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海派孟河名医丁济华</p><p class="ql-block"> 丁济华:(1909—1964),名彬章,是丁仲英的儿子与丁甘仁的孙子,是一位海派名中医人物,也是孟河丁门医派的第3代传人,深得孟河丁门甘仁公嫡传的海上名医。</p> <p class="ql-block"> 一、丁门嫡传</p><p class="ql-block"> 丁济华生于上海白克路(即今上海市黄浦区凤阳路)人和里丁甘仁的老宅,和兄长沪上名医的丁济万一起长大。丁济华从小较为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其祖父丁甘仁的宠爱和重视。丁甘仁把丁济万和丁济华视作他的未来,丁门祖业嫡系家学的传承人,所以,作为重点加以培养的对象,并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十分重视。</p> <p class="ql-block"> 丁甘仁亲自指导丁济万和丁济华,每日丁济华和丁济万都会到丁甘仁房中请安和背诵课文接受家训。到了十几岁,丁门兄弟白天就便随着祖父坐堂抄方接受指导,下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课程,每日晚上要到祖父处汇报学习情况,并背诵当天的课程,还要应答祖父的各种各样的提问,更要把白天看病的病人脉案进行梳理与分析,并详细述说明用药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这种直接学习带徒的形式,整整坚持了4年多的时间,在祖父丁甘仁的亲自熏陶与培养下,丁门兄弟俩人学业进步极快,深得祖父丁甘仁的医学真谛。后来,丁济华后又跟随名师曹颖甫等继续进行深造,博采众长。丁甘仁创办中医专科学校后,安排丁济华又参加了系统的中医药学术知识的学习,并接受了现代系统的医学教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载誉沪上</p><p class="ql-block"> 丁济华学有所成后,先在凤阳路的诊所行医,后来,随丁仲英搬去南京西路的金城别墅开业。1948年其父亲移居香港发展后,丁济华便与其妻殷郁文医士接手金城别墅诊所。因为,丁济华良好的医德医术,其声誉不胫而走,医馆门庭若市,就医患者中大部分是社会上的一些名流。如工商界的永安公司郭家,陈其美夫妇、荣氏家族、李玉如;艺术界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金石大家陈巨来、孙科夫人蓝妮、俞振飞、王少楼、言慧珠、上官云珠、谈瑛、孙景璐等人。</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邀请丁济华担任了中医科的主任医师。丁济华举贤不避亲,将此宝贵的机会让给了其弟子、孟河医派马家的马嘉生。丁济华一直支持国家的卫生健康政策。</p><p class="ql-block"> 1954年初,在全国公私合营形式的热烈鼓舞下,多位名中医学家提出了共同建立新模式中医联合诊所的想法,并不约而同地推举丁济华担任“联合诊所”的筹备组组长。经多方联系、组织动员和精心与仔细的筹建。</p><p class="ql-block"> 1956年享誉沪上的新城区(江阴路)第二中医联合诊所创办出来了。其阵容包含着当时首屈一指的24 位名中医,如:儿科的曹锡万、奚伯初、徐仲才、董廷瑶等。内科的丁济华、钟一圭、马嘉生,外科的颐伯华等,妇科的蔡小荪等,伤科的陆云响(夫)与陆清帆(妻)等人。</p> <p class="ql-block"> 三、仁心仁术</p><p class="ql-block"> 丁济华认为,如果没有医德,就不要做医生。他对所有病人是一视同仁,不论贫贱富贵都会用心诊疗,若遇到贫苦的患者更是关爱有加。例如在问诊中,丁济华若发现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好,定会高喊一声“给某某某退诊金”。丁济华非但给贫苦的患者免除了诊金,还会赠于一些药费。</p><p class="ql-block"> 在夏天,丁济华会在诊所的天井中,熬一锅藿香板蓝根汤,专供穷人免费取用,以预防夏季中暑。到了晚年,丁济华因重病在身,身体十分虚弱,但仍然坚持着为患者搭脉看病。</p><p class="ql-block"> 丁济华的医学理念秉承孟河丁门医派内科的用药轻灵特色,每次开中药处方、药量都是较少。他认为药物能对症,轻亦可去实,似四两拨千斤,但若辨证错误,药物再重也是缘木求鱼。在每次开中医处方时,一般都是7—9味的中草药。他不轻易用重剂,但因其强调对症下药,用药专任,故药量少价廉,但药效却显著,所以,丁济华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p> <p class="ql-block"> 丁济华开处方考虑周到,综合辨证,思路清晰,每张方子都脉案清晰,每味用药都能说出其理由,且针对不同病人不同时节也能针对性开出不同的中药处方。丁济华的记忆力非常的好,每到冬季为虚损患者开中药膏方时,他总是要沐浴更衣,将该患者所发生的病情进行一遍仔细的回忆,然后,再下笔一气呵成开出中药膏方。</p><p class="ql-block"> 丁济华一生不但精通中西医学,内外妇儿科无一不精。他还积极投身到中医药学术的科普工作中去,丁济华曾担任创刊于1948年底的《中医药消息》主要撰稿人之一。他也积极在《大众医药月刊》《卫生报》等刊物发表一些中医药学术的科普知识文章,并主动无私地将自己的学术经验分享给大家,积极推动中医药学术事业的整体提高。</p> <p class="ql-block"> 四、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丁济华妻子殷郁文的祖父为镇江盐商,又是上海怡和洋行买办,与丁甘仁是挚友。丁甘仁在中医专科学校成立后,为殷郁文等人特设了女子班。殷郁文毕业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接受正规学校培养的女中医。23岁时殷郁文与丁济华结婚。</p><p class="ql-block"> 1976年前后,殷郁文积极向卫生局申请开业执照以便在家行医施诊。由于,她从小就跟随着丁甘仁长大,敬业好学,殷郁文得到了丁甘仁嫡传,所以,医术高明。她擅长中医内科、妇科,人送雅称“送子观音”,金石大家陈巨来亦称殷郁文为“救命菩萨”。</p><p class="ql-block"> 丁济华的长子丁景孝因为父母都是医生,家中医学的氛围较浓厚,在父母言传身教下对中医耳濡目染。1950年代丁景孝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来又进入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并进入上海市中医门诊部跟推拿名医陆文学推拿正骨。1980年丁景孝移民去了美国,来美后凭借着他一身深厚的西医学功底和家族中医背景,加上良好的英语演讲和沟通能力,数年来为中医针灸在海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丁景孝曾任纽约州针灸执照医师工会会长、纽约中医学会会长,1990 年左右,丁景孝为纽约州针灸立法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1990 年4月26日,丁景孝积极与中国中医管理部门联系,参与筹备创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的工作,是世中联创会和首届大会的纽约参会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丁济华的长子丁景孝(1935—),是学西医出身,现在在纽约从事推拿治疗,现任美国纽的中医学会会长。丁济华的长女丁和君(1939—),曾跟随着孟河医派名医钟一桂(1915—?)、国医大师颜德馨(1920—2017)学习中医,钟一桂是来自宁波钟医世家的第五代传人,也是她父亲丁济华的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丁和君作为孟河丁门医派内科的嫡传,1962年,丁和君参加了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带徒班的学习。在带徒期间她传承师训,坚持自己抓药,或者监督抓药,以求最大程度把握对中药的品控。1984年,丁和君远赴重洋,作为美国加州中医师在美国洛杉矶行医。在长期行医过程中,她致力于传承和推广中医和孟河丁门医派的内科,总结孟河丁门医派内科的精神,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感悟出版了亚马逊畅销书Total Hcalth-the Chinese Way,分享处理疼痛、压力、疾病中医的智慧。在跟诊其父丁济华的过程中,丁和君继承了其与患者谈心交心的诊疗特色。在海外从医时亦重在谈“心”,并以谈“心”为切入点,解开了患者情绪和思想束缚,帮助其身体恢复健康。</p><p class="ql-block"> 此外,丁和君还结合传统功法、脏腑经络运行理论,创设了针对脏腑经络的“脏腑内养功”并教给患者自己练习,成功地帮助众多患者恢复了健康。目前,丁和君现在仍在洛杉矶从事中医与针灸工作,在中国的传承人有朱广弘、唐天瀛等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