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纪事——串门儿

姜永生

<br><br>小时候,家乡的人们互相串门儿是一个重要的休闲和社交方式。不像现在的城里人很少串门儿,即使住对门,多年没有任何来往的也大有人在。有做了十年二十年的邻居,甚至都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事儿不知道是社会进步了,还是退步了。<br><br>串门儿,应该是和小农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生活方式。工业化之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串门儿就逐渐减少了。<br><br>在我们老家,串门儿最多的是在冬季的农闲时节。其他三个季节人们忙于农活儿,是没有时间串门儿的。没事儿干的时候,串门儿就成了人们打发时光的一个方式。<br><br>串门儿的主力是女人们。<br><br>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们凑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张家长、李家短,王家的猪养得肥、赵家的大公鸡长得胖,孙家的儿媳妇和婆婆吵架了,周家的残疾儿子终于说上媳妇订婚了等等,都是串门儿唠嗑的内容。妇女们串门儿时更多的时候还兼有其他事情,比如,借个鞋样子、借个锣、请教如何绣花、怎样撒年糕才不会漏气等等。她们总是会发挥出串门儿的最大功能……也有不正经过日子,经常东家串门儿西家串门儿的女人。人们形容这样的女人“白天浪张,晚上补裤裆”。“浪张”就有乱串门儿的意思。这样的女人往往搬弄是非,不受欢迎,时间长了,大家都讨厌。<br><br>串门儿唠嗑是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来源。那时候,农村没有报纸书籍,没有收音机,只有一天三次的有线广播,大部分农民也不听。串门儿聊天,口口相传,就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供销社来了什么稀罕物,王大傻子开拖拉机撞死了人,甚至林彪坐着“三叉鸡”跑到蒙古去了这样重要的新闻都是在串门儿唠嗑中得知和传播的。我奶奶老年以后,每天就在家里,基本不出门,但村子里的大事小情她都知道。二娘经常说奶奶,一天天就在炕上坐着,全营子的事儿都知道。奶奶就是从来串门人的聊天中获取村子的信息的。<br><br>串门儿是那时农村人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特别是农闲冬季,男人们也加入了串门儿聊天的行列。只不过,男人们除了扯闲篇,更多地会关注一些来年种地的信息。特别是在包产到户以后,男人们会利用串门的时间,商量来年种什么,怎么种,种什么会打得多,种什么会卖个好价钱。等等。<br><br>当然,串门儿多了,也会有副作用。就是有些人会搬弄是非,传播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由此,不免就有一些拉老婆舌头的事情出现。给当事人的声誉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还发生过生产队派人追查消息的来源,当面对质,看到底是谁在挑拨离间、制造矛盾。当然,查了天,也没查出个所以然。因为大家都是道听途说,谁也不承认是自己先说的。<br><br>我们小孩子也串门儿。当然,我们串门儿,主要目的是找小伙伴一起玩儿,聊天和扯闲篇和我们的关系不大。虽然有时候,我们也会一起讲笑话猜谜语。<br><b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农村人串门儿也是有相对固定的对象的,都有自己的串门儿圈子。串门儿不是想去谁家就去谁家的。关系不睦、地位悬殊的人家是不会互相串门儿的。我们家是地主成分,父亲母亲串门的对象也多是成分不好的家庭。村子里最穷的人家不会去小队长家和大队书记家串门儿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家,什么样的人,串门儿的对象都是相对固定的。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电话预约,串门儿都是随意的,随机的;只要主人没有特殊事情,都会热情接待,陪着来串门儿者聊天、唠家常的。<br><br>串门儿的人有时也会结伴串门儿聊天。两三个人一起去另外一家串门聊天也是有的,只是这样的串门形式不多。<br><br>串一次门儿的时间,也不固定。短的一袋烟功夫,也就是十几分钟,半个小时不到。那一定是话不投机,否则,绝不会这么快就结束。串门儿,总得一顿饭的工夫,也就是一个小时左右。有时,串门儿用三四个小时也是有的。冬天农闲时节,农人们为了省粮食都吃两顿饭,期间除了喂猪,是没有什么事儿的。现在想来也奇怪,为了节省粮食,人吃两顿饭,猪却不行,必须一天喂三次。唉,非常时期,人连猪也不如。<br><br>农人们互相串门儿,条件好的人家也没有茶水招待,顶多给客人倒一杯白开水。过年期间串门儿才可能有茶水喝。为了过年,很多人家会买二两茶叶,不是自己喝,主要是招待客人,包括串门儿来的人。但旱烟叶大部分人家都是有的。会抽烟的人,都会有烟叶招待,哪怕主人并不抽烟。成包的香烟也只有在过年时,个别人家才会有。香烟有钱也买不到,买香烟需要票证。那是一个差不多不管买什么都需要票证的年代。那种要命的反人性的计划经济现在还有人怀念,委实不可理喻。<br><br>到了做饭时间,串门儿者会主动告辞,主人则会说一句吃了饭走吧,但那绝对只是一句客套话。串门儿者会说,不了不了,还要回家做饭,喂鸡喂猪。如果串门儿者真的留下吃饭了,那就会被人看成脑子有问题,一定会成为人们以后串门儿时聊天的谈资;而且会被人们议论很长时间,甚至很多年……<br><br> 2024年10月21日写于呼和浩特。