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华往事 · 杨根兴与庆华中学教育革命尖兵连

士德

<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北安国营庆华工具厂,军工代号(626),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枪械生产企业。庆华厂的前身是沈阳90兵工厂,1950年由沈阳迁至北安县东大营。当年迁厂当年生产,建厂伊始就仿制和改进生产苏联PPSh-41冲锋枪,国内称为50式冲锋枪。庆华厂技术人员将盘式弹鼓改成长形弹匣紧急运往朝鲜战场,这款枪马上成为志愿军战士们最喜爱的武器,成为当时朝鲜战场非常精典的一款枪械。50式冲锋枪结构简单、射速高、火力猛,有效改善了志愿军近战夜战的处境。现在正热播的电视剧《上甘岭》中由黄轩饰演15军参谋段显峰使用的冲锋枪就是当年庆华厂生产的50式冲锋枪。短短两年时间,庆华厂就生产了38万支50式冲锋枪,送到我志愿军战士手中,受到各方面好评。1954年,中国又从苏联引进AK-47自动步枪和TT1930/1933式手枪,又是由庆华厂最先仿制成功,经庆华厂改造升级后,成为中国军队装备最多的两款著名枪械,即56式冲锋枪和54式手枪。</p> <p class="ql-block">(庆华厂标志性建筑“庆华门” )</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期间,庆华厂也不例外的卷进风暴潮之中;经过1966年至1967年的文攻武卫后,由复转军人为核心和青年工人为主的庆华厂“红色造反团”取得工厂领导权。“红色造反团”领导人杨根兴成为庆华厂革命委员会主任。庆华厂是国家重点军工企业,不管谁来领导,军工生产不能停,枪械生产任务一支都不能少。做为转业军干的杨根兴在庆华厂已工作多年,他深知完成军品任务的重要性。杨根兴上台后采取了比较温和的策略,庆华厂停止了两派之间的爭斗,表面上实现了大联合,工厂进入一个相对比较穏定时期。杨根兴做为厂革委会主任,面对大量的军品任务;他不得不依靠以庆华厂老工人,基层技术人员,基层菅理人员为主体所谓的保守派。杨根兴极力拉拢和示好这部分人,以保证完成上面交办的军品任务。 庆华厂几年都没有招工指标,人员严重短缺,为了完成任务,工厂实行三班倒,机关干部都充实到一线生产车间。</p><p class="ql-block">1968年5月,当上山下乡运动一开始,面对工厂严重缺人的情况,杨根兴等人制定了一个计划,想从厂子弟中学准备下乡的老三届中间留下一部分学生,以教育革命为理由先到庆华农场劳动一段时间,避过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后待机进入工厂。怎么从庆华中学一千多66、67、68届学生中有区别的挑选,保留下来一部分同学是个难题,为此杨根兴等人制定了详细的选人计划。</p><p class="ql-block">按照留人计划,这些保留下来的学生父辈或亲属必须都是当吋工厂不可缺少的生产骨干和技术骨干。从庆华中学全校学生中挑选,那不行,行为太明显。老初一同学人数多,老高中人又很少,只有老初三和老初二人数,家庭条件相当。如果有针对的清除老初三和老初二同学群体中家庭有问題、家庭成分高、老干部、走资派、技术权威、地富反坏右等莫须有罪名的同学后,取其精华保留备用。</p> <p class="ql-block">(冬季的庆华中学校园,同学们拉着水车为滑冰场浇水复冰)</p><p class="ql-block">1968年7月,在杨根兴等人的精心策划下,组建挑选尖兵连的工作在严格保密中开始了。当时杨根兴做为庆华厂革委会主任,手下还有两名重量级人物,杨守礼和杨守信。这两个人都是杨根兴在部队时的战友,当时庆华厂圈内人称为“三杨”。杨根兴是厂革委会主任,杨守礼是厂人事科革委会副主任主持工作。杨守信则是厂革委会常委兼保卫科革委会主任,三杨当时在庆华厂权力很大,都担任着重要职务。</p><p class="ql-block">1968年8月,庆华厂人亊科革委会副主任杨守礼生病做阑尾手术,住进庆华职工医院住院部。杨守礼杨守信是杨启的四叔和老叔。我和杨启都在525库住,是上下栋邻居。杨启的父亲杨守义是母亲工作的二车间工会主席,我们两家从大人到孩子关系都很好。杨启当时在庆华中学初二八班,我初一五班,当时杨守礼的孩子还小,帮不上忙,晚上必须有人守夜陪护。那个时候干部和工人一样,没什么特权,大人工作忙,晚上守护杨守礼的重担就落在杨启身上。杨启晚上一个人害怕,便让我陪同他一起去医院守夜。</p><p class="ql-block">阑尾手术后病人要排气,不然会很危险,我和杨启的任务就是了解杨守礼什么时候排气,然后告诉医生。当时学校正在搞上山下乡调査,我们学生也不用每天去学校,我毎天陪杨启到医院给杨守礼送饭,晚上在病房守候。杨守礼生病也闲不着,科里经常有人送来许多文件让他批阅处理。时不时的会有各级领导来看望和商谈工作。出于好奇心,我和杨启趁杨守礼睡觉的时候偷偷看过一些文件,正是在这些文件中我们都看到一份《国营庆华工具厂关于组建庆华中学教育革命尖兵连的请示报告》。我和扬启都属于庆华中学老三届学生,都在上山下乡的范畴之内,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工厂要组建教育革命尖兵连,知道进入尖兵连就不用下乡插队了。</p> <p class="ql-block">(上排左一是杨启,下排中间是本文作者)</p><p class="ql-block">一天晚上,杨根兴来医院病房探视,杨根兴坐在床前和杨守礼商谈工作,我和杨启在外屋偸听。在杨根兴和杨守礼的交谈中说到了尖兵连的事,就有怎么从庆华中学初三和初二挑选出一批学生组成尖兵连,谈到了庆华农场的住宿问题等。还有就是让杨守礼病好后尽快上北京部里去要招工指标的事情。他们也谈到怎么让尖兵连暂时避过当前上山下乡的风头等。还有就是挑选这批学生首要条件就是家长的条件,这批学生家长必须是生产技术骨干和各车间各部门的管理骨干,杨根兴让杨守礼尽快制定方案上报。</p><p class="ql-block">杨根兴和杨守礼交谈了很长时间,杨根兴走后杨守礼对我和杨启说:今天的事情千万不能到外面说,你们学校有一部分人不会去下乡了,先到庆华农场劳动一段时间。杨守礼问了我家庭情況,知道我是初一学生,也没再深说什么。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回家后就把知道的情况记下来,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当时庆华中学老初三有四个班180人,老初二有八个班级370人,一共550名同学。要从这550名学生中挑选出一部分同学组建尖兵连,不是个小问题。杨根兴等人绞尽脑汁制定了进入尖兵连的标准;首先是根正苗红,进入尖兵连的同学的家长必须是贫下中农出身。以沈阳兵工厂老职工子弟为主体,这些学生家长必须是当时各车间生产技术骨干,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还有一部分是工人出身的基层管理干部,比如班组长,工段长、各车间科室革委会成员的子女等。</p><p class="ql-block">杨根兴还规定,历届庆华厂厂级领导干部的子女不能进入尖兵连;黑五类、(地、富、反、坏、右)及被打倒的走资派,历史上有问题的子女都不行。各主要部门技术权威的子女也不行。</p> <p class="ql-block">(下左一是初二:七班时英和同学们)</p><p class="ql-block">比如:老初二、二班张伟民的父亲曾经是庆华厂厂报的主编,是庆华厂的第一笔杆子,张伟民无缘尖兵连。四班时英的父亲曾担任过庆华厂副总工程师,是所谓的技术权威,时英不能进入尖兵连。七班任冶冰也因为父亲曾经是庆华厂技术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任冶冰被拒之门外。还有三班鲍莹、六班缪清、二班牟超、三班黄香邻、七班李书华、三班闵淑安等同学,他们父辈都曾经是庆华厂中层干部或厂级干部;有些在文革中成了走资派,有的人靠边站,成为被打倒的对象,这些同学不能参加尖兵连。不是所有根正苗红的同学都能进入尖兵连;七班任淑岩,陈桂梅,王玉琴三位同学虽然根正苗红,但这三位同学家长不在生产一线工作,不是生产骨干、不是技术骨干、而是任劳任怨,老老实实,埋头苦干的普通工人,这三名同学也因家长的原因无缘参加尖兵连。还有许多同学因为家长的各种莫须有原因,也面临同样遭遇。</p><p class="ql-block">选来选去,最终确定了庆华中学老初三48名同学编入庆华中学教育革命尖兵连,老初二124名同学也获得进入尖兵连的资格。老初二124名同学组成尖兵连一、二、三排;老初三48名同学编为尖兵连第四排,合计171名同学。这171名同学组建成庆华中学教育革命尖兵连,这件事在当时是非常轰动和让人羡慕的。当时正在上山下乡运动高潮之际,尖兵连不用下乡插队,进入离家不远,生活有保障,有人带队,不用迁户口,各种条件较好的庆华农场,是何等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事情啊。有些没有进入尖兵连的学生家长愤愤不平,到学校质问校革委会和老师,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能进入尖兵连?不能去庆华农场?老初三和老初二一共550名同学,171人成为幸运儿,不用下乡插队了;另外379名同学却因家庭问题而要远赴他乡插队落户,这些同学和家长们心里能平衡吗?杨根兴的这一番操作,让昨天还在一起的老初三及老初二同学及家长们立刻分成两个阵营,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局面。这是杨根兴没有想到的。</p> <p class="ql-block">(庆华中学教育革命尖兵连一排全体同学)</p><p class="ql-block">杨根兴为尽快完成军品任务所做的这一切,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无可非议,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下,杨根兴为庆华中学一部分同学创造了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办法,可以涚是冒着一定风险的。</p><p class="ql-block">杨根兴原本是把尖兵连全体同学安排到庆华农场,可是庆华农场没有住宿条件,临时抢盖房子也来不及,北大荒的冬天多冷啊。再说庆华农场还有几十名工厂职工,人多嘴杂不保险。为避人耳目,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尖兵连不能去庆华农场。</p><p class="ql-block">杨根兴让庆华农场革委会联系了离庆华农场不远的某守备师炮团在东山的一处农场。这里原来驻有炮团的一个连队,营区有几排部队自己盖的泥草房,营建设施齐全。每年秋收完毕后,连队大部分人都撤回团部驻地进行冬季训练和休整,来年四月再回到东山开展农业生产,冬季东山只留下一个班的战士看守营区。东山农场周围人烟稀少,有现成的房子,非常适合尖兵连暂时居住。杨根兴派人到炮团联系说明情况暂住几月,待部队返回前一定撤出。因为庆华厂在当地非常有名,都知道庆华厂是个造枪的大厂,是个高度保密的军工厂。炮团领导请示上级后同意庆华厂教育革命尖兵连进驻东山农场。杨根兴赶紧让庆华农场派人收拾了一下营区,东山部队农场便成为庆华中学教肓革命尖兵连暂住之地。</p> <p class="ql-block">(尖兵连二排全休同学)</p><p class="ql-block">1968年10月20日,杨根兴指示庆华厂汽车队派车将尖兵连全体人员送达东山农场。杨根兴亲自任命了尖兵连的连长和指导员,并且为每个排配置了一名现役军宣队员和一名原庆华中学老师做为辅导员。为尖兵连购置了炊事用具及生活用品;成立了专职炊事班,指示庆华后勤单位必须保证尖兵连粮菜油的供应,尖兵连真的让杨根兴操碎了心。</p><p class="ql-block">尖兵连进驻部队炮团六连农场后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边学习边劳动。其实在黑龙江的冬天没有什么活,天气太冷了;尖兵连能干什么呢?砍树枝当烧柴成了同学们最主要的劳动,剩下的时间就是组织学习,斗私批修读社论,吃饭和睡觉。这种生活方式让尖兵连全体同学感到新奇,虽然冷点,但是感觉前途光明,心里温暖。可是,尖兵连的运气实在太差,进驻东山仅仅十八天,一场大火就烧毁尖兵连暗渡陈仓的美梦。天有不测风云 ,一场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意外发生了。</p><p class="ql-block">1968年11月8日晚,也就是尖兵连到达东山农场第十八天;尖兵连炊事班伙房灶坑里的残火,在夜风中引燃了堆放在灶台旁边的柴草堆,从而引发大火;炊事班两名女同学因烟呛昏迷窒息而不幸遇难。炊事班伙房烟囱倒塌,又致使几名救火的男同学受伤。东山大火烧塌了尖兵连的伙房,烧光了粮食和储存的土豆白菜;整个伙房厨具及炊事班十几同学的行李和物品全部烧毁,尖兵连马上面临饥寒交迫的境地。幸好,几百米外的解放军炮团留守东山的战士们把他们自己的伙房让给了尖兵连,并且给尖兵连支援了不少粮食和蔬菜,这才解决尖兵连的燃眉之急。</p> <p class="ql-block">(尖兵连三排部分同学)</p><p class="ql-block">杨根兴闻讯大惊失色,亲自赶到东山看望尖兵连全体同学;杨根兴感觉事态严重,连夜召开会议宣布:一、东山失火及伤亡情况要严格保密不得外传;谁传处理谁。二、重伤的同学送厂职工医院住院部治疗,由医院派出专人护理,家属及其他人员严禁到医院探视。轻伤同学就在东山养伤,不能回家。三、遇难的两名女同学尽快就地掩埋,只从工厂接来两名遇难女同学的父亲参加安葬仪式,其它家属亲友禁止来东山。四、不开追悼会,只限在安葬场地举办简单的告别。</p><p class="ql-block">杨根兴连夜派人派车为尖兵连送来粮食蔬菜和生活用品,让尖兵连在东山继续坚持下去。北大荒的十一月已经冰天雪地,天气寒冷,条件艰苦。尖兵连简陋的泥草房宿舍很难抵御凛冽刺骨的寒风,宿舍的墙上结满了白霜和冰碴。同学们早上醒来,全部都是满头白发,连眼睫毛上也是白霜。这些简陋的房屋扺挡不住北大荒的严寒,连部队都回城里团部过冬去了,尖兵连还坚守什么呢?尖兵连连长史忠、指导员宋殿发和几位军宣队同志建议杨根兴把尖兵连撒回北安,杨根兴拒绝了连长及指导员的建议,他还是让尖兵连全体同学在寒冷的东山坚守,这让许多尖兵连家长们感到不解和担忧。</p> <p class="ql-block">(尖兵连四排全体同学)</p><p class="ql-block">1968年11月20日,尖兵连东山大火后的第十二天;庆华中学66、67、68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约800多名同学离开北安庆华中学;奔赴黑河地区德都县各公社下乡插队。这就是杨根兴等待的机会,也是不让尖兵连返回的主要原因。庆华中学老三届学生都走了,奔向广袤的黑土地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p><p class="ql-block">11月22日,仅隔一天时间,杨根兴就迫不及待派车接回了在东山冰天雪地中苦苦坚持的尖兵连全体同学,169名同学返回庆华家中。尖兵连同学休息两天后再次进入庆华中学校园,对外名义上是举办学习班,其实真正的目的是准备择机进厂。</p><p class="ql-block">人算不如天算,庆华中学老三届除了尖兵连外几乎都下乡了,宽敞的校园内只有尖兵连这不到二百人。尖兵连在校办学习班期间,有些同学不愿在学校学习了,强烈要求下乡插队,有的同学甚至到工厂上访要求下乡插队。当时正值上山下乡的高潮阶段,让尖兵连去东山农场过渡本身就是一步险棋,谁想又发生了一场大火,失去了两个年轻的生命。这些事让杨根兴开始重新思考尖兵连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东山大火后尖兵连新组建的炊事班同学和老师:后排左董国良、付淑琴、丁凤舞、孙桂芝,中排左李显、苏国振、段伦忠、赵永久、史宏志、前排左张成安、胡文瑞、陈庆、付焕章)</p><p class="ql-block">雪上加霜的事情接踵而来,杨根兴得到消息,工厂有些革命群众正在收集有关尖兵连的资料,准备给黑龙江省知青办写信反映此事。说庆华厂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私自将符合上山下乡条件的几百名学生截留不准下乡,严重影响了当前的上山下乡运动,望上级派工作组来厂检查。</p><p class="ql-block">杨根兴闻后心力交瘁,为了尖兵连这些学生,杨根兴不值得拿自己的政治前程去冒险,去赌。现在尖兵连部分同学要求下乡,许多人在烈士公园集会,到厂部大楼上访,尖兵连同学分成两派,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尖兵连的家长们,也间接影响了工厂生产,这让杨根兴对尖兵连彻底失去了信心。</p><p class="ql-block">为了赶紧摆脱关系,在省知青办工作组未到之前尽快结束尖兵连目前混乱的局面;杨根兴不顾尖兵连大部分同学和家长强烈反对,让庆华厂知青办赶紧在德都县挑选一个条件比较不错的公社集中安置尖兵连这169名同学。1969年1月21号,离春节还有二十天的时候,尖兵连169名同学全部被杨根兴送到德都县团结公社下乡插队。</p> <p class="ql-block">(尖兵连三排同学 后排:笵勇、袁正奎、代应德,前排李维新,王立明、林树义)</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庆华中学尖兵连的故事,这是庆华厂,庆华中学的一段历史。尖兵连的历史很短,从1968年10月20日开始至1968年11月22日结束,只有短短的32天。这32天的经历,影响了尖兵连169名同学整整一生。到了团结公社以后,尖兵连这三个字便成了这169人的代名词。尖兵连169人的团体在庆华全体知青中留下深刻难忘印象。尖兵连的故亊,从学校到东山再到团结公社,再到后知青时代,尖兵连这个名字一直到现在,还在庆华同学中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庆华中学尖兵连只有32天的历史,32天的荣耀定格在尖兵连那面旗帜上。1968年11月8日的那场大火,不仅烧毁了尖兵连的旗帜,烧毁了尖兵连进入工厂的梦想,这面烧毁的旗帜让尖兵连全体同学铭记了一生。</p> <p class="ql-block">(尖兵连东山大火中遇难的于玉华同学之墓)</p><p class="ql-block">庆华中学尖兵连同学在东山的飞扬青春,有过自豪,有过梦想,也留下过伤痛。尖兵连同学在东山的经历,结下了一生的同学深情;但也在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那就是东山荒原枯草下的两座孤女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