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8日下午,我们行驶在皖南川藏线上,一路上风光旖旎。</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桃花潭景区。</p><p class="ql-block"> 桃花潭景区在泾县桃花潭镇,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p> <p class="ql-block"> 桃花潭之所以著名,则是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唐玄宗年间,泾州(今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遂修书一封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来,汪伦便据实以告之:桃花者,实为潭名:万家者,乃店主姓万。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忤,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李白与汪伦诗酒唱合,流连忘返。临别时在踏歌古岸,李白题下《赠汪伦》这首千古绝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今,诗仙、豪士逝者如斯,但桃花潭却因之流芳千古。</p> <p class="ql-block"> 桃花潭所在桃花潭镇,古称南阳镇分万村和翟村,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镇内有保存最完整的皖南古民居群,计有明清建筑700余处。</p><p class="ql-block"> 桃花潭镇古称南阳镇,后因开发桃花潭两岸旅游而更名为桃花潭镇。据《泾县县志》记载,该地区历史悠久,早在西周初期就有商族遗民在此居住。唐代以来,随着徽商的崛起和水运交通的便利,古镇逐渐兴盛,并成为皖赣两地的货物集散地,有“小上海”之称。</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建于清乾隆32年,共三层,八角。一至三层分别高悬“盛世文明”、“文光射斗”、“共登云梯”匾额,是昔日翟氏宗族文武理学的丰碑,由于造型秀丽典雅,也是著名的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中华祠,是陈氏大姓翟氏宗族的祭祀之所。据记载,翟氏宗族明清两代,共有十五人荣登进士,举人上百,秀才上千。明万历年间,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平叛为国捐躯,祠堂被御赐“忠孝堂”。“忠孝堂”前后三进,占地千亩,建筑材料均为楠木,汉白玉石,其石雕和木雕世所罕见,被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华第一祠”。</p> <p class="ql-block"> 南阳古镇古街:保留了徽派建筑特色,古街卵石铺砌,两旁老房子透着古韵,路旁绿苔片片,墙上砖泥斑驳,充满了古朴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踏歌岸阁 ,走出翟村老街,在桃花潭东岸有座古色古香的二层阁楼,此为后人纪念李白、汪伦两人的深厚情谊所建造的“踏歌岸阁”。其底层为过道,两边是砖砌实墙,下面是麻石砌成的基础,有石阶下河。阁楼底层向老街一面是敞开式,临潭为半圆形门洞。上层为一小楼,向潭一面设窗台栏杆,可供游人凭眺潭上风光。檐下高悬“踏歌岸阁”四字横匾,原为里人翟容所书,后毁。1983年重修时,新匾为原安徽省政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张恺帆所书。小楼临街一面设木制屏风,刻《踏歌送行图》,再现了当年汪伦送李白的动人情景。</p> <p class="ql-block"> 桃花潭潭面水光潋艳,碧波涵空。潭岸怪石耸立,古树青藤纷披,春季绿韬如毡,桃花似火如霞,飞阁危楼隐约其中,犹如蓬莱仙境,又疑武陵人家。</p> <p class="ql-block"> 桃花潭四周点缀着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屹立千年的垒玉墩,深藏奥妙的书板石、李白醉卧的彩虹岗、踏歌声声的古岸阁、青砖黑瓦的古民居......桃潭烟波使人陶醉,两岸秋景让人留恋,移步皆成景、四时景宜人。</p> <p class="ql-block"> 乘坐摆渡船到桃花潭西岸</p> <p class="ql-block"> 站在二层楼阁上,美的无语言表的一幅山水画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汪伦墓位于桃花潭怀仙阁后方,是纪念汪伦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注意这块门槛石,是当年留下来的原石。</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当年吸引李白的万家酒店。</p> <p class="ql-block"> 汪伦别业居是汪伦卸任后迁居桃花潭畔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 近下午五点,到达第二站——王稼祥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厚岸村)。</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后面是王稼祥故居。</p> <p class="ql-block"> 因工作人员四点半时下班,故无法进入参观,我们只能设法从门缝往里看一眼,用手机摄像头对好后,拍了个照片留念。</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到达第三站——查济古镇。</p><p class="ql-block"> 查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辖村,是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华写生第一村、中国传统村落,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查济村原有108座桥梁,108座祠堂、108 座庙宇。尚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三层门楼,厅内前檐较低,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雕刻细腻,结构精致。查济村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晚上德公厅堂等古建都关门,无法进入参观(注:门票的收费却是和白天一样的标准)。</p> <p class="ql-block"> 原来中国封建社会对色彩的使用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区分。平民百姓,纵使有万贯家私,也绝不允许在住宅上使甩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与装饰。 “堤内损失堤外补”.虽然住宅是统一的青砖黑瓦,但聪明的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台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查济河因落差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饱经沧桑的石桥,缠绕,远望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昔日的查济人民。站在这明清古建筑群面前,我们不禁激起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赞叹我们的祖先创建这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勤劳与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