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万圣节初印象</b></p><p class="ql-block"> 首次接触到万圣节约是十年前的事啦。当时我女儿上小学三或四年级,学校组织万圣节活动,家长或亲友们都可以参加,时间是傍晚6:00至9:30。只记得那晚,到场的所有学生的装扮,可谓稀奇古怪、五花八门,有穿骷髅T恤衫的,有脸上画蜘蛛网的 …… 只要是孩子们心中喜欢的角色,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扮不出来的。孩子们这些奇装异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万圣节初印象,让我对万圣节的了解进入“只知其一”的初步。除此之外,那桔红色的南瓜被雕出骷髅裸空图案,烛光由里向外透出,给人一种恐怖和神秘的感觉。可看到周遭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们,不是畅聊甚欢就是嬉笑颜开,与那南瓜灯透出的氛围格格不入,好似没有对号入座,这种相悖的感觉让我又进入“不知其二”的第二步。</p> <p class="ql-block"> 直到我女儿上了大学预前班的时候,之前学校组织的、同学邀请的,已记不得她参加了多少次万圣节的聚会。最后一次还是安巴新冠疫情稍稍放开的时候,她告诉我这次她要装扮成电影《加勒比海盗》中的男主角:Jack。或许是被疫情困住许久,不能有任何社交聚集活动,她虽然面带口罩,但难掩其开心的笑容。这不禁让我想起之前我对万圣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学浅,而这时的她也已长大了,能够清楚的告诉我万圣节是怎么一回事。小板凳搬来,补课开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节日名称</b></p><p class="ql-block"><b>万圣节,</b>英语是All Saints' Day,天主教和东正教节日之一,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华语地区常将万圣夜误称为万圣节,常常把万圣节前夜(Halloween)讹译为万圣节(All Saints' Day)。“Hallow”来源于古时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 Hallow Mas”。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仪式(Mass)是庆祝在天的全体圣人(Hallow)。</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节日时间</b></p><p class="ql-block"> <b>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b>约公元9世纪,基督教会考虑到许多圣徒还没有自己的节日,就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由于它与鬼节相差仅一天,后来人们就把他们合二为一。以后这一节日又流传到北美和其它一些地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节日起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万圣节的起源版本众多,流传较广的是: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圣徒之意。传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认为10月31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严酷的冬天的开始。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span>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万圣节原本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月节是赞美春天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人们胆战心惊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万圣节的活动原来是非常简单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进行。但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用来赞美秋天,却让它变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古罗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个节日,那是用来向他们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们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万圣节似乎就是由古罗马人的节日与德鲁伊德的节日糅合而成的。</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节日习俗和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节日装扮 </b>万圣节的服装起源于恶作剧,万人万相,不只是单调的大鬼小鬼。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抠两个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裤,在背后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家长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等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节日食品</b><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万圣节有几样吃的东西是必备的:南瓜派、苹果、糖果,有的地方还会准备上等的牛羊肉。</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糖果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不给糖果就捣乱”,万圣节的糖果最经典的是橘色、棕色和黑色的包装,造型以鬼怪居多,不过,这个传统的本来面目和糖果没有关系。</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南瓜派</span>在美国南方本来就是初冬最常见的食物,在万圣节只是更应景而已。除了南瓜派,南瓜子也是节日常见的零食。<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苹果</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11月1日</span>除了万圣节之外,还是古罗马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波摩娜节。波摩娜是“果树之神”,掌管所有果树的生与死、丰收与欠收。罗马占领凯尔特之后,也把波摩娜节和新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万圣节吃苹果的习俗。</p><p class="ql-block"><b>南瓜灯由来 </b>南瓜灯源于古代爱尔兰。传说一个名叫Jack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在万圣节当日,他设圈套将魔鬼困在一棵树上,他不许魔鬼下来,直至恶魔答应永远不让他住在地狱。Jack死后,因他不相信神,他不能进天堂,而魔鬼也不让他入地狱,为了协助Jack找到回人间的路径,魔鬼给了他一块燃烧的炭,Jack将这燃烧的炭放在他以大红萝卜雕刻成的一个灯笼内,这第一个“Jack的灯笼”,帮助他找寻路径回爱尔兰,但他从没找着,于是他永远带著灯笼流浪人间。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更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灯笼新宠。</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万圣节各国节日活动</b></p><p class="ql-block"> <b>英国</b>是万圣节的起源地,但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特色的活动。每年10月中下旬,在伦敦的大街小巷中就能感受到“灵异”的气氛。万圣节期间,伦敦塔附近会还原很多过去施刑现场,人们在参观的同时仿佛能感受到鬼影重现。约克郡是英国著名的鬼郡,每年万圣节当日,市中心一带的路段都会封锁,用作举办节日活动的场所。这个规模冠绝全英的万圣节庆典,每年有超过4万人参与,参加者以妖魔鬼怪的可怕造型示人,并一同上街吓人。此外,当日有不少活动供游客参与:猛鬼街头剧场、鬼怪时装表演、乐队演出等。</p><p class="ql-block"> <b>美国</b>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举行,各队伍约在夜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 23rd Street)为止,全程大概多个小时。国每逢此日所有商店都出售鬼怪形食品、糖果、服装和面具等。由于南瓜灯是节日的标志,所以家家户户都要买南瓜制作南瓜灯、进行南瓜灯比赛。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举行,各队伍约在夜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 23rd Street)为止,全程大概多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b>加拿大</b>,万圣节也称“鬼节”。当天晚上,加拿大民众化妆成很可怕的样子,希望以此吓走“鬼魂”。化妆成“鬼”的人们,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纷纷提着兜挨家挨户去要糖,加拿大总督府和总理府更是门庭若市。在万圣节之前,就是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加拿大还专门有一个南瓜节,也被视为该国的感恩节。届时,超市和果园里,橘红色的南瓜堆积如山。人们买回南瓜后,会做许多风味独特的南瓜饼、南瓜糕或南瓜排骨,味道都非常不错。</p><p class="ql-block"> <b>法国</b>人在万圣节这天,一般都去巴黎蒙马特高地公墓和拉兹神父公墓献菊花,在巴黎到这两个公墓的沿途有成千上万的花店,摆满了清香高雅的菊花,去墓地的人络绎不绝。在这天,天主教信徒会感谢赞美主,同时祈求天国诸圣代为祈祷,好使天主能接纳信徒的祷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万圣节主要流行于英语世界,如不列颠群岛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如今一些亚洲国家的年轻一辈也开始倾向于过“洋节”,到了万圣节前夕,一些大型外资超市都会摆出专柜卖万圣节的玩具,小商贩也会出售一些跟万圣节相关的玩偶或模型,吸引年轻人的眼光。无论是来自亚洲、南美、非洲、欧洲,以至中东地区的参观者,万圣节期间,人们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亦可带简单乐器,即时演奏本土的特色音乐,节日融合了各种各样的风土文化。<b>万圣节已成为除了圣诞节与感恩节之外的第三大节日。</b></p> <p class="ql-block"> 对万圣节的疑惑,我自认为已经知悉原委;也恍然大悟,为什么大人们和孩子们都喜欢过万圣节。去年我女儿上大学了,十一月初发来的照片让我笃定她又参加万圣节聚会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老话再次刷新了我的“自以为是”。我女儿说她参加的不是万圣节,而是学校举办的亡灵节活动。亡灵节,脑子里又开始懵圈了,想知道怎么回事,洗耳恭听继续补课!</p><p class="ql-block"><b>亡灵节</b>(西班牙语:Día de Muertos)类似中国的中元节,家人和朋友团聚在一起,为亡者祈福。<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墨西哥,亡灵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庆祝活动时间为11月1日和2日,与天主教假期万圣节(11月1日)和万灵节(11月2日)相同</span>。传统的纪念方式为搭建私人祭坛,摆放有糖骷髅、万寿菊和逝者生前喜爱的食物,并携带这些物品前往墓地祭奠逝者。“亡灵节”是个隆重的节日盛会,到处充满快乐与喜庆。按墨西哥民间风俗,11月1日是“幼灵节”,2日则是“成灵节”。由于10月31日是西方国家“万圣节之夜”,因此许多墨西哥人、特别是小孩子便从那天开始就过“亡灵节”了,一连三天,到处一派喜气洋洋。从10月31日起,墨西哥举国欢度“亡灵节”(也叫“死人节”)。墨西哥的这一节日,既与西方的“万圣节(Halloween)”有相似之处,又不完全相同。这就对了,节日有相似之处,无怪乎我会以为我女儿又参加万圣节聚会。可这跟安巴有什么关系呢?墨西哥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安巴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民间使用较广的语言还有西班牙语,是安巴的第二大语言。语言相同之地,其节日风俗习惯大同小异。</p><p class="ql-block"> 两个不同的节日,但节日时间却撞在一起,这并不足为奇。若仨节日的时间都在同一日,不敢说绝无仅有,那也算屈指可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每年11月1日是安提瓜和巴布达国家独立日,俗称国庆节</span>,具体详情见《解读美丽的安巴1.》,在此不做赘述。</p> <p class="ql-block"> 每当10月初,超市专区都早早的布置好万圣节糖果之类的商品和装饰。糖果的诱惑,南瓜灯的神秘,恐怖的装饰,安巴传统格子布和国旗,欢度节日的元素一波接一波。万圣节、圣灵节、中国的中元节,源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但节日的内涵却又有相似之处。万圣节、圣灵节、安巴独立日,如同赶集扎堆一般,虽是不同的节日,却同日欢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安巴独有的“节日大杂烩”。</p><p class="ql-block"><b> 人们通过节日活动形式的不断衍生,多个节日的融合,更加丰富人们自身的精神生活,犹如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口味的糖果一样,满足着人们的不同需求,令社会和谐、共融。打卡万圣节,让我发现安巴节日大融合的侧面,继而又看到人类文明不断开拓创新、积极乐观的正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