呼几句“毛主席万岁!”等当时非常盛行的口号,以表达内心的自豪。<br>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的老师张衡聚先生)</span></h5><p class="ql-block"> 让我没想到的是,等到下课钟声响起,大家正准备收起课本的那一刻,同样在收拾讲义的张老师却随口说出一句“当然,武汉长江大桥就更好了。”尽管这句话声音很低,我感到与其说是在说给我们听,倒不如说是他在自言自语,但我听得清清楚楚。当我听到这句话后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当时正是中苏关系最紧张的时候,全国人民每天都在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准备随时抗击来自北方敌人的侵略。当时在我们的认知里,所有与苏修有关系的东西都是极坏的。在这种形势下,谁还敢说苏联建的东西比我们自己国家的好呢?更何况家庭出身并不好的张老师,竟然敢在课堂上这样明目张胆地夸赞他们援建的大桥更好。他的这种行为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不是广播里常说的阶级斗争新动向呢?我们一向非常尊重的张老师会不会遭到举报,被拉到舞台上踏上一万只脚,批倒批臭,甚至锒铛入狱呢?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位才华横溢的好老师可能会永远离开我们。想到这里,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那次我真为他可能遇到的灾难感到害怕了。所幸当时教室里已经乱哄哄,大家都着急放学回家,除了离老师最近的我们几个人,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注意老师在说什么。所以,这件事就像刮大风一样,很快就过去了。唯有老师说完话以后深情注视我的眼神,像锥子一样深深扎在了我的记忆中。</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南京长江大桥年画)</font></h5> 武汉长江大桥到底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要由苏联人援建?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了。那天放学回家后,我来到屋墙上贴着的那张过春节时买的南京长江大桥年画前仔细端详,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时候心里全没了往日的自豪感,总想着那个武汉长江大桥是不是真的比这座大桥还要好。在以后的许多夜晚,我曾做过无数次梦,但终究没有真正弄明白这个问题。<br>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印着武汉长江大桥图案的贰角纸币)</span></h5><p class="ql-block"> 几天后,父亲在我愣神时问清楚了这件事。他拿了一张当时的贰角钱,指着上面的图告诉我,上面印的就是武汉长江大桥。我惊讶地把那张原本非常熟悉,但只当作钱,从来没注意过印得什么图案的纸币接过来,马上举到年画旁进行比较,心里总觉得这座大桥朴素的样子有点傻呆呆的,与插满红旗的南京长江大桥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尤其是那两座小庙形状的桥头堡,怎么能和南京长江大桥上的三面红旗相比呢!可见,当时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教育,已经深刻影响了我们这代人的是非取向和审美观念。</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父辈们见过的平汉铁路)</span></h5><p class="ql-block"> 父亲对我的这些想法并没有发现,他接着给我讲了平汉铁路的历史和火车乘轮渡过长江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生在北京,曾经乘火车来到故乡的我来说非常新鲜,因为年幼的我根本不记得坐火车是个什么感觉,北方的孩子也从来没见过大江上的渡轮是个什么样子,至于诺大的火车竟然还能搭乘渡轮过长江,更像是天方夜谭,不可想象。现在看看,那时候,封闭状况下的农家孩子见识真的很短。</p><p class="ql-block"> 或许正是这个所谓的见识短,才使很多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事,反而让我记得很牢,甚至成了一个个多年难解的心结。后来,通过查阅资料,我才对平汉铁路和火车乘渡轮以及武汉长江大桥有了一些基本了解。</p> 平汉铁路的过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当年的平汉铁路交通图)</font></h5> 平汉铁路原称卢汉铁路。该条铁路从北京卢沟桥至汉口,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由天津海关道盛宣怀为督办大臣,湖广总督张之洞提议并获得批准的清政府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于1898年底从南北两端同时开工,1905年11月15日郑州黄河大桥建成,1906年4月1日全线竣工通车,全长1214公里。<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平汉铁路线黄河大桥)</font></h5> 平汉铁路的修建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起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改变了武汉的经济格局,还推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平汉铁路修建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和材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铁路建设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历程。平汉铁路后改称京汉铁路,具体时间不详。<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当年的粤汉铁路武昌徐家棚车站)</font></h5> 与平汉铁路隔江相望的是粤汉铁路。这条铁路从广州到武昌,全长1059.6公里,1900年动工,到1936年才全线通车,建设经历了漫长的36年。1936年9月1日首次通车,那时候人们从广州黄沙出发,历时44小时才能抵达武昌徐家棚车站。<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搭乘长江轮渡旧照)</font></h5> 到这个时候,平汉铁路与粤汉铁路已经相继建成通车,汉口和武昌也都有了铁路,但它们被长江天堑阻隔,在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两条铁路线上的火车,只有在汉口和武昌站分解成若干段,靠轮渡运到长江对岸,然后重新挂钩组装,才能与另一条铁路对接。因此,在长江上修桥,把平汉铁路与粤汉铁路连成一体,是几代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铁路人的夙愿。<br>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span></h5><p class="ql-block"> 资料显示,在武汉建长江大桥的设想最早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勘定粤汉铁路线过程中,也考虑到了将来粤汉铁路与平汉铁路跨江接轨的问题,所以,在规划武昌火车站时就预留了与平汉铁路接轨的位置。</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战乱中的平汉铁路运输线)</font></h5> 在以后近一个世纪的日子里,多灾多难的中国历经了西方列强侵略、国内军阀混战、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难磨砺,其间,人们一直盼望着能在武汉建设一座通途长江的大桥,各时期的工程技术人员更是坚持不懈,前后经历了五次次规划。<br>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自1913年起就多次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规划和实地勘探,时年63岁的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科学家和工程师,向中央人民政府上报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正式提议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建议书详述前四次规划经过和受挫的原因,详细论述了当时中国能建成大桥的可能性和具体工程内容,以及600亿旧人民币经费预算。<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font></h5> 中央人民政府对此事非常重视,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建造长江大桥的议案,并于1949年末电邀李文骥、茅以升等桥梁专家赴京,共商建桥大事。<br> 根据政务院的指示,铁道部立即着手筹划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0年1月,成立了铁道桥梁委员会,同年3月成立了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和设计组,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任专家组组长,开始进行初步勘探调查,李文骥第五次赴武汉参与长江大桥设计和测量勘探;1950年9月至1953年3月,曾三次召开武汉长江大桥会议,就有关桥梁规模、桥式、材质、施工方法等进行讨论。<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毛泽东主席在武汉视察)</font></h5> 1953年2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武汉听取了中南局关于大桥勘测设计的汇报,并亲自登上武昌黄鹤楼视察了桥址。大桥选址方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确定后,铁道部立即组织力量于3月份完成了初步设计;4月1日,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了武汉大桥工程局,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具体设计与施工。<br>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span></h5><p class="ql-block"> 1953年7月至9月,铁道部派代表团携带全部设计资料赴莫斯科,聘请前苏联专家进行指导,并委托苏联交通部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鉴定。苏方派出25名桥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建议;1954年1月21日,政务院第203次会议听取了铁道部关于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情况报告,并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正式批准了1958年底铁路通车和1959年8月底公路通车的竣工期限;就这样,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正式开工了。</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第一次游泳横渡长江)</font></h5> 1956年6月,毛泽东主席来到武汉,第一次游泳横渡长江,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已初见轮廓,他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其中广为传诵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形象描写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气势和重要作用;1957年9月6日,毛泽东主席第三次来到武汉长江大桥工地视察,并从汉阳桥头步行到了武昌桥头。<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font></h5> 1957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完工,当天下午进行了试通车。10月1日,我国邮电部门发行了一套两枚纪念邮票《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10月15日,5万武汉市民相聚武汉长江大桥,举行了隆重的大桥落成通车典礼。<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font></h5>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它西起楚琴立交,上跨长江水道,东至中山路,线路全长1670.4米,主桥全长1155.5米,上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为每小时100公里,下层为双线铁轨,设计速度为每小时160公里。大桥总投资额1.38亿元人民币。武汉长江大桥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美誉,至今都是武汉市重要的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是武汉人民的骄傲。<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纪念碑)</font></h5> 随着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终于连成了一体,被统一命名为京广铁路,成为当时中国铁路的第一大动脉。长江天堑变坦途,让我国的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大促进了武汉市铁路枢纽建设进程,使有着九省通衢称号的武汉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这件大事,为中国铁路建设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r> 感慨与感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桥梁专家李文骥)</font></h5> 回顾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我们应该特别记住那位多年来不离不弃、到处奔波、辛苦操劳的李文骥,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大桥勘测论证阶段,他已经抱病在身,但他一直坚持工作到1951年6月,同年8月,他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了。对于他的离去,人们无不感到悲痛和惋惜,尤其是大桥竣工通车的时候,同事们都为他没有看到这喜庆的一幕感到非常遗憾。今天,当大家尽享武汉长江大桥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幸福感的时候,谁都不应该忘记以李文骥为代表的无数前辈付出的牺牲和杰出贡献。<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武昌粤汉铁路徐家棚火车轮渡旧址)</font></h5> 回顾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历史变迁,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思绪万千,大家从内心里无限感慨中华民族终于用自己的泣血抗争和不懈奋斗,才逐步摆脱了近一个世纪的苦难,终于在今天看到了经济发展、国富民强和民族复兴的希望。<br>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78年失学务农三载的我)</span></h5><p class="ql-block"> 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些激动人心的往事似乎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对我少年时代的成长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因为在我第一次从课堂上知道武汉长江大桥,父亲告诉我过去在我们国家有一条平汉铁路,并倾心聆听它们故事的时候,我却正在准备接受来年小学毕业后失学,然后沦落到华北平原田野里务农的现实。那个年代,根据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方针,全国的小学都实行了五年制。根据对待“黑五类”子弟的政策和身边哥哥姐姐们的遭遇,我无法上初中已经是铁定的现实,那个继续学业的希望,像空中漂浮的肥皂泡一样,在那一年过早地破灭了。</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印记)</span></h5><p class="ql-block"> 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里,收音机里讲述的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惊心动魄的故事曾经让我热血沸腾,那张贰角纸币上武汉长江大桥的图案和那张喜气洋洋的南京长江大桥年画,一直忠实地陪伴着我度日。它们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让我相信那些先烈都是值得所有人敬重的非常了不起的前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所以,我们的国家更是了不起的国家。所有这些,都让我相信,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应该是幸福的,眼前的困难与牺牲的先烈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果比起来都应该是小事,终归都会过去的。真的,就是这样的信念和认识,那些年一直在支撑着我顽强面对困难,在父母的带领和鼓励下坚韧地生活下去,每天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长江轮渡武昌北站下河线遗址)</span></h5><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些往事都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记忆和故事了。看到那几段已经生锈的路轨泡在水里,躺在岸边,一副身经百战后安详自在的样子,不免让人动容。同时,也为我们终于赶上了好时代,亲眼目睹和亲身体会了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看到国家的日益繁荣昌盛和人们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无不感到由衷地欣慰。</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新建长江大桥的日出如此绚烂)</font></h5> 到今天为止,在武汉前后共有11座长江大桥投入使用。我愿不厌其详地按建成通车时间顺序,一一列举出它们的名字。它们是:1957年10月15日的武汉长江大桥、1995年6月的武汉长江二桥、2000年9月9日的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2001年12月15日的武汉军山长江大桥、2007年12月26日的武汉阳逻长江大桥、2009年12月26日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2011年12月31日的武汉二七长江大桥、2014年12月28日的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2017年12月28日的武汉沌口长江大桥、2019年10月8日的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2021年4月30日的青山长江大桥。还有2024年11月也就是通车近在眼前的双柳长江大桥和预计2027年竣工通车,正在加紧建设的汉南长江大桥,它们分别是武汉的第12和第13座长江大桥。<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京广铁路的列车多么繁忙)</font></h5> 人们惊喜地看到,在古老的京广线和与它并驾齐驱的京九线上,每天都有无数次以高铁为代表的新型列车风驰电掣般穿桥而过的,奔向祖国的大江南北,那飞驰的节奏纵使用最美的语言和华丽的词藻都无法表达心中的喜悦和自豪。<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著名的港珠澳跨海大桥)</font></h5> 万里长江飞彩虹,铁流浩荡锁雄关。俯视全球可以看到,现在世界上难度最大、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是由中国人建造的。在世界各国同行眼里,中国的桥梁技艺没有任何国家可以超越,世界一流的地位既不容置疑,更不易撼动。今天,作为全球公认的建桥引领者,戴着基建狂魔嘉冠,乘着国产高速列车,掌握着先进建设技术的中国人,已经昂首挺胸,开始走遍世界,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2024年11月1日 西山脚下)</h5> <br><h5><font color="#ed2308"> 【注】历史图片在网络基础上编辑制作,侵权必删。部分铁路遗址照片为武汉徐建生先生拍摄,特此致谢。作者本人和张老师照片在老照片中剪辑制作。</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