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水

老少谦和

<p class="ql-block">河西走廊之行,离开西安踏上丝路的第一站就是天水。我是第一次到天水,这也让我真正认识了天水。</p> <p class="ql-block">天水一片神奇的土地,地处中国地理几何中心,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东临陕西,南通巴蜀,西至兰州,北达宁夏。</p> <p class="ql-block">天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称部县、上部、成纪、秦州,有着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轩辕黄帝的战里,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是秦人早期活动的主要区域,是中国最早设置县制的地方,是三国时期魏蜀相争的战略要地,也是丝绸之路黄金段上的文化、商贸重镇,以伏验文化、大地湾文化、早期秦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佛教石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大文化和民俗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两大圈肢爪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公元前2400年﹣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2009年个人捐赠</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重鳞纹青铜罍(lei)</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2004年社会征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赢秦故园 <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06年天水是早期秦文化的发祥地。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族源于以玄鸟为图腾的东夷少昊族,其先世出自颛琐。商末,秦祖中潏迁至西垂(今陇山以西天水、陇南一带)为商保疆,史称“在西戎,保西垂”。在历经8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秦人艰苦创业,东进西伐,封侯建国,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集权国家——秦朝。</p> <p class="ql-block">单耳铲足褐陶鬲(li)</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天水市秦州区西湖嘴出土</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铜剑</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甘肃省天水市征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铜銮铃</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2008年甘肃省天水市征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两汉物华 <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天水作为中原连接西域的商贸重镇,是盐铁的重要产地,“西州盐井”“上邽之铁”闻名于长安。《汉书》赞誉:“天水完富,士马最强”。这一时期天水名人众多,涌现出李广、赵充国、李蔡、上官桀等一代名将,也有著名文学家赵壹和出使乌孙的段会宗。</p><p class="ql-block">境内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汉代陶器、青铜鼎、壶、镜、炉、陶屋模型和陶塑等文物,反映了汉代天水经济繁荣、生活富庶的历史景象。</p> <p class="ql-block">凫(fu)首形青铜壶</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1997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皇城出土</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侍女俑</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97年甘肃省天水市征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灰陶四合院模型</p><p class="ql-block">东汉(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1984年甘肃省天水市蜡口镇新窑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龙画像砖</p><p class="ql-block">东汉(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1980年刘大有捐赠</p> <p class="ql-block">龙首柄铜鐎(jiao)斗</p><p class="ql-block">三国(公元220年﹣280年)</p><p class="ql-block">1979年甘肃省天水市征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西汉名将李广的衣冠冢就在天水。</p><p class="ql-block">李广,西汉陇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州区)人。十九岁从军,一生转战西汉北防边境八郡之间,戍边四十四载,经历大小战争七十余仗,匈奴称其“飞将军”。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辟出几尺,为这位官阶最高二千石的将军写了一篇传记;历代文人墨客的赞颂诗词更是数不胜数,既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气,也有“至今犹忆李将军”的叹息;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亲笔手书了《出塞》一诗,蒋介石亲笔题写了李广墓碑塔词,不约而同地抒发了对李广的凭吊与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李广将军</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题写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李广衣冠冢葬有一盔、一甲、一靴。</p> <p class="ql-block">《塞下曲六首·其六》</p><p class="ql-block">唐•李白</p><p class="ql-block">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p><p class="ql-block">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p><p class="ql-block">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p><p class="ql-block">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j71g9k" target="_blank">偶“拾”街亭</a></p> 渭水梵音 <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公元280年﹣公元581年</p><p class="ql-block">早在东晋时期,天水就有高僧译经传教。十六国时期的后秦,麦积山开始了开窟造像。随后,沿渭河流域开凿了麦积区仙人崖,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甘谷大像山等石窟,形成了百里石窟走廊。先后修建了建崇寺、瑞应寺、南郭寺等佛教寺院。天水成为陇右地区佛教文化传播中心。</p> <p class="ql-block">舟形背屏式佛石造像</p><p class="ql-block">北魏(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1979年甘肃省天水市征集天</p><p class="ql-block">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坐佛石造像</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1979年天水市秦州区皇城村采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i8tmik" target="_blank">丝路明珠——麦积山</a></p> 隋唐盛景 <p class="ql-block">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空前繁荣。随着东西文化、商贸交流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南来北往的商贾络绎不绝,促进了天水地区经济文化的大发展。</p><p class="ql-block">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吐蕃占据河西陇右一带,天水成为中原和吐蕃等少数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吹笛骑马女俑</p><p class="ql-block">唐代(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湖嘴采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击鼓骑马男俑</p><p class="ql-block">唐代(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湖嘴采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仕女俑</p><p class="ql-block">唐代(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湖嘴采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舞马</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天水市秦州区北山采集天</p><p class="ql-block">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天王俑</p><p class="ql-block">唐代(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天水市秦州区陈家庄采集</p><p class="ql-block">陶“大唐舍利塔之碑”</p><p class="ql-block">唐代(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陈家庄采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厚之地。秦汉的赫赫军威,魏蜀的金戈铁马,北朝的渭水梵音,隋唐的繁华盛景,宋金的商贾云集,元明清的人文蔚起,谱写了一曲曲悠扬而不绝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天水历史上就有“伏羲卦台”、“南山古柏”、“玉泉仙洞”、“麦积烟雨”、“石门夜月”、“仙人送灯”、“净土松涛”、“渭水秋声”等秦州八景;现有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胡氏古民居、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门、卦台山、大地湾遗址、大像山石窟、水帘洞石窟等众多著名的人文和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天水伏羲庙,是祭祀中华民族始祖伏羲氏的明代庙堂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伏羲氏是我国古代原始氏族社会首领之一。据史书记载,太皞羲氏生于成纪(今天水一带)。故天水有“羲皇故里”之称。</p> <p class="ql-block">宫门(太昊宫)又称门坊、大门、正门、前门、头门。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始成今制。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五凛中柱,悬山顶结构。前檐下榜书“与天地准”匾,与曲阜孔庙第一坊“金声玉振”匾、镇江焦山“海不扬波”摩崖题书同为明郡人胡缢室所书。</p> <p class="ql-block">宫门前的牌坊,挂有“開天明道”匾额。</p> <p class="ql-block">仪门,亦称二门,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是古代官员朝拜始祖整理衣冠之地,清代多次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五橇中柱,悬山顶结构。檐下现悬楚图南“伏羲庙”匾,后面檐下榜书“龙祖”匾。</p> <p class="ql-block">庙区有古柏三十七株,古槐一株,苍劲挺拔,古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先天殿面阔七间,重檐复屋,翼角飞檐。屋顶龙吻吞脊,当中宝刹楼阁,皆以彩塑琉璃制成。出檐斗拱,博古彩绘。门窗装修精美,图案造型生动。</p> <p class="ql-block">殿内塑伏羲像一尊,身披树叶,威仪古朴。七架梁下天花板中,绘六十四卦图及河图,整个建筑艺术高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研究我国明、清建筑的珍贵实例。</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称退殿、寝殿、寝宫,殿内塑伏羲坐像。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明清两代多有修葺,依“前殿后寝”之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雕梁画栋,檐下装修古扑厚重,两尽间槛窗雕刻“龙凤吉祥”图案,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两侧墙壁绘有伏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始画八卦 肇启文明</p><p class="ql-block">《易•系辞下传》云:“古者庵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说伏羲氏通过观察宇宙间万事万物,并根据其变化规津创造了八卦,揭示了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规津。这一贡献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p> <p class="ql-block">二、结绳记事 书契始创</p><p class="ql-block">《补史记•三皇本纪》云:“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创造了用刻划符号记事的方法。据考古发现,与伏羲氏族时代相当的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和骨片上就有记事的刻划符号。</p> <p class="ql-block">三、织网佃渔 教民兴业</p><p class="ql-block">《抱朴子》云:伏羲氏“师蜘蛛而结网”。《易•系辞下传》云:“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罢,以佃以渔。”伏羲氏受蜘蛛结网的启发,发明了网罟,人们开始用网来捕鱼、狩猎,提高了生产水平。</p> <p class="ql-block">四、豢养牺牲 以充庖厨</p><p class="ql-block">《路史后记》云:伏羲氏“豢养牺牲,伏牛乘马。”随着网捕的推广,俘获的动物供人们食用后剩余较多,于是教人们开始圈养动物。社会逐渐开始走向原始畜牧业生产。</p> <p class="ql-block">五、造屋建庐 居而有家</p><p class="ql-block">氏族社会初,人们掘半地穴搭蓬而居。清《纲鉴易知录》云,伏羲氏“命大庭氏为居龙氏,治屋庐”。秦安大地湾遗址从地穴式、半地穴式建筑到平地建筑延续历史说明,伏羲氏族时代,人们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p> <p class="ql-block">六、俪皮为礼 嫁娶有序</p><p class="ql-block">《古史考》《三皇本纪》云: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伏羲氏族创立了男娶女嫁的婚姻制度,改变了当时人类的群婚行为。这是人类婚姻制度上的一大变革和文明进步。</p> <p class="ql-block">七、养蚕化布 改善衣著</p><p class="ql-block">人类早期用树叶、兽皮充衣御寒。《路史后记》罗注引《皇图要览》云:“伏羲氏化蚕”“伏羲化布”。教人用蚕丝、植物纤维纺线,编网织布,缝衣著装,教人们学会了纺线,提高了人们抵御寒冷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八、疏水造田 繁滋草木</p><p class="ql-block">《竹书纪年·太昊庖牺氏》载:伏羲氏“命粟陆氏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流泉毋怠于时,命阴康氏主水土为民田。”人们开始进行有目的的耕种,形成了原始农业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九、钻木取火 冶金成器</p><p class="ql-block">《绎史·河图挺辅佐》云:“伏羲禅于伯牛,钻木取火。”用火疱熟食物,烧陶冶金,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表明了手工作坊开始出现。</p> <p class="ql-block">十、造琴作瑟 教化礼乐</p><p class="ql-block">《楚辞·大招》王逸注本说:伏羲氏造《驾辩》之曲,乐名《扶来》《立基》以此伴舞,祈祷丰收,祭祀礼乐初成。《补三皇本纪》云:“伏羲氏作三十五弦之瑟。”</p> <p class="ql-block">十一、寻尝百草 九针疗疾</p><p class="ql-block">原始社会,疾病对人们生存影响很大。《帝王世纪》云:“伏羲氏画卦……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柱焉。”伏羲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为人们治病的方法,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的开创者。直至今天,人们还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在天水伏羲庙古树上贴红纸人灸病,以此纪念。</p> <p class="ql-block">十二、以龙纪官 分部治理</p><p class="ql-block">《孝经纬•援神契》云:“伏羲氏化地之治。”《三皇本纪》云:“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伏羲氏立九部,设六佐分部治理。出现了原始社会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的分工。</p> <p class="ql-block">十三、创立占筮 协定阴阳</p><p class="ql-block">在原始社会,人们遇事用占卜预吉凶。《艺文类聚》引《古史考》云:“庖牺氏作,始有筮,其后殷时,巫成善筮。”这在某种程度上指导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p> <p class="ql-block">十四、推定历度 建分节气</p><p class="ql-block">《拾遗记》云:“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八风实指八节。伏羲始画八卦,区别四时八节之功,目的在于教化天下按“节”生殖,即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使农事与佃渔有规律可遵循。人们从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伏羲氏总结了这些规律,建分八节,引导人们有规律地进行生产生活。</p> <p class="ql-block">《泰州杂诗》其十二</p><p class="ql-block">唐•杜甫</p><p class="ql-block">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p><p class="ql-block">老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p><p class="ql-block">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p><p class="ql-block">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p> <p class="ql-block">南郭寺</p> <p class="ql-block">门前国槐1300年</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明代建筑,80年代修复,面阔三间,悬山顶五抬梁造前出廊式结构,正脊中置楼阁宝瓶。殿内塑像为彩绘泥塑造像,中间供奉弥勒佛,左右为四大天王,背面供奉韦驮天尊。</p> <p class="ql-block">杜少陵祠堂,原为南郭寺东禅林院,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建为杜甫祠堂。祠内供有杜甫及其子宗文、宗武清代塑像三尊,为陇右纪念诗圣杜甫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春秋古柏,约2500年</p> <p class="ql-block">《南山寺》</p><p class="ql-block">唐•李白</p><p class="ql-block">自此风生远,山高月夜寒。</p><p class="ql-block">东泉澄激底,西塔顶连天。</p><p class="ql-block">佛座灯常仙,禅房香半燃。</p><p class="ql-block">老曾三五众,古柏几千年。</p> <p class="ql-block">天水是文化的圣地,诗意的国度,产生于天水的《诗经•秦风•兼葭》中写道:“菊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今天的天水宛如静静伫立在渭水河畔上的女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