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南京的阅江楼游览结束,可以走到狮子山景区的城墙上。</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南京城城廓是不规则的图形,因此好些地方的城墙就是曲曲弯弯的。</p> 这张南京城墙简图(网搜),十分明了的显示了城墙走向全貌,红色段为已经消失的城墙,灰色段为开放的城墙。城门后面括号中的新,代表是当代重新修建的。 从东北角上的神策门开始中断的明城墙,在这里又出现了,从这里沿着狮子山北麓从东向西延续,而这里也是明城墙最西北的位置所在了,在狮子山公园内的这段城墙共计有1.3公里。<br><br> <p class="ql-block">25.1公里的南京明城墙,不仅是中国的第一大城墙,更是世界第一大城墙,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华门。</p><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因天时就地利”,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p> 这里的城墙上步道不是很宽,大概也是根据当时防御的需要而考虑的,有的城墙段就比较宽,如鸡鸣寺、中华门等处。<br> 自1982年起至今(时为2014年),南京市政府花大力气对城墙进行了复建与修缮,现已有约20公里贯通,其中东水关到西水关6.7公里已经全部连通,然而南京现存25.091公里堪称世界第一的明城墙,大部分却“只能看,不能上”。<br> 1988年南京明城墙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这里是中华门城墙的跑马道。 在城墙上漫步,可看到城砖上都有文字刻着。<div>古代施工也是十分讲究质量及其追溯制度,这是烧制时特意刻制留下的。</div> 为方便看这文字,将城砖照片竖起来。上面有造砖人等的文字——“名善甲首鄧文?小甲余详”的字样。甲首,在古代即伍长。这个文字可能把领班与打工的名字都刻上去。 再看一块城墙砖上的文章,上面也有“甲首”二字,及“小甲”,还有“工匠吴福三”“造砖人但明浔”等字样。 这块砖上也有类似文字及姓名。 根据墙砖上的文字,推测“甲首”是监造官员,“小甲”是监造人员,“工匠”是技术质量指导,造砖人是操作者。<div>这也是一个很严密的质量控制组织体系。</div> <p class="ql-block">既然南京的明城墙是花了大力气修复的,就必然有新的城砖补充上去的。这块城砖上刻有阴文隶体字,是2001年南京生建造,还有城墙管理部门的落款。</p> 城墙上有垛口,古代是战时观察军情射击御敌之用。 站在城墙的垛口旁,向外望去,那是静海寺里的建筑——潮音阁。 狮子山毕竟比城墙高,看阅江楼已是高高在上。 从游人在城墙上的高度可见外侧的围挡基本与人持平,保证了战时守城战士的基本安全。 随着城墙的蜿蜒延伸,我们仰望阅江楼的视角也在不断变化中。 在城墙的垛口中,看到了前方的仪凤门。 从篇首的南京城墙示意图中,可以看到仪凤门在古城的西北角,狮子山的西南侧。 仪风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为明代初年京师内城十三座城门之一,据考卢龙山麓有龙凤呈祥地势的风水,所以明代初年本地段城墙建有钟阜门(向东)、仪凤门(向西)两座相对的城门。 <p class="ql-block">这是旧时的仪凤门(网搜图片),为单孔城门,有一座门券,两翼城墙皆顺势依山而建,北侧包狮子山,南侧围绣球山,城门架两山凹之间,可谓取尽地利之益,城下建有水洞两座,军事位置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仪凤门为兴中门(意为振兴中华),并请谭延闿题写门额。</p><p class="ql-block">1958年至1959年,兴中门遭遇拆除。2006年,南京有关方面重新投资建造完成。</p> 换个垛口位置、拉近了看仪凤门,下面的快慢车道在拱门中穿行。复建后的仪凤门为方便交通改为三孔城门。 中间的拱门上方,有仪凤门的城门名。仪凤门属于新复建的。<br> 走到了仪凤门上的城楼前,这是明朝官式建筑风格。楼里是阅江楼民间民俗展。 走过了仪凤门,就要离开这一段明城墙。 <p class="ql-block">走下仪凤门城楼,在下山前有一道影壁屹立在这里,影壁上是“狮岭雄观”四个隶书大字,由言恭达所书。</p><p class="ql-block">言恭达,1948年生,江苏常熟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 健步下山,在台阶上看到仪凤门的另一面。 走出狮子山风景区,山下出入口前有一座石牌坊 牌坊上中间的当心间大字板上写着有“阅江揽胜”未见落款,也是当代所建。 石牌坊所在是景区的南门外面,那座阅江楼的门楼,可谓内南门。 仪凤门东边的城墙,只是一小段。仪凤门下的拱门与快慢车道,这个时候不是上下班高峰,城楼下显得比较清静。 仪凤门旁边的城墙脚下,有一座雕塑,造型是一只巨手紧握着一杆步枪,下面的基座上有“长城”二字。 古代的城墙,以及北方的长城,是当时御敌的重要建筑。如今人们心中的“长城”,就是在祖国边陲保家卫国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